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宗安:从7年前这个「多次治而无效」的病例谈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疗体会丨解密流感(5)

梁宗安 呼吸界 2022-12-15



今天分享的病例是2013年的一个病例。虽然以当时的流感情况、当时可用的治疗手段,以及当时所了解的知识,与今时今日相比可能相距甚远,但这个病例我们认为具有一定意义。


这是一个37岁的藏族男性患者,主诉「流涕16天,发热、头痛10天,咳嗽7+天」于2013年12月6日入院。


入院前16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流清涕,自认为感冒,于是自服肺炎颗粒对症治疗,但症状并无缓解。入院前10天,患者出现了畏寒、发热(未测体温),并伴有轻微头痛,无呕吐,在成都诊所给予「头孢霉素」输液治疗3天(具体不详),但上述症状均无缓解。


7+天前,患者出现咳嗽,咳浅黄色痰,痰中带血丝,测体温在38.5℃左右。3天前,患者在成都某医院住院,胸部CT发现「双肺弥漫性感染病变,部分融合呈大片,局限散在小结节改变」,被诊断为「双肺肺炎」,给予「舒普深、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氨溴索祛痰,特布他林、布地奈德雾化,惠菲宁止咳」治疗。但治疗后,患者病情依然无好转,并出现了呼吸急促,测SpO2 88%,给予氢化可的松后转入我院急诊科。


上图为患者在12月3日当时入住成都某医院之前做的胸部CT,可见病灶很多,十分明显。从上肺到下肺,双肺都有很多弥漫性的渗出病灶,能比较明显识别,有些地方还有支气管充气征,病灶范围较广。


在我院急诊科就诊时,医生已经意识到这很可能是非细菌感染所致的问题。急诊血常规:WBC 7.77 10^9/L,N 90.6 %,血气分析示:pH 7.411;PCO2 29.1mmHg;PO2 51.4mmHg,胸CT:双肺散在斑片、实变影。诊断为「1、肺炎,2、ARDS」,给予无创通气不能维持,改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并予泰能、拜复乐抗感染及对症等治疗。


12月4日急诊检查,甲型H1N1核酸检测阳性,诊断「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ARDS」,给予达菲75mg,bid治疗。为进一步诊治,以「重症肺炎」收入我科。患病以来,患者神志清楚,食欲欠佳,大小便正常,睡眠尚可,体重无明显减轻。


入院查体情况为:T:36.3℃,HR:87次/分,R:28次/分,BP:115/68mmHg(呼吸机AC+VC模式,频率14次/分,VT 500ml,PEEP 12cmH2O,FiO2 100%,SPO2 88%)。患者神志呈镇静状态,急诊带入气管插管,右锁骨下静脉及右股动脉置管固定,敷料干燥。胸廓未见异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降低,双下肺偶闻及少量湿啰音,未闻及干啰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情况为:血气分析示:pH 7.411,PaCO2 29.1mmHg,PaO2 51.4mmHg;血常规:WBC 7.77 10^9/L,N 90.6 % ,L 7.9 %,HB 166 g/L,PLT 93 10^9/L。血生化:肝功能:ALT 41 IU/L,AST 52 IU/L,白蛋白 31.8 g/L ,血糖 7.56 mmol/L;肾功能:肌酐 80.0 umol/L 尿酸 168.9 umol/L  。D-二聚体 3.78 mg/l FEU,凝血酶原时间 13.1 秒。电解质:血钠 125.5 mmol/L ,氯 92.7 mmol/L。输血全套:(—)胸CT:双肺散在斑片,实变影。12月4日:甲型H1N1核酸检测阳性。


根据以上检查,初步诊断

1、重症甲型H1N1流感;2、病毒性肺炎;3、ARDS。


入院后给予了药物治疗。抗病毒:奥司他韦 75mg bid;抗细菌:泰能+拜复乐;呼吸支持:AC+VC模式,PEEP 12-18cmH2O,VT 400-560ml,FiO2 100%;循环支持:PiCCO监测下液体治疗;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血栓以及肠内营养。



这是入院以后呼吸机参数及血气(6日-12日)指标,总体来说支持强度从刚开始时还是比较高,吸氧100%。递减后的变化不明显。PH值和血气基本上逐渐有一定改善,包括氧合指数,但变化不是很明显。



体温的情况,高血压的时候体温点相对稳定,但后来很快下降又升高。最早体温正常,有可能与入院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关,之后体温出现波动,最高甚至达到40℃。



从上表中可见,患者入院时白细胞参数都还不错,但之后白细胞增高很明显,最高时28.42,中性细胞66。其他的指标,血小板稍微有些变化,但变化不是很明显。另外PCT特别提到了,刚开始基本上是正常的,以后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这是12月11日患者做有创通气时做的床旁胸片,因为当时做CT相对困难。床旁胸片提示双肺的识别影像很明显,主要在中下肺很明显。



