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奇丨戴克刚:嫁给中国留学生的意大利女伯爵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4-16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戴克刚,1962年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数理系力学专业,毕业后曾在西安交大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有《生物流变学》(上、下册)《生物力学》《生物动力学·血液循环》《美国FDA风云史》等著作或译著问世。现退休,定居洛杉矶。


原题
意大利女伯爵


作者:戴克刚




奇缘引出新故事


5月28日新三届公号发表我的《北京奇缘》一文后,读者反响较大。


其中一位读者刘女士(微信名媛媛)在文章后面留言说,新三届您好!今天拜读了戴克刚先生的文章,非常震惊!万分特別想与戴克刚先生联系电话,说说我老母亲的病情,老母亲病了三个多月非常顽强,努力向生,我们也都认为母亲命不该绝,但就是不明原因。所以非常非常希望能够有高人指点,救救妈妈!希望联系我!感谢!感谢!感谢!


我看到这则留言后,选择在中国合适时段几次拨打电话一直没接听应答。


因我预订明天就要飞巴黎,要到6月20日后才回来,我不知道这位读者母亲的情况是否很急迫,便将这些告知了公号的老编。


与此同时,刘女士继续留言道,尊敬的戴先生您好!我真的是非常抱歉!我因在病房里陪护母亲忙忙叨叨,忘记开铃声,从而没有及时接到您的电话,能够得到您的关注万分感谢!盼着您百忙之中抽空再来电话!


在编辑的协助下,我终于与刘女士通了电话,了解到她的母亲有肝腹水肺积水,从而引发更多问题。


我简单地讲了我的意见,也鼓励他们在北京找合适的中医配合治疗,我自己曾经治疗过一些这样的病例。下面这篇文章,就是其中一例。文章最后几段讲到了到洛杉矶找我看病的经历。希望能对读者有帮助。

意大利女伯爵

这位名叫贝安加的意大利女人生于贵族之家,少女时与华人留学生私订终身,二战时期在上海充当国际间谍,返回意大利后,参与创立世界名牌Dior,年近80岁时作为战地记者深入前线。她的一生跌宕起伏,比小说和电影更为精彩。

这样一个人,却因为晚年时到洛杉矶问病于我,而且她的女儿将这一消息公布于媒体,引发周围人的好奇与询问,我曾写过一个简单的通报,回复每一位询问者。

(一)关于她的简报

这位意大利老太太由女儿陪同,从纽约飞赴洛杉矶找到我的诊所,并在诊所附近贷屋而居。

当时肝硬化腹水严重,在纽约医院虽经多次抽水但反复发作,愈发愈烈,更加痛苦难耐。

以病情与年龄而论,此例已无痊愈可能,但缓解是可以做到的。以中药排除吸收腹水或肺积水,我在临床中常用,一般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中药治疗,Bianca情况好转且腹水已消除,食欲与精力较好些,但终归来日有限。鉴于老人还有未竟之事,遂建议老人可以自由活动,随心随意,并携带一些药物。

一段时间之后,我收到一份印刷品,这篇文章的最后两段提到了我,此时我才比较详细地知道这位老人的离奇身世。

(二)中医•西医

中医可信乎?答曰: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对于中医这样一个长期存在的学科,每个人所持的态度无疑是由本人的学养、经验、甚至个性决定的,不是简单地信或不信。

这位意大利女士的肝腹水,世界上还没有专门针对肝腹水开发出的药,临床只能用利水剂,但利水剂不是肝腹水的特效药,属于代用品,疗效有限;用针管从肚皮里抽水,更只是权宜之计。医生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努力地选用其他的代用办法。这时候不妨试试其他的办法,这位女士选择了中医药,这是因为她有在中国生活的经验,且一生都在追求新事物,更是因为她有着不愿被打败的个性。中药也不能治好她的病,但是很快减轻腹水,解除病危,使她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传奇故事
意大利贵族爱上中国留学生
那些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1947年夏天,广州战犯拘留所的上空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在拘留所里,一名叫做贝安佳的意大利籍美第奇家族女爵士,因涉及间谍、走私等重大罪名被处决。

少有人知道牢房中的这名27岁女子,不仅是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大小姐,更是民国将领谭展超的原配夫人。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不知贝安佳是否还会在15岁时爱上一位中国留学生,毅然随他远嫁中国,却遭遇丈夫的背叛。

回顾贝安佳的一生,那些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故事背后,涌动的是一个时代的动荡与苦难。

