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中央电视台拍摄杂记

原福全 陈沟水 2022-09-14


 随中央电视台拍摄杂记

原福全


  2004年10月10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走近科学》栏目,到温县拍摄有关太极拳的片子,我随同他们搞一些服务和后勤工作。因此,有机会到伏羲台、洛水口的大王庙等传说有关太极文化起源的景点做进一步考查,并广泛地接触了温县太极拳方面的有关人士,了解了更多的太极文化和太极拳方面的信息和资料。现将得来的资料在保持原貌的情况下作以缝纳整理,使其连贯,连同个人的感触写成杂记,以飨读者。

一、伏羲台、虎牢关遐想

          

  10月10日 , 我陪县领导史绍文同志从温县出发,与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走近科学》栏目组的记者二人约定,8点在虎牢关高速路口下路处会面。然后顺邙山北麓西行,顺便拍摄虎牢关、伏羲台两个景点。


  为了让记者们能顺利登山,我们决定先探登一下伏羲台。


  伏羲台的入山路口叫“洛口村”,这里就是当年洛水流入黄河的入水口。进村百米左右,路的左边,就是通往伏羲台的路口。沿着这条仅仅过下轿车的土坡缓行一、二十米,折北而上,便是一个陡坡,一条充满小沟的土路引我们穿过一个10米左右的山洞,把我们送上了一条陡曲的山 路。司机小心地拐来拐去,终于到达了伏羲台边。


  近似圆墩状的伏羲台,以本山此段最高点的资格,无言地座落在那里,默默地观察着千万年来周围的一切变化。


  车在台东的一小块油菜地旁停下,顺着台边的阡陌小道南走,约三十米,便到了台的南边。一条窄狭的羊肠小道,是通向台上的唯一小路,想来这就是当年伏羲的登台之处。

登上伏羲台,迎接我们的是吐着淡淡清香的蒿草、枯荚干叶的绿豆和裂瓣吐絮的棉花。站在北侧向下望去,昔日山脚下那河洛两水惊涛拍岸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一个个水库、大坝的修建,使黄河水收敛了不少野性,比过去温顺了许多,在许多地方,它无奈地告别了自己常走的路线,选择了新的途径。如今黄河,在神都山那边与伊洛河交汇后便向东北流去。山下,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有着斑斑绿色的沙滩,在片片荒草的包围中,小浪底排沙时留下的几汪黄水,已变的碧绿清澈,它在向人们宣告,这里是黄河的故道。


  看着这一切,不由地使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我仿佛回到了6000多年前,那清彻温柔的洛水和奔腾咆哮黄河水在这山下汇流,两水相遇,一清一浊,在浪花飞溅之后,在这里形成了漩涡,犹如一对舞伴,携手打旋舞了两曲以后,一起向东奔腾而去。


  这一切,被一个东方奇人屡屡登台久望。这个奇人,就是带领中华民族的先民在黄河流域生殖养息的人文始祖伏羲。相传,太极图就是伏羲氏在此观两水交汇后构思孕育,加上上游不远的地方河图洛书的发现,使伏羲一画开天,天才地创画了旷古文明的八卦。这个对东方古代文明乃至世界现代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太极文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影响尤深。从出现河图的孟津县龙马负图处东行,在这河洛交汇的地方,几千年来,流传着洛书的发现和太极图形成的种种故事,再东行到龙都淮阳,是相传伏羲画八卦的地方。温县陈家沟,就处在这一地带的中间,与伏羲台隔河相望。这一带厚重的太极文化的积淀,对几千年后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怕记者在路口久等,我们在伏羲台上没敢多停便匆匆下山。东行而去,穿过虎牢关,直奔上街路口。记者唐慧一行已在等候着我们。


