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问开思:打动投资人与客户的硬实力是什么?| 锐·Family

与创业者共创业的 复星锐正 2021-04-08

数据看开思


1.过去一年,开思GMV每个月都是15%以上的增长。今年1到8月份,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大概在4-5倍


2.有开思上的VIN码,目前有超过4亿;现在覆盖的汽车品牌45个;经过校验的SKU为3000多万。这意味着,高端车全车件,开思的供应满足率已接近99%



10 月31日,中国汽车后市场领军企业开思宣布,已完成8000万美元C1轮融资,一定程度上代表开思已在汽车后市场领域牢牢占据行业头部地位。


汽车后市场的行业门户-AC汽车邀请开思创始人兼CEO江永兴接受专访,深聊他对汽配供应链赛道的判断和理解。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开思打动投资人与客户的硬核实力。



一问:开思哪些方面更吸引投资人?


江:从战略能力、组织能力、资源能力、运营能力,综合来看,开思做得还可以。最核心的,是在组织战略和执行上做得比较坚决。



二问:是否担心开思的盈利能力?


江:做企业当然要考虑盈利。当前某些业务,要更关注成本和效率,要有盈利模型,但某些业务属于战略性投入,是未来的业务。战略投入更看重的是在时间窗口,这两块要分开来看。


目前我们绝大部分业务来自高端车。从高端车原厂件来看,国内非4S体系里,开思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20%。在深圳,每两台维修的高端车就有一台在开思上采购原厂件。在成都、重庆以及不少城市,应该也达到这个比例。从全国来看,在非4S体系的高端车原厂件里,开思占了不小的比例。


在这个复杂的市场,单个品类能做到这个比例,已经证明了我们的实力。通过这个品类所建立起的公司核心能力,同时连接着更多车型品类,更多市场。



三问:在全车件领域,也有一些类似的企业,开思的特质是什么?


江:汽配交易的整个链条很长。从交易平台来看,交易的对象是产品加服务,是解决方案。很多人把汽配交易平台只当成产品交易的平台,这是有问题的。我们有几个核心观点:


第一,产业真正的痛点是在中低频件,即全车件。


全车件是长尾型产品,偏中低频,涉及车型多,SKU更是海量,供应体系复杂,再加上不同服务类型,导致其交易非常复杂。这决定了全车件交易结构不稳定,需要用平台思维进行聚合。这是很简单的一般商业逻辑。


保养件相对高频,高频的东西交易结构比较稳定。比如机油,维修厂是持续要买的,每个月有大量的采购,油品品类、供应商相对固定,如果价格谈好,就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交易结构。


通过平台逻辑将不稳定的中低频交易聚合起来,就会变成高频,这是汽车后市场很独特的逻辑。

全车件最大的痛点是如何找到需要的配件。一个配件需求产生后,先是要找正确的零件号,有了零件号,还要找对应的配件供应商,同一个配件又分多种不同品质,哪个对维修厂才合适?维修厂下单后,配送、财务结算、售后等过程,都会很复杂。


所以,行业真正的痛点是中低频件,是全车件。如果这块供给不行,或是平台的基础设施不行,或是服务跟不上,就很难给大的维修厂、连锁店做好服务,生意就做不起来。


第二,这是一个存量的市场,我们要用技术来提升价值传递的效率。


在EPC(配件电子目录)上查找配件对应的零件号,叫译码,目前整个行业有超过100万人在做这个事情。


不同汽车品牌使用的EPC都不一样,所以译码过程非常容易出错。译码一错,后面交易就会跟着出错,而且要等到买家收货时才能发现这个错误。目前整个行业的译码错误率,大概是在5%到10%,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我们做了一个搜索引擎,录入车架号,再输入配件名称或俗称,系统就能自动给出零件号。从分钟级的人工译码到秒出的自动译码,我们将效率提高了几个数量级。同时,我们把译码错误率从5%降至万分之三,精准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这对行业的价值非常大,而且我们还在持续改进。


有了零件号,平台会根据维修厂的购买习惯、配件特性、所在地域等,匹配对应品质的配件和供应商,有原厂件倾向的推荐原厂件,让维修厂去选。这是我们的推荐机制,逻辑有点像基于推荐的天猫。


第三,开思定位为科技公司,更倾向于用科技手段给行业创造一个科技化的基础设施,建立行业标准,搭建数字化的信用体系。过去四年,我们把很多的精力放在构筑中长期的竞争力上,如平台技术、交易规则、售后服务规则、信用规则,还有更底层的基础设施等等。


我们希望利用我们的技术实力,做一些差异化的事情。



四问:您觉得开思在行业里形成壁垒了吗?从全车件供应链来看,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江:开思已经构筑了行业的一个科技基础设施,还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的,这需要企业具备综合竞争力,在这点上我们还是比较自信的。


搭建平台的挑战性很大,需要深入的思考。其复杂度和传统经销模式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搭建交易平台,实际是基于各方诉求重构整个产业链条的结构,重塑整个利益的分配,还要让用户体验更好,效率更高,要牵引大家遵从平台规则。从治理结构、运营和底层需要的技术来看,比较复杂,包括支付结算、底层基础设施、物流等等。


开思过去几年持续在做这块,市场表现也证明了我们的能力。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客户对开思的评价还是非常正面的。



五问:现在全车件也有几家平台型企业,您怎么看竞争对手的发展?如何看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江:目前在这个“大”行业里,大家都还小,都还是大海里面的小鱼小虾。就像爬珠峰,攻顶是大家一致的目标,比较多的可能是从南坡爬,极少数从北坡爬,爬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构不成直接竞争关系,大家的想法都是想改造或者升级这个行业。


就像铁人三项一样,每个选手擅长的都不太一样,有些人擅长游泳,有些人擅长自行车,但是到终点谁能赢现在还不太好说。在团队、战略和执行上,开思做得还行,实力还算是比较强的。同行们每家的特点不一样,所以没有办法横向比较,更多还是要时间来证明。



六问:未来汽配供应链的发展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格局?我们是否会形成像美国那样比较稳定的市场情况?


