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倔犟的“李大夫”把自己活成了传奇|二湘空间

空间作者 二湘的七维空间 2024-04-26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中年时的李大夫


倔犟的“李大夫”


文/天外客


春节前回老家,探望了一位发小的父亲。这位老爷子,年届九十,但仍不服老,经常骑车到离村不远的沙河里,水库上,不是钓鱼,就是摸虾。据介绍,疫情期间,还天天在村里东家走走,西家转转,说是给人家提供防疫咨询。结果,有村民告到了村委会,说他不遵守防疫规定,有传播疫情的风险。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的医术,在家乡三里五庄,算是小有名气,乡亲们都尊称他为“李大夫”。但让我印象更深的,是他争强好胜的性格,和他那自己想干的事,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倔犟脾气。有关他的一些故事,有的已带有传奇色彩,至今在家乡广为流传。


智毙狐狸


那是人民公社时期,我们刚上小学时发生的事情。


正是春夏之交,地里的麦子刚开始抽穗。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微风一吹,麦浪滚滚,一浪追着一浪,奔向远方。


村中池塘里的鸭鹅,结伴成群,追逐着,戏闹着,不时传来“呱呱”的叫声。这些鸭鹅,都是村民们自家喂养的,每天天亮时赶入池塘,晚上日落时就会各自返回家中。


连日来,有村民接连反映,家里的鸭鹅,早晨放出后,晚上有的却不见归来。起初,怀疑是有人偷吃,后来有村民经过观察发现,是村里池塘边的麦田里,时有狐狸出没。也不知狐狸使的什么魔法,池塘里的鸭鹅,只要跑到麦田里去的,基本就是有去无回。当寻找到麦田里时,地上只剩下了一堆鸭毛鹅绒。狐狸美餐一顿后,早已逃之夭夭。


李大夫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和村民一样着急。他在心里暗自盘算,如何才能除掉这只害群之“狐”。


这天下午,他把家里的一支土猎枪找出来,擦拭了一遍又一遍。刚放学回家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发小,问父亲擦枪做什么,李大夫说,打狐狸去!说这话时,一脸的慷慨激昂。


这里先介绍一下,在当时的村里,不少喜欢打猎的人家,都有一支这样的土枪。这种土枪,枪筒很长,火药和铁砂子就是装入这个长筒内,发射时先扣动枪机,让枪机撞击发火后,引爆枪筒内的火药,将铁砂子射出,从而击毙或击伤猎物。后来,为了治安需要,这种土枪均已全部收缴。

 

村民打猎用的土枪


李大夫也是个打猎爱好者,而且每每外出打猎都是满载而归,是村民们公认的“好猎手”。


这次,李大夫把枪擦拭干净后,又小心翼翼地把火药装进枪筒里,准备先去村外试试枪。因为好长时间没用了,看看还是否好用。


可是,就在他将枪从桌子上拿起来向地上一竖时,尽管动作很轻,还是不慎撞击到板机,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一股火舌喷向空中,瞬间整个屋子里顿时被烟雾和屋顶震落的尘灰笼罩。正在旁边围观的发小,吓得“哇哇”大叫,哭着喊着找父亲。李大夫也喊着摸着找儿子。待李大夫摸到儿子一把抱入怀里时,才发现两人均已满脸黑灰,只看到两个白眼珠在翻动。万幸的是,刚才枪口正好朝上,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闻讯赶来的发小母亲,看到爷俩狼狈的样子,两眼泪水汪汪,后怕地一个劲地埋怨。并且把李大夫的枪一把夺走,藏了起来。说啥也不让他再摆弄这危险的玩意啦。


可李大夫的犟劲上来了,说啥也要去会会那只狡猾的狐狸,还振振有词地说,村民们说我是好猎手,这时候怎么能当缩头乌龟,眼睁睁地看着狐狸祸害乡里!


这天中午,李大夫还是偷偷地找到了那支土枪,悄悄地做好准备后,一个人来到了池塘边的麦田里。


他先察看了地形,发现狐狸可能出现的地方,是在靠近池塘的一垄麦沟处。他便顺着这条麦沟来到另一头,选择了个观察和射击的最佳位置后,便趴在地上,等待狐狸的到来。


不一会,看到有只鸭子摇摇摆摆地走进麦田。只听“扑愣”一声,有个动物扑向鸭子。“狐狸!”李大夫兴奋地喊出了声。他举起枪正要射击,狐狸似乎听到了动静,一个跃起就钻进了麦田。狡猾的狐狸,一眨眼又不见了踪影。


初战失利,李大夫并没有气馁。他仍然信心十足,决定改日再来,他坚信,“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


一连几天,安静了数日后,狐狸又开始出现了。又是个大中午,李大夫再次来到麦田。这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选定好射击位置后,便先做了一番隐蔽。说是隐蔽,就是把事先用柳条编的大草帽戴在头上,又用事先准备好的青草把枪管盖住。然后,就趴在地上,等待着狐狸再次出现。


