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技论坛》2022年第三期目录及摘要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科技论坛 2022-06-09


卷首语

从基因编辑工具中的专利争议看研发竞争 本刊编辑部  张九庆

科技政策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研究

徐示波, 贾敬敦, 仲伟俊

摘要 在大科学时代及产业变革的驱动下,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鉴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正处于建设之中,本文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开展学术研究,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结构特征分析着手,深入分析体系化推动战略科技力量的理论逻辑,并借鉴司托克斯象限模型将科研活动和机构重新划分为八类。在此基础上,借鉴国防建设体系中的 “主战-主建”思想,构建一种矩阵耦合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网络模型,并分析模型中的三种网络协同耦合模式,以便为更好地推动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提供理论参考。

财政性科研经费投入能否促进科研创新效率

付玉梅, 张丽平

摘要 本文基于2003—201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财政性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数据,探究政府对科研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情况。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各个地区的财政性科研经费对科研成果的产出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以下简称 “经费促创效应”),人力资本和国际交流能够强化经费促创效应;相对于东部地区,财政科研经费的促创效应在非东部地区更显著,人力资本与横向课题等强化了财政科研经费的促创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财政性科研经费的创新促进效应提供了一定的学理支持,也为各地区如何提升财政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施路径探究

康治平, 付媛, 唐旭, 肖硕

摘要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热点和工作难点,学术界和产业界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但仍缺少可复制、可借鉴的赋权改革实施路径,从而阻碍科技成果转化,制约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本文在研究国内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机制和模式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赋权改革中成果类型、赋权目的、赋权实施等关键问题,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而不单纯考虑所有权存在方式,从赋权形式、收益激励、决策管理、保障服务等方面提出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路径和对策建议,为中国当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科研管理

高校科研人才评价理论·反思·重构——基于工具理性与对话理性的视角

袁景蒂

摘要 高校科研人才评价关系到国家科研创新与科技发展。理论上,高校科研人才评价具有工具理性与对话理性的双重内涵,且对话理性作为高校科研人才评价的基础,应先于工具理性。现实中,高校科研人才评价存在工具理性僭越、对话理性式微的结构化矛盾。究其根源在于:时空抽离下的系统整合加剧工具理性膨胀,行为惯例导致被评价者话语意识缺失,基于 “绩效”逻辑的评价结构巩固基于工具理性的评价者中心、外部评价为主、以评为中心的结构性原则。重构高校科研人才评价机制需建构基于对话、协商的评价理解范式,促进多元评价主体权利再分配,推动评价规范再生产。

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蔡劲松, 谭爽, 武佳奇

摘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对国家面临的挑战和维护安全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维护科技领域尤其是关键科技领域安全已成为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中之重,探索构建用于评价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的指标体系也因此而意义重大。本研究在探讨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C-S-F-C-W-D原则构建二维-多核的风险评价框架。以框架为依托,依照从总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设计了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并基于咨询专家的打分结果计算指标权重,初步构建中国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本研究有助于精细化把握该领域的发展动态,为构建新型举国科技创新体制提供治理工具。

创新研究

水深则鱼悦:营商环境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霍春辉, 张银丹

摘要  基于创新产出效果视角,本文通过构建城市营商环境指标,考察营商环境与企业创新质量的内在联系及影响路径。研究发现:营商环境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质量,提高市场竞争、缓解融资约束是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创新质量的重要路径。营商环境要素异质性分析发现,公共服务对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最强,市场环境、创新环境、政府效率次之,人力资源与金融服务的影响最小。不同情境下营商环境作用于企业创新质量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该促进作用在非省会城市、东部与东北地区、非国有企业、高科技行业企业中更加显著。

数字金融是否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王智新, 朱文卿, 韩承斌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企业2011—2018年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经济效应及背后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进行稳健性分析后,这种促进作用依然显著存在;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表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当金融发展、研发创新和产业结构突破自身门槛值,数字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异质性。位于中部地区、发达地区和市场化水平高地区的企业,和大规模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非两职合一的企业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益更多。本文的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是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驱动力量。引导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和小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加快发展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能够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整体提升。

