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上,6月理财规模多下降

刘郁 郁言债市 2023-09-13

摘 要   


截至5月31日,中长债及短债代表理财净值增长加速上行,收益率分别为0.39%,0.34%,而偏债混合类代表产品净值增长延续放缓,受权益影响小幅回调,5月收益率为0.27%,低于4月同期。


新发方面,月度募集持续放缓,定开型产品募集继续突破。5月新成立2480只理财产品,环比降1.3%,预估募集规模或在5055亿元,环比降5.5%,连续4个月下降。从运作模式来看,封闭式理财预估募集规模连续4个月下降至4681亿元,而新发定开型产品预估募集规模2023年以来震荡上行,环比增长156亿元至244亿元。


5月理财存量规模继续回升,灵活申赎类产品快速扩张。截至5月31日,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较4月增长3406亿元至26.5万亿元,其中理财子存续规模较4月增长3505亿元至22.3万亿元,基本恢复至1月末水平。最小持有期型及每日开放型理财规模快速增长,分别增长2713亿元、926亿元至3.8万亿元、9.7万亿元。


配置方面,5月理财存续规模增长及新发募集均放缓,受此影响理财配置节奏逐步放缓,净买入规模为3355亿元,与4月的4098亿元存在明显差距。从券种来看,5月理财配置结构相对均衡,信用债及同业存单仍为主要买入类型,净买入水平分别为1219亿元、1218亿元。此外,其他债券(包含二永等)净买入金额达到387亿元,超过2022年8月净买入规模。


展望6月,伴随业绩不达标占比及破净率持续下降,对应产品开放或到期规模连续5个月下降,赎回压力或有所缓解。不过6月作为季末月,季末监管指标考核以及贷款冲量,银行普遍积极揽储以扩张存款规模,同时新增存款与理财规模存在明显负相关性,理财季末月规模多为下降。2020-2022年6月银行理财规模分别下降1.5万亿元、1.4万亿元和0.8万亿元。


从高频关注指标来看,与2020-2022年6月贷款投放多增相伴随的是,票据利率走势整体均趋于上行。今年6月初票据利率也明显攀升,截至5日,1M票据较5月末上行185bp至2.25%,需要关注月内是否延续高位震荡。如果票据利率持续高位,可能说明6月贷款投放加快,银行需要招揽更多的存款以扩张负债规模,银行理财规模或对应下降。


核心假设风险。银行理财产品过去收益不代表未来,不构成对理财产品的推荐。银行理财数据信息披露不完善,统计存在偏差。后续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1部分经济数据有所修复,或受低基数推动

5月偏债混合净值增长放缓,

破净率及业绩不达标占比继续下行


5月以来(截至31日),短债及中长债代表理财净值延续上涨,而偏债混合产品净值经历两段小幅回撤,整体增幅小于4月同期。中长债及短债收益率较4月均扩大,5月(截至31日)区间收益率分别为0.39%、0.34%,而偏债混合代表净值在5月12日及5月24日净值均小幅回调3-5天,截至31日区间收益率为0.27%,较4月同期的0.34%明显回落,月度增幅连续两个月下降。



2023年以来理财子整体破净率持续下降,截至5月26日,理财子整体破净率较4月末下降1.7pct至2.2%,已恢复至2022年初水平。其中,规模占比较大的股份行及国有行理财子破净率较4月28日分别下降1.0pct、3.6pct至2.9%、2.2%,纯固收类及不可投股票固收+产品业绩达标情况明显改善或为主要原因。

5月全部理财子产品业绩不达标占比延续下降,然而城商行理财子业绩不达标占比逆向增长。截至26日,全部理财子业绩不达标占比为19.6%,较4月末下降1.2pct。其中,5月以来城商行理财子业绩不达标占比增长1.6pct至23.3%,主要系可投股票固收+及权益类产品业绩不达标产品增长。此外,国有行理财子业绩不达标规模占比较4月末下降2.3pct至31.6%,降幅最大,其固收类(包含固收+)产品业绩达标情况持续改善。


2

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月度增超3000亿元,

灵活申赎产品大受青睐


普益标准平台数据源拓展,与银登中心2022年以来披露数据对比,其规模覆盖率提升至97%,因而我们以此外推估算全市场的银行理财产品存量规模(包括银行理财子及没有成立理财子的银行资管产品)。拓展数据源后,银行理财规模更新频率普遍在月频或周频,滞后问题大幅改善,因此着重调整2023年以来理财规模数据。
银行理财存续规模5月延续增长,已恢复至1月末水平。周度来看,5月存续规模分别变化1272亿元、-14亿元、909亿元、1537亿元,截至5月31日,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较4月末增长3406亿元至26.5万亿元。其中理财子存续规模同步稳增,5月以来(截至31日)存续规模增长3505亿元至22.3万亿元。

