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国风】老子悟道处、道家圣地——温县东口

李庆森 陈沟水 2022-09-14




老子悟道在焦作

——焦作古代民间传说漫谈之二 

 李庆森


    老子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大师。《道德经》是老子智慧的结晶,以脍炙人口、寥寥5000字的篇幅,奠定了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被道家学派奉为圭臬;2000多年来,帝王将相、专家学者甚至士农工商都为之神魂颠倒,乃至争论不休。

  有趣的是,人们争论的不仅是《道德经》的内涵和外延,就连这位世界历史文化大师的身世、行踪、悟道地、出函谷关西行的落脚处……无一不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近几年的国学热,又理所当然地引发了新一轮的相关争论。老子,恰如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样神秘莫测:“……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曾经问礼于老子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位文化大师,他在2500多年前就极力赞扬老子是见首不见尾的神龙。拂去岁月的迷雾,理智地追寻其行踪,客观地分析相关信息,答案并不难得出——

  从相逢村的来历说起

  我们说“老子悟道在焦作”,当然有客观而科学的证据。

  老子悟道在焦作的直接证据之一,就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发生在焦作。据1986年10月出版的《孟县地名志》的《政区聚落·城伯乡·相逢》记载:“据传,周时,孔丘为寻求周礼……在此与李耳相遇,倾心交谈,日后(聚而)成村,取名相逢。”相逢村里至今犹存的崇圣寺,保存有老子、孔子相逢于相逢村的画轴和雕塑。

  据介绍,如今的相逢村所居之地,距离古沁河后津渡口仅一里之遥。当年古沁河两岸的后津渡口就是如今的东后津村和西后津村。相逢村、东后津村、西后津村等几个村名已经沿用了2500多年。

  听说孔子千里迢迢赶来拜师学艺,虚怀若谷、乐于提携后进的老子到渡口迎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毫无疑问,这两位世界级历史文化大师在相逢村相逢的故事,无疑为老子悟道于焦作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证据。

  老子之所以来到焦作,而不是回到出生地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也不留在曾经为官居住多年的洛阳,当然大有深意。这应该从焦作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说起。

  焦作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遥想当年,轩辕黄帝在此设坛祭天;炎帝神农在此尝百草,辨五谷;女娲在此炼石补天,团土造人;在如今的沁阳紫金山,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台、炼石场、造人场等遗迹,依然历历在目……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由此可知,焦作当时应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也是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老子之所以来焦作,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据记载,当时正值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动乱年代,周王室已经江河日下,日暮途穷。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占“刘公之地”,周敬王惊恐万状,危在旦夕。晋顷公乘势出兵“救援”,王子朝兵败势孤,遂抢劫了周王室的典籍逃亡楚国。时任“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自然难免“失职”之责,遂挂冠而去,悄悄地来到了焦作隐居。

  老子来到焦作,饱览焦作瑰丽雄奇的湖光山色,领略焦作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并结合曾经熟读的周王室典籍,潜心研究,归纳概括,净化升华,终于悟出了“道生万物”、“上善若水”、“无为而治”等道理,最终以一部彪炳史册的《道德经》,一举奠定了道家学派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国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也造就了老子悟道于焦作的千古佳话。

  老子与东口村

  据记载,东口村原为古温城旧址,位居黄河、古沁河、济水(猪龙河)交汇之处,曾经是一处舟楫云集、车马辐辏的水旱码头。据村民介绍,老子离开洛阳之后来到东口隐居的故事,已经在温县流传了2000多年。据说,老子在这里先后居住了20多年.


《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于公元前571年,系楚国苦县曲仁里(今鹿邑县)人。老子幼年,聪明好学,不耻下问,闻名乡里。

青年时期,老子以学识渊博,被周天子召至京都雒邑(今洛阳),做了一名朝廷小吏,掌管国家藏书。工作闲暇,整天埋头书馆,阅尽天下藏书,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本想能有一番作为,怎奈周朝已是朝不保夕,礼坏乐崩,各方诸侯分庭抗礼,你争我夺,出现了相互征战局面。

老子见周朝名存实亡,气数将尽,天下诸侯竞相吞并称霸,秩序大乱,难有作为,于是辞官离开了雒邑。一路北渡黄河,计划沿太行山游历一翻,然后返回故里,悟道著书传经,教化乡民。哪知行至温县,见深秋时节的东口村黄昏,沃野新耕,落霞满天,薄雾缭绕,凤凰啼鸣,老者笑谈,顽童嬉戏,景色如画。不由连声感叹:此景自古天上有,分明一片风水地。世间自古鸟泽林,那有林木择鸟乎?于是停下脚步,留在了东口。每日清晨牧牛,午时悟道,落霞戏童,清心寡欲,妙思尘世,修学悟道,卷不离手,做了一名隐士。主张天地万物,自生自灭,无为而治。出口闭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

消息传出,引来众多追随者慕名而至,纷纷拜师论道。

春秋末年,诸侯混战,五霸称雄,社会学者们瞧准机会,纷纷走出家门,竞相兜售个人治世宏论。天下何为?或统或分,或战或和,或乱或法,或为或不为,诸子百家,初露端倪,天下处于百家争鸣前夜。

相传老子在东口隐居20余年,见前来修行问道之人越来越多,担心天长日久招来非议,惹出祸端,不顾80岁高龄,骑上青牛悄悄离开了东口,一路向西而去。

公元前401年的一天,函谷关关令尹喜见东方紫气升腾,老子骑着青牛路过,再三恳请老子留下一些至理名言,以传万世。

老子停下脚步,经过一番静坐沉思,将多年悟道治世所,一口气写下5000言《道德经》,为世人留下了一部处世治世宝典。

关令尹喜看了,幡然醒悟,立马让人抄写上报官府,然后辞了官职,甘愿做了一名老子的牵牛弟子,向西而去......

