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历丨夏良才:在特区办学的“拓荒”岁月

夏良才 新三届 2019-08-25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夏良才,1958年生,1975年9月高中毕业到湖北省天门县蒋场公社饶场大队第二生产队插队,1977年考入华中工学院社会科学部,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应聘到珠海特区,先后从事纺织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房地产开发和建筑工程材料配送工作,现任教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原题

一段改变我

人生轨迹的办学历程

 

作者: 夏良才



32年前,受学校派遣,我来珠海教两个“干部班”的学生,并因此与这批学生,由校友至师生、至朋友,乃至共同生活、工作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一道参与了特区轰轰烈烈的建设过程。

 

这是值得书写的一段故事。

 

1

 

“干部班”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改革开放伊始,国家虽已恢复高考,但十年“文化大革命”欠账太多,大学生如凤毛麟角,极为稀缺。

 

珠海经济特区原属海防前线,是扼守祖国南大门的重要军事要塞,有大量驻军和军事设施,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建设人才和经贸人才尤显馈乏。

 

为缓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党中央适时提出加快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培养。国家教委仿照50、60年代的“调干生”制度,从在职干部中招收大学生,不拘一格,加快人才培养。采取的方式是:组织推荐,统一考试。甚至可以先跟读再参加高考,一次不过,可第二年再考。

 

虽为带薪学习,但不同于现在的成人教育模式,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颁发成人高等教育文凭,而是全日制学习,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文凭。

 

华中工学院率先响应,于1985年年初,委派经管学院负责人南下珠海,与珠海市教委协商,达成异地联合办学协议:珠海市教委负责招生,提供办学场地、设施和经费;华中工学院负责学生管理、教学实施和颁发文凭。根据特区紧缺人才的需要,设置经济管理和国际贸易两个专业,均属二年制专科。


中间偏左最大院落就是办学场地:80年代的红海工业公司。左侧靠前一栋是宿舍,中间靠后一栋是教室,饭堂在右侧楼下

 

经管学院下辖两个系,经济系和管理系,各负责一个专业,经济系负责国际贸易专业,管理系负责经济管理专业。

 

经济管理专业当年招生,40多名学生,称为经管85班。国际贸易专业次年招生,也是40多名学生,由于在1986年,为缓解本校教职员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学校已在本部招收两个专科班,按序号排列,珠海这个班为国贸863班。

 

两个班的学生,年龄差距较大,最大者,长我11岁,最小者,小我10岁,几乎一半比我年长。入学之前,多数人已拥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少部分人做到了科长、厂长、经理,甚至副总经理。对于我这样的年青教师而言,是一次极好的学习锻炼机会。与其说是我来教他们,还不如说是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

 

1986年9月,我从武昌火车站坐一天一夜火车,到达广州火车站。一早,在流花车站乘长途汽车,再颠簸一天,到达位于香洲一小旁的珠海长途汽车站,入住市府旁的第二招待所。

 

教学点设在香洲翠香二路红海工业公司院内,位置在现在的南坑市场斜对面。一栋厂房作教学楼,工厂饭堂做学生食堂,工人宿舍改做学生宿舍。不久,老师也搬过来居住,与学生同在食堂就餐。

 

我记得一天中午,经济系系主任李诚能教授和我们一群年青教师,正在食堂就餐,忽见新上任不久的副市长雷于兰,在市教委主任的陪同下,前来慰问教师。当时的雷副市长30多岁,青春靓丽,一枝独秀,为珠海市领导班子增色不少。


年青时的雷于蓝副市长

 

这一次,我给经管85班讲授《经济法》课程。

 

班长段文江同学,广州人,技术人员出身,时年届不惑,欣长身材,儒雅风范,入学前已经担任珠海市工业集团旗下一间工厂厂长。同学们尊称他为“老段”。

 

老段比我们这帮年青老师年龄还要大,但他以身作则,学习刻苦,待人和气,在同学中享有极高威信,与老师、市教委驻点干部沟通良好,俨然起到了一名班主任的作用。因他,经管学院节省了一名班主任的配置。

 

同样来自这间工厂的中山籍学生郑恩来同学,寡言好静,爱练书法。读书期间,恋上了他的老师、我的同事贺程展,演出了一场师生恋喜剧。两年大学,郑恩来成为同学中最大的赢家,除去拿到文凭与获得知识之外,还赢得了女教师的芳心,抱得美人归。

 

一次,我来珠海找工作,就与郑恩来住在一起。贺程展是本校子弟,其母与我岳父母住的很近。郑恩来婚前看望岳父母,亦来我岳父母处探访过一次。

 

