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能》专栏|张树伟:“贴标签”的应用与误用——从欧盟争论核电、天然气是否是清洁能源谈起


对于2021 年发生的限电问题,有舆论归咎于风电,称之为“有量无力”电源。这是罔顾事实的,风电有量又有力!


我们需审视贴标签的逻辑问题,贴标签的应用要防止误用,特别是对时间、空间与场合可转移性的忽略。


来源 |《风能》杂志
作者 |《风能》杂志特约评论员 张树伟
2021 年年底至2022 年年初,追求“战略自立”的欧盟发生了数件吸引公众眼球的事情。能源(尤其是天然气)价格暴涨、俄乌边境局势紧张,以及本文将谈的——欧盟委员会(EU Commission)给核电、天然气贴上“清洁能源”标签。
目的是什么?它将作为欧盟“ 可持续金融分类学”(sustainable finance  taxonomy)中可以接受的能源项目类型。从金融市场与项目投资的视角来看,这种“贴标签”无疑是必要的,涉及投资者如何理解私人项目融资(直接否定,还是可以进一步看看)的政策风险,如何度量融资风险,风险大小如何影响评价(如债券评级),评价又如何影响融资成本等一系列关乎“真金白银”的问题。
与风电是毫无疑问的清洁能源不同,将核电与天然气纳入这个“篮子”是充满争议的。特别是在大部分人并非金融行业人士,而从别的视角审视该问题的时候。在已经立法将于2022年年底前淘汰核电的德国,新任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行动部部长Robert Habeck 认为“把非常不安全的核电”列入清洁能源是错误的1。这一行动在很多国家遭到了绿色倡议组织的抗议与抵制。
当然,其中牵涉到很多细节。比如讨论稿中的天然气项目,如果要被认定为“绿色能源”,排放量必须低于270 克二氧化碳/ 千瓦时,取代排放强度更大的既有电厂,在2030 年12 月31 日之前获得建筑许可证,并计划在2035 年年底之前转换为“绿气”(如“Power to Gas”)。由此可见,“过渡”性质明显。但是,这种显然过高的要求(如果按照50% 的效率计算,天然气的度电排放也在500 克二氧化碳/千瓦时左右,不加装碳捕获与封存装置的话,根本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在德国的反对下最终被删除。
然而,大部分人在形成印象或讨论问题时,并不会关注如此多的细节。因此,“贴标签”是一个很要紧的事情。我国的能源行业管理,同样以贴各种标签为重要(若非最主要)方式。
那么,这种应用需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才能防止误用?本期专栏文章将讨论这个问题。

贴标签不能无视事实


2021 年9 月,我国部分地区陆续发生限电。一些在传统上被认为是经济长期不振、电力需求不足、装机严重富裕的地区(如东北),以及建有诸多大型水电项目具有“地利”优势的云南都无法幸免。9 月23 日,东北三省出现了未提前通知居民的“拉闸”。这些事故的原因再明显不过,是煤价高涨造成的煤电机组出力严重不足,系统充足性出现了严重问题。然而,我们也听到一种说法,给风电贴标签,称之为“有量无力”电源2。此标签一贴,在缺失时间、空间、程度的关键信息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误认为是风电导致上述问题,将“锅”甩给风电。
这无疑是罔顾事实的。风电有量又有力!有量,好理解;有力,即在系统通常处于需求高峰的时候(如一年的冬季、夏季用电高峰,一个星期的工作日,一天的傍晚)有出力。我们对江苏省全年8760 小时的负荷与出力曲线的评估显示,夏季用电峰值时刻,光伏的出力往往可以保证60%,而风电也有30%。基于全年8760 小时的统计显示:由于不同地理区域的互补,整体而言风电是明显有力的。

