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逝者丨张首晟:距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的新三届人

新三届 2019-08-29


菁英人物


张首晟,1963年出生于上海,15岁初三毕业提前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78级,17岁留学德国,20岁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24岁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任教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他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先后获取物理界所有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和富兰克林奖。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12月1日不幸离世。


2018年10月16日,张首晟与老师杨振宁在一起



最新消息


张首晟家庭发言人回应:

关于他去世我所知道的事实



文字:Wendy Ye

原载微信公号硅谷一叶



张首晟家庭发言人表示,张教授在旧金山因抑郁症离世,张教授的离世与301调查无关,希望外界不要将这一悲剧与两国关系联系上。


1,张教授在旧金山离世。这一消息由张教授的家庭发言人Sean McCormack在当地时间12月5日晚间首先通过邮件亲自告知我,并经由旧金山市法医部门(San Francisco Medical Examiner)进一步证实。由于相关规定,接线员不能告知更多细节,她能对外确认的信息只有三项:张教授的名字、年龄和居住城市。这是目前为止,最确凿的官方证言。

1987年张首晟博士毕业时与杨振宁的合影


关于张教授的具体死因,其家庭发言人和警方均尊重逝者及家庭成员意愿,选择不予公开。

不过,可以证伪的就是张教授在斯坦福大学跳楼自杀的谣言。美国当地时间12日5日晚上,在致电斯坦福校警时,被告知该传闻(大概率)为假。这名接电话的校警告诉我,一般来说,发生在学校内部的案件,他们都有会记录。但显然直到接到我的电话,他们都没有听说过这一案件。旧金山法医部门的证言进一步推翻了这一说法。另外,斯坦福大学多是低层楼,相信在美国及加州生活过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所以,造谣者请了解最基础的事实。


2,张教授因抑郁症离世。张首晟教授去世的消息最初通过斯坦福大学物理学院的内部邮件被外界知晓,发出这封邮件的署名人为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首晟教授的同事Steven Kivelson(一些媒体将此人认作是张首晟教授的博士生导师,请自行检讨)。在同一封邮件中,随信附上了张首晟家人的声明。声明中,张首晟家人写道:“Shoucheng passed away...after fighting a battle with depression”。也就是说在去世之前,张教授曾与抑郁做过斗争。

在张教授家庭发言人的回复中,他进一步写道:“His family now understands that Professor Zhang battled depression periodically, a situation his family did not fully understand at the time. Sadly, we know that even those closest are often not aware of a loved one’s struggles.对于这段话中的periodically,我在和Sean McCormack的电话沟通中进一步确认过后,可以理解为,间或性的抑郁。


关于张教授从什么时候开始抑郁以及是否曾经服用过药物或采用过其它方式治疗/对抗抑郁症,张教授的家庭发言人在和我的电话沟通中表示,他无从告知。值得痛惜和警醒的是Sean McCormack在邮件中说的那句话:可悲的是,我们知道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往往难以觉察所爱之人曾经有过的挣扎

3,关于301调查。张首晟教授既是享誉国际的知名物理学家,同时也是硅谷活跃的投资人,其身前曾担任丹华资本(原Danhua Capital,最近改为Digital Horizon Capital)的Founding Chairman。


一些关于张首晟离世的臆测认为,他是因为卷入301调查而不堪压力。对于这一说法,张首晟家人的发言人Sean McCormack同样予以驳斥。Sean McCormack在电话中告知我说,张教授的离世与301调查无关,希望外界不要将这一悲剧与两国关系联系上。



延伸阅读

母校复旦人追忆张首晟:

那个在阁楼里看哲学书的

孤独少年



编辑:沈湫莎

原载文汇报2018-12-06




12月6日,复旦大学官微发出确认去世的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的老照片,青涩的脸庞、稚气未脱的样子,预示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原复旦档案馆馆长周桂发表示:


惊悉有着浓厚复旦情节的校友张首晟先生突然离世,倍感惋惜。


近些年与他的交往历历在目。


我筹建校史馆时,得知2004年12月在物理学国际研讨会上,他向王生洪老校长展示他祖父宣统元年的毕业文凭。


2005年5月,他将其祖父的毕业文凭捐赠给复旦大学,我和档案馆沈如松馆长接受捐赠。如今,这件珍贵的文物成为校史馆的镇馆之宝。


视频:张首晟在复旦校庆活动上


七年后,2012年6月2日,他借来复旦参会的机会,将他多年来获得的重要证书(影印件)捐赠给复旦,并在影印件上一一签名。我与他座谈40多分钟,留下珍贵影像资料。


2005年,正值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前夕,一位有心人向复旦校史馆捐赠了一份毕业文凭。文凭主人叫张彝,是当时复旦公学的第二届学生。这份签发于1909年的毕业证书是我国目前存世的最早大学毕业文凭。这位有心人叫张首晟,张彝是他的祖父,在祖父毕业近70年后的一个秋天,他也踏进了复旦园,成为张家的第二个复旦人。


