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创花魁第一股,面板十年坎坷路

凯文、陈畅 远川科技评论 2020-02-27




科创花魁第一股,面板坎坷十年路


作者:凯文、陈畅



2008年底,上海寒风凛冽,而比气温更冷的,是大洋彼岸呼啸而来的金融寒潮。此全球经济深陷冰点,但是一场论坛的召开,氛围之热烈,吸引着两岸无数人的目光。


这场经贸论坛分量十足,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荣誉主席连战纷纷赶来,原因很简单:希望通过大陆的帮助,将深受金融危机拖累的台湾经济拖出泥淖。


面对对岸的求援,大陆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专门制定10项政策来支援对岸。时任国台办主任王毅在闭幕式上表示两岸双方应加强沟通,相互扶助,共克时艰。其中有一个产业被格外拎了出来:


那就是面板产业


为了促进两岸企业合作,大陆企业决定扩大采购台湾企业的面板,先期达成20亿美元的采购意向,为此,大陆电子视像行业协会还专门成立了工作组。论坛结束晚宴上,时任国民党副主席曾永权说到,“虽然外面的天气冷飕飕,但大家齐聚一堂,我们的心里暖烘烘的。”


台湾作为全球前三的面板生产企业,当时制造业整体开工率不足四成,大量企业停薪休假,有产能却用不上。而反观大陆,身为全球彩电生产中心,面板需求旺盛,国内供给却严重不足。此时如果大陆伸手与台湾合作,上下游深度结合,可以说是双赢之举。


为了抓住这个机会,2009年上半年,工信部、国台办共同出面,组织中国九大彩电厂商两次赴台采购液晶面板,交易总金额达44亿美元,总量超1200万片,比预定的采购意向高出了一倍。


产生的急单效应令台企如获重生,台湾LCD面板厂友达、奇美电子迅速召回休无薪假的生产线工人。


正当合作逐渐升温时,事情却悄悄发生了变化。缓过劲来的友达、奇美等面板企业把后续生产的面板优先供应给了韩国,而韩国面板厂商则同步削减对大陆的面板出口,供应端格局的改变,使去年还在寒冬的面板价格在大陆飙升了30%。


同时,为了保护台湾面板产业,海峡对岸对大陆企业投资台湾面板和台湾面板企业赴大陆投资都做出了重重限制,大陆合作的愿望也落了空。


被摆了一道的大陆并没有立刻发作,而是默默向最大的面板企业京东方定增了120亿资金。直到13年才出手重罚了操纵面板价格的台韩企业,自此以后,大陆面板行业与台企分道扬镳。


之后台企和陆企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道。对大陆进行技术封锁以后,台湾面板发展在OLED等新一代技术冲击下,表现出明显的创新疲软与技术乏力。昔日面板巨头华映去年宣告破产,友达一再无缘苹果产业链。


而陆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奋起直追。京东方接连打造6代和8.5代LCD生产线,在高世代LCD生产中占据一席之位,推动了大陆液晶显示屏时代的到来。


如今,寄托着中国科技创新的科创板正式开板,花魁华兴源创则来自面板检测行业。这一偶然的安排,似乎在提醒和讲诉着大陆面板行业卧薪尝胆的辛酸往事。



01产业的故事


面板产业诞生于美国,兴盛于日本,目前世界范围内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三足鼎立,其中大陆掌握最大产能优势,而韩国则在更先进的OLED面板上布局更加靠前。


面板产业的特点,是周期极久,投资极大


周期久是从投产到生产时间久,前 12-18 个月为土建时期,厂房封顶后通常需要 3-6 个月搬入设备及调试。之后能生产出来合格的产品称之为点亮,点亮之后是产能爬坡到量产,量产后才能到生产线马力全开的满产。顺利走完这个流程要2年多,中途若遭坎坷,35年也常见。


长周期意味着投资回报缓慢,中间是漫长的黑夜。


其次是投资极大。


每条生产线的投资规模都是以10亿为单位,需要采购大量设备。2014 年至今国内面板产线投资金额年均超过 700 亿元 ,18年-20年规划的18条生产线的总投资规模更是达到了5970亿元。要知道,被视为芯片产业最贵重设备光刻机,一台也不过1亿多美元。


这种意味着,只有长期不怕亏损、家底极厚的玩家,才能在这个行业中持续地玩下去。


在日本制霸面板的时代,韩国的三星和LG都是大财阀的支持下才敢于进入。


进入后,迅速祭出韩国企业的杀手锏:反周期投资。1995-1996年,行业进入低谷期,液晶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大减。面对巨额亏损,韩国企业非但没有学日本企业那样削减产量,减少亏损,反而逆势疯狂扩产,通过大规模生产进一步下杀产品价格。