  从车上搬过记者随行的机器和行李,我们决定先在虎牢关取一些镜头。

虎牢关居上街路口西边不远,是古时候西通洛阳的关隘。三国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闻名的“虎牢关之战”,刘备、关羽、张飞“三英战吕布”的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在虎牢关的北面,有一山口,黄河傍山而流,这是通向温县的渡口。清末时,有一支首领叫杨辅臣的捻军部队,就是从这里渡河策应太平军林凤翔部北上的,使陈家沟产生了一段一度被指责的历史。


  在陈家沟,占绝对优势的陈氏家族,以家传武术保护乡梓,在周济贫弱的同时,屡屡为周围的百姓驱贼除暴,故深孚众望。靠他们的影响力,改变了温县两个村庄的名字。一个是人们将陈家先祖陈卜从山西移温后居住的第一个村命名为“陈卜庄”,这是温县仅有的一个以移民名字命名的村庄,并且延用至今;一个是现在的陈家沟,它的原名叫常阳村。就在这个村子里,精读“黄庭”、通晓中医经络学说、曾任乡兵守备并有过带兵征战史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吸纳太极文化、中医文化的精华,集众家武术之长,创编了一种能以其妙法制敌的太极拳。


  我建议在虎牢关取镜,是为了从一个方面阐述陈家沟产生太极拳的武术文化的背景。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必定有它的客观条件。太极拳是一种武术,它更是充满哲理的文化。它的产生,离不开三个客观基础:一是太极文化的基础,二是武术文化的基础,三是中医文化的基础。陈家沟所处的一带,有着丰厚的太极文化的底蕴,人们崇尚中医之道,还是著名的怀药之乡。在冷兵器时代,这一带是兵家必争之地,武王伐纣、楚汉之争、虎牢关之战…..古战场甚多,人们自古尚武,加上陈家本身拥有的家拳,由文武兼备且精通黄庭与经络学说的陈王廷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创编出太极拳,也是历史偶然中的必然。


  由于有雾,远镜头拍摄效果不好,记者没有在伏羲台开机,决定天好再拍。站在伏羲台上,听了我对这一带太极文化的介绍,大家对黄河两岸浓厚的太极文化的积淀产生了很大兴趣。我非常希望,那些对陈家沟产生太极拳持怀疑态度的人,到这一带走一走,认真地、全面地考察一番,就不再会相信那些张三丰“夜梦元帝授书,醒来力厥百丁”的“得天书创太极拳”之说。也不会将来自民间、依据科学、深含哲理的太极拳与那些坚持将“面粉”同“面包”等同、混淆太极与太极拳概念的人宣扬的“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庭,帝君真武,列在两旁,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拳术,教成神仙”的荒诞之说相联系。

二、初遇陈敬柏后代


  自陈王廷创编太极拳以来,在陈家沟陈氏家族中,可谓历代高手辈出。他们的许多故事,至今仍是这里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有的曾被这一带人编成戏剧传唱多年。


  在这故事堆中,“陈敬柏打死山东客”的事是我印象较深的一个。就是这个故事,使我在40年前就对陈家沟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只是我们村离陈家沟太远,没得光顾此村细讨究竟。自九十年代初,我主持温县太极拳开发委员会工作以后,对赵堡、陈家沟等村的太极拳进行文化上的研究时,才发现,生于陈家沟、逝于赵堡村的陈敬柏,在这两个村都极具影响。陈家沟在村里为陈敬柏立了个纪念碑,向后人彰显他的武功。相传陈家沟流行的斗虎的社火节目,就是过去村民们炫耀陈敬柏在山东打虎的延续。在赵堡村,也流传有陈敬柏广收门徒八百,教授太极拳的故事。但,在陈敬柏太极拳的师承上,赵堡有的人却有不同的谈论。


  10月11日,两个称是陈敬柏后代的人找我,交我一份两人合写的《关于对我祖上陈敬柏学拳历史一事的声明》,要我转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其全文如下:  





《关于对我祖上陈敬柏学拳历史一事的声明》



中央电视台记者先生:


