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过央视、吸粉无数,他们的这项手工艺到底有多厉害

松奈子 读者人物 2022-09-29


最近,读者人物采访了胶东花饽饽手艺人刘容荣和她的弟弟刘建。为了延续祖辈的手艺,他们付出许多,这是一份匠人的执念,也是一种难得的坚守。
繁复的设计图纸、满手的面粉,弓腰弯背,不畏辛苦。身边的人们追逐着很多东西,他们的目标却只有一个。
手指生出了茧,厚实的还有梦想。百年来的手艺,经过代代传承,凝聚了汗水和情怀,从腾腾的蒸汽中,传扬到四海八方。


作者 | 松奈子
编辑 | Anita


当一个山东人夸你:“脸好小啊,比馒头都小。”

 

别高兴得太早,因为你可能对“山东大馒头”一无所知。

 

“山东大馒头”到底有多大?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微博号曾在网上调侃网友:你脸还没我家馒头大。

 


山东人民对馒头的执念,可以说是爱之深思之切了。在胶东,大馒头有个接地气的名字——“饽饽”。 今天要说的主角“花饽饽”,就藏在胶东村落家家户户的蒸屉里。
七八十年代,山东烟台,芝罘区所城里。
从太奶奶起,刘家就开始沿袭胶东花饽饽的传统工艺并世代制作。
“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刘容荣说。
在刘容荣的儿时记忆里,小老鼠、小刺猬、小鸟……许多动物形状的花饽饽,在手艺人的巧手里活灵活现。



中国人总是善于通过食物来传情达意,而点心,又是中国人饮食生活中,最为温情的部分。


那个年代,家里物质匮乏,食材简单,能做的花饽饽样式不多,但亲情丝毫不减。


清明节,奶奶和妈妈会给刘容荣和弟弟刘建蒸燕子饽饽;到了七夕,就做巧果形状的饽饽,女人们用绳子把饽饽串起来,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


好看又好吃,“我们小时候觉得那是最好的东西了”。


山东花饽饽源于民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许多山东人重要人生阶段的见证。



旧时若有新人结婚,就会制作“龙凤呈祥”的花饽饽,并放入脸盆中(俗称脸盆花饽饽),另还有“八大件”:一对鸳鸯表示爱情忠贞;一对鲤鱼表示生活富裕;一对肥猪表示五谷丰登;一对寿桃表示长寿百年。

 

女儿出嫁后的第一年农历三月初三,娘家还会做一筐篓“春燕”让女儿带回婆家,表示燕子归巢,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那些被制作成吉祥图案的面点,记载着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对吉祥的渴望,对传宗接代的重视,对福寿康宁的期盼。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刘容荣意识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西式流行甜点,尤其是许多年轻人,不太了解花饽饽的传统工艺和寓意。


于她而言,每一块有温度的花饽饽,都承载着浓浓的心意,它们的背后,是一个个中国家庭的美好祈愿。


从小耳濡目染的她决定把这份珍贵的手工艺传承下去。



制作花饽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这是一项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活。


花饽饽和普通的面点不同,它的制作工艺更加复杂,需要耗费的精力也更多。


如果遇到大型主题,即使是几个师傅共同制作,也许一天连一样大型作品都不能完成。



所有的步骤都由刘容荣一个人亲自把关。在她心里,“民以食为安”就是最重要的准则。


她常常要驱车前往不同的地方采购原料,面粉果蔬的好坏、原料的配比,直接关系到花饽饽最后的口感。


食材到了后,刘容荣要亲自设计花饽饽的款式图纸。为此,她有时候会画上好几天,若细节不对的地方,就会擦掉重新设计。


接下来还有色彩的搭配,主题的嵌入。确定样式后,工人才会开始制作。



有一次,一位客户下午两点才下订单,想定制一款庆贺开业主题的花饽饽中式蛋糕,而且第二天就要。


刘容荣心里焦急,但并不慌张,她和工作室的几位师傅研究讨论之后,迅速投入制作。


刘容荣制作一部分复杂的工序,研发师傅做其他的部分。最后,大家将不同的部分组合在一起。


“就跟汽车似的,也分机顶前盖、车灯等,制作完后组合在一起。我们相信认真做好每一道工序才能组合出优质的产品,这些都需要平常的经验积累起来。”谈起面点的组合方式,刘容荣笑着拿自己喜欢的奔驰汽车做比喻。


当天晚上十一点,这款大型作品已经完成。



“从没想过面食可以做得这么精致。”客户收到后,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所谓匠心,就是不论身处哪个时代,手工艺人都愿意认真打磨,摒弃“差不多”的想法,将情感和温暖揉进面团。


在刘容荣眼里,花饽饽不只是一款产品;在刘建心里,他们的工作室也不只是食品工作室。


“更多是为了传承,传承这种传统文化的韵味。”


平日里,刘容荣闲下来会和师傅们坐在一起设计一些新的品种,包括配色、款式,她想把花饽饽做到尽善尽美。


七月七的“巧果”、订亲宴上的“鸳鸯”、小孩百天用的“穗子”、老年人过生日的“寿桃”、盖房庆粮的“梁龙、狮子”……这些由刘容荣研发设计出来的新式花饽饽栩栩如生。


她总是保持着认真研发的精神劲儿,但在旁人看来,她最可贵的,是数年如一日的坚守。


好看又好吃的花饽饽对制作者的技巧熟练度是一种考验。

 

