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湘:婚姻生活的真相,无法抵达的真相,坠落的审判

空间作者 二湘的七维空间 2024-04-26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坠落的审判》剧照  图源网络


坠落的审判,婚姻生活的真相,无法抵达的真相


文/二湘


周日上午美国前奥数国家队总教练罗博深和二湘有一个直播,讲讲大学申请和孩子教育,欢迎收看。



戴锦华在《坠落的审判》北大首映发布会上说这个电影很迷人,我颇有同感,这也是我看完这个电影的感受,真好,真迷人,是个好电影。


我在想,这部披着悬疑谋杀案件外衣的婚姻伦理剧为什么如此迷人?因为它如此真实,如此深刻,又如此具有现实意义。


故事其实很简单,男主角Sameul坠楼而亡,在人们对真相追索的同时,这个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创伤慢慢浮出水面。导演是个叙事高手。她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局。女主和女记者因为阁楼上的声音太大,停止了采访。记者开车离去,孩子带着导盲犬出去散步,回来后看到父亲倒在雪地上的血泊里,显然是坠楼而死,那么原因何在?是意外还是谋杀?故事像洋葱一样层层剥开,死因又加入了一个,自杀,那么,到底是哪一个?但一直到最后,电影也没有给出答案。尽管男孩配音的画面似乎支持了男主角是自杀的结论,女主角也因此无罪释放,但男孩在法庭提供的证词到底是真的还是他编造出来的,我们并不知道,这是一个无法抵达的真相。


《坠落的审判》剧照  图源网络


在出庭的前一天,看护男孩的人说:“当我们缺乏判断某事的要素,而这种缺乏无法忍受时,我们能做的就是作出决定。为了克服疑虑,有时我们必须选择倾向于某一方而不是另一方。既然你必须相信一件事,但有两种选择,你必须选择。” 男孩最后的证词是他的选择还是所谓的真相,电影没有给出答案。电影没有一个上帝视角,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真相的阐述和理解,比如在法庭上,男主角的心理医生说到Samuel控诉她的妻子,说到她很多不是的地方。女主角反驳说:“也许Samuel需要按照你描述的那样看待事物,但是如果我去看心理医生,他也可以站在这里说Samuel的一些很难听的事情,但说的那些事情就一定是真的吗?”她还在法庭上说到他们是灵魂伴侣,有很多的爱,但一开始她也隐瞒了很多对她不利的事实,甚至对她手臂如何受的伤也撒了谎。


这也是这个电影高明的地方。它不做判断,不judging,不给出答案,而是陈列不同的视角,让读者自己品味,自己思考,自己做出自己的判断。情与理,真实与想象,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相互缠绕又形成悖论,很巧妙,很迷人。不得不说,导演非常sharp,她的叙事方式正是我喜欢的那种,留白很多,非常节制,有想象空间,也因此让人深思,让人产生共鸣。


《坠落的审判》剧照  图源网络


电影层次很丰富,有很多话题可以发掘,比如女主角是一个德国人,生活在法国,辩护的时候不时要用到英语,才能表达自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关于身份,关于语言,很微妙。语言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边界,语言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投影和反射,但不是完完全全的镜像反射,而是经过了我们的过滤和提炼,这就回到前面说的真相,语言会成为陷阱,会掩盖真相,有意或者无意。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定就是男主是在家带孩子,女主角是颇有成就的作家,这和一般的男强女弱的设定不同,对于这样一个倒置,戴锦华在电影北大首映式上特意问到女导演是否有意这么安排。导演说的确如此,这也是很多女性主义者很刻意避开的一个steretypo(刻板形象),就是男性总是家庭主导,被压抑被牺牲的总是女性。但不得不说,我们这个社会还是一个男权社会,女性的能力和才华总是被质疑被打折扣,很多男性(甚至女性)认为男性天生各方面都优于女性,北大首映会上两个普信男的表现也给这个论断注入了现实意义。虽然我不同意这个结论,但事实就是,不管什么行业,不管做什么,作家也好,企业家也好,厨师也好,电影导演也好,做到顶尖的一定是男性占多数。只能说女性主义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坠落的审判》这样的女性主义视角的作品越来越多,而我们对于这个话题的探讨也越来越多。


《坠落的审判》剧照  图源网络


剧中丈夫和妻子都是作家,但丈夫一直没有太多成就,一直没有什么作品,而妻子却在写作道路上发展顺利。这也让我想到陈朗缅怀丈夫徐晓宏的那篇文章《请君重作醉歌行》,感觉陈朗和丈夫徐晓宏的困境和电影里的如此相似,只不过是身份倒置了一下。陈朗放弃了香港某大学的教职,为了丈夫的事业搬到了万里之遥的密西根。陈朗的原文是这样的:“我曾经跟我的心理医生说,嫁一个情投意合的人怎么可能幸福。你们想要的是同一个东西,但是总得有人管孩子、报税、理财、做饭,于是这就成了一个零和博弈。资本主义社会混下去需要效率,而效率需要劳动分工。我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在她们杰出的伴侣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内心最痛苦地尖叫着。又有多少女人最终用“爱情”说服了自己,抵消了、忘却了心中的尖叫,保持沉默。” 


多么相似,都是找到心理医生倾诉,都是一方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的事业,陈朗说,”他和他的朋友们聊女性主义的时候,我心中冷笑。”而电影里女主角和采访她的女记者畅谈的时候,丈夫故意在阁楼上放音乐,声音很大,以至于她们的访谈不得不提前结束。”   电影里,Samuel对于妻子的成就,其实是有些嫉妒的,而陈朗也说:“他越成功,你就越痛苦。“正如文章下面一个留言所言:”它告诉我们,牺牲有时并非心甘情愿,爱之中也有妒忌与怨恨,生活不是举案齐眉而是恒久忍耐,成全不是衷心喜欢而是锥心刺痛。”一语道出情感的多元和微妙。


《坠落的审判》剧照  图源网络


陈朗的文章述说的困境和电影里一样,夫妻之间即是灵魂伴侣,又是竞争对手,既给对方安抚,又是怨怼的出口。这种对婚姻真相的追问,对情感与精神的复杂性的探讨,不管是在电影,还是在陈朗的文章里,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和陈朗的文章都如此着迷的一个原因。她们捍卫了叙述的复杂,还原了生活和人心的复杂,她们发掘了人性那些最幽微的地方。对于很多人而言,事实正是如此,生活本身没有正确答案,婚姻不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人生也总是令人如此困惑,令人无从说起,令人百转千回。


二湘:《坠落的审判》北大首映式,这位北大教授为什么会翻车
陈朗的这篇悼文,纵是有怨也动人,一次反传统的叙述



作者简介二湘,喜欢码字,著有长篇小说《暗涌》《狂流》,小说集《重返2046》,最新小说集《心的形状》刚刚上市。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往期精粹


罗翔:永远不要低估自我的愚蠢,愚人节随想

一个数学家如何思考“适者生存” 

冯唐:最爱我的那个女人走了

李云迪,陈丹青和朱令,被社死的、被嫉妒的和被投毒的

写给国人功夫艺术和熊猫情结的一封情书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