    我叫陈铁,今年56岁,陈三林,今年48岁,是温县赵堡村第17村民小组人。受我们家族的委托,现就有人对我祖上的学拳历史进行歪曲一事反映和声明如下,请您们能帮我们如实进行宣传。


    我祖上陈敬柏,是陈家沟陈氏第12代人,经他父亲陈来朝那一代,由于在赵堡镇做绸缎生意,所以居家(注:三代人)从陈家沟迁入赵堡。由于我们祖上是陈家沟人,受陈家沟太极拳的影响很深。所以,12世祖陈敬柏早年就跟陈家沟陈申如学习太极拳,并成了陈氏后代中较有名气的一名拳师,留给后人的有“打死山东客,累死陈敬柏”的真实故事。


    近些年来,有些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随便篡改我们祖上的一些历史,有的写书否定我们祖籍陈家沟的历史,有的讲陈敬柏是赵堡王圪当村人,还有的否定我祖陈敬柏跟陈家沟陈申如学拳的事实,胡说他是师从张楚臣,是赵堡太极拳的第四代传人,使我们感到莫名其妙,同时也很气愤。更令人气愤的是,赵堡村有些人,不经我们同意,竟搞个什么纪念馆,东拉西扯,将我先祖陈敬柏的塑像立在原来在我陈家九世祖陈王廷家当把式的蒋发名下,把蒋发说成是我祖上太极拳的先祖,这是我们不能容忍的。


    我们先祖原是陈家沟人,陈敬柏是我们陈氏太极拳的传人,从师于陈申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怎么能让一些人随意歪曲呢。我们作为陈敬柏的后人,有责任维护历史的真面目,有责任维护我们祖上的尊严,所以在这里我们发表说明,并将此事反映给你们,希望你们帮我们给以纠正和宣传,我们将不胜感激。

    2004年10月12日

                              签名:陈铁   陈三林


陈敬柏后人陈铁(右一)、陈三林向央视记者出示陈敬柏系陈家沟人的证词



  我核实后得知,他们是陈敬柏的第八代和第九代孙,住在赵堡村第17 村民小组。我让他们将材料直接交给了记者。


  第二天,陈三林又到陈家沟找到我,说他父亲昨天夜里交给他一本书,书上有一些对他父亲的言论进行歪曲的文字。我接过一看,是本名叫《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的书。陈三林将此书翻到第18页,指着一段话说:“我父亲昨天夜里给我讲,书上写的这段话他根本没讲过,他很生气,说这是对他的歪曲。”我认真看了这段话,原文是:“陈敬柏的后代在赵堡镇现住的66岁的陈学忠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先祖叫陈文举,是陈氏第十世,从陈家沟迁入赵堡镇,传陈来朝,陈敬柏在赵堡跟张楚臣学赵堡太极拳-----”。为了弄个究竟,我让太极网站的记者张金鹏和陈家沟的支书兼村长张蔚珍同志陪我,随陈三林一起到赵堡,拜访了陈三林的父亲陈学忠。


  这位在赵堡镇很有影响的老人,是陈式太极拳小架陈清平一脉的传人。今年 77岁 ,老人干净利索,脑子清晰,气色很好。因患轻微的帕金森症,有时激动起来不由得双手颤抖,老伴身体健壮,是个爽快人。陈三林给我们讲,天气好时候,老人偶尔还在户外走几趟拳。见我们到来,老两口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谈话期间,我让陈学忠看了书上那段话,老人马上气愤地说:“那是×××(指本书作者中的一个)说的”!他说:“我根本就没有说过那句话,陈敬柏是跟随陈家沟陈申如学的拳,我们自己家祖传有拳,怎么是跟外人学的拳”?这时陈学忠的夫人在一旁插话说:“那年,×××(指本书作者中的一个)和郭全水(本村退休教师)一起来向老头了解情况,不等老头说话,光是×××(指本书作者中的一个)在一边说这说那,气得郭全水把笔都扔了,并问×××:“是叫老汉说哩还是让你说哩!”陈学忠的儿子陈三林也气愤地说:“当时采访我父亲时,我父亲根本就没有说过那样的话,他们随便把他们的话说成是我父亲说的,写在书上,陈敬柏的后人纷纷指责我父亲篡改历史,给我父亲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在采访期间,陈三林还交给了我们一份陈学忠口述,陈三林记录的陈家沟太极拳流入赵堡程序一览表。内容如下:



