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频】陈发科传头套拳架 (再传弟子李霖演练) ​

陈沟水 2022-09-14




陈发科传头套拳架

再传弟子

李霖演练




陈式太极拳前辈训示


 

 1935年摄,时年48岁

 陈发科(1887~1957)师祖爷

于民国十七年嘱王鹤林师爷

练陈氏太极拳四个阶段:


  一、全身松净,架至无架,圈至无圈。

  二、无孔不入,柔刚运用,恰如其时。

  三、无坚不摧,隔空运劲,以意使气。

  四、臻入化境,享百龄寿,无疾而终。

 


毓师云:太极拳为陈家所创造,首势金刚捣碓,包括十二缠丝劲别,及掤履挤按采列肘靠八法具全,为最难练之一势,但亦为最精彩之一势,杨氏将此势删去,殊为可惜。杜公毓泽(1897~ )八秩晋二华诞纪念专辑序:

  嘉祥贤契在余八十晋二贱辰,欲由其台南自强国术馆编订专辑,以资纪念。余素乏建树,愧不敢当,惟少年曾拜陈家沟太极拳大宗师陈公延熙为师,学习陈家太极拳,深感必须在台推广发扬,以免失传。数年来,从余学习者日众,但对太极拳之来源及其精义,有深刻了解者,甚少,故有向各同门弟子详实阐述之必要。盖,陈祖宗师讳王廷公自创太极拳以来,已历九世,代有名手及赫赫武功之事实记载。陈氏素不以教拳为业,极端保守,故外姓鲜得其传,迨杨宗师露禅公,本传自陈氏,但为适应教学环境,将原架改变甚多,以后郝、孙、吴各派分歧更甚;后因互争虚名,有人假托无稽之谈,谓太极拳非创自陈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惟陈氏根据我国数千年传统哲学之易理,独特发明,创造太极拳及其缠丝劲,极合乎科学原理。拳架有精采之手、眼、身、步法,加以陈家代有名手及赫赫武功之事实,故虽众说纷纭,因无损陈家光明灿烂之国术文化也。杨氏为方便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起见,将原架跳跃震足及困难之着势删去,使太极拳大众化,但极不适合年轻人之兴趣,是以多裹足不前,尤可虑者,杨氏拳架推行日广,则距陈氏原架日远,其原来精湛无比之手、眼、身、步诸法,奇妙之技击应用,以及各种太极拳架,终将失传而不可复得,可浩叹也。台海藏龙卧虎之地,国术高手如云,余一知半解,何敢多言,惟就太极拳范围而论,幸得稍窥门径。自大陆沦陷,高手散失甚多,在台曾习陈氏太极拳原架者,寥寥无几。国术素重口授,太极拳更为注重,盖,国术姿势为立体形态,非平面图及说明所能表现,如果姿势错误,则外形影响内功,不能发挥其气血流通,新陈代谢之功能,因而拳架亦失去效用,则虽有高深之理论,丰富之著作,统归无用。故传授太极拳,首重姿势,若不正确,则虽终身苦练,亦难达到精妙之身手,又学习太极拳者,对拳架必须先有正确之认识,现实社会一般风尚,练杨氏太极拳架者极多,乍睹陈氏原架,有人误认其外象似刚,动作似快,反以为外家拳,不知拳经云:太极阴阳,有柔有刚,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故外似刚而内含柔,外似柔而内含刚,不得名为刚拳,亦不得名为柔拳,此其所以称为太极拳,纯刚纯柔之拳者,皆不得谓之太极拳也。又误认动作迹象似快,认识也不正确,初练时必须缓慢,但慢不可呆滞,继练转快,但快不可错乱,功深时练法快慢相间。诸君能得到学习陈家太极拳原架,可谓难得之机缘,切望珍惜此机遇,专心苦练,方有成就,余深有厚望焉。诸君勉之,并望高朋赐教。


       

河南中州杜毓泽敬识

 

王鹤林1977年十二月自序:

  民国十七年间,余适童稚之龄,身体孱弱,奉父命从 先师陈福生先生学习陈氏太极拳,经我师悉心传授,并严加督导指点,初习一年即感精力倍增,疾病消除,复经五年之勤练无间,遂奠定今日之健康体魄。嗣因国难频仍,迁徙流离,以致时练时辍,虽有四十余年之习拳经历,但以个人拳艺言,实仍微不足道。惟昔蒙 先师教诲,承授祖传拳法,深知陈氏太极拳对于健身击技,实有不同凡响之奥妙。

  今以各派太极拳品类杂陈,且夫以讹传讹,真伪莫辨。同门师兄潘作民先生,功夫深厚,著述甚丰,对于陈氏太极拳业已多所宣扬。余亦不揣谫芜,谨掏一已习拳心得,向同道先进聊尽献曝之忱,期收切磋之效,并引抛砖之功,以宏扬国粹也。

  余练此拳四十余年,其所体验者有二:一、缠丝劲:每着必有像螺旋般之内劲运行,各种缠劲自不相同。二、着间承接:每着之开始,承接上着,双拳或双掌必有改变拳或掌之方向,取其顺势而不顶劲。此非亲身研习体会,难以洞悉其奥妙。总之,『顺乎自然』实为陈氏太极拳之最高准则,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习者若能求其理法精要,适乎体能气势,而予以灵活运用,厥对陈氏太极拳之发皇滋长,其庶几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