春末夏初的季节,刚下过一场夜雨的麦田里,被太阳一晒,热气蒸腾。李大夫趴在地上,不一会就浑身冒汗,脸上的汗珠,顺着两腮滚落在地。但他一动不动,尽管没有像《上甘岭》中邱少云那样的纪律约束,心里却怀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毙狐狸誓不休。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又过去了,麦田里一片寂静,只听到艳阳照在麦田上发出的“滋滋”的蒸气声。趴在地上的李大夫,浑身已被汗水湿透,酷热难耐。


“难道今天又要白跑一趟!”一个小时又过去了,李大夫心里开始犯起了嘀咕。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听到有只鸭子“呱呱”地叫着进了麦田,然后就传来鸭子挣扎的声音。李大夫打起精神,看到正是那只狐狸又扑向鸭子。说时迟,那时快,李大夫端起土枪,根本没来得及瞄准,凭着感觉,朝着狐狸的方向就扣动了板机。一条火龙顺着麦沟,喷射而出。狡猾的狐狸听到声响,刚要回头观望,便应声倒在了地上。李大夫三步并做两步跑上前去,发现狐狸已中枪倒地。看来是击中了要害,狐狸躺在地上,满身鲜血,四肢乱蹬。李大夫抡起枪托,朝着狐狸的头部又猛击了几下。


停顿了片刻,狐狸一动不动了。这时,李大夫才顾得上擦了擦脸上的汗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后,掏出准备好的绳子,将狐狸四肢捆住,向肩上使劲一甩,背上狐狸走出了麦田。


在回家的路上,闻讯赶来的村民,站满了街头。此时的李大夫,脸上挂满了胜利的笑容。不难想象,在他的心里,大概和《水浒》中武松打虎凯旋后的感觉,也差不到哪里去吧!


“我爱红宝书!”


在那个追求政治正确的特殊年代,李大夫的政治热情也空前高涨。“我爱红宝书!”就是他挂在嘴边上的口头禅。


不管走到哪,李大夫都把红宝书随身携带,一有空就学起来。在家里,吃饭前要组织家人学几段;出诊给人看病时,也要和病人先学上一段。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晚上或农闲时,喜欢聚在街头巷尾,一起搓麻线纳鞋底拉家常。李大夫也不请自到,带着红宝书来到她们中间,带领大家一起学习。


还记得,当时曾大力倡导“破四旧立四新”。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不带礼物带红宝书,就是破旧立新的重要成果。李大夫积极带头,坚决响应。


这年中秋节前夕,按照惯例,李大夫安排发小去干娘家串亲戚。他再三嘱咐,不能带礼物,只带红宝书,到干娘家里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体会。可是,发小也有股子犟劲,拧着脖子对父亲说,不带礼物就不去。李大夫拿起棍子就要打,吓得发小揣上红宝书就跑出了家门。


个人学习还不算,李大夫还把宣传红宝书作为己任,积极参加村里的“红宝书文艺宣传队”。在宣传队里,他硬是拉上妻子,自告奋勇,表演了一个叫“老两口学习红宝书”的节目。

 

李大夫夫妇


妻子没上过学,是个文盲,要背住那么多台词,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开始,妻子说啥也不同意,李大夫就明讲暗求,苦口婆心地做动员。


妻子不识字,李大夫就一字一句地教。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反正一遍一遍又一遍,只要一有空,李大夫就拉上妻子练台词。


功夫不负有心人,妻子硬是死记硬背地记住了台词。接下来的挑战,就是上台表演。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一个农村妇女来讲,尽管台词背住了,要想上台表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第一次走台排练时,妻子看到台下那么多人在盯着自己,心里像揣了个小兔,“砰砰”直跳,背好的台词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硬是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怎么办?李大夫思来想去,最后想出个办法,他告诉妻子,凡是记不住的台词,就只小声随着他哼哼,不必大声唱出来。在二人对唱时,如果忘了台词,就只答应一个“嗯”字。


说话间到了国庆节,“红宝书文艺宣传队”就要正式登台表演,李大夫的“老两口学习红宝书”,又作为开场节目,放在了第一个。


刚下过一场小雨的夜晚,天很黑,很闷。在村里的一块空场地上,临时搭了个简易土台子,作为表演节目的舞台。在舞台的上方,拉了两排红绿相间的灯泡,把个舞台照得灯火通明。本来就不大的场地上,黑压压地坐满了村民,让人感觉更加沉闷。


开演前,村革委会主任要先登台讲几句话。革委主任是个造反派头头,讲起话来声音洪亮。他迈着小方步,不紧不慢地走到舞台的话筒前,“呼呼”先吹了两下,振得喇叭发出一阵“嗡嗡”的刺耳声。“伟大领袖教导我们说!”革委主任习惯性地来了个开场白,声音铿锵有力。接下来,他应该背诵一段与现场气氛有关的语录。可是一下子却没想起来。他稍停顿了一会,憋得满脸冒汗,还是没想起来。又停顿了一会,还是没想起来,于是就直接说开了他要讲的内容:“舞台东边是块菜地,今天下午刚浇过水,演出结束后,请大家不要从菜地里走。”话音未落,下面“轰”地一声,笑翻了全场。