图1 江苏省2019年负荷与风光保证容量的统计规律  
有媒体称:“2021 年入夏以来,东北3560 万千瓦风电装机出力在一段时间内只有5 万千瓦,不到装机的千分之二”;“2021 年9 月下旬,东北限电期间,新能源出力远不及装机容量的10%”3
这在语言上具有误导性。一方面,“一段时间”如果只有1 分钟,又有何关系?如果“一段时间”恰好是系统低谷,反而是一件好事,不用停那么多其他机组了。不足装机容量的10%,即使是事实(无从校核,因为系统运行数据并不在网络上公开),也明显大于零,不是“无力”。再者,它意味着风电无法获得当时的发电收益,已经是足够的惩罚了。传统上的9 月,本就是金秋时节——和煦无风、人们享受户外活动的时候。为何出现问题?主要在于50% 容量的煤电都没有了出力。
这种“风电无力”的说法,缺乏任何责任认定、政策与行动含义。

贴标签不能将过于异质的东西放到一起


人们讨论问题时,为了方便表达,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各种集合名词,以表征超过个体的某个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所谓的集体标签4。比如在气候变化领域,质疑气候变化的人将相信气候变化的人称为“危言耸听者”(alarmist),后者将前者称为“气候否定论者”(climate denier)。
这种标签往往是人们理解复杂多样化世界的需要。人们需要一种简化的方式⸺印象。它往往来自于特例归纳的方法,比如碰到一个法国男人,他很浪漫,就会认为法国人都很浪漫;碰到一个德国男人,他很无趣,几乎不懂什么叫“幽默”,就会认为德国人都很乏味。
这肯定是不精确的,甚至是严重错误的。比如人类基因与心理学研究都愈加证明:人类DNA 的差异很小,平均意义上男人与男人(无论哪国)之间的差别,肯定远小于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差别。生物学的研究日益证明:人的性格乃至意识,更多的是基因而不是后天环境决定的。因此,德国与法国男人差别的程度,肯定要小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差别。
电力行业因为其专业性,以及特殊的技术经济特点,无疑是这方面的重灾区。电力行业的年度平衡,有个总度电数(kWh),同时必须保证365天、8760 小时、52.6 万秒的平衡(kW)。一方面,秒是小时的一部分,小时是天的一部分,天是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当人们说大的时间尺度如何的时候,其实是并不反映更小时间尺度的信息的。其中充满着不均匀性——异质。
就好比说:“中国历史上1959 年平均降水量1000 毫米,1960 年平均降水量也是1000 毫米,有何区别?”说不定区别大了,1959 年如果一切照旧,1960 年不该下雨的时候(如蹲苗)却频繁下,该下雨的时候(孕穗)反而没有一滴雨,那么,1960 年就是农业的大灾年。尽管全年的降雨量平均值可能是一样的。所谓“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阴雨吃饱饭”。
因此,在探讨电力行业的问题时,如果没有对时间、空间、程度信息的精确界定与表述,就很容易误导人。比如“欧洲缺电了!”⸺_如果没有对缺电地区、时长以及程度的表述,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个很大(起码不那么小)的问题。可是事实上,它说不定只是欧洲的非欧盟国家科索沃的首都的某个区的某栋楼的某层,因为工地施工压断了电线,停电了5 分钟而已。

标签使用的语境应与标签形成的语境一致


此外, 一个严谨的标签使用者,会特别注意使用的语境上下文(context)。逻辑上,从案例中归纳出来的标签,必须用于同样、起码是类似的情况才是合理的。比如邻居老张平时说话很慢,一分钟可能只有5 个字,做事情也不着急,你可能会贴个标签——“慢性子”老张。某天,老张火急火燎地敲你家的门,恨不得砸开,你还纳闷老张怎么改性子了。其实不然,是老张家着火了,需要你帮忙。
非常遗憾的是,我国能源领域存在诸多此类案例。典型的是“贴标签,评劳模,从大家锅里舀饭吃”——基于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理由占用总体的发电小时数(即市场份额)。“超低排放”标签电厂,就多给200 个小时数。
超低排放是不错,但与发电市场份额为何可以挂钩?这里,有一个很具有传奇色彩的电厂——宁夏鸳鸯湖电厂二期:
第一个标签是“停建、缓建电厂”6,2017 年——判了死缓;
第二个标签是“ 特高压配套电源”7,2018 年——无期;
第三个标签是“应急储备电源” 8,2019 年——有期徒刑,有时候可以出来“放风”;
第四个标签是“ 深调电厂”9,2020 年——拘留时间短了,且拘留反而是在给别人作贡献(社会上的时间少了),别人得给钱。这就完全成为“生造”的特权补偿了。
我们可以讨论很多电力市场与平衡的技术细节与理解问题,但首先需要审视的则是贴标签的逻辑问题。标签改变命运?为什么贴上就能占别人的发电量?这是两码事。宁夏可是可再生能源最低保障小时数常年不达标的地区之一。