  陈敬柏第七代孙陈学忠口述

  第八代孙陈三林整理

  2004年10月12日


 

 

                

  让我们看过这个材料,陈学忠老人给我们讲:陈敬柏的父亲陈来朝拳术不如陈申如,所以陈敬柏主要是跟陈申如学的拳。还讲:陈清平在向陈有本学拳的同时,也向陈鹏学过拳,因为都是陈家拳,与张彦(张宗禹的孙子)也在一起玩过拳。



  最后,老人兴致之至,起身为我们打了太极拳的“野马分鬃”和 “倒卷弘”两个招式。 

  因为书中第18页还引用有陈敬柏的另一后代陈铁(陈氏第二十一世)的话,我们顺便又找到了陈铁,让他看了书中关于他的一段话,原文是:“-陈敬柏的另一个后人陈铁在接受采访时说:‘陈敬柏是我的先祖,我是陈氏第二十世人,我祖上是第十世迁到赵堡的(注:据说当时是举家三代迁入),陈敬柏是生在赵堡,跟赵堡的拳师学的拳------”。看了这段话,陈铁说:“我根本就不是那样说的,我是陈家二十一世,怎么在书中成了二十世?陈敬柏生于陈家沟,怎么写生于赵堡?陈敬柏是跟陈家沟陈申如学的拳,怎么书上写是跟赵堡人学的拳”?书中短短的六十多字,竟被当事人一连串指出了三处与事实不符的地方。 


  离开陈铁的家,我和几个随行的人边走边议,感触颇深。有一位不愿让披露姓名的人告诉我:“现在出版不少关于赵堡太极拳的书,许多书都睁着眼说瞎话。比如,有人说蒋发传拳给陈长兴,蒋发和陈长兴相差将近200岁,这不是胡扯吗?”


  我真诚地希望,每个写史料一类书文的人,都能以求实的、公正的、科学的态度,对听到的、看到的资料做去伪存真的处理,那么,就不会再出现这种现象。但愿我的愿望能够实现。

 



 

三、会见陈清平后人


  几百年来,陈家沟在当地可算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村庄。过去它的出名,主要缘于武术和经商。清代的陈家沟,是商贾倾趋,武林豪杰常往的地方。在这个村子里,过去居官者并不多,清代,除了先后被清朝乾隆皇帝宴请和咸丰皇帝赐封的四位陈氏先祖外,还有陈步蟾官居县令。但在村民尚武习武的同时,从商风气遍及多家,从而造就了财通华北四省的富商陈德湖等一批商人。陈氏家族中著名的太极拳传人陈敬柏、陈清平,均是因祖上在赵堡做生意而移居他村的。村民的从商过程,对太极拳起了重要的推广作用。陈德湖在永年《太和堂》做药材生意时引荐河北永年广府的杨露禅南下陈家沟,拜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为师学习太极拳;陈敬柏在赵堡做生意时,“广收太极拳门徒八百”;陈清平在赵堡教拳,传衍出了“武”、“和”两式太极拳……传拳和经商相伴,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造就了陈家沟在周围村庄中的中心地位。一座座浑砖碧瓦的建筑和陈氏家祠、玉皇庙、古胜寺、盐店、骡店等建筑群的座落,虽谈不上奢华富丽,但在人们追求裹体填腹的年代,足以炫耀着此村相对的富有。遗憾的是,历经时代的变迁和特殊年代的洗礼,许多建筑已不复存在,而今留下的是惠及人类的太极拳和沿袭至今的每月逢十日的商贸集会。


