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校焦虑症 - 我的目标可是在所谓的名校里有一座自己的雕像 | 原心信箱

拉盖尔 Upbeing 2020-10-02

原心信箱

你是16-20岁之间的后青春期少男少女吗?你对学业,家庭,爱情等各类问题有着自己的困惑吗?你对学校,社会中暴露的一些现象有着自己的吐槽点吗?如果有,欢迎给我们来信:info@upbeing.com


Upbeing 的四位坐班编辑(拉盖尔,雷大大,德西,潘达洛夫斯基)每周会抽取一封来信,从我们或身边人的经验/见解出发作出回复。可随意将我们当做是树洞或者知心小姐姐/小哥哥,期待你的声音。


注:来信默认为是可以刊登的,所以请大家来信时注意隐去真实姓名等信息,如果有其他顾虑欢迎在邮件正文中表明。也欢迎大家报名成为我们的不定期坐班编辑,可添加章小鱼(微信号:upbeing2017),备注编辑。


✉️  ::今日来信::  ✉️ 


Upbeing的小编,


你好,我是L,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第一位给这个邮箱投稿的人。


寒假到了,大一的时间线也走完了一半,经历了百团大战,和各个院系的招新晚会,我很不好意思再给自己冠上“新生”的标签,但那种疏离感,陌生感,不适应感还是如同一根刺,突兀地扎在心里,歪歪扭扭地,平时在热闹的场合里感觉不到,可在宿舍玻璃透过的月光下,舍友们的呼噜声中,它就又悄悄地险恶地竖了起来,痛得我睡不着觉。


我想,根本的原因可能源于我对学校的不认可和发自内心的排斥


我就读于上海的一所211,怎么说呢,作为一个上海人,这个高考分数对我来说不好也不差,当然没有达到我内心本来的期望,但也不至于差到令人大跌眼镜,我只用几天的时间就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于是度过了不温不火的暑假,和匆匆忙忙的入学仪式。我承认,在迎新季,自己看到丰富多彩的社团,以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表后,还是很激动的,但是短暂的新鲜感一过,自己不可避免地陷入到了空虚和恐慌中。


我担心自己就这么接受命运的安排,是错误而不负责任的。也许我应该咬牙狠狠心,回去复读,就能考上我真正想去,并且最重要的,真正配得上我的地方。


这个想法,就像小怪兽一样,一旦被放了出来,便在心里不可抑制地疯狂嘶吼。在这种想法的折磨下,我变得愈发敏感,上课只知道念 PPT 的老师,和沉迷于打游戏,并毫无审美情趣的同学,都是我认为“不应该继续在这个地方浪费时间“的证据,然而我却没有足够的勇气真的退学复读


我太痛苦了,也很焦虑,寒假过后就是新的下半学期了,我该如何是好呢?


大一新生L



亲爱的L君,


你好,非常开心收到你的来信,在我们看来这是充满信任的举动,而信任对我们来讲是无比宝贵的。读过你的文字我非常有感触,仿佛看到了当年一模一样的自己。


首先我希望你能正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无论是纠结,迷茫,还是愤懑,不甘,它们不是坏的东西,它们在表达你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对自己有着高要求的人,在佛系时代里这样的状态是一件好事,最起码你还没有像很多同龄人那样完全麻木掉。


我十分理解你进入大学后的失望。作为一个上海人,这样的落差感应该是非常明显的。中学时期,不论你在普通公立还是重点学校,身边的同学们大致来自于相近的社会阶层,你们的兴趣爱好,共同话题会有高度的重叠,而大学是一次新的洗牌重组(虽然在阶级固化的今天也不一定这样了),你会发现,明明是以不错的分数考进来的同学,却真的不喜欢文学,或是从来没有看过一场跟艺术沾边的展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你会在看《2001太空漫游》之类的片子时会放声痛哭。


但你知道,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可能就生长在四线小城市里,在熬过与书本作伴的12年惨白的青春后,才有了一些喘气的时间,而三年半后,其中的大多数仍然会被抛入找工作,结婚生子的洪流中,有些留在上海,有些回到家乡,庸常和无聊才是大部分人的宿命,这是这个时代里,包括教育制度在内的各种结构化因素给我们打下的原罪烙印


虽然你也是被高考加害的人,但受益于这座最起码表面上开放多元的城市,你在书本外的某些时刻,一定发现过那些脱离日复一日的生活的光彩片段,这些敏锐和感知会陪伴你很多年,我这样说,你会不会得到一些安慰?会不会稍微理解了一些你的同学们呢?