其之一

1918年的意大利,到处都充满了恢复罗马帝国昔日辉煌的热情。在墨索里尼主政之下,充斥着不断征服的欲望。

这一年,在罗马一处贵族世家一个漂亮的女婴出生了,父母高兴地为她取名贝安加。

贝安加的母亲身份显赫,是意大利美帝奇家族的女爵,这个家族曾出过三位教皇、两位法国王后,贝安加的父亲则是墨索里尼政府的海军高阶将领。

出生于这样家庭的贝安加从小就过着公主一般的生活,甚至与墨索里尼的儿子青梅竹马。


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在欧洲拥有强大势力的名门望族,世界顶级的乌兹美术馆就是美第奇家族的房产。

贝安佳15岁那年,中国留学生谭展超的出现改变了她的一生。

那是一场母亲招待贝安佳表哥军校同学的舞会,23岁的谭展超出现在贝安佳面前,他此时正在意大利陆军大学读书。

眼前这位身材高大、风度翩翩,熟练掌握多国外语的亚洲男子,一下就把情窦初开的贝安佳迷住了。

1910年出生于广东新会沙田村一个富裕家庭,谭展超(左二)在香港拔萃中学时就立志学军事,17岁高中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到意大利学军事,成为一个精通意大利文、英文、法文与西班牙文的军事精英


一周后,谭展超手持玫瑰登门拜访,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临走时,谭展超向贝安加母亲致敬,还请求女伯爵答应将女儿嫁给他。

贝安加的父母在感慨这个中国小子的大胆和自信之余,强烈反对年仅15岁的女儿嫁给这个遥远国家名不见经传的男人。

在法西斯种族主义弥漫的意大利,这样的恋情更是为社会所不容。岂料,当时的贝安加已经陷入了与谭展超疯魔一般的爱情中,不惜与父母决裂。

最后,疼爱女儿的父母只得屈服。1936年10月7日,贝安加披着美丽的婚纱,如愿嫁给了谭展超。

这场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举行的婚礼,冷冷清清,只有几个人参加。


一个意大利女伯爵,就这样成为了中国媳妇。

1939年2月,谭展超已从都灵的陆军大学毕业,此时他已经和贝安加结婚3年,二人世界已经变为幸福的四口之家。

就在两位年轻人还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时,国内战场上,日本的侵华战争蠢蠢欲动,意大利国内的政治气氛也令谭展超不安。

他的军校同学、好友们,甚至贝安加的表兄安东尼奥都对此兴奋不已,他们希望日本在亚洲战场获胜,将来意大利和德国、日本结盟征服世界。

作为一个中国人,谭展超无法忍受这样的论调,带着报效国家的热忱,谭展超决定回国抗日。


其之二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贝安加非常支持丈夫的决定,义无反顾地放弃在意大利优越的小妇人生活,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跟随谭展超来到了遥远而陌生的东方。

这对时髦的夫妇从香港上岸,回到广东乡下,还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谭展超随后被派到贵州都匀,加入国军著名将领孙立人的麾下。

当谭展超终于将报国之志付诸实处时,贝安加也继续着她夫唱妇随的生活。贝安加作为军眷,也不辞辛劳带着孩子,住在营区附近的农舍里。

在这张贝安加身穿运动衣打网球的照片上,背景是密密麻麻的围观者。可以想见,她在贵州都匀这个穷乡僻壤的中国西南角,是多么引人关注

但是,一个猝不及防的意外让贝安加的生活从此发生彻底的改变。

有一天,从谭展超“凝视着坐在医护营房门边的一个护士的眼神”,贝安佳立即感觉丈夫与这位女护士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贝安加的直觉没有错,此时的谭展超心里已经有了另外一个女人,她就是何懿娴。

谭展超与何懿娴

心高气傲的贝安加悲愤交加,她无法接受,千里迢迢地跑到中国,深爱的男人却背叛了自己。母亲当年在意大利警告过的话又浮上了心头:“中国男人很麻烦的,有了妻还要有妾,有了妾还要有小,你最后一定会被遗弃……”

为了报复谭展超的负心,20出头的贝安加一个人带着3个小孩,决定出走上海。

其之三

战火纷飞中,上海的一切在贝安加看来“像兴奋地进行着一场优雅的游戏”,但是,也就是在这场游戏中,贝安加开始迷失了方向。

遭逢乱世,上海租界似乎丝毫未受战争的影响,街头的高楼与霓虹,酒店的热水与暖气,娱乐场所的神光掠影、纸醉金迷……贝安加不仅没有感到陌生,反而找到了记忆中流连在罗马、巴黎的感觉。