基于多层次分析框架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

孙丽文, 李少帅

摘要 本文基于多层次分析框架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根据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社会技术范式和社会技术地景特征,把系统演化分为技术保护期、积累探索期和战略发展期,以百度、阿里和腾讯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探索性研究方法,探究该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机理,并验证模型的科学适用性。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技术保护期、积累探索期和战略发展期,已经跨越技术生态位和市场生态位,并迈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社会技术范式加速形成;核心企业的发展战略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技术地景正向迁移对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需要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紧密合作与相互协同。

产业研究

数字服务贸易出口特征、壁垒及其同群效应影响

吴石磊, 张宏杰, 田文涛

摘要 数字服务贸易是国际数字贸易规则谈判的重点领域,但各国零和博弈思想严重,贸易壁垒的大量设立阻碍了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本文通过数据的特征描述发现数字服务贸易出口发展迅速,但市场集中度较高,少数发达国家掌控大部分市场份额,且国别间出口总量仍有较大差距;运用理论模型发现国家间采取壁垒行为有助于保护本国贸易,但却降低了出口和国家总得益。将同群行为引入国际竞争领域,以171个国家2005—2019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发现国别间采取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行为存在同群效应,且在全样本估计结果中显示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及其同群行为均会对出口产生反向抑制效果,但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经合组织国家、高收入国家组中同群行为会促进数字服务贸易出口。

基于逆向研发外包的装备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杨瑾, 于妍惠

摘要 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主动战略选择。本文运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厘清逆向研发外包过程中,在对本土/国际双重创新网络嵌入演化的不同阶段,企业自身知识结构与组织学习方式的交互作用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在逆向研发外包过程中,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多重因果路径。研究发现,在本土创新网络嵌入的初级阶段以及在国际创新网络嵌入的初级和高级阶段,企业知识宽度和深度及其探索式和利用式组织学习方式共同构成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条件组态;在本土创新网络嵌入的高级阶段,企业探索式学习及其知识宽度和深度共同构成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条件组态,企业的知识宽度构成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核心条件。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植物育种创新的协同演化——基于历史回顾和文献综述视角

董银果, 张琳琛, 王悦

摘要 历史发展轨迹显示,随着生物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私营育种研发部门的兴起,种业领域内的专利保护系统和植物新品种保护系统不断进行协同建设和适时调整,两者之间保护范畴和保护形式的框架体系越发明晰。现有相关理论和经验研究肯定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私营育种部门研发创新的激励作用,但随之出现的种质遗传资源的独占性、技术壁垒限制、 “专利丛林”以及 “反公地悲剧”等问题,也意味着对于推行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仍需谨慎对待。TRIPS协定生效后,欧美等发达国家跨国种业集团的并购行为奠定了其在世界种业研发市场的主导和寡头垄断地位,加深了南北国家种业知识产权实力的分化。

企业研究

制度迎合视域下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决策

马晶梅, 赵雨薇, 肖艳红, 贾红宇

摘要 本文在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决策的理论框架下,以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简称 《认定办法》)颁布的2008年为分界点,采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上市公司数据库分析融资约束对制造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制度迎合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 《认定办法》颁布前融资约束显著抑制企业创新决策, 《认定办法》颁布后则显著促进企业创新决策。这一结论证实一些企业为了迎合 《认定办法》,采取操控手段使其研发强度达到政策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标准,进而获得政策优惠。制度迎合行为扭曲了正常市场条件下融资约束对于企业创新决策的负向影响,导致其呈现正向激励效应,这一激励效应在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内陆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中集案例研究

战睿, 王海军, 孟翔飞

摘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赢得长期竞争的重要途径。如何破解领先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成功的密码获得创新绩效?本文从核心能力视角切入,并聚焦中集集团的案例分析来诠释这一问题。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形成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机理模型。其次,从核心能力视角解析主导企业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机、构建过程,并剖析嵌入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具有技术引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在创新动力和创新意愿的驱动下,形成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机;②培养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需要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并通过模块化思维实现系统参与者协同共生;③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是推动企业取得创新绩效的关键路径,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构建以自身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借鉴。研究结论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未来的持续研究提供了机会窗口。