临时受到这一小插曲的影响,妻子本来紧张的心情更加紧张了。等到真的上台表演了,在二人开始对唱时,李大夫先唱到:“红宝书咱天天学,一次比一次收获多,今天趁空继续学。我说老婆子,你看看,咱是不是先学这一篇?”此时的妻子,台词已是根本记不住了,便按照事先教给的办法,只答应了一个“嗯”字。不管怎样,这里应个“嗯”字,意思衔接得还算顺畅。可是接下来,后面李大夫又唱到另一句台词时,再次问到:“我说老婆子,咱俩学了一篇又一篇,越学心里越温暖,你看看,咱还再学哪一篇?”这里,妻子接下来应该是手指红宝书说:“我看咱就学这篇”。因为忘了台词,仍是按照李大夫教的办法,也只是“嗯”了一声。李大夫觉得,这里问的是再学哪一篇,妻子只应一个“嗯”字,不像那么回事,便灵机一动,临时加了台词,接着又重复唱道:“老婆子,你走神了,再看看,咱还再学哪一篇?”妻子还是想不起台词来,就又“嗯”、“嗯 ”答应了两个“嗯”之后,觉得还不够,就再加大声音又加上个“嗯”字,连着“嗯”了三声。这一幕,没想到引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台下观众笑倒了一片,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钓王八


“李大夫是个能人!”这是多数村民们对他的评价。你看看,他不仅是医生,还能弹会唱,喜欢打猎,就是垂钓,也是村里的高手哩! 


钓鳖,就是李大夫的绝活之一。


鳖,在我们老家叫“王八”,是非常美味的佳肴。


李大夫钓王八的工具,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稍粗一点的铁丝,截成一个个很小的短块,然后再用锤子,将每小块铁丝的两头,用劲砸扁。使用时,只要在中间拴好钓线,两头串上王八爱吃的食物,然后放入池塘中,就只等王八上钩了。


这天晚饭后,李大夫拿出不知什么时候从地里挖来的一些荒虫,将每个截成两段后再翻过来,穿入早已准备好的短铁丝上。李大夫告诉发小,这是王八的最爱。说完,就带上工具出了门。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把发小从睡梦中推醒,让他带上家里的抬筐,帮着抓王八去。


发小揉搓着还没睡醒的眼睛,心里直犯嘀咕,能钓上那么多吗,还用得着大抬筐!


到达村里的池塘边,李大夫找到昨晚下钓线的地方,便一根一根地往上拉。共下了八条线,结果有七条线上钓住了王八。发小帮着父亲把七只王八一一收入筐内,带着胜利的喜悦抬回了家中。


还在坐诊的李大夫


回家后仔细查看,发现有一只特别大,大概有三斤多重。还有一只比较大的,也在二斤左右。其他的大小差不多,大约在一斤左右。看着这些横七竖八的王八,李大夫脸上堆满了笑容,对发小说:“村里支书和副支书,对咱们家一直比较关照,就把这两只大一点的王八送给他们吧,算是表达我们的谢意!”接着,就裁下一块医用胶布,用钢笔在上面写下“村支书”三个大字,贴在了最大的那只王八身上。然后又裁下一块胶布,在上面写下“副支书”三个字,贴在了再大一点的那只王八上。最后向发小交待任务说,晚上先把两只大一点的王八,分别给支书、副支书送去,其它五只没贴条的,大小差不多,分别送给邻里们吧,让大家一块尝尝鲜。尽管发小的心里有一百个不舍,也只能点头服从父亲的安排。


晚上吃过饭后,发小去筐子里取王八。不料,那只贴有“村支书”的大王八,不见了踪影。于是,全家人便在院子里四处寻找。反正没有走远,估计是这只大王八劲大,自己爬出了筐子,不知钻到什么地方去了。可是,灶台里,床底下,墙角边,凡是想到的地方都找了个遍,就是不见踪影。最后,还是李大夫想到,家门口有个柴禾垛,王八十有八九已跑出门口,钻进柴禾垛里了。结果,等翻开柴禾垛一看,果真在里面。李大夫一把将王八拽了出来,狠狠摔在地上,然后又一脚踢得老远,嘴里愤愤不平道:“你以为自己真是村支书了,想去哪就去哪!”





作者简介天外客,山东莱芜人。业余爱码字,愿意独立思考,著有《求职考试攻略》一书。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二湘:几经波折,我的小说集《心的形状》终于出版了

更多往期精粹

美丽和芙蓉,过大年讲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

贾玲,感觉活了好几辈子

贾玲,她不是瘦了,是变强了

难忘万人空巷看春晚

新的一年,爱遇见的路人甲和路人乙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