此时,世界各地的精英政要都聚集于此,上海是冒险家最好的乐园。

这一切,对贵族出身的贝安佳来说再熟悉不过,身处租界的她简直如鱼得水。她的美艳身影,穿梭于各大酒店、公寓、夜总会等声色娱乐场所。

很快,在一位中国太太的帮助下,交际灵活、漂亮聪明的贝安加便在社交名媛圈崭露头角,成为了上海滩有名的交际花,从政界、军界到商界,都有她通达的人脉。

但上海的生活不仅舒适也是昂贵的。

抵沪不久,在都匀已怀身孕的贝安加,在上海生下了另一个女儿。

4个小孩,最大的只有5岁,加上佣人,开销很大。携带的港币很快用罄,由广州汇到上海中央银行的钱也不够用。


在敌伪统治之下,黄金买卖、美金交易等一切经济活动都由日本人掌控。机敏的贝安加便通过特殊的渠道取得货源,搭乘日本军机,往返上海、广州、南京等地,从事黄金、美钞走私的交易,利用差价牟取暴利。


但上海的生活并没有埋葬她心底的思念,贝安加曾独自一人到香港打听谭展超的下落,也试图给谭展超寄信,但都没有得到准确消息。最后只是听说,在反攻缅北作战阶段,谭展超一度受伤被送上救护机,从此杳无音讯。


在上海,利用自己高贵的出身、美艳的容貌和灵活的社交手段,贝安加轻松周旋于各国情报人员之间,获取了大量对日本人有利的珍贵情报。


贝安加的能力甚至引起了日本大使馆的情报官黑田中校的注意,每每用这些情报交换,贝安加便能获得一个装满钞票的信封。


日本战败,朋友们劝她离开中国,而她依然无法放下对谭展超的思念。像当初执意嫁给他一样,她又一次做了倔强的决定,留下来继续等谭展超的消息。


然而丈夫没等到,等待她的却是牢狱之灾。


其之四

1945年11月12日,在广州去往上海的机场,贝安加被美国陆战队情报署逮捕,罪名是间谍及走私。

上海《申报》关于女间谍贝安加的报道

这时谭展超也随新一军来到广州,终于得知贝安加的消息,于是前往监狱探视,设法营救。两人在监狱相见,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旧情复燃,这次贝安加再次怀上谭展超的骨肉。这次怀孕,也为贝安加免于死刑赢取了时间。 


官司历经两年缠讼,中国法庭裁定贝安加为死刑。然而冥冥中自有天佑,就在行刑的最后时间,宣布了蒋介石的特赦令,免除了她的死刑。贝安加最后没被处决,也实属侥幸。


贝安加的母亲原是当时的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的一个侄女,这次特赦离不开罗马教廷不断地来信营救。


贝安加是个聪明的人,她意识到这是谭展超在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在救她,特别是利用怀孕这个事件,给她争取到了一个宽大处理理由。因为当时国际法庭有规定,受刑而怀孕的妇女,可以对她施以照顾,施以宽恕。这样的话,她得到了保外就医的处理。


遗憾的是,谭展超并没有亲眼看到孩子的出生,1946年,他随孙立人部进军东北,与林彪的四野进行决战。临行前,谭展超没忘贝安加所交代的,汇了一笔钱到上海,为寄养在法国修道院中的三个女儿预付半年的学费和寄宿费用。


却没想到,这次离开,竟成了永别。


1947年11月25日,贝安加被释放并再次与谭展超联系,得到的回复是,谭展超已在东北的一场战役中“阵亡”,这个噩耗彻底斩断了她与中国的联系。


她以为谭展超已战死东北,万念俱灰之下,贝安加回到上海,接回寄养的孩子,乘船回国,永远离开了爱恨交织的中国,这一年贝安加29岁。


其之五


回到意大利的贝安加,可谓死里逃生。没想到,她的精彩人生才刚刚开始。


她将小孩安顿在一所寄宿学校,只身一人来到战后的巴黎寻找工作,根据上海的经验,很快成为时装大师克里斯汀·迪奥的特别助理和模特。不安于现状的她,历经数年打拼,从模特做到了老板,再次成为社会场所和时尚圈的耀眼人物。