  近些年来,随着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迅速发展,一批批国内外游人、太极拳爱好者纷纷到陈家沟寻根问祖和参观访问,使陈家沟太极拳的景点建设被列入了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为配合陈家沟景点的开发和建设,陈家沟的村民们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村内外的陈姓后代,积极帮助挖掘和提供有关资料和文物,众人拾材,为的是即将建成的太极拳纪念馆的更加完美。


  10月10日,在陈家沟陈氏家族理事会成员陈立法那里,我见到了参加景点建设座谈会的几个陈式太极拳小架著名传人-——陈清平的后代。


  他们从赵堡和王圪垱村赶来,王圪垱离陈家沟一沟之隔,距离只几十米,它和小留村一样(小留村距陈家沟一华里左右),是陈家沟沟东陈新庄的一个自然村(因居住着大量西迁而来的陈家沟陈姓的后代,所以村名叫陈新庄)。这里的地理位置会明白地告诉你,有人宣称蒋发世居小留村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陈家沟与小留村近在咫尺,蒋发事发后躲难,躲到离家几百米的陈家沟直至老死,岂不是天方夜谭?!何况,小留村人讲,村里世代没姓蒋之户(见小留村人否认,有人又说蒋发迁到了西水运,可是西水运姓蒋的人家说,他们祖上自明朝至今,没有蒋发)。


  来自王圪垱村的陈清平的后代有陈庆国、陈庆森,赵堡的有陈运通、陈庆喜,其他几位是陈家沟的人。我与他们寒暄几句后,参加了他们的座谈,并征得同意,将座谈会录了像。


  大家兴致勃勃地回忆了陈清平的生平,许多故事,虽然我在陈家沟已常有耳闻,但今日听到陈清平后人的描述,更感生动。我告诉他们,目前,县里正在收集我县历史上太极拳名人的有关资料,请他们将所知道的情况写个书面材料交给我,以便为丰富太极拳纪念馆的内容做些准备。


  第二天下午,陈庆森送给我长达五页的《陈清平宗师生平简史片段》。材料反映,“陈清平生于1795年,逝于1869年,享年74岁。弟兄三人,本人排行老大。幼年始就随其家叔陈有本学习太极拳,后随其在赵堡开粮行的父亲迁居赵堡定居”。过去,有人讲是招婿走的,属于误传。 


  材料上写陈清平少年时就聪颖过人,喜文爱武,深得家叔陈有本的喜爱。在陈有本的精心教授下,陈清平终成陈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并培养出了和兆元、武禹骧、李景炎等太极拳开派名人。他们改编的太极拳,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陈式小架的基本风格。有人否定这些,说:赵堡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的拳,由蔣发传入。我翻了翻手头这些观点的几部书,有这几种传递表,不妨列出,让大家鉴别:


1、 吴图南《国术概论》中的传递表;

张三丰(元末)-----王宗岳(明孝景年)------蔣发(清康乾年间)-------陈长兴(1771年生)------

2、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的自序中的表:

张三丰-----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蔣发------

3、 赵堡个别人之说:

蔣发------邢喜怀-----张楚臣------陈敬柏、王柏青------张宗禹------张彦------陈清平------

4、 黎锦忠在《武林》1986年发表的《太极拳起源探讨》一文列;