从投资分类来看,除现管类产品外,各类型理财规模均增长,其中尤以纯固收类产品为主。截至5月31日,纯固收类产品规模增长1777亿元达到3.1万亿元,回升至2022年11月末水平以上,占比较4月末提升0.5pct至12%。其次,不可投股票固收+及可投股票固收+产品5月以来规模增幅较大,分别增长1318亿元、905亿元至6.3万亿元、7.9万亿元。现管类理财规模5月前四周保持增长,累计增幅近千亿元,然而或受月末及年中大促影响,5月最后三天存续规模下滑近1500亿元,截至5月31日,现管类存量规模较4月末反降633亿元至7.7万亿元。

最小持有期型产品规模增幅超2000亿元,而定开型产品规模仍在下降,经历债市冲击后,居民或偏向申赎更为灵活的短期限产品。截至5月31日,最小持有期型产品存续规模增长2713亿元至3.8万亿元,显著回升超过12月末水平。其次,每日开放型产品规模月度增幅达926亿元,位列第二。而定开型产品存续规模继续下降459亿元至6.5万亿元,已连续8个月规模下降,占比较12月末下降5pct至25%。封闭型产品5月规模小幅增长400亿元。
细分各运作模式的期限类型,5月以来(截至31日),3个月以内短期限产品规模增幅明显。最小持有期型产品规模主要增长来自于3个月以内的超短期产品,该期限内的最小持有期型产品5月增长2725亿元;尽管5月开型产品规模缩减,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产品规模则增长476亿元,其余期限类型规模均下降;封闭式产品各期限增长特点或有不同,超短期产品规模缩减,而中长期限产品规模增长,3-6个月期限规模缩减398亿元,而6个月-1年(含)及1-2年(含)期限则分别增长396亿元、315亿元。


此外,5月各类理财公司存续规模均回升,国有行理财子规模增幅最大。截至5月26日,股份行、国有行及城农商行理财子理财子存量规模分别为10.6万亿元、8.4万亿元、2.6万亿元,较4月末分别增长1147亿元、2162亿元、80亿元。

细分理财公司来看,存续规模超7000亿元的13家理财公司均为国有理财子或股份理财子,存续规模占比达85%。其中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位列前二,存续规模均超2万亿元,排名稳定。其次为工农中建国有行理财子公司,存续规模均在1.5万亿元以上。5月存续规模变化来看,有8家理财公司5月存续规模增长超100亿元,其中建信理财规模增长841亿元,其次为工银理财,5月存续规模增长472亿元。



3

新发募集整体放缓,定开型理财募集逆势增长


5月募集规模放缓,新发数量小幅回落。2023年5月银行理财共新成立2480只产品,环比小幅下降1.3%,单只募集规模较4月下降0.09亿元至2.04亿元。因新发产品募集数据公布较为滞后,我们根据已公布募集规模数据,计算单只产品的平均募集规模,以此用于估算月度整体募集规模。综合来看,2月以来新发募集规模持续下降,5月新发产品募集规模或在5055亿元,环比下降5.5%。

周度来看,5月理财新发募集处于逐步恢复的过程中,然而最后一周新发数量回落,回暖趋势没有延续。具体来看,五一后3个工作日共新发产品330只,单只募集规模仅1.85亿元,远低于4月的2.14亿元的平均水平,预估募集规模611亿元;而后两周,周度新发数量逐渐增至644只,预估周度募集规模恢复至1368亿元水平;然而,5月第四周新发数量小幅回落至631只,单只募集规模达2.15亿元,总募集规模可达1357亿元,较前一周小幅回落;5月最后一周,新发数量持续下降至611只,单只募集规模降为1.81亿元,因而预估募集规模显著下降252亿元至1104亿元。

从投资分类来看,不可投股票固收+预估募集规模降幅最大,环比下降230亿元至1580亿元,其次为可投股票固收+和纯固收类产品,分别较4月下降66亿元、41亿元至1630亿元、909亿元。而权益及偏股混合类理财在近3个月募集规模或持续增长至15亿元,环比增9亿元。

从运作模式来看,封闭式理财产品仍为新发理财的主要类型,募集规模占比持续保持在90%以上高位。然而在募集规模整体收缩的背景下,封闭式理财预估募集规模同样连续4个月下滑至4681亿元,较2月高点减少1251亿元。与之相反的是,定开型产品预估募集规模2023年以来震荡上行,5月募集规模或可达244亿元,环比增长156亿元。其余类型募集规模或同样下降,然而整体规模较小,变动幅度不大。