病原学检查,最早培养的结果是白念珠菌。此后是正常混合菌丛生长,未能分离出嗜血杆菌。最后培养出似酵母样菌(念珠菌属)混丛,但较少。当时没有给予特殊处理。


6日-12日患者的病情变化:循环稳定;氧合改善不明显,氧合指数多在60-70之间;体温无下降趋势,波动于38-39℃之间,偶有高达40℃。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现在应用比较有效的药物在当时还没有那么普及,所以治疗效果不是很好。12日-14日,17日-18日,给予了俯卧位通气,每天约4-8小时;12月12日拔出中心静脉导管及股动脉导管;搜寻病原学;调整抗感染药物(舒普深+万古霉素);19日行气管切开。这是当时的治疗经过。


当时的俯卧位通气每天的坚持时间为4-8小时,也不像现在,都提到了至少12小时以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治疗以后患者的病情能够相对稳定。



这是患者12日-18日的呼吸参数和血气的结果,总体来说,除了体温的变化波动,其他指标相对稳定。呼吸参数支持强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参数中分析,这一周左右,患者病情是否有些好转呢?



从12日-18日体温变化情况看,体温是一个从最早中等度发热到高热的过程。



因此,我们再重新做血常规检查,发现患者各项细胞参数都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前面已经做了抗生素的调整,我们就要知道,有可能这时已经出现了院内感染,也有可能是呼吸相关性肺炎变成了主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收集病原体,培养结果如上。痰培养可见鲍曼氏/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体,尿培养可见白色念珠菌。给予了左旋氧氟沙星,替加环素,舒普深I,米诺环素,丁胺卡那S治疗。


既然已经得到阳性结果——肺部和尿路感染,那么有可能是呼吸相关性肺炎,同时也要注意到尿路感染。但我们后来认为,有可能这都不是主要因素。这时继续呼吸支持并逐步降低呼吸参数,加强痰液引流——定期纤支镜吸痰,并多次送检痰标本。19日再次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停用万古霉素,予舒普深。


治疗5天后体温仍无下降,每日最高温度38.3-39.5℃左右。



这是19-30日患者的血常规。白细胞最高达35.14,这已经很高了。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必须继续找病原学。



这是19-30日患者的病原学。这时应该如何考虑后面的治疗呢?



这是23日患者的胸部CT与3日胸部CT的对比。根据影像学结果,一看病灶范围是否有增加,实际有降低的趋势。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认为患者有可能主要还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导致的结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反复培养出的数量还在增加,用常规剂量大概50毫克每天,一天两次,就要加倍了。



治疗经过:24日停用舒普深,予替加环素常规剂量治疗4天,仍有发热,血象升高;12月27日换用泰能+丁卡针对铜绿假单胞菌,加用泰诺林;体温有下降趋势,未完全正常,波动于38-38.5℃,不排除泰诺林影响;痰仍呈黄色脓痰,培养仍是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1月3日:舒普深+替加环素(100mg,iv,bid),停泰诺林。


经治疗,1月16日间断脱机,1月24日拔出气切导管,1月26日转呼吸科,2月7日患者出院。


总结


这个病例有几点要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当检查出来有流感病毒的时候,这时患者实际上发热已经10天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患者应该是错过了流感早期治疗的机会。因为当时是2013年,我们的很多医院都还不能检测流感病毒。抗病毒药物早期使用非常重要。

 

第二,这个患者实际上后面病情加重和反复发生,最重要的是院内感染。有时候要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和微生物检查的结果综合分析。

 

第三,我们现有的推荐药物,可能有很多因素都能左右疗效。有些可能是剂量偏低,有些可能是其他病原学了解得不够清楚。这个患者刚开始的疗效并不好,为什么我们在停药之后,到后期反而又加倍剂量用药呢?是因为综合分析之后,认为患者的的病理生理过程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可能是该患者真正的致病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因此后来加倍剂量使用以后效果就比较明显。


这是十分关键的三点。即:流感要早期处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针对院内感染治疗过程中,要比较细心去处理相关过程。对作为武器使用的药物的把握要有针对性,同时要能够以疗效为基础来考虑它的使用方法。


对这个患者诊治经过的印象深刻还有一个原因,患者出院时实际上肺部尚残留不少病灶,并有呼吸困难、咳痰等表现,担心后期遗留继发性肺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经过随访,患者肺部病灶吸收明显,健康状况完全恢复,并能够在不吸氧情况下到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旅游,提示重症肺炎的完全康复与病程及个体差异相关。


本期直播嘉宾


梁宗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四川省流感专家组组长,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常务副组长。学术任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常委、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呼吸危重症学组组长,四川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前任会长,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症医学专委会常委,《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杂志常务编委。


本文由《呼吸界》编辑 冬雪凝 整理,感谢梁宗安教授的审阅修改!


* 感谢赛沛(上海)商贸有限公司 的大力支持


本文完

排版:Jerry


推荐阅读

1

莫须有的「军团菌」被反复确诊,阴影却能有效吸收……是抗炎「神药」?还是另有蹊跷?丨疑案探密(14)

2

蒋荣猛:流感和新冠可能出现双流行、共感染吗?疫情期间流感的诊治和预防和以往有何不同?丨解密流感(4)

3

谷丽:今年发热门诊首诊的脓毒症患者并未减少,「黄金1小时」强调的是啥?这6位病原不同的肺炎患者分别带来哪些体会?丨解密流感(3)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呼吸界(专业版)

看呼吸(科普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呼吸界》直播间观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