蒋发-----邢喜怀、陈王廷-----张初臣-----陈敬柏------张宗禹------张彦------陈清平------


  以上几表,互有矛盾,甚至有“关公战秦琼”之处。现实的情况是,在赵堡,所有号称武当赵堡太极拳的传人,均师承和兆元,是陈清平一脉的传人,非此者,往上会追溯到陈敬柏那里,这是公认的事实。有人不谈陈有本,讲陈清平的老师是张彦,从而想把源头从陈家沟引开。孰不知,张彦学拳于祖父张宗禹,张宗禹是陈式太极拳传人陈敬柏的弟子,陈敬柏师承陈家沟族叔陈申如【大天神】,河道弯弯,终流入海。道来道去,两条线在这里会合后,根子都扎在陈家沟,与张三丰之说毫不沾边。就是赵堡镇有名的拳师郑悟清,也曾承认拳续陈家沟。这是我在协助拍片期间,赵堡村陈铁向我讲的一件事,他说:“大约在60年代初期,那时我十几岁,一次郑悟清从西安回到老家赵堡,到一个名叫褚坷垃开办的理发店内理发。当时,我父亲(叫陈末已,时任赵堡村第十七队队长、陈敬柏的后人)正坐在理发店里边的床上与褚坷垃闲聊。郑悟清进去后,在理发店内的躺椅上坐下,也与正在理发的褚坷垃聊了起来。谈话中,郑悟清问褚坷垃:‘现在陈家在赵堡还有人没有?’褚坷垃听后朝坐在床上的我父亲摆了摆头,示意他就是陈家的人。这时郑悟清问我父亲 :‘你姓陈?’我父亲答:‘我叫陈末已’。这时郑悟清说:‘我是陈家的"续"’。见我父亲疑惑,他接着说:‘这个续不是儿女亲家的婿 ,是太极拳上的续’。边说着,两人就去热情地握手,握手时,郑悟清稍一用力,端了我父亲的胳膊一下,疼的我父亲‘哎吆’一声,郑悟清赶紧问:‘你不会(太极拳)?’我父亲说:‘我不会(太极拳)’。郑悟清说:‘我还以为你会呢,来!我帮你捏一下’。说着赶忙帮我父亲捏了几下胳膊。听了陈敬柏后人的讲述,又与陈清平后代的接触,太极拳的传递脉络原本是那样地清晰。


  那些持张三丰创太极拳观点的人,搞那个在异地异姓人之间跨度几百年单传的太极拳传递表,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故且不说他们在其中编造的张三丰“夜梦元帝授书(传太极拳),醒来力厥百丁”,“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于拳术,教成神仙”和“云游道人”传拳的神话。就是一个张三丰,他们也是在宋代和明代之间来回牵扯,就连蒋发的师承和师传也说得矛盾百出:一会儿讲蒋发师承的是山西的王宗岳、一会儿讲是陕西的王宗、一会儿又讲是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讲蒋发的三个亲传弟子,其中陈王廷生于1600,陈长兴生于1771年,且蒋发本人,他们有的讲生于1633年,有的讲生于1574。讲起蒋发的祖居地,有的讲是赵堡村、有的讲是小留村和西水运村。随心所道,七言八语。


  我数了数他们列出的赵堡太极拳传人,从蒋发至陈清平,共10人,只有邢喜怀、张宗禹、张彦3人是原籍赵堡的人,其他人的籍贯,提及的就有3省7处(河南省陈家沟的陈王廷、陈长兴、陈敬柏、陈清平,赵堡、小留村、西水运的蒋发和汜水的王柏青,浙江温州、山西的张楚臣),其中的张楚臣和王柏青,让人怎么都难查清。连祖师蒋发都不是本村人,就这样,他们宣扬“赵堡拳是代代秘传”、“赵堡拳不出村”,甚至还神秘地声称,在外地某人手中发现了“赵堡拳秘笈”,好像京戏里夹杂着粤调,听起来总使人感到分外地别扭。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蒋发世居小留村或西水运,可死后为什么不进祖坟,却异地独葬在陈家沟?为什么蒋发那么多赵堡的太极拳后人至今无一人去祭奠过他们的先师?回答这个问题,对那些自称是蒋的传人来说,无疑面临着‘无师’和‘无德’的两难选择。


  我接触过许多太极拳爱好者,他们似乎并不关心太极拳是谁创编的,关心的只是你这个拳能否给人们带来好处,以及你这个老师的人品和拳技。好像我练了好几套广播体操,至今并不关心它是谁编的一样。


  有些号称太极拳的行家里手,不在太极拳的普及发展上下功夫,却“世人皆昏我独醒”地坐在家里,用街谈巷议的俚语和拼凑起来的材料在互相印证历史,其结果怎能不让人糊涂?            