此后,贝安加先后与五个男子结婚,却一直都保留着贝安加谭的名字,孩子也是冠着谭的姓。


60多岁的时候,她回想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名为《鸦片茶》,里面记录了自己和谭展超在一起的日子及她在中国所经历的一切。也许这本书是为了纪念谭展超,又也许是一种爱的寄托。



1985年,这本书在意大利首发,立即引起了轰动。又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发行,成了一本国际畅销书。

75岁时,应邀参加了克林顿的就职典礼。年近80岁时,她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受聘于意大利一家新闻周刊,一个人跑到科威特,在那里采访海湾战争的新闻,做起了战地记者。

直到1998年,贝安加在加州去世,安详平静。


结语

这个奇特、艳丽而执着的女人,在逝去的时候,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呢?她说,活在过去的悔恨中太浪费时间,眼前有多少新鲜事物等着我们去拥抱?有多少新鲜地方等着我们去闯荡?

贝安加不愿选择那种名门闺秀的安逸而庸俗的生活,也绝不后悔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

“要在现实的局限中,尽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自己所需的目标。这不是妥协,也不是向现实低头,更不是屈服于宿命。”贝安加留下的这句话,也许便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传奇故事
意大利女伯爵
成上海间谍



作者:谭爱梅


前几年,我听说台湾国防部的军人档案已经计算机化,所以托人去查询先父的数据。结果只有短短一条:谭展超,广东新会人,归国华侨,意大利陆军大学毕业,民前1年8月4日生,民国49年3月9日殁。


父亲短暂的一生似乎就概括在这一小段文字里。


父亲出生于新会沙田村的一个富裕家庭,小学毕业后就被送到香港拔萃书院(Diocesan Boys School)上中学,那是基督教香港圣公会创办的一家历史悠久的男校。校歌歌词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小说家诗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所做,香港不少政商文化名流都在此校毕业。国父孙中山先生也曾在1883年9月入学,读了一年后转学到檀香山的另一家教会学校。


父亲的志向是学军事,所以1927年高中毕业后,不顾祖母的反对,第二年他就入学意大利陆军官校,两年后毕业,又入意国骑兵专校和山地作战专校,最后是1939年从都灵(Turin)的陸軍大学毕业。


这个时期,日本侵华,出现了父亲一生的转折点。蒋百里将军走访欧洲,来到意大利,他召集留欧军官回国参加抗日作战。父亲欣然应命。返国不久的父亲从新会家乡到陪都重庆报到后,就分派在孙立人率领由财政部税警总团扩编而成的部队,训练新兵。


这支部队于1941年年底改编,成为隶属国军第66军的新38师,由孙立人任少将师长。这支精锐部队也就是后来在缅甸战役中营救受困英军,立下大功的中国远征军的骨干。


孙立人有一套结合西洋军校教育方式,与众不同的训练操典。他最重视官兵之间的袍泽情感 ,爱兵如子弟,这也是他的下属后来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父亲在他底下练兵可说是得心应手。


孙立人打起仗来是身先士卒,在松沪战役时,身上就多处负伤,父亲在远征缅甸的仁安羌战役中也负了伤,我至今还保存了当年父亲负伤被抬上飞机的照片。孙部军官对那些交战时躲在后面的蒋家爱将的鄙视,不是没有原因的。


国共内战期间林彪打了许多胜仗,但在1946年的“四平街会战”,就被孙立人指挥的新一军在三天内击败北逃。新一军收复四平、长春,逼近哈尔滨。但此时由于战略观点的歧异,孙与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发生“将帅失和”事件。蒋介石于1947年8月将孙调离东北,派他到台湾训练新兵。一年之后,孙指挥的新一军被剿匪总司令陈诚肢解编入黄埔系部队后,在辽西会战中损失殆尽。


整肃孙立人父亲受株连


父亲跟随孙立人赴台训练新兵,我们家人稍后抵台,住在屏东市青岛街的一座日式房子里。


孙将军的职衔是陆军副总司令、陆军训练司令兼第四军官训练班班主任。在意大利受过骑术训练的父亲在高雄凤山营区先后担任过骑兵总队长和步兵指挥官。那时父亲的官衔是陆军少将。


我们在青岛街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虽然当时台湾的大环境是风雨飘摇,但也影响不到我们。周末常有父亲的同事朋友来家中聚餐,孙将军的摄影官罗超群,原是广州《大光报》的摄影记者,由于是广东同乡,同我们家颇有往来。母亲用水缸改造成的烤炉烤出的挂炉烤鸭和烧 鹅,也是大人口中的名菜。像其他孩子一样,我们在院子里爬龙眼树、打弹珠、玩官兵捉强盗,完全没有想到天上的乌云正在聚拢。