人才研究

中国异质性R&D人员时空分布差异比对研究

王高峰, 杨浩东

摘要 本文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大创新群落以及企业、研发机构、高校三大创新主体出发,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Moran指数等方法对中国2010—2019年31个省份异质性R&D人员的规模及结构进行比对探究。研究发现:①近10年来基础、应用R&D人员占比变动出现拐点,不平衡趋势加剧,地区规模差异远高于结构差异。②基础研究和高校R&D人员分布表现出对经济因素更高的敏感性,企业和试验发展R&D人员倾向于地理位置的邻近聚集,这种关联特征于时间上呈V形走势。③企业与试验发展R&D人员在规模和结构变化上显著协同,三大创新主体的传统角色定位仍较为鲜明。

中国科技人才开发质量评价及障碍度因子诊断——基于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甘水玲, 刘晋元

摘要  通过构建中国科技人才开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各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改进的TOPSIS逼近法评价分析并进行障碍度诊断,最后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对加快提升我国科技人才开发质量具有相当的参考作用。研究表明:我国31个省份2009—2018年科技人才开发质量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各省份存在一定差距,这一差距正逐渐减小,其中北京属于科技人才开发质量综合水平引领型,广东、江苏属于科技人才开发投入水平引领型,浙江、山东、上海属于科技人才开发效率引领型,四川、贵州、重庆属于科技人才开发潜力突出型。从障碍因素看,中国各地区科技人才开发质量提升的最主要障碍是企业科技人才短缺和科技经费不足,其次是人均GDP和工业增加值率较低。

研究与探讨

人工智能技术下的个人信息保护:迈向合作的多元治理

黄细江

摘要 相较于传统的管理型治理,网络空间更趋于合作型的多元治理。个人信息蕴含信息保护和信息自由,法律是最低要求和权威保障。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宜形成以公法手段为主导的统一立法,尊重市场的多元选择,不可忽视个体承诺、行业自律等社群规范的内生激励,结合动态的技术发展,运用认证、标记、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实现全方位、全周期的设计,以此形成个人信息保护的交互架构,促进个人信息保护与数字经济的协同发展。

3D打印驱动的供应链决策优化研究

马爽, 蔡笑天, Songlin Chen

摘要 3D打印不仅改变了产品制造过程,也直接影响传统供应链的架构形式,进而对3D打印技术的采纳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因此,在不同产业背景下如何识别 “正确的”供应链架构形式,以促进3D打印技术的引进与发展成为一个关键挑战。本文基于全新视角研究3D打印技术采纳与供应链架构的关系,给出三类不同供应链架构情境下的识别方法,并构建考虑系统级成本与顾客满意度的优化模型,对三种供应链架构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为了验证优化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对航空领域零部件供应链案例进行研究,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撑。

数据平台下个人数据保护规则形态的优化——从软法对硬法的嵌入谈起

鲍坤

摘要 个人数据作为数据平台的重要生产要素,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益平衡是数字经济时代下崭新的关键议题。但是,法律在以侵权责任路径回应上述议题时存在规范功能层面的局限,即利益保护模式在法官的自由裁量下存在法律规则的冲突与弱化,权利保护模式存在立法技术限制、治理边际成本趋高等难解之困。有鉴于技术标准作为一种软法能够在义务规则的要素化、约束机制的利益导向化等方面发挥规范性优势,遂应以国际视野下的技术标准软法ISO/IEC 27701为典例探索个人数据权利保护中的义务规则形态转换及规范功能优化之道。经分析,国内尚需构建有利于技术标准软法生成的硬法环境,并衔接技术标准软法在司法审判中的适用,促成个人数据权利保护的硬法、软法共治。

国际研究

中美典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比较分析——以两个增材制造研究院为例

冯云昊, 曹迪, 吴金希

摘要 美国国家增材制造创新研究院是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下的首家研究院,是奥巴马政府推动美国再工业化的重要举措。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是 “中国制造2025”首批布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两者战略定位类似。本文通过对中美两个国家级增材制造创新研究院的比较分析,探究两国典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的治理特点。研究发现,中美两个研究院在资源投入、机构管理、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若干差异。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协同关系研究

刘云, 张孟亚, 翟晓荣, 杨亚宇

摘要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概念界定和分类,本文从创新政策工具的视角,对 “十一五” “十二五”和 “十三五”期间的政策文本进行收集和编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政策文本量化的方法,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主体、结构及功能的协同关系。结果表明:政策主体表现为四类部门之间的协同关系,政策结构协同性不足,政策功能协同性不足。在对上述问题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十四五期间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协同的思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