四、关于陈式太极拳忽雷架的来历


  在陈家沟的几天,我还广泛接触了一些陈式太极拳忽雷架的传人,了解了关于此拳的一些人和事。


  陈清平在赵堡教拳后繁衍出的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的事,太极拳界人所共知。但表现风格与其它拳有很大不同的忽雷架是怎样产生的?目前还未被广知。在温县陈家沟、赵堡以及陈新庄“忽雷架 ”太极拳的传人中,对此有几种说法:


  一是讲李景炎从师陈清平时,正是陈清平在温县流行瘟疫后大病初愈的时候,打起拳来双手颤抖,李景炎学之,衍变成了打拳时双手颤抖的“疙颤架”即“忽雷架”。李景炎跟陈清平学拳前,在陈家沟陈有纶那里学拳,并且已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套路,此种说法未免带有演义性质。


  还有一种说法,讲李景炎跟陈清平学拳成手后,在南孟村赵小保家当保安,一次因事和陈家沟的两个人打架,被告到陈清平那里,陈清平认为,李景炎用陈家的拳打了陈家的人,很气愤,要废李景炎的功夫,一掌打得他浑身打颤,以后就练成了那个架式。无论从陈清平的为人,还是到李景炎的处事,此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可信,讲李景炎自幼家景贫寒但悟性很高,开始时在陈家沟陈有纶那里学拳,每招每式,一点即通,演练时非常刻苦,比同时学习的陈家子弟进步快,不长时间就小有名气,引起了部分陈家弟子的嫉妒。一次,他在陈家沟路过老师的房子时,在窗外听到屋内老师正在批评与他同时学拳的几个陈家沟弟子,说:你们学拳不认真,看人家“对”(李景炎的小名)学拳多认真,多少漏一点缝人家都学会了......”。李景炎性情内向,家境贫寒,又是外姓人,和陈式子弟在一起学拳,本来就有点自卑感,听到此话,误认为老师教拳时对他留一手,所以,就改投到陈清平那里,请求陈清平教拳。陈有纶是陈清平家叔,陈清平又是在陈家沟跟其族兄陈有本学的拳,鉴于这种关系,陈清平谢绝了。可是李景炎执意不走,陈清平只好把他留在家里帮助干活。后来,陈有纶曾去陈清平那里要过人。在陈清平那里,李景炎一来有了生活依靠,二来还担心师傅跟自己留一手,所以不愿回去。就这样,他在陈清平家一边干活,一边缠磨着要跟陈清平学拳。


  见李景炎聪明勤快,刻苦好学,陈清平的夫人就动员陈清平交给他。陈清平内心里很喜欢李景炎,听了夫人的一番话,就决定收他为徒。鉴于李景炎已经掌握了陈式拳架,陈清平就重点教他一套内方外圆的套路和弹抖擒拿工夫。一招一式,李景炎都学得非常认真,后来成了太极拳一代名师。晚年,他根据自己打拳的多年所悟,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参照清版《灵台仪象志》等书,取其理以为拳用,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一套风格迥异的太极拳套路。本套路的基本风格是,在发劲阶段,身体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迅雷,似烈马抖鬃,动作刚劲精巧,周身抖擞如颤抖,两脚挫碾震促嚓嚓有声。此架原先并没定什么具体名称,人们根据其动作表现,有称“疙颤架”,有叫“忽雷架”(在温县一带,称颤抖为“疙颤”,称响雷闪电为“响忽雷”)。1992年,温县开始举办国际太极拳年会,鉴于此拳在温县的发展,在评分时,为了便于与其它太极拳的区别,县里才将“忽雷架”定为太极拳比赛的正式名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