查看原文
其他

“压榨”还是“补贴”,为什么合伙人与助理出现分歧?

余朋铭 大鱼 新则 2022-12-10
这与各自所站的立场有关



最近因为帮合作团队招人,我加了很多年轻律师的微信。

找我自然是因为想换团队,我也因此和其中很多人聊了聊职业发展的事情。

坦白讲,几乎没有人是对当前(或者过去)状态是满意的,『压榨』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和他们的对话里。

正好前段时间和几个所的合伙人、主任聊天,聊到助理的话题,有人提到这么个观点——

执业前几年,合伙人给助理发的钱与其说是工资,不如说是补贴——因为他要负责从零到一把助理带起来。

作为中间人的我,看着两边的对话,有种很复杂的感觉。

于是我把这个话题发到前两天的文章预告里,从投票结果和评论来看,大家也很在意这个话题。



当然,这个话题肯定没有定论,所以今天这篇文章里的内容,也只代表我的个人观点。

我会从三个角度谈谈我的理解,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发。


第一个视角,是站在第三方。

很多年轻律师觉得自己在团队里被压榨,是因为认为自己干了最多的活,但是没有得到对应的回报——所以相当于自己被不怎么干活的合伙人,压榨了剩余价值。

我自己理解,这其实是个视角问题。

前两天和安理的郑玮律师聊天,郑律师讲了个笑话——

一个100分的案子,合伙人觉得案子是自己拉来的,对这个案子做出了90分的贡献;主办律师觉得核心策略和方案都是自己策划和推进的,自己做出了90分的贡献;助理觉得所有的文件、报告都是自己做的,花的时间最多,自己才是做出了90分贡献的人。

一个100分的案子,3个人合计贡献了270分。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为这个案子付出了足够多的贡献——对应的,应该拿到足够对应的回报——不然就是被剥削了。

但如果你足够理性,应该能意识到一件事——

体力的付出只是一部分,真正衡量贡献的维度,其实不止这些。

我举个例子——

三个人合伙开个咖啡馆,一个有资源,一个很聪明,一个有体力。

资源方负责筹钱,拉拢人脉,对接渠道。聪明人负责出方案,做技术活。体力人做配套工作,毕竟他体力最多。

我们假定几个人都没有出钱,看起来也各自为这个生意做出了贡献,那最后该基于什么原则分配?

一定是资源方获得最多。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体现在稀缺性上——三个人中间,肯定是资源方最稀缺,所以资源方>聪明人>体力人。

第二,则体现在风险上。

只要想一个局面:万一事情出问题了,谁付出的代价最大?

有资源的人,会输掉资源、面子、甚至负债。相比之下,聪明人和体力人,输掉的是自己的时间。

大家的筹码不同,对应负担的风险不同,自然而然地,获得的收益也应该不同。

不然根本不公平。

讲到这里,我想表达的意思应该很明确了——所谓补贴,我理解也只是在这个道理的基础上,换了个说法。

从助理到独立办案,这期间的机会成本、风险,到底是谁在承担,谁是资源方,谁是聪明人,谁是体力者,我想大家应该会有自己的理解。


第二个视角,是站在合伙人的位置上。

我有时候和一些合伙人聊天,会开玩笑说:

有些事实、观念,你们说不行,你们说助理会觉得是在灌鸡汤,我来说可能他们更容易听一些。

因为认识的律师多了,看的团队多了,我有时候内心确实会替一些年轻律师着急——

你现在纠结的2000、3000差价,放到5年、10年的尺度上,真的一点也不重要。
相反,因为现在没想清楚,就觉得不能受委屈,所以能少干就少干,那付出的代价可大多了。

重要的是什么呢?你需要明白一件事——

你所有此刻投入的时间,都是为了换取对应的回报。这没错,但是要意识到,如果你真的要用时间交换,你真正应该交换、需要交换的到底是什么。

我自己有个比较形而上的方法,是你去想象一个画面——

5年后你想独立,你想要达到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应该是什么?
然后,如果要达到这个状态,你需要积累、获取的东西是什么?

如果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那就多找几个样板合伙人,和他们好好聊聊,看看他们的收入来自哪里,关键点是什么,核心资源是什么,他们是怎么一步步获得的。

他们的回答里,不会只有专业,一定还有资源,以及一些坑。

肯定不是在执业前几年攒下了什么钱。

通常来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通过做各种事情提升的能力,攒下的资源,形成的影响力——这些是可以沉淀在你身上,在未来带来高额回报的东西。

总之,比起钱,能力、资源、影响力才是更重要的事情。花同样的时间去争取钱,不如花同样的事情去争取这些。

想清楚这些前提,你才有条件去判断、分析当前的状态是不是你所需要的,你所获得的是不是合理的,你的调整或者保持现状才有理由。


第三个视角,则是站在律师的位置,对合伙人说的。

常常有合伙人和我抱怨,说自己团队里的年轻人不上进,没有责任感,短视……我有时候听完,会很认真地说——

当然了。如果他现在的水平和状态就和你差不多,那你过去那么多年也白活了。

事实上,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不同的能力,他能够、应该承担的东西本来就不一样。

所以你的预期,也应该如此。

而我看到很多合伙人在团队上遇到问题,就是因为对于助理、其他合伙人有了太高的、不匹配的预期。

所以才会很容易就不满意。

一个助理,你对他的预期就应该是『听话出活』,按要求满足基本工作量就行。剩下的部分,不应该是你预期的。如果他真的表现好,额外奖励就好。

一个办案律师,你对他的预期就应该是『能独立承办案件』,达到团队的工作标准就行。如果他还额外为团队做出贡献,那就给他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帮他获得更多的能力和回报。

而如果一个人,不论是能力还是意愿,已经可以帮助你承担不确定的责任和风险,那这个人就是你的合伙人了。你应该和他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才对。

合伙人承担风险,律师承担结果,助理承担体力,这才基本合理。


当然,除了预期之外,在薪酬上也要谨慎评估。

过去律师团队大部分都采用提成制,说到底就是指望大家各自负担盈亏,发你的钱其实是预支。现在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采用公司制管理,对于薪酬有了基本概念,但操作上还是常常出问题。

原则上,一个人应该获得的薪酬,取决于他的能力,对你团队的贡献,也同时取决于他的机会成本。

所以当你给团队的人定薪酬时,除了考虑自己的成本之外,最重要的是参考市场上的平均情况,参考这个成员的机会成本。

如果你付出的成本远远低于市场水平,那么团队成员离开就是必然的。所以要么就努力提到平均水平,要么,就想办法用别的长期收益来交换。

不然也不公平。


其实客观来说,在法律服务行业里,压榨的现象一定有,补贴的状态也肯定是事实。

大家之所以有争议,这里面既有观念的问题,也与各自所站的立场有关。

所以这个话题,注定也没有定论。

我所聊的,也只是我站在自己视角,提供的一些看法。

一家之言,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发。

/End.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