约15年前,我去中山石岐看望朋友,打电话给郑恩来,他说在三乡。返途中往三乡雅居乐会他,正逢他的电信商场开业,只见郑恩来春风拂面,意气风发,正挥舞毛笔,书写喜联和请谏。我送上“利是”一封表示祝贺。

 

李达明同学,时任珠海飞梭电子集团副总经理兼厂长。当时飞梭电器声名远扬,是国家驰名商标,其生产的收录机、音响畅销全国。李达明曾带我们参观飞梭电器工厂车间和他的办公室,车间高大敝亮,引进的国外最新自动生产线,生产效率极高。他的办公室更是先进、气派,大班台前,电子屏幕显示各车间、各部门实时状态,管理者一目了然。这在32前的中国大陆,应该是最为先进的管理技术。

 

写作本文的时候,我与李达明接通了电话,知他现在从事医療器械行业,在高新区办厂,公司设在吉大“南油”,全家已移居澳门和温哥华。

 

微信头像中,看出李达明体格健壮,我问他有何养生秘诀,他说从事的是健康产业,打交道的多是医生专家,所以比较重视饮食和锻炼。

 

经管85班,与我来往最多的、相交最深的是蒋玉荣同学。

 

玉荣海军出身,籍贯福建莆田,转业后在珠海市市政公司工作,为人热情爽朗,尤善交际,因此人脉极广。

 

玉荣一度喜爱跳舞,为舞场高手。后弛骋商场,成绩斐然,公司开到广州、厦门、莆田,同时参政议政,服务社会。一度担任福建省驻广州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和福建省政协委员。


毕业后,玉荣与我来往颇多。1989年,我全家移居珠海,住香洲毛纺厂宿舍,与他任职和居住的市政公司近在咫尺。我曾到过他家,尚未结婚,市政公司就分给他一套漂亮的房子,令我十分羡慕。

 

其时,玉荣正与四川籍的一名长发大学生美女处在热恋之中,郎才女貌,颇为般配。但因玉荣家乡莆田“男主外、女主内”观念根深蒂固,对媳妇的孝顺、能干要求极高,而其女友乃独女,父母的掌上名珠,当然做不到贤妻良母。直至谈婚论嫁时,俩人,和两个家庭的观念差异渐起,且越拉越大,以至女友的父亲专程来珠海解决问题,我与太太同两边做过沟通、说服工作,但事与愿违,俩人的关系还是告吹。

 

后来玉荣回老家莆田找到了一位贤妻良母型的中学老师。随着玉荣的事业越做越大,婚后,妻子辞去教职,做起专职太太,相夫教子。

 

前年,玉荣邀我和一年青同事,专程前往厦门、莆田考察了地铁和高速公路项目。玉荣还是那般热情大方,全程陪同、盛情款待,兄弟情谊,永志难忘。 

 

3 


1988年元月,华中工学院已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寒假过后,国贸863班同学回到学校,读最后一个学期几门课程,并写毕业论文。我给他们讲《国际贸易法》。


国贸863班毕业照,二排左三经济系副主任黄芳泉,左六经管学院党总支书记陈珠芳,左七经管学院院长王家林,左八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培刚教授,左十经济系主任李诚能,三排右四为作者

 

这个班的党支部书记卢远祥同学,长我几岁,曾下过乡,做过工,改革开放前就担任了珠海县氮肥厂副厂长。改革开放后,担任由澳门曹光彪先生投资的中国最早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副厂长、厂长和党支部书记,尔后任市经委科长。

 

1988年毕业前夕,卢远祥的老上级、时任珠海市纺织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的林桂水邀其做副职,欲培养其接班。但卢远祥经委时期的老主任、时任珠海市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的黄德楷也邀其做副手,希望他来接自己的班。卢远祥是在经委任职时期考进大学,经委的老领导召唤,他不得不从,遂毕业后就任工业集团副总经理,主管旗下的一间积层板厂。


不久,总经理退休,卢远祥继任总经理。

 

卢远祥为人真诚善良,工作任劳任怨,处处为他人着想,颇得领导信任。他极少为自己和家人的事找领导,记得他小妹在纺织工业集团一个经营部下属的一间商场做营业员,收入极低,他没有因此找过老领导林桂林。直到有一天林总偶然得知,卢远祥的妹妹是在自己领导的集团下属单位工作,主动将其妹调至集团本部办公室做文员,还责怪卢远祥:“你怎地不早点话给我知。”

 