老子离开东口以后,当地人为了纪念老子东口悟道,在老子当年修行悟道的地方,重新建起了一座道观,名曰太清观。后因战火,毁于一旦。

至今,东口人仍然认为,老子只所以能在函谷关一口气写下5000言《道德经》,主要得益于在东口20余年的修行悟道。道教追求:清静无为,天人合一。



    历史传说毕竟不等于史实,它有待于考古资料的证实和完善。巧的是,2002年,东口村在修建希望学校之时,出土了三尊雕像,其中两尊容貌一样,大小姿态稍异。同时,还出土了一通乾隆年间的《重修太清观功德碑》。2003年,村里在学校南边修复古戏楼时,又出土了一通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创建戏楼碑记》。负责修建戏楼的古建筑专家认为,“雕像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据说是老子后裔的中央党校教授李德深,在考察了这两通石碑和雕像后,认为“此像应该为老子雕像,石雕有北魏特点”。

  《创建戏楼碑记》记载:“……吾乡古有太清观,坐落兑方,形势高耸,殿宇辉煌,又有济流一水经王屋而南下注于兹,曲曲环抱左右。西北一路来龙,山明水秀,面前一行屏山,岭峻堂清,此诚太清观之大观也……”另一通乾隆七年(1742年)的《重修老君殿志》记载:“本村玉皇庙内有老君殿一座,创建不知始于何代,重修不知在于何时。世远人湮,数穷物敝……”


资料图片

  此外,东口东部数里之遥招贤镇的洞微观里,保存有明万历甲戌年(1574年)重修时,郑恭王朱厚烷(明清时,温县隶属怀庆府,是郑王藩国的一部分)所撰写的碑文说:“盖闻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然德为上,功为下矣。故修道者先修其德,修德则必有功焉!所以道法五千言,未尽老子之事业也。洞所以明,夫深者也;微所以衍,其妙者也;观所以栖,其神者也。慕玄者欲修其法,先奉诸神,故有太上诸神之设。而探妙之理,此观之所由建也……原有洞微观,不知建自何时,元延祐间(1314~1320年)重修,(至)嘉靖(1522~1566年)中已五百年矣……”

  据介绍,温县自古就是道教文化昌盛之地,全县古有玉皇庙12座、元君庙6座、太乙元君庙2座……由此可知,道教文化在温县的源远流长,以及老子在温县的影响之深。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老子从挂冠隐居之后,到西出函谷之前,甚至“莫知其所终”的那段时间里,应该主要在以温县东口村为主的焦作各地游览、隐居、悟道。

  老子与神农山

  老子与焦作市的神农山也有不解之缘。

  挺拔俊秀、神秘莫测的神农山,自古以来就是名闻遐迩的道教圣地,先哲的胜迹、遗址漫山遍野,不可胜数。

  登临神农山顶峰——紫金坛,穿过南天门,就是一片平坦的地坪。这里,至今尚存有太极殿、三清殿、祖师殿、王母殿等五座道观。据《怀庆府志》记载,这些建筑始建于唐代,续修于明清;全部为石基砖墙,飞檐斗拱;上覆琉璃彩瓦,彩绘壁画,雕龙镂凤。所奉神祗均金妆彩饰,惟妙惟肖。

  在太极殿后面的一块岩石中央,有一处深约70厘米、长宽各约200厘米的石坑,石坑的边缘分别朝向8个方向。据说,老子当年在此悟道、炼丹时,曾经有一只巨龟在此聆听教诲,后来得道成仙,飞升而去,留下了此处遗迹。因此,人们把这个头西尾东的乌龟状的石坑称为“神龟坑”。传说,神龟坑里的天水(聚集的雨水)是“仙水”,喝了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紫金坛山后有一处神秘莫测的舍身台。舍身台距紫金坛约十几米,悬于半空,下临深渊,光滑如壁,通体若方形,巨石上寸草不生。传说这个舍身台就是老子当年悟道成仙、乘鹤飞升的地方。此外,紫金坛上还有老君窑、铁老君庙、藏丹洞、紫玄洞等与老子相关的遗址。

  山下,在神农山入山口——香炉山路口有一块神奇的“老君石”。据说,此石随天气变化而干湿不同,仿佛是天然的“气象台”。人们进山前都要先摸摸老君石的干湿,“石干登绝顶,石湿回家转”。据民间传说,老君石还具有“无边的法力”,人们只要摸摸它,就可以消灾驱邪,祛病解难。人们世世代代相传:老君石是太上老君(老子)为了报答这一方的父老乡亲,特意留下的“神仙石”。

  在神农山一天门不远处还有老君洼,据说也是老子当年悟道、炼丹的地方……

  余 论

  我们知道,神话传说是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解释和美丽向往,然而,关于老子在焦作悟道的传说,如此大面积、高密度地出现在怀川大地上,并且流传数千年而至今不衰,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文史编号:20108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