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窗 | 陈启直:俄语班那个带“CЯ”的女生

陈启直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陈启直,又名陈敬毅,祖籍浙江余姚,1948年出生。1978-1982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研究生学历,通晓英、俄语,有多篇译文发表。插过队,当过工人,做过大学教师、机关干部。出版过美学著作《艺术王国里的上帝》、政论和译作文集《跬步集》、散文小说作品集《蹭戏》等。


原题

那个带“CЯ”的女生




作者:陈启直



上大学不久,我们老三届曾经学过俄语的文科各系的同学,混合编为一个俄语班,政教系一个年龄比我还大一点的同学当班长,我是课代表。


不知道那个朝鲜籍姓金的俄语老师为什么让我当课代表,可能我是真心想学一门外语吧,也许是老师发的课堂补充教材,她朗读的时候,我还能听懂一点点,敢于举手发言等原因吧。


我们年龄都偏大,而且又是师范院校,将来大多数人都是去当教师的,一般来说,学什么就教什么,外语基本上没有多大用处。而我的“雄心”比较大,不想一辈子当一个教书匠,幻想有一天去从事经济工作或者经济学研究工作,所以想多掌握一门语言,了解一点外域的情况,多一个视角,多一份闯荡天涯的资本,免得囿于一隅,孤陋寡闻。


进大学前我一直未丢掉中学学的俄语,还扩展了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词汇量,已经能阅读诸如《наемный трут и капитал》(雇佣劳动和资本)《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революция 》(国家与革命) 和《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钢铁怎样炼成的,只读了部分章节)《Герой нашего времени 》(当代英雄)等俄语书,但口语和听力都不行,想通过俄语班来加強加强。


这天,一上课,金老师就问,俄语中哪些动词大多是不及物动词?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像大多数同学一样保持沉默。


这个时候,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在俄语里一般地来说,带“ся”的动词大多为不及物动词。老师非常满意:“Очень хорошо! садитесь!”(非常好!请坐)大家以惊讶的神情,一下子把目光都投向这位带“ся”的女同学。


她中等身材,圆润的脸庞,白皙的皮肤,一双沉静而亮丽的眼睛,长长的的辫子,再配上当时仍不过时的一身军绿,显得气质优雅、大方矜持,含而不露。一看就是个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女孩子。这时由于老师的夸赞和表扬,同学们的赞许的目光,她有些腼腆,脸色绯红,让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同在一个学生食堂吃饭,有时在路上偶遇,她常常来得较迟,穿一身浅色淡雅的衣服,手里捧着一个用小方巾盖着的饭盆,步履轻盈,缓缓地走来。而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像饿狼似的,急匆匆地奔向饭堂,有时开饭时间未到,就挤到窗口前,边排队、边击缶而噪,一片喧嚣。我看她默默地,不言不语,沉静得就像周围没人似的。每当此时,我和她都以目为语,互致问意,几乎没有说过话。


由于俄语由“显圣”变成了小语种,人们趋之若鹜地拥向英语,参加俄语学习的同学越来越少,到后来只剩下七八个人,而且有的人也不怎么来上课,平常上课的只有四五个人。我和她是少数几个坚持学俄语的同学。


这样,我和带“ся”的女同学的接触就多了起来,交谈的机会也更多了。原来她是教育系的,上大学前是老初二的,她的姓也不多见,容易记住。有时到阅览室看资料,还互相请教一些俄语方面的问题,彼此又有了一些了解。


一次,她见我看一本用杂志封面包装的厚书,就问我是什么书,我把外包皮打开,让她看了一下,是美国作家德莱塞的《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她闪烁着双眼:你懂英语?我说,a littel(会一点儿)只能阅读,口语不行。她说,会两门外语,将来搞研究方便些。我说,师范生出来也就是教教书,外语也没有多大用处。她扬起美眉,沉思了一会,微笑不语,意思好像是说:哪可不一定。


毕业后,她留校当老师,师从我国著名的早期教育专家林教授,从事幼儿及学龄前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我则分配在省级机关从事教育和宣传工作。因为她父亲也在省级机关工作,我们时而见到面。


一天,她说俄罗斯的教育学很发达,早期教育也很有成就,她想申请到俄罗斯当访问学者。而我在机关里也待了十年,觉得不到国外去看看,就枉活了此生。到俄罗斯去开开眼界,再搞一点欧美经济学研究,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就相约一起去考俄语出国资格证书。


大家都做了精心准备。我每天忙完工作后,就学俄语,晚上常常听《Пособие по обучению аудирования》(出国留学人员俄语听力技能训练)到深夜。后来,十四大召开在即,宣传准备工作实在太忙,我无奈爽约未能赴试。而她却通过了考试,到俄罗斯去了一年,真正与老毛子讲起了带“ся”动词的俄语。


回国后,她在研究早期教育方面更加勤奋,更加深入,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幼教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的教授、专家。而我则早已是一个金玉其外 、败絮其内,蹉跎半世的白首翁。


那一声语惊四座的“СЯ”,给我留下的印象如此深刻,至今难以忘怀。它不只是一个清脆的俄语发音,而是一份不受诱惑的坚守,是一份秉性执着的追求,是一种人格魅力的闪现。这份坚守、这份执着、这份追求,是成就事业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作者书法作品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新三届同窗

张玉秋:男同学给我课桌里塞水果

唐立鸣:我们宿舍的“小六子”、

留学生和武林高手
屈在祥:我们的室友是个穆斯林
钱江:汉族同学成了蒙古文翻译“大拿”
刘克利:写诗是横贯一生的心灵穿越
雷元星:从哲学系走出“哥白尼第二”
北奥:那年,我送小安子病休回乡下
翟 滨:我的朋友胡启新
张河:我们同学我们班
张小雪:大学生活,那些流年囧事
田文,一个为爱而生的女人
徐世平:胡舒立其人其事
李培禹:同学眼中胡舒立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郝晓燕:四年同窗情,一生一世缘
麦天枢:同学六记
陈创:四年同窗的那些点滴记忆
金科:三位78级,联袂写“远方”
陈新民:鲜衣怒马少年时
高经建:北化四年,我的同学我的班
高经建:北化四年,一个宿舍的亲同学
浙大77级,神仙友情,归来依旧少年
袁长燕:走进西南师范的77级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