“配不上“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逃不掉的魔咒了,毕竟每一篇励志鸡汤文里,都会配备一个常春藤出身,从投行辞职创业,实践心之所向的故事,这些文章里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像一面冷酷的镜子,在照亮他人有趣生活的同时,反射着我们的普通与暗淡。普通,一个多残忍的词!为什么偏偏不是我,成为那个逃离普通的人呢?


我也曾经拿这个问题反复折磨过自己,那还是几年前读高中的时候。当我考上省里最好的高中之一,并且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时,全家人都很兴奋,似乎清华北大的荣耀已经注定。


我的父母是普通的公务员,半辈子平淡无奇,我的高考分数是他们在可预期的未来里,所想象到的最能获得注意力的时刻,这种无言关照的,带着审视目光的,长久的压力,激发出了我的叛逆。


在八个人的高中宿舍里,别人刷题的时候我在被子里偷偷掉眼泪,是不是没有清华北大这四个字背在身上,就没有人爱我了?我是不是会一辈子带上loser的标签?就算顺利考上是不是仍然会有无数的比较在等着我?


莫大的恐惧使我对异国生出向往,因为我的成绩不错,还幸运地有一些国家级的参赛奖项,我想,就缺两个语言考试分数了,然后我就可以申请去美国读本科,当然你可以想象到我父母是多么地惊诧,他们认为我凭借自己申请到全额奖学金无异于天方夜谭,更危险的是,这是”脆弱“的我逃避高考的“借口“。


考托福的计划后来夭折了,整个高三我都陷入到了一种无望的挣扎中,得不到的远方的东西是最好的,与之相应的现实却如此不堪。精神的内耗严重拖垮了我,最后半年我的测评成绩一次比一次差,高考分数出来,我和北大的录取线差了12分,意味着三道选择题做错了,在我妈妈眼中,这是我17年人生里最不应该犯的错误。


没有人骂我,没有人直接责怪我,但是晚饭时的沉默,无时无刻不在流动着的诡异气氛,都向我传达着这个家的期待:“去复读吧。”


我不知道你的家人对你所读的学校是什么态度,不奢谈喜悦,如果他们有发自内心的平静,我也是很羡慕你的。一直到今天,我已经过了法定结婚年龄,高考仍然是树在我和父母之间,无法真正除去,只能避而不谈的一个心结。


因为我最终没有复读,我太害怕高三了,不是害怕做题,而是无法忍受那种“你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部人格都只能被一次考试定论“的深深的无力感和不确定感


但其实我很理解父母,因为他们的期待太深重持久了,这种从我上小学起就一天天积攒起来的期待,是三年的时光也难以磨平的。而且在读了社会学以后,我也明白他们的期待是被一只叫“社会心理“的大怪兽浇灌的,他们又何尝不痛苦呢?


本来是想好好回答你的问题,结果在我的故事上啰嗦了这么久。


其实在中国,被高考后遗症折磨的人是很多的。遗憾的是,社会上现存的各种求职或升研机制,使这种畸形现象愈演愈烈,本科学校的title已经和你未来规划的方方面面挂钩了,更何况是在这个fancy学历一抓一大把的年代。“社会效率“大旗之下是无数个体的不甘心,诸如Jack马这样的“幸运儿“总是少数的。


因此我不想说什么“既来之则安之,提升个人才是最重要的“的空话,我希望你能看到社会的复杂,看到许多同你一样,渴望不普通却被命运各种开玩笑的同龄人,然后去思考,自己的焦虑和不甘里,有多少来自于他人,有多少生发于内心?  


当然,提升自己总还是有大用处的,腿长在自己身上,如果喜欢文史哲,可以多看书,去复旦听听名师讲座,如果想找工作,就多利用校友资源去实习。


我自己在一个还不错的985读书,从来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因为来到了大城市,遇到了很有趣的人,做着最喜欢的工作。而身边的同学有些无比厉害,有些平庸无奇。


慢慢地你会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总比 title 和 title 之间的差距来得更大最重要的,永远是去发现真实的生活,因为在生活中你会发现,只有你创造的东西,写过的文章,制造的 impact 才能定义你,除此之外,毫无其他。


没有人能告诉你该不该复读,但是尽快做个决定,不要内耗和纠结,毕竟还有那么多有意思的瞬间等着你呐~


👵 今日坐班编辑:

不想回家但是在魔都快被冻傻了的拉盖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