小结


我们是感性的人,倾向于只相信那些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具有思考上的惰性,存在大量的事实与认知盲点。我们还是注意力稀缺的物种,讨厌模棱两可与看一眼还不能明白的东西,对于“一直高还是边际上高”“价格涨了,是相比收入还是去年”“短期24 小时还是长期8760 小时(1 年)”的细微差别更是尤其厌恶。
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需要强调:贴标签的应用要防止误用,特别是对时间、空间与场合可转移性的忽略。这往往也是一种误导。CWEA
注释:

1:https://www.bmwi.de/Redaktion/DE/Pressemitteilungen/2021/12/20211228-lemke-und-habeck-atomausstieg-macht-unser-land-sicherer.html

2:https://wuyaogexing.com/9/37061.html

3:https://wind.in-en.com/html/wind-2413307.shtml

4:Billig, M., & Tajfel, H. (1973). Socialcategorization and similarity in intergroup behaviour. European Journal ofSocial Psychology, 3(1), 27-52. doi:10.1002/ejsp.2420030103

5:图中的负荷数据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资料;风、光出力数据来自 https://www.renewables.ninja/

6:https://www.cctd.com.cn/show-176-170304-1.html

7: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32568.html

8:https://news.bjx.com.cn/html/20190626/988796.shtml

9:https://mpower.in-en.com/html/power-2371710.shtml


来源:《风能》杂志

作者:张树伟 卓尔德环境研究(北京)中心主任兼德国能源转型智库高级顾问


可再生能源时代的电力市场与数字化专题


《风能》专栏 | 张树伟: 可再生能源市场价值下降:自身特点,还是社会构建?

张树伟:挣钱,还是掏钱?——关于消费者需求响应的讨论

专栏 | 张树伟: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新”在何处?

专栏 | 张树伟:实现碳中和,没有市场行不行,没有额外政策呢?

张树伟:系统调度范式:“最后一招”VS“常态指挥”?
张树伟:电力系统“统一、开放、竞争市场”的目标面临挑战
张树伟:什么是电力?什么是市场?什么又是数字化?
张树伟:电力市场如何体现消费者永远是对的
张树伟:再谈“调峰辅助服务”涉及到的理念与政策设计问题
张树伟:电力市场为何物理运行与财务结算是充分分离的
张树伟|电网与储能:替代抑或互补关系?
张树伟:漫谈数字化时代的电力市场“风险”
课件PPT和视频分享!能明白@风向标第1期张树伟详解调峰辅助政策
张树伟:如何看电力体制改革现状


张树伟:“拉闸限电”争议背后,需要更多客观的事实与分析

张树伟:猜测“拉闸限电”的各种原因,不如谈谈如何补偿限电者!

张树伟:拥抱碳中和的六种姿势——开篇

张树伟:拥抱碳中和的六种姿势:我们现在在哪?——充满非社会环境下减排的技术性讨论
张树伟:讨论碳中和,我们先得明白这些底层逻辑
《风能》专栏 | 张树伟: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几个“异想天开”


投稿与联合研究欢迎风能行业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产业分析师向风能专委会CWEA公众号赐稿,或进行联合风能产业研究。CWEA投稿邮箱:
cwea40@cwea.org.cn,或请公众号后台留言
产业研究服务:
hejy@cwea.org.cn,何老师;
电话:010-59796665-3612

 

更多能源和风电行业专业报告,请关注风能专委会CWEA公众号,文章列表页右上角搜索“报告”,即可获取最新最全的报告。也欢迎您将CWEA公众号转发给朋友参考。

如果觉得好,不妨动动手指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