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张云帆,泛舟海上…1600年前太守谢灵运在温州见到了千年商港的雏形

孤屿志 孤屿志 2022-11-19

“控带山海,利兼水陆,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独特且优越的地理优势,让温州注定会成为一个千年商港。横卧瓯江的孤屿地处古代温州港的核心区,见证着港口的千年繁华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千百年来,江心屿和温州港两处场景常在古代文人笔下交集,翻开他们的佳作,你能看到商港温州的千年胜景。


/////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沿岸各地都可借水流之便通商贸。早在战国时期,温州就出现了原始港口的雏形。
因港而生,因港而兴。千百年来,温州人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凭敢于争先的精神,创造了千年商港的辉煌。
1600年前,谢灵运乘舟至永嘉,短短一年任期,遍历郡中各县,见证了温州港口的发展。本期孤屿志,让我们跟随太守谢灵运的脚步,窥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瓯越港湾。


永初三年(422)七月十六日,谢灵运从南京出发,水陆兼程,最后沿大溪(青田溪)入瓯江,顺流而下,于八月十二日抵达永嘉郡。江心屿悬浮瓯江,谢灵运从瓯江水路抵达永嘉时,不知是否泊舟其下,但肯定他已在舟中眺望过孤屿。

谢灵运是被排挤到永嘉的,他在离开南京时所写的《邻里相送方山》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他希望能在永嘉好好休息,能够安于那里的山居生活,不再念叨岁月流逝。
稍事休整,谢灵运在温州开启打卡模式。他在瓯江南岸频繁出游,写下了《游赤石进帆海》、《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游南亭》等诗。多次游览瓯江南岸,谢灵运感到倦了,想要到北岸去看看,江心屿便是其中的一站。


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孤屿媚中川》饶宗颐绘(1960年)
当时,温州城外的港口可能有两处。一处是在温州城东北东山下的瓯江边。另一处是城北的北亭,北亭是温州城北渡瓯江的渡口,是人们水陆北行或沿瓯江乘船出航的一个启程点。由北亭渡江,可至江心屿,也可横渡瓯江。谢灵运离开温州时,便是在北亭与吏民告别。


北亭与吏民别诗

晚末牵馀荣,憩泊瓯海滨。

时易速还周,德乏勤济振。


中古时代瓯江入海口示意图


游赤石进帆海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景平元年(423)初夏,适逢气候清爽,谢灵运出游进帆海,需乘船前往,且从早到晚都住在船上,显然他坐的船比较大。“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描述的是渔船,这些渔船有帆席,也应是较大的渔船。谢灵运出门游玩的交通工具大多是船只,可见当时温州已有相当强的造船能力。


古时温州海陆分布图
温州的“商”离不开港,而“港”离不开“船”。其实温州的造船业在三国时期已初具规模。吴赤乌二年(239),温州设有东吴三大船屯之一的“横屿船屯”(在今温州平阳境内),这也是一处原始港口。横屿船屯所造船舰,主要是军舰,其次为商船。相传横屿船屯存在的44年间,所造船只近万只,史书载“可泊万船”。清诗人张綦毋有诗云“横阳两屿夹晴川,故老相传泊万船”,可想当年横屿船屯的繁荣景象。
到了晋代,温州的造船能力已超越江南范畴,成为全国造船基地之一。城北郭公山下沿瓯江一带和平阳浦门(今属苍南)都有大大小小的造船工场。
模拟古代造船场景

谢灵运走遍温州名山,而坐落在瓯江边的丁山,不知是否曾引起他的关注。他不知道的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后,不起眼的丁山会引起全国考古文博界的关注。
2018年5月至9月,考古人员在永嘉县瓯北丁山六朝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在一座东晋咸康二年(336)的古墓中,发现了一件碎裂的玻璃碗,这可能是温州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证,见证了温州海上贸易的兴起。
永嘉瓯北丁山汉六朝墓出土的玻璃碗
这个玻璃碗看起来像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碗身玻璃薄且透明,做工并不比现代玻璃制品差。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也有说是春秋末年),质地属于铅钡玻璃或钾盐玻璃,为不透明或半透明的仿玉产品,这件透明度很强的玻璃碗明显不是在当时的中国生产。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实验室作成份分析,该玻璃碗来自1600多年前古波斯萨珊王朝。
玻璃是当时流行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在出土的随葬品中,除了玻璃碗、铜弩机等珍贵文物,还有瓷砚、石砚各一方。可以判断墓主品位高雅,文武兼修。虽无法认定其确切的身份,但必然是一名掌握了当时温州港口贸易和造船基地实权的人,是身份显赫的贵族。
不只是舶来品,温州产的瓯窑也能证明温州港的发展。据考证,温州瓯窑的源头可能是在宁绍平原,也就是由越窑传播而来。迄今所发现的六朝窑址集中在楠溪江下游沿岸,应该是为了方便运输售卖。
丁山墓群出土的部分瓯窑瓷器
从已发现的六朝窑址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瓷器,胎质细腻,呈淡淡的青灰色,釉层薄而透明,可以望见胎面,釉面有浮光,釉色淡,呈浅青色,这和早期越窑瓷器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六朝时期应当是瓯窑发展的重要时期,制瓷技术和瓷器的质量显著提高。
1600年前,谢灵运在温州港启航让瓯越美景回荡在历史长河中温州有了“中国山水诗发源地”的称号
如今,带着“千年港城 幸福温州”的新目标瓯越港湾正扬帆而行驶入波澜壮阔的新蓝海


编辑 | 连佳佳 刘曦

校对 | 郑凌

审核 | 江心屿改造提升指挥部文化组

参考资料:

《温州通史》 吴松弟主编《诗画江心》 陈瑞赞《温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金柏东 金丹霞编著《玻璃碗的前世今生》 陈碧瑜




识别二维码,关注“孤屿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