1950年韩战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巡弋台湾海峡,这对不久前在台湾“复行视事”的蒋介石来说,不啻吃下一颗定心丸。接着孙立人的厄运就开始了。1954年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已升任陆军总司令的孙立人突然被蒋下令解职,调任无实权的总统府参军长,原职由黄杰接替。第二年孙就以涉嫌兵变事件被革除参军长职位,他的罪名是包庇匪谍和纵容部属武装叛乱,从此受到软禁。


这个打击对孙立人的部属来说直如晴天霹雳,父亲也因此受到株连,军阶被降了两级,从少将变成中校。不但不能再带兵,而且部队完全被肢解,昔日袍泽被编入不同的部队中。


父亲因有专业才能,被派到台中东势的谷关山中去创办一个陆军特殊地形作战训练班,这个训练班由父亲一手开创,却不让他当班主任,只能当总教官。


蒋纬国推荐赴美却罹癌


长官被整肃,改变的不只是他个人和家属,他的部属的职业生涯也都因此而改变。住在台中市的表叔曾告诉我,父亲有时周末到台中,会一个人到台中公园网球场,站在铁丝网外默默看着被软禁的孙立人在那里打网球。孙一见到父亲,就使眼色示意父亲不要接近,因为附近都是监视他的特工人员。


此时父亲已经意识到政治的黑暗,他在军队中的发展已经没有什么前途了。父亲早年长期在意大利学军事,除中文外,通晓英、意、法、西四种语文,性情豪迈的他,很想转任外交武官的职位。当时的外交部长叶公超是父亲的挚友,本以为可助他一臂之力,可惜父亲的申请始终没有得到批准。父亲当时的心情想必是十分郁闷的。不久他就被诊断出患了喉癌,定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接受钴六十放射治疗。


这段时期,蒋介石的小儿子蒋纬国,过去与父亲同为留欧学生而惺惺相惜, 父亲于远征军入印时曾在英陆军机械学校驻印装甲车训练班受训,蒋纬国便向蒋介石推荐父亲赴美考察寒带装甲车作战技术。此时父亲已升任上校。不料父亲在华盛顿期间,癌症病情恶化,到华府退伍军人医院接受高剂量的钴六十和其他试验性药物治疗,最后是躺在棺材里送回来台湾的。当时有长辈谈及,原本父亲赴美考察归国后,上面计划由他接任装甲兵司令, 但他一病不起,徒然空留遗憾。


上锁的抽屉暗藏着秘密


我们迁居台湾之后,经济相当拮据,父亲薪水微薄,有一段时期,母亲要靠养鸡卖蛋来贴补家用。父亲的噩耗使得全家更陷困境。幸得蒋纬国的帮助,将通晓英文的母亲介绍到屏东台湾银行外汇部任职。


在屏东家中,父亲房间的一张书桌,正中的抽屉一直是上了锁的,里头到底有什么东西,我们都不知道,不免感到好奇。


读小学时,我曾试着蹲在书桌底下,从抽屉后面伸手进去摸,摸出了一张泛黄的英文剪报,好像是报导一件新闻,还附有一张年轻的外国女人照片。但密密麻麻的英文我也看不懂,只好再塞回原处。感觉其中一定有什么与父亲有关的秘密。


父亲留学意大利12年,那个女人会是他的意大利情妇?还是他的意大利妻子?为什么她又会成为英文报纸上的新闻人物?对这件事,我当然不敢声张。一直到几十年后这个秘密才揭晓。


父亲结婚照揭异国情缘


那是1991年的某一个周末,我先生到联合国秘书处值班。他闲着没事就翻看他同事张北海桌上的一本英文新书,书名很新奇,叫做《鸦片茶》(Opium Tea)。


翻着翻着,忽然见到一张我父亲的结婚照,合照的不是他岳母,而是一个外国女人。那个女人就是《鸦片茶》的作者 Bianca Tam。


Tam是广东发音的谭。他打电话问我是否知道父亲有这么一个名叫Bianca的太太。披着婚纱又姓谭?我不明所以,以为一定是他弄错了。


他继续看下去,才发现 Bianca原来是意大利贵族出身,母亲是麦迪奇(Medicis)世袭家族, 有女爵的封号,小时候她和意大利强人墨索里尼的小儿子 Vittoria Mussolini 玩在一起。