过生日用的花饽饽,一般人家里压根没有足够大的锅来蒸。尤其是老人过寿用的花饽饽,一桌人一起吃,都吃不完。

 

而朴实的山东人民又实在热爱花饽饽,它凝聚了山东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是每个山东人的骄傲。


于是,许多人请刘容荣制作祝寿花饽饽。


下图这款“福寿康宁”,刘容荣记得是一个家庭为老人庆祝八十大寿定制的。


石榴代表多子多福,葫芦代表福禄,将“寿”放在中央,寓意老人儿女双全,儿孙满堂。



还有一位海南的客人,在线订购了一款中式蛋糕为老人祝寿。

 

但难题是,当时天气炎热,即使选择航空运件,到海南也需要耗时两天多,花饽饽难以在长时间运输过程中保鲜。

 

刘容荣和客人反复沟通,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都告知了对方,但客人希望能让家里老人高兴,还是坚持要那款祝寿花饽饽。

 

刘容荣只好想尽办法,严格打包,贴心放置了很多冰袋,不惜花费最高标准的运费,选择最快的寄递方式,终于成功地将成品寄到了海南。

 

海南的老人收到后,一直不舍得吃,极尽珍爱地放在冰柜里。后来,这位客人还和刘容荣成为了好友,逢年过节就邮寄新鲜瓜果到山东。


那一刻,刘容荣发现自己做的事是那么有意义。


不同的食材在她的巧手下做成了精巧别致的中国点心,与历史相连,更与民俗相通。酥软的点心里,那份浓厚的情谊,经过刘容荣和众多手艺师傅的努力,通过长长的航线,联结了一个又一个家庭。



2019年,姐弟俩成立了公司,专业生产胶东花饽饽。


过去的花饽饽,大多色彩饱和度高,造型单一,花样简单。


‍‍‍‍‍‍‍‍‍‍‍‍‍‍‍‍‍‍‍‍‍‍‍‍‍‍‍‍‍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他们选用天然的果蔬汁调色,制作出来的花饽饽不仅健康,色彩也更加淡雅,颜值和内涵双双在线。


他们还自主研发出新式“月饼”、儿童卡通款式、“双龙贺寿”、“福寿康宁”等很多与时代相关联的升级作品。


刘容荣的花饽饽作品总是活泼生动,她将传统、智慧、勤俭、踏实、富足、乐天等多样的元素都揉进了温暖的面团。


时间,能让面团发酵出最醇美的滋味;时间,也让传统手工艺得以延续。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播放的《新闻联播》节目里,一段题为“2020我的愿望”的新闻,鼓舞人心。


画面中,刘容荣刚把一屉蒸熟的花饽饽取出。



面对镜头,她说:“能做出来更新颖的花饽饽,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希望自己手里的这些面食,让大人和小孩都有爱不释手的感觉。”



为了延续祖辈的手艺,刘容荣和刘建付出了诸多努力,这是一份匠人的执念,也是一种难得的坚守。


“做花饽饽,做的是一种情怀。”



这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初心,也是将一直秉承下去的一种决心。


刘建记得,奶奶曾经说过,花饽饽,要做千千万万遍,不能让它失传了。

繁复的设计图纸、满手的面粉,弓腰弯背,不畏辛苦。身边的人们追逐着很多东西,他们的目标却只有一个。


百年手艺,经过代代传承,凝聚汗水和情怀,从腾腾的蒸汽中,传扬到四海八方。


他们做的事很小,小到只是用心做好餐桌上的一块花饽饽;但他们做的事却意义重大,是守艺和传承,是刘容荣和刘建恪守的信念。



手艺人的初心,不只是一成不变的坚守,还有日益精进的追求。


如今的姐弟俩,物质条件好了起来,各自都购买了奔驰,日子也依旧忙碌。


他们偶尔要穿梭在展览、交流会、培训会上,但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在工作室,小心翼翼地揉捏每一个面团。


不论寒暑,不论要踏行多少公里,他们一直在路上。


在与奔驰相伴了10多个年头后,她与弟弟还将继续向前,将匠人指尖的艺术传承下去。


“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想让花饽饽能成为更多人餐桌上的传统美食。”


故事的动人之处就在于真实,梅赛德斯-奔驰客户服务真实车主故事计划让我们看到了传承的力量,也看到了手工艺人的匠心。


这是一个有人帮我们守护传统手工艺的年代,人怀匠心,国有文明。


作者:松奈子,读者人物独家撰稿人。视野所及皆是句读,在世界中行走,以编辑这个世界。图片来源于受访者、《新闻联播》,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那英 | 张馨予 | 张柏芝 | 贾玲齐秦 | 吴孟达 | 红楼梦 | 王冰冰姚晨 | 蔡少芬 | 陈佩斯 | 罗翔


点亮在看,弘扬传统文化

-广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