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松本荣一《敦煌画研究》,80余年首次出版中译本

编辑部 扔書 2020-08-22





《敦煌画研究》(上、下册)

[日]松本荣一 著

林保尧 赵声良 李梅 译

2020年4月


敦煌学研究不可不读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敦煌画研究》绪论


松本荣一


本书所研究的“敦煌画”,指中国甘肃省敦煌千佛洞现存的诸多壁画,尚有斯 坦因(Aurel Stein)、伯希和(Paul Pelliot)、奥登堡等人由敦煌携回而现保存于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壁画残片以及绢本、麻布、纸本绘画。出处不明但可明显判定出自敦煌的其他个人收藏品亦包括其中。


纵观中国绘画史,在任何意义上说最为辉煌的时期非隋朝、唐朝莫属,此点已无可置疑。然而属隋唐时代的各类中原绘画的实例所存却微乎其微,提及隋唐中原绘画的研究实例,反而要以日本法隆寺金堂壁画、一部分正仓院的皇室藏品或存留于其他寺院的与佛教相关的艺术品为准,据此类推中国的情况。然而,随着近年各国纷纷派遣探险队至新疆、甘肃等地实地调查,各种调查报告得以发表。这些报告与各类被携回的文物,展现出各个出土地的古代文化与中国内地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尤其对于远东古代美术研究者来说,敦煌画的研究即为知晓隋唐绘画精髓的捷径,这一感触近日有增无减。以下为有关敦煌画研究的书籍:


斯坦因:Ruins of Desert Cathay,2 Vols. 1912.
伯希和: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6 Vols.1920—1924.
斯坦因:Serindia,5 Vols.1921.
斯坦因:The Thousand Buddhas,1921.
斯坦因:On Ancient Central-Asian Tracks,1933.


上述书中均列举了丰富的图片,尤其Serindia 一书中对各类绘画作了详细说明,可谓提高了人们对敦煌画的了解。其他的书籍虽对个别作品的研究不多,但登载于学术杂志上的研究成果以及诸位前辈发表的学术研究,均给予我们极大的启发,甚至可以说我的研究首先是源于其中的。


然而,甚感遗憾的是,如此数量庞大的敦煌千佛洞壁画几乎不为世人所注目(原因之一在于伯希和所编敦煌图录的图片甚为模糊,无法据此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迄今为止尚未有人尝试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奥登堡与伯希和二人携回的大部分作品以及斯坦因携回的约四分之三的作品,至今未有影印出版,与之相关的研究止步不前。由此,笔者在此尝试研究敦煌画,无时无刻不以千佛洞壁画为基础,并尽己所能从中获取研究资料,同时将列举各地博物馆及其他个人藏品中出自敦煌的作品,尽管它们常年不为学界所知而埋没至今。


将敦煌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时,可以发现其具有许多特色。首先是敦煌画 作为绘画所具有的丰富程度和其作品数量的庞大程度。按照伯希和的统计,敦煌千佛洞的主要洞窟数量超过 200 个,而中国的官方调查数目达到 353 个(参见陈万里 《西行日记》所附官方调查表),且大部分洞窟内均尚存雕刻以及壁画,如果对壁画 进行统计的话,其数目将不可估量。另,从千佛洞搬出的绢本、麻布、纸本等各类绘画,仅经斯坦因之手的就达550余件,又加斯坦因携回的附于经卷和其他文书中的绘画、伯希和携回的各类绘画以及由其他人携出敦煌而现今散落于各地的绘画, 总计恐多达数千件。在将这些绘画作为整体研究时,对于其数量在此之上已不存任何奢望了。而从其材料、形态、题材等方面来看,其种类之丰富令人惊叹。除壁画以外,还有绢本、纸本、麻布之类的作品以及很多版画,刺绣亦颇具规模,甚至还有将剪纸贴于衬纸上的剪纸画。从形态上看,有幡、卷子、册子、梵夹,各种形式均值得注意,而且其中很多作品保持着当时的形状,从中可窥见古代绘画的装帧方法。画题的种类亦丰富多样,以阿弥陀、药师、弥勒、释迦的各类净土变相为主,有与经典相关的各种叙事性绘画(法华经变相、维摩经变相、报恩经变相、观经变相、华严经变相、牢度叉斗圣变相、十王经图卷、佛传图、本生图等),形式上有佛部、菩萨部、天部等各种尊像(其中尚包括不见于已有佛画中的双身佛、引路菩萨等罕见的尊像),与密教相关的各个尊像以及各种曼荼罗、坛城图(许多与西藏佛教密切相关)、印契图(手印契印)、护符等。其他尚有罗汉画、高僧图、肖像画乃至佛教以外与道教、景教等相关的绘画、绘历、鉴相图,对于研究古代山水画、风俗、服饰等所需要的资料一应俱全,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类丰富。