不久后,张首晟远涉重洋深造,在科研领域穷幽探微多年,凭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以及多项物理学重量级奖项,成为跻身大洋彼岸物理学界顶级俱乐部的华裔科学家。



阁楼少年:

真正的启蒙教育不是科学,

而是艺术和哲学


张彝的毕业文凭被发现以前,一直尘封在张家静安区祖屋的阁楼上。对张首晟来说,家里的阁楼是一个神奇的角落,从幼年开始,他总是能在这里发现各式有趣的物什,从伯父的大学毕业年册,到《西方哲学史》、《西方艺术概论》等书籍,不一而足。


张首晟3岁那年,全国高考中断,各类劳动锻炼侵占了课堂,黄浦江边已安置不下一张平静书桌。年幼的张首晟是个内向的小孩,白天在教室里学习各类印着领袖语录和最高指示的课本,回到家里,则一头扎在阁楼上阅读“捕获”的各类“怪书”。


“在红色的年代里能够看到古希腊的雕塑,是很幸福的。对我而言,真正的启蒙教育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和哲学。”张首晟回忆道。阁楼岁月,成为他成长中一段隐秘的快乐。


十年时光,上海滩上一批又一批青年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踌躇满志地到更广阔的天地里自我改造。没有人留意到,有一个孩子,正躲在紧窄逼仄的阁楼上如饥似渴地啃着一部部硕果仅存的书籍。楼外是山呼海啸的红色声浪,楼内是沉静缄默的青葱岁月。


“那是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喜欢读书的孩子反而会被轻视,完全是一种逻辑的颠倒,我当时对读书的渴求完全来自于内心的驱动。”张首晟在同伴眼中,沉默寡言,其实在他内心正在孕育着无限生机。当他自由而无用地读书时,或许并没有预料到,这段阁楼岁月积累的营养竟会令他受用一生。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与张首晟夫妇


初中生上大学


1976年,张首晟12岁时,阁楼外的世界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声浪仍旧一波高过一波,但内容却在走马灯地换。新鲜气息刺激着每个人的嗅觉,那年,父亲给张首晟买了一套自学丛书,其中包括数学、物理等科目,为即将到来的变化未雨绸缪。第二年,高考正式恢复。等不到夏天,这次高考即在北风呼啸中匆匆举行。


对于当年上山下乡耗尽青春的哥哥姐姐来说,这场提前举行的考试来得太迟了,但对当时初三在读的张首晟而言,似乎还为之尚早。但那是个万象更新的年代,1978年夏天,张首晟与高考不期而遇。


那年,上海允许初中毕业生直接参加高考,每个区仅限10个名额,参加高考的初中毕业生需要参加预赛,通过后方能获得高考资格。阁楼上的少年有些蠢蠢欲动了:“伯父的大学毕业年册对大学有着生动的描写,我从小就非常盼望大学生活。虽然我是初中生,但当时的环境下,高中生也不比我拥有更多的知识,所以还是有些信心的。”张首晟说。可是,一旦落榜,非但不能实现大学梦,连高中的大门都无缘了。


2017年9月14日张首晟和夫人余晓帆摄于华东师范大学


“这是我人生中面临的一次最严峻的选择。”张首晟后来坦言。父母顾虑再三后还是选择支持他。于是,张首晟参加了当年的预赛,并顺利获得高考资格。1978年的高考是空前绝后的,共赴考场的,有黑五类的“崽子”,也有又红又专的苗子;有在边城遥望故乡明月的老知青,也有张首晟这样在阁楼上探看窗外世界的少年,决定命运的,不再仅仅是家庭出生,还有分数。


张首晟如愿以偿,拿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年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包括张首晟。“我的初中学校很差,如果按部就班再读普通高中,也许结果就和今天不一样了,人生的成就总是跟你一些十字路口上的选择有关。”张首晟说。



没有文凭的复旦人


1978年9月,复旦大学物理系迎来了一个没有高中文凭的少年大学生。“初中时,在很封闭的情况下,我们都知道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华民族争了一口气。大学时选择理论物理专业,就是冲着他们的榜样力量。”张首晟如是说。走进物理系,距离偶像又近了一步,不过当年的他或许没有想到,自己和偶像的缘分远不止如此。