老师、同学及朋友,凡有求于卢远祥,他都会竭尽全力帮助。我到珠海纺织工业集团公司工作,就是他全力推荐给林挂水总经理,林总欣然接受的。其时纺织工业集团如日中天,旗下有17家工厂和公司,其中有珠海首家上市公司“粤富华”,最大的华纤企业“裕华”厂。我在公司本部从事经济法律顾问工作和纪律检查工作,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我的教研室同事晏美良老师,当时的女朋友毕业分配,卢远祥也是热忱相帮。同学张东明调进珠海的手续拖得太久,比较着急,卢远祥找了劳动局有关领导,疏通奏效。同学施维身陷经济纠纷案件,遭人坑害,极其被动,又是卢远祥夫妇鼎力相助,帮其转危为安,打赢官司。

 

卢远祥太太吴姐,也是热心快肠之人,对先生的老师、同学十分友好。他们的女儿阿珊,打小就显露出大方、能干的过人本领。大约读小学三、四年级时,我到她家,在香洲第四小学门口碰到她,即领略到她的好客与能干。父母尚未下班,她招呼客人,端茶倒水,礼貌有加。现在她也做了妈妈,女儿好似当年的她。

 

班长彭均元、同学肖振华二人均来自珠海特区管委会,最早参与了珠海创建经济特区的工作。有一年,母校经管学院副院长李焜文老师来珠海调研,李老师教过国贸863班,也担任过我读书时的班主任,我陪他到访位于夏湾的一家外经贸公司,彭均元正担任这家公司总经理,热情接待了老师。介绍完公司情况后,一同驱车前往银坑就餐。彭均元现居澳大利亚墨尔本。

 

廖伟雄同学,也是我相知相交较深的一位。他虽仅长我一岁,入学前,却具备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其志向之高远,行事之周密,待人之真诚用心,我时有领教。

 

记得30年前,借毕业之际,他带太太游览武汉三镇,并给老师送些“手信”。我收到的是,当时内地极为希罕的几个美国红色蛇果和几块绿色进口香皂。国门甫开,如此漂亮脆甜的苹果和散发天然香型的洗手皂,我太太至今不忘。

 

早在1979年,廖伟雄就参与了珠海最早引进外资的谈判,随团考察日本,并成功引进日本佳能公司等项目。毕业后,廖伟雄成为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此后,专注经贸投资领域。在进出口贸易、房地产投资等方面均获成功。上世纪末举家移居美国。

 

2008年金融危机正烈,市场遍地哀嚎。廖伟雄适时归来,乘地产股市跌到地板价之时,他出资两亿,成功收购邓小平南巡曾视察过的珠海江海电子有限公司,补发该公司拖欠的工人工资和债务。现该地块被政府规划为中央商务区,升值近10倍。

 

我太太到珠海来,承蒙廖伟雄安排在珠海百货集团公司工作。多位同学、老师,均有受到过他的帮助或提携。

 

廖伟雄还热心珠海校友会工作,担任常务副会长,为联络校友、提携后辈和增进与兄弟校友会的友谊方面,作出了贡献。

 

来自安徽的张东明同学,调来珠海,颇费周折。多亏了同学的帮助,他的工作、调动及结交女友,廖伟雄、卢远祥和施维同学均有帮助。在遇到困难和早期创业阶段,他来我家,我和太太常常给他鼓励和打气。当然,他自己也异常努力,身上始终有一股狠劲和拼劲,善于把握机会和绝处缝生。

 

早年,在商业总公司工作期间,他遇到了贵人--纺织工业部一名资深的纺织贸易专家。他用心向师父学习,做纺织品进出口业务,客户和业绩与日俱增。后来,他干脆辞职,在珠海开设自己的公司,并在香港注册公司,生意越做越大。一家海外跨国公司看中他,请他做大中华中国市场总代理,他让太太辞去公务员职位,举家迁往香港。从此,他飞翔于世界各地,广开商路,广交朋友,事业蒸蒸日上,精神愈加充实。

 

梁建强同学,来自于斗门县食品公司,毕业后被派往澳门做过几年食品进出口贸易。郑四旺同学,来自于珠海市水产公司。他俩均在上世纪90年代遭遇国企改制,突然间下岗。为谋生计,梁在黄杨山下的大赤坎村创办养猪场,郑则远走他乡,在湛江与朋友合开水产加工厂,做出口生意。他俩均属言语不多、勤于思索之人,特有恒心,认准的路,千辛万苦,艰难险阻,也会一往无前走下去。经过20多年的拼搏,他俩均构筑起自己的事业王国,成为各自行业的带头大哥。


近年,梁建强的猪场升级,在业界率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投资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生态养猪场,集猪场、饲料厂、农场于一体。猪舍整洁,种猪优良,猪粪用作农场肥田或沼气发电,电用来照明和生产饲料,农场的庄稼又成为饲料的原料。猪场建有污水处理装置,生产和加工的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梁建强管理有方,现在当的是“甩手老板”,每年珠海、伦敦两边跑。在珠海住半年,时常与同学亲友聚会;在英国住半年,与儿孙一家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一次,卢远祥同学在南屏某农庄宴请工友、同学和亲友,梁建强同学赠肥猪一头助兴。不愧为生态猪场出产的猪,做出的几道家常菜,汤白肉嫩,回味无穷,醇香留齿。