其次为各类作品的年代。壁画中年代最早的为六世纪初或可上溯到更早的时代,隋代、唐代、五代、宋代的实例更不必说,甚至与元代、明代相关,通过这些作品可知中国壁画历史变迁的大致情况。而绢本、纸本等绘画及幡画中亦包括唐初至宋初各个年代的作品,其中很多留有纪年、题记,为绘画的年代判定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在绘画的风格样式上,有完全继承印度样式的,有正处于中原化过程当中的,有已经中原化并呈现出中原独特风格的,又有展现于阗、龟兹等西域谱系画法风格的,或反映萨珊绘画特色的,或与西藏绘画具有紧密联系的,各式各样,不一而足,百花齐放,蔚为壮观。


敦煌千佛洞中的塑像由于后世拙劣的修复,许多造像已不见原状并受到极大的损伤,所幸的是壁画的重绘现象较少,其中部分壁画全部或部分被重绘为其他的形式和内容,极少有在原先的壁画上重描或重妆的。绘画、幡画外装部分亦有修补更改的例子,但画面中几乎不见有重绘现象。这一点与存世的其他古画相比,可谓是敦煌画所独具的值得自豪的特色。其原因在于敦煌画原本是人们以供养奉纳为目的而绘,而非供人赏玩,故不会付之等闲而不受到该有的保养,并辗转于收藏家之手被随意改头换面。没有受到世间所谓猎奇者的宠爱,对敦煌画来说反而成为莫大的幸事。


敦煌画绘制的地方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是距离中原遥远的边疆地区,由此存在一种偏见将其看作非主流绘画。从艺术价值的角度而言,敦煌画中有不少属于绘画水准较低的作品,但其为解释中原绘画古文献上出现的疑问提供了切实的图例,值得重视。借敦煌画可以想象古代中原绘画的壮观景象,从这一点来说,敦煌画于中国美术史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应引起特别的关注。同时,敦煌画所具有的地方特色中,应注意其中所包含的浓厚西域文化渗透的痕迹,除了描法、造型、内容等表现出的特质以外,尚有许多绘画同时记有梵文、藏文、回鹘文及其他西域文字,显示出敦煌画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以及包容性,引人入胜。


以下对种类繁多的敦煌画分数章进行详述,首先对图像进行分类整理,在各章中记述不同图例,或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其绘画特色,或与西域画、日本画进行比较。本书中所能涉及的图例仅为敦煌画中的一部分,其他无法涉及的例子将另作研究、分析,以进行补充说明。本书作为敦煌画研究的第一步,主要目的在于阐明敦煌画中所包含的内容及其绘制依据。


-END-



《敦煌画研究》译后记


赵声良


早在八十年以前,日本就出版了松本荣一先生的大作《敦煌画研究》,这部重要著作后来成为研究敦煌石窟必备的参考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常书鸿先生创办敦煌艺术研究所,最初研究人员所用的参考书,最主要的就是这本《敦煌画研究》。敦煌壁画的内容现在我们总结出七个方面: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迹画、传统神话、经变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其中与佛经密切相关的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迹画、经变画等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大量的佛教经典,而这些内容大部分都在松本荣一的《敦煌画研究》中已经考释出来,或者也提供了佛经的线索。所以,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敦煌图像研究的专家贺世哲先生说:松本荣一先生已把佛教图像考证的道路开辟出来,我们仅仅是在他的道路上加宽了一些,走得更远了一些。


然而,这样一部在敦煌石窟图像研究中极为重要的著作,至今未被译为中文,实在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所以,笔者在2003年从日本完成学业回国时,就曾想把这部著作译成中文,以供学界参考。2008年笔者应邀到台南艺术大学作客座教授,其间受林保尧教授邀请到台北艺术大学也做了一次讲座。在台北得知林保尧老师已在给研究生讲课时率领学生研读《敦煌画研究》,每一次课都让学生将其中的章节翻译成中文来讲解。保尧先生希望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出版这部书的中译本,一是想到敦煌研究院的学者对敦煌石窟更熟悉一些,二是考虑到松本氏的这部作品所用的图片主要是伯希和在1908年拍摄的黑白照片,限于当时的拍摄条件,大部分不太清晰,只有通过敦煌研究院提供高清晰度的彩色照片,才能使读者更好地了解。