复旦的时光是快乐的,对于阁楼上的少年来说尤其如此:“在初中的时候,由于喜欢读书,周围的人都不以为然,我一直感觉很孤单。来到复旦之后,大家都如饥似渴地读书,有了很多的好朋友。”张首晟说。那年,张首晟住在11号楼303室,一个寝室8个人,他的年纪最小。平日里看得最多的就是争分夺秒地读书,偶尔的课余生活也成忙碌的学生生活的美好点缀。



班上有海外关系的同学陈捷弄到了进口彩色胶卷,这在当年是金贵无比的稀罕玩意,但他还是毫不吝啬地把它拿到学校和同学共享。这些彩色胶卷,留下了许多张首晟在复旦园里珍贵的青春影像,他和陈捷也结成了莫逆之交,每逢对方赴美,一定住他家里。


大学第一个学期就这样愉快而匆匆地过去了。第二学期开始,一日,张首晟正在宿舍里自习,班主任突然上门,告知他将被选派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张首晟高考成绩优异,在当时已被列入留德学生的内定人选。


对张首晟来说,这个消息可谓天降喜讯。他对德国最初的印象,来自儿时啃过的那些哲学书籍,隐隐约约知道它是康德、黑格尔的祖国。“学了物理以后,发现教科书上重要的物理公式很多都是德国物理学家的贡献,去德国留学对我来说像做梦一样。”张首晟说。当年公派到德国的学生一律要在同济大学接受为期一年的德语培训。1980年,没有来得及拿到复旦文凭的张首晟,正式踏上了赴德之旅。



美满的家庭,与妻子青梅竹马


张首晟的妻子余晓帆,是他父亲朋友的女儿。


他们正是青梅竹马。


张首晟近年为妻子过生日举行宴会,对美丽的妻子赞不绝口,并拿出她年轻时的照片和他年轻时给她写的诗:远赴德国留学的张首晟,不仅情书连连,而且诗情迸发。


余晓帆到美国后在石溪纽约州立大学念研究生,曾在IBM工作,后教数学。


张首晟在“尤里基础物理学前沿奖”领奖时表示,他于2012年12月5日接到获奖通知,正好是他和夫人结婚25周年的纪念日,“这是我们银婚纪念的最好礼物”。


张首晟的科学突破是在为家人服务时发生的:2006年的一天,余晓帆去探望生病的朋友,张首晟难得为子女在自家后院烧烤,同时思考自己的研究,迸发出灵感。


全家合影


他们的子女也很优秀,儿子在哈佛念物理,女儿刚上斯坦福的一年级。儿子在数学方面已显示过人的禀赋,还参加过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可见,张首晟常对学生谈“物理那么有趣、那么引人入胜”,首先激发了自己的孩子对自然、对科学的爱好。


阁楼上的孤独小孩、少年大学生、没有文凭的复旦人、杨振宁的得意门生、最年轻的斯坦福终身教授……最让他骄傲的身份,或许只是简简单单三个字——科学家。多年后,红色声浪早已远去,阁楼依旧。当科学家张首晟翻出祖父张彝的毕业文凭时,不知是否会想起当初那个沉默寡言的少年,以及曾经在此汨汨流逝过的自由而无用的时光。



张首晟与妻子儿女


来源:综合自《复旦人》、知识分子、复旦大学官方微博等



新三届逝者

张首晟:消失在茫茫宇宙中的物理神童

张胜友:一朵爬山的云

送别谢一宁:先生走好  先生千古

冯川:我认识的龚巧明

高远东:在忌日纪念海子

熊国胜:追忆同窗挚友骆一禾

肖玉环:告别白南生

田文:一个为爱而生的女人

杨劲桦:在西藏祭奠田文

刘晓阳:地久天长——忆王小波(上篇)

刘晓阳:地久天长——忆王小波(下篇)

刘继杰:忆小波,留得文字在人间

蒋蓉:海鸥和波涛——忆龚巧明

顾晓阳:怀念老同学吴方

送别周建明教授:一个大写的真人

胡舒立:大真无争张善炬

鲁晓晨:新闻人虽力薄而努力不懈

祁林一路走好,天堂没有伤害,没有牢狱之灾

胡舒立:黎海波的胸中丘壑

同学中英语最棒的那位,最先走了

范蔚萱:好汉与书生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人生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