三星的液晶业务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亏损了7年,在1991-1994年间,平均每年亏损1亿美元。


LG的液晶业务从1987年到1994年,年均亏损5300万美元,持续亏损了8年。


但他们背后的三星集团、LG集团以及韩国政府都丝毫不慌,反而把赌注越押越大。


 这种世纪狂赌最终得到的回报也是惊人的,1999年,三星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场打败日本,占据了18.8%的份额,名列全球第一;LG达到16.2%。韩国以一己之力将三星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被逼无奈之下,日本开始技术授权给中国台湾厂商,以扶植台湾厂商来抵抗咄咄逼人的韩企。在此情况下,台湾开始复制韩国模式:2003年至2009年在面板生产线的投资占同期台湾制造业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1/3以上。


在自身的资金+日本的技术扶植下,台湾成为了面板的新一极,与韩国共同垄断了大部分面板产能,也成为了09年韩台联手抬价的底气所在。


02中国的故事


中国的家电之城是哪里?


格力的珠海?海尔的青岛?还是TCL的惠州?


以上都不是。


合肥,才是中国的家电之城。生产了全国1/4的冰箱彩电等四大件。


然而,十几年前,安徽人常说的一个笑话是,安徽的省会是南京。因为,外流的上千万人口中,超过1/3都去了南京。


虽然拥有中科大这一响当当的名校,但合肥还是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省会,直到2008年一次颇有远见的豪赌


合肥政府通过认购京东方60亿股票,成功引来了这一面板龙头。从日韩承接来的面板制造,又被合肥承接了过去。


两年后,京东方面板量产,吸引了一批批例如彩电等配套企业入驻。2015年,面板产业链产值2000亿元,占到合肥规模工业产值的23%。


这一地方和企业合作的双赢的模式成为了京东方扩张的杀手锏,09年之后的十年间,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京东方定增募资667亿,获得补贴72亿,在重庆、合肥、成都、武汉等地,投资了超过2000亿元建立面板生产线,这种模式也最终收获了成果:2017年净利润达到96亿,比16年整整增长了20倍。 


以就业换补贴,以补贴抗周期,京东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逆周期之路。


产能的转移更带动了整个面板产业链向大陆转移。


面板制造工艺复杂,产业链极长,一块面板的生产涉及前段阵列(Array)、中段成盒(Cell)、后段模组(Module)三段工艺,二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背后,都是相关的设备制造商和材料商。


在09年京东方建厂之初,几乎所有设备都是进口的,即使在今天,工艺中的前段设备依旧为美日韩企业所垄断。但中段,已经有国产厂商进入检测设备提供,而后段国产率已经达到20%-30%,尤其是后段检测的精测电子在华星光电、中电熊猫的模组检测设备覆盖率为 100%,京东方超过 70% 。国产替代已经启程,致力于面板检测的华兴源创正是其中一员。


03科创板的故事


大陆面板产业崛起的大幕正在拉开,但还远未到战斗结束的时候。尽管京东方风头正劲,身兼“全球液晶屏幕出货第一”、“平板、智能手机显示器等细分市场市占率第一”,但是其2018年的营收971亿元,仅为三星面板的1/3,净利润也只是三星面板的1/4。


不仅如此,在面板制造的三大制程中,前段阵列(array)和中段成盒(cell)这两大技术含量更高的工艺仍被国外企业所垄断,大陆天量的生产线投资反而使利润流向了日韩美的设备厂商。


 重投资+长盈利周期的行业特点,使很多面板生产企业只能以政府补贴和定增的方式获取弹药。像京东方的多次定增,都有政府产业基金的身影。2014年的定增就吸引北京国资经管、合肥建翔、重庆渝资三方牵头。当然,事后也证明了,政府基金在定增中获益颇丰。


但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补贴终究参杂了太多非市场因素,而且中国下一步需要突破的面板设备制造是由为数众多的中小设备厂商组成的,靠政府将他们识别出来再进行输血的难度远大于直接扶植京东方这种屈指可数的下游巨头。


因此,科创板应运而生。用市场化的资本市场来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给予投资者享受面板行业腾飞红利的机遇。面板产业从粗放式的政府支持,转向精细点对点的市场选择,这是持续的考验,也是产业壮大的必由之路。


这,才是中国面板行业的终极之役。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