这当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我欣然同意林老师的想法,愿意共襄此盛举。几年后,保尧老师陆续将学生的译稿传来。我在仔细研读之后,感到译文问题较多,因大部分学生并未专门学过日语,仅靠查阅字典连缀成文,与原文之意差距较大。而且,由于松本氏所用语言是二战前日本较古老的语体文,与今天的日语也有较大的差别,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虽然我曾对文稿反复修改,但毕竟费时较多,又由于工作较忙,翻译工作时断时续,不觉又过了几年,而自己所承担的事务有增无减,愈不能专心于翻译。但想到这一著作的重要性,以及保尧老师的重托,觉得这样放下也不知何时才能完成。时遇到正在日本筑波大学读博士课程的李梅女士,她在日本生活十数年,学的又是美术史专业,并发表过很多关于佛教艺术的论文,从专业上和外语程度上都是较合适的翻译人选。便与李梅商量合作进行这一著作的翻译工程,李梅欣然应允,由于林保尧老师提供的原稿问题太多,她几乎是完全进行了重译,这期间我们经常会就一些问题进行反复讨论,最后才确定。


经过这么多年的研读、翻译,我明白了这部著作的难度。尽管现在译本即将付梓,我仍心存忐忑,不知道还有多少未能贴切地表达原著之意。


在交付出版之前,我们按原计划用新的彩色图片代替原著的黑白照片,这又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原作采用的伯希和编号与敦煌研究院现行的编号不同,尽管已发表过几种窟号对照表,但实际上仍有一些窟号并不完全对应,只好重新去调查伯希和图片所在的位置,这个工作由敦煌研究院武琼芳女士承担,她把一幅一幅的照片位置找到,从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图片档案中寻找相关的图片,另外,还有一些照片与文字内容存在差距,则是由于当年伯希和的照片有限,而松本氏所研究的内容有的可能只是伯希和照片中的冰山一角,类似的情况颇多,就要根据文字所述而重新配上直接相关的内容的照片。此外,还有很多示意图,因原图中都是用日文标识的,我们在重新绘图的同时,又将日文译为中文。


中文版中有关体例方面的问题,我们在本书凡例部分附上了中文版出版说明。


为了保证本书的出版质量,2019年1月我们在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举办了研究坊,由赵声良、李梅、武琼芳及出版社的编辑徐凯凯、邵吉辰共同对文稿集中进行校对和修订工作。译者和编者对书中的很多问题统一了认识,确定了体例,解决了译稿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在此,我向提供研究坊的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项目从一开始就得到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樊锦诗、王旭东诸先生的大力支持。浙江大学出版社鲁东明社长、黄宝忠副社长非常重视此书的出版,由出版社申请,本书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责任编辑徐凯凯、韦丽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在本书出版之际,向以上诸位女士、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


赵声良

2019年4月


-END-



[日]松本荣一 著

《敦煌画研究》(上、下册)