江:终极的情况会相对稳定,但中国走的路径跟美国一定会有巨大的差异,从早期到现在,我们一直坚信这点。


我们绝大部分合伙人都有长期的海外经历,对美国也有一定的了解。中国的基础设施,还有我们的消费习惯和文化,产业环境,包括信用体系等等,这些跟美国都有巨大的差异,发展路径真的不一样。比如滴滴,它跟美国的同行走的路径不一样;美团,在美国根本没有可对标的公司。


我们认为全车件领域会有一家比较大的平台型公司。是不是存在另外一些小的?也有可能,但一定会有一家比较大的。


在保养件的领域,可能会有几家胜出。因为保养件是典型的本地服务。保养件的连锁化率等因素还是有点复杂,到底这几家加在一起能够达到多高的渗透率,还要等待时间的检验。


全车件和保养件这两个领域,会有些重叠,但这两个领域需要的基因、能力还是有显著差别的,在很长的时间内,这两块都是差异化的。



七问:很多人觉得易损件更适合做自营,全车件更适合做撮合平台,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江:大的逻辑是有道理的。撮合或自营更多的是从形式上来考虑,底层的逻辑还是要看它的基础设施。选择自营或者撮合,是因为受到了很多的约束,因为任何东西都是边界的。


比如说保养件,如果能做出一个很好的全国性基础设施,可以将产品和服务不断标准化,这种情况下,它就可以变成一个平台。


因为还没有这样的全国性基础设施,现在做保养件只能通过自营方式去做。等这样的基础设施出现时,就看谁的资本更多、走得更快,就可以快速的做大。


所以,选择哪种形式,还是要看受到哪些资源约束,关键点在哪里。



八问:开思有没有比较好的方式去吸引维修厂入驻?有没有一些选择的标准?


江:有。主要还是凭借开思以技术创造和传递的价值来吸引维修厂。


对于维修厂来讲,一定要回到生意的本身,汽车维修是一项长期的慢生意。车主修车,一般只会在家和公司附近,就像上海车主不会没事跑到苏州去修车,如果配件质量不好,或是服务很差,车主下次就不会再来了。所以,维修厂最核心的需求,是优质供给。优质供给背后的逻辑,是要有产品服务的标准和信用体系。


开思做的,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将优质供给、产品服务的标准和信用体系推到维修厂的面前。配件查找效率更高,交易效率更高,服务体验也更好,采购更阳光更透明,对维修厂来说肯定是有价值的。


但过程的确面临一些挑战,如原有采购习惯的问题,或是原来利益的问题,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和调整。To B行业的特点是理性决策、多人决策,需要线下拓展团队逐步去引导。维修厂老板弄明白后,再加上开思的行业口碑,就很容易跟开思合作。


因此,选择维修厂的标准,就是选跟我们有共同理念和价值观的,比如他明显要卖假货、以次充好,这就不是我们的客户。



九问:开思初期是定位于豪华车全车件,现阶段对定位是否有所调整?


江:先澄清一个概念,高端车全车件是我们的切入点,但切入点不代表我们的定位目标。开思的定位从来没有改变过。


开思的愿景是,成为引领汽车后市场产业变革的世界级科技公司。我们要建行业的科技基础设施,包括交易平台以及底下的基础设施,让汽配采购更放心,这是我们的使命,从开思成立至今,没有变过。


实现这个目标很复杂,不可能一步到位,一下跑到马拉松终点。所以,开思的路径是选择从高端车全车件开始切入。


做高端车、中端车、低端车,很多逻辑是相通的。开思是在复杂的市场里联结优质资源,同时通过技术给他们赋能,让交易效率更高,让他们更有信用,更规范,更透明,更开放。这个逻辑也是没有变的。



十问:开思在高端车这块已经走通了,或者说做了一个比较好的样板。然后,开思会向中端车去扩展吗?与高端车相比,中端车的难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江:是,我们的中端车,在很多的城市进展不错。因为底层的逻辑是相通的。目前会聚焦在全车件、专业件这些品类上。


其实高端车的门槛更高,因为车主要求更高。上游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和厂家,体量都比较大,早期要去做这个是很难的。


可能跟华为的风格有关系,我们一上来就选了条比较难的路,但一旦做起来,所建立的门槛也会比较高。


放在交易平台的大逻辑下,中端车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买卖双方的标签稍微有些变化。




往期阅读:

「月」读| 拼搏在9月

金华龙获评「青年领袖GP30」| 锐·Honour

「元戎启行」获Pre-A轮融资 复星锐正领投| 锐·Family

刘思齐:产业投资如何以“旧”变“新”| 锐·观点

锐荐影:《双子杀手》,演绎一场Killing Myself的博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