由于封闭型产品为主要新发品种,因此我们重点关注新发封闭型产品各期限类型分布及募集情况。封闭式理财期限仍以3-6个月(含)、6个月-1年(含)及1-2年(含)为主。预估募集规模来看,5月短期限新发封闭式理财降幅明显,期限类型或向1年期以上靠拢,3-6个月(含)封闭式理财预估募集规模较4月下降625亿元至950亿元,为2022年11月以来首次低于千亿元水平;而6个月-1年(含)封闭式理财预估募集规模环比小幅下降46亿元至1186亿元。同时,1-3年(含)新发封闭式理财较4月或增长157亿元至1138亿元。

各期限新发封闭式产品业绩基准仍下行。5月新发封闭式产品主要期限类型中,1-2年(含)及2-3年(含)期限产品业绩基准下限中位数较4月继续下行10bp至3.4%,2023年以来业绩基准下限中位数分别累计下降30bp、25bp;3-6个月(含)及6个月-1年(含)新发封闭式理财5月业绩基准下限中位数仍持平于为3.2%、3.4%,然而2023年以来累计降幅均达25bp。此外,3年以上新发封闭式理财业绩基准下限降至4.325%,月度降幅最大(17.5bp),年初以来累计降幅可达67.5bp。


4

5月理财配置放缓,

业绩不达标的短期限定开产品开放规模增加


5月以来,理财存续规模增长及新发募集均放缓,受此影响理财配置力量逐周下滑,近四周的净买入规模分别为1124亿元、887亿元、705亿元及596亿元。从月度数据来看,理财5月整体配置规模为3355亿元,与4月的4098亿元存在明显差距。
从券种来看,5月理财配置结构相对均衡,信用债及同业存单仍为主要买入类型。同时,除其他债券(包含二永等),各券种净买入水平均呈逐周递减趋势。信用债方面,5月理财净买入水平增至1219亿元,仍以一年期以内信用债为主;存单净买入金额为1218亿元,较4月明显下降,降幅达962亿元;利率债方面,同样以1年以内政金债为主,净买入规模下降288亿元至530亿元。此外,其他债券(包含二永等)净买入金额自4月中旬以来持续为正,5月净买入金额达到387亿元,超过2022年8月净买入规模。

此外,5月以来其他资管类机构(部分为理财产品的通道)基本维持买盘角色。然而,其配置力量在第二个完整周开始明显减弱,并持续保持较低水平。5月8日当周净买入水平可达598亿元,而后三周净买入水平分别为-56亿元、48亿元、55亿元。
其他资管类机构(部分为理财产品的通道)配置结构上与4月相近,同业存单、利率债、信用债净买入金额分别为336亿元、276亿元、191亿元,均较4月小幅回落。其次,其他债券(含二永债等)5月为净卖出10亿元,净买入金额逐周递减。

展望6月,定开型及封闭型产品开放及到期规模的分布,仍是理财影响债市的重要关注指标。从整体存量产品中定开型的开放规模分布来看,6月开放规模下降988亿元至1.98万亿元,其中运作周期在30天以内的产品规模仍为1.2万亿元。由于即将跨季,封闭型产品6月到期规模继续上升607亿元至4258亿元。

伴随业绩不达标占比及破净率持续下降,对应产品开放或到期规模连续5个月下降,赎回压力或有所缓解。截至5月30日,业绩不达标的定开型产品6月打开规模与5月基本一致,为3419亿元;封闭型产品6月到期规模为1305亿元,相对5月减少85亿元。同时,破净定开型产品在6月开放规模继续下降至110亿元,封闭型产品到期规模降为18亿元。

考虑季末监管指标考核以及贷款冲量,银行普遍积极揽储以扩张存款规模,同时新增存款与理财规模存在明显负相关性,理财季末月规模多为下降。回顾2020-2022年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增加1500亿元、3100亿元和6900亿元,贷款投放加快的同时,银行往往积极揽储,或导致部分银行理财资金回流存款。这三年6月分别新增居民存款2.18万亿元、2.23万亿元和2.47万亿元,与此同时银行理财规模分别下降1.5万亿元、1.4万亿元和0.8万亿元。

从高频关注指标来看,与2020-2022年6月贷款投放多增相伴随的是,票据利率走势整体均趋于上行。今年6月初票据利率也明显攀升,截至5日,1M票据较5月末上行185bp至2.25%,需要关注月内是否延续高位震荡。如果票据利率持续高位,可能说明6月贷款投放加快,银行需要招揽更多的存款以扩张负债规模,银行理财规模或对应下降。


风险提示:

银行理财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理财产品的未来表现受宏观环境、市场波动、风格转换等多重因素影响,存在一定波动风险,不构成对理财产品的推荐。银行理财数据信息披露不完善,统计存在偏差。后续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带来一定不确定性风险。

理财月报:

2月理财或仍有波澜

3月封闭型理财到期压力陡升

封闭理财业绩基准仍在3.5%以上

居民风险偏好仍低,理财增量66%在现金管理




   
已外发报告标题《历史上,6月理财规模多下降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6月6日

作者: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的星标、点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