 

郑四旺同学几十年如一日,专心水产行业,从鱼苗育种、基地养殖、水产加工到全球销售,形成庞大的产业供应链,在斗门有育苗场、养殖场,在广州、深圳、湛江有加工厂,还有一家专业销售公司,其名下企业10家,去年水产品产量2万多吨,年销售额12亿元。

 

一次,卢远祥同学来访,两人走到斗门区白蕉镇的一块高地,郑四旺指着一望无际的鱼塘,对老同学说:“祥哥,你眼睛所看到之处,是我们的渔场,看不到的,也是我们的渔场”。在闻名全国的“白蕉海鲈”产地,拥有3000多亩的养殖基地,足见四旺同学“嘉宜海鲈”的规模与实力。

 

“嘉宜海鲈”,长约1尺,重在斤半至两斤之间,颇合港澳广东人口味。感谢四旺同学两次馈赠,我亲手烹饪过三次。清蒸、香煎和红焖,三种吃法,虽有不同味觉感受,但就鲈鱼本身而言,肉紧味鲜,则次次一样,与野生海鲈无异。

 

经管85班的郑恩来同学与郑四旺是亲兄弟。一次,我打电话到他们中山的家,是他们的母亲接的电话。我自报家门,老太太知我是她儿子的老师,又是大儿媳的同事,尤为亲切,言语之间,很为儿子媳妇的出息与孝顺而高兴。

 

班上数施维同学最小,也最为活泼可爱。她有文学爱好、诗人气质、歌唱天赋,亦有经商才能。做过酒厂、在香港和珠海兴办公司,还在中山南朗经营一家“青青农场”,种植有机蔬菜,开设乡村客栈,主持文创工作,担任粤港澳大湾区诗歌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曾担任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我将施维同学的两本专著推荐给他,喜获母校图书馆收藏,并给施维寄来《收藏荣誉证书》。

 

每有作品出版,施维亦赠与同学和老师,在国贸863班师生群中,常有她的诗作和甜美朗诵声音出现,给同学和老师以美的享受。

 

向进同学,牛海兰同学,袁义涛同学,特区创办之初,父辈均身居要职,但从他们身上丝毫看不出如今“官二代”的习气,低调做人,谨慎做事。袁义涛同学年龄尚小,远未到退休年龄,至今与太太在香洲经营一家糖水店。一次,我听牛海兰同学讲:“我爸对我们子女要求极为严格,绝不允许利用他的名义做任何事情”。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领导干部的优秀品质。

 

贝汉辉同学,在拱北闹市区经营快餐连锁店。今年9月8日,为纪念毕业30周年,同学老师齐聚一堂庆贺,并参访同学企业。贝汉辉同学主动要求制作横幅,还给同学老师扛来几箱饮用水。

 

毕业30周年师生聚会,前排中为同事晏美良老师,左为同学中年龄最长者梁霭泳,右为作者,作者右侧为班党支部书记卢远祥

 

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写这么多,如果要将我知道的两个班同学的成就与趣事写出,恐怕得出一本书。我不知道的,那就更多了。

 

我期望,我和我的学生来共同完成这件事。

 

写至此,意犹未尽,以我今年9月8日国贸863班毕业纪念聚会后所写的一首小诗,来结束本文:


一场同学盛会

一首校园恋曲

一杯陈年醇酒

一世兄弟情谊

 

一批珠海学子

一所高校培育

一众改革先驱

一座城市记忆

 

写于珠海南屏

2018.10.3


相关阅读

 夏良才:此生不舍教师情

夏良才:我办了退兵手续迈进大学校门

夏良才:追随李诚能老师到特区办学

夏良才:乡亲们把三年大饥荒说成旧社会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喜欢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亲历记

梁衡:40年前那场石破天惊的大转弯

李锦:改革开放前农村有多穷?

新华社系列内参《告别饥饿》, 

为包产到户"鼓与呼"

马雅:父亲马洪在改革开放年代

改开操盘手谷牧,为何被老母亲责骂"汉奸"?

19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功之臣

朱嘉明:程秀生与"中心"故人点滴

程和平:八十年代里不为人知的一段历史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柳红:还原1980年代被遮蔽的历史

柳红:不应忘却的1985年巴山轮会议

王岐山和改革四君子的故事

翁永曦忆杜润生:“守住底线,敢讲真话”

张善炬:跟着锦涛书记跑乡下

林晨:我在新华社三十年

黄清水:30年前农村大包干采访追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