浙江大学出版社


- 目 录 -



绪 论 / 001

第一章 敦煌画各种变相的研究 / 005

第一节 阿弥陀净土变相及观经变相 / 005

第二节 观经变相未生怨因缘图相 / 030

第三节 药师净土变相 / 039

第四节 弥勒净土变相 / 057

第五节 法华经变相 / 068

第六节 维摩经变相 / 088

第七节 报恩经变相 / 099

第八节 华严经变相 / 112

第九节 父母恩重经变相 / 117

第十节 牢度叉(劳度差)斗圣变相 / 120

第十一节 其他各种变相 / 125


第二章 佛传图及本生图 / 127

第一节 佛传图 / 127

第二节 本生图 / 150


第三章 尊像图中特殊类型的研究 / 175

第一节 华严教主卢舍那佛图 / 175

第二节 双身佛图 / 188

第三节 灵山释迦说法图 / 194

第四节 炽盛光佛并诸星图 / 199

第五节 水月观音图 / 202

第六节 延寿命菩萨、无障碍菩萨、常举手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及

引路菩萨图 / 208

第七节 被帽地藏菩萨图 / 215

第八节 十王经图卷 / 234

第九节 兜跋毗沙门天图 / 242

第十节 行道天王图 / 267

第十一节 日前摩利支天图 / 272

第十二节 多子塔图 / 276

第十三节 须弥山侧阿修罗王图 / 282


第四章 罗汉及高僧图 / 287

第一节 十六罗汉图 / 287

第二节 迦理迦像 / 293

第三节 达磨多罗像 / 295

第四节 高僧像 / 301

第五节 志公像 / 301


第五章 密教图像研究其一(曼荼罗及坛城图) / 307

第一节 护诸童子曼荼罗 / 307

第二节 佛顶曼荼罗 / 313

第三节 四印曼荼罗 / 332

第四节 三昧耶曼荼罗 / 334

第五节 观世音陀罗尼轮曼荼罗 / 335

第六节 陀罗尼轮曼荼罗三种 / 337

第七节 随求曼荼罗 / 339

第八节 版画随求陀罗尼轮曼荼罗 / 342

第九节 随求尊位曼荼罗 / 345

第十节 曼荼罗残片 / 349

第十一节 坛城图 / 349

第十二节 尊胜法坛城图 / 353

第十三节 修请观音法图 / 354


第六章 密教图像研究其二(各种尊像) / 357

第一节 阿弥陀曼荼罗及莲华部八尊曼荼罗 / 357

第二节 千臂千钵文殊菩萨图 / 365

第三节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图 / 367

第四节 十一面观音图及九面观音图 / 386

第五节 不空 索观音图 / 397

第六节 如意轮观音图 / 403

第七节 金藏菩萨图 / 410

第八节 宝手菩萨图 / 411

第九节 马头观音图 / 412

第十节 摩诃迦罗天图 / 413

第十一节 摩醯首罗天图 / 416

第十二节 鸠摩罗天及那罗延天图 / 419

第十三节 乌枢沙摩明王图 / 423

第十四节 诃梨帝母图 / 428

第十五节 婆薮仙图 / 430


第七章 密教图像研究其三(护符、印契图及其他) / 433

第一节 护诸童子护符 / 433

第二节 画符 / 437

第三节 印契图 / 440

第四节 十指异名图 / 441

第五节 普劝供养受持笺(阿弥陀、观音、文殊、普贤) / 443

第六节 绘历 / 446

第七节 三角形纸片密教图像 / 448


第八章 外教图 / 451

第一节 观相图卷及其他 / 451

第二节 景教人物图 / 452

后 记 / 461



滑动文字样式可以作为隐藏样式的最好替代品。只要标题后多空几行,达到下方内容滑动后才能看到,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 作者简介 -


松本荣一(1900—1984),192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文学部,曾在欧洲调查斯坦因、伯希和、勒考克等收集品。1930年任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研究员,1937年出版《敦煌画研究》,1939年以此书获东京帝国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42年《敦煌画研究》获“日本学士院奖”,1949年松本荣一任美术研究所所长,1959年任东京艺术大学教授。松本荣一一生的研究均与敦煌和西域佛教艺术有关,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译者简介

林保尧,1947年生于台湾省新竹县。1974年毕业于淡江文理学院东语系,1982年日本筑波大学地域研究科硕士,1986年于筑波大学艺术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了,1995年,获日本筑波大学艺术学博士学位。1985年至2013年供职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史研究所,2014年至今,任台北艺术大学名誉教授。主要专著及译著有《法华造像研究》(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3),《魏书释老志研究》(塚本善隆著,林保尧译,台北: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7)、《西域美术——大英博物馆斯坦因搜集品(敦煌绘画一、敦煌绘画二)》(罗德瑞克‧韦陀著,林保尧译,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14、2019)等。


赵声良,1964年生于云南省昭通市。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敦煌研究院工作。2000年3月,在日本成城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美术史专业)。2003年3月,获日本成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美术史专业)。现为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著作有《敦煌壁画风景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敦煌石窟艺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等。


李梅,原籍山东青州,生于甘肃兰州,日本筑波大学大学院人间综合科学研究科世界遗产学博士后期课程在籍,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美术。曾翻译樊锦诗《敦煌石窟》、《中国国家博物馆》、浅野胜人《融冰之旅——日本原政要北大演讲录》等著作。


- 内容简介 -


《敦煌画研究》为日本东方学院东京研究所研究员松本荣一先生(1900—1984)所著,原书为日文写成,1937年由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刊行。1939年,作者以此书为博士论文获得了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42年,此书获得“日本学士院恩赐奖”。本书是松本荣一先生长期调查流散世界各地的敦煌绘画,并参照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等石窟资料,分类对各种敦煌绘画进行系统图像学研究的成果。原书分为二册,上册是文字部分,共有八章,每章下又分若干小节,分别探讨了敦煌石窟和敦煌绢画中的各种变相图、佛传图、本生图、特殊尊像图、罗汉图、高僧图、密教图、外教图等,研究扎实详实、分析细致缜密。下册是图版部分,配合上册文字的内容,刊载各种敦煌绘画品及相关图片200余张。



上册内页



下册内页



特惠

2020年4月浙大社再次重印《敦煌画研究》,扔書君特为读者带来50套(还有少量)特惠福利:原价980元,限时7折,686元(全网最低)。数量不多,感兴趣的读者,请添加微信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