15岁那年,Bianca 在她母亲招待她表哥军校同学的舞会上,遇见了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国学生 Tam Gian Ciau(谭展超三字的广东拼音),两人一见钟情。


一个星期后,Tam就手持玫瑰,登门拜访,两人迅速坠入情网。临走时,Tam向她母亲致敬,还请求女伯爵答应将女儿嫁给他。


然而 Bianca 当时只有15岁,对方又是中国人,在法西斯种族主义的社会,这样的恋情是不能见容的,所以她的父母极力反对。她父亲是墨索里尼政府海军部的高阶军官,社会地位很高。


岂料 Bianca坚持非Tam不嫁,甚至不惜为此中断与父母关系。闹到最后,疼爱女儿的父母也只得屈服。安排他们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举行了一场没有什么亲友参加的冷清婚礼。


婚后他们开车去度蜜月,缠绵的男欢女爱,少不得有一帖催情剂,这就是书名《鸦片茶》的由来。


此时二次大战爆发,父亲的军校同学,包括他的好友,也就是 Bianca的表哥Antonio都对欧洲局势感到振奋。德、意、日三国已结盟为轴心国,他们也希望日本在亚洲战场获胜。当时日本已全面入侵中国,占领了沿海大都市,父亲身为中国人,当然气愤填膺,他决心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这个立场使他在意国师长同学中变得很孤立。


父亲的想法是,为抵抗日本,中国可以征募许多兵员,却缺少受过现代军事训练的军官,所以这正是他回去报国的时候。Bianca支持父亲的决定。父亲在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从陆军大学毕业。婚后Bianca已生了两个孩子,要带着两岁半的女儿Lylongo和刚满一岁的儿子 Jonathan乘船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她丝毫不觉危险,但她父母对她的远行却忧心忡忡。尤其她母亲,对女儿前去的战乱中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一对时髦夫妇从香港上岸,回到广东乡下,还引起不小的轰动。这段期间,怀了身孕的Bianca住在婆家,有女佣照料孩子,生活是平静的。后来到香港法国医院顺利生下一个女儿Jula。没过多久,婴儿Jula 不幸患了胸膜炎,死在法国医院的急诊病房。父亲奉派到贵州都匀,加入孙立人统帅的部队。Bianca作为军眷,也不辞辛劳跟着去,住在营区附近的农舍里,与一切文明设施隔绝。但就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木板屋中,她又生下一个女儿,沿用了死去的Jula之名。


日军在南京成立了汪精卫领导的新国民政府,并由中国沿海向内陆挺进,都匀成了与日军交战的前线。父亲在前线带兵作战,日机轰炸时,家眷还得带小孩躲警报。但就在一次蒋介石前来检阅部队,召见父亲等年轻军官的场合,Bianca意外地发现了父亲的婚外情。


从父亲凝视着坐在医护营房门边的一个护士的眼神,Bianca立刻感觉到他们之间有一种不寻常的的关系。那个护士就是我的母亲何懿娴。她本来是香港圣玛丽诺医院的护士长,为了抗战报国放弃香港的工作,来到都匀。Bianca自然怒不可遏,她母亲当年在意大利警告过她的话浮上了心头:“中国男人很麻烦的,有了妻还要有妾,有了妾还要有小妾,妳最后一定会 被遗弃......”于是 Bianca决定离开这个背叛她的男人。她带着小孩和贵州女佣,乘坐一辆卡车到桂林,再转民航机飞到上海。


Bianca 这个当时才二十出头、脾气倔强的女伯爵。她为了报复父亲的负心,毫不犹豫地东行。临行前,她要父亲知道,她的离去绝不是因为她害怕什么。“是的,Bianca,我当然知道你是什么也不怕的。”父亲吻别了三个孩子,为每个孩子挂上一只象征着福运的小红象的项链。然而,在“冒险家乐园”的上海,等待着Bianca的又是什么样的命运,她可曾了然?不久之后,父亲随部队西行,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又是另一个陌生的前程。这一东一西的两个不同的命运,还有可能再交会吗?


Bianca 成交际花出卖情报


在日本占領的淪陷區上海,Bianca 展开了一页新的生活。抵沪不久,在都匀已怀身孕的她, 在上海耶稣会医院临盆,生下了另一个女儿Aloma。四个小孩,最大的只有五岁,加上贵州女佣和一个上海阿妈,开销大不用说,再加上还得缴付医院生产费用,父亲让她带去的港币很快用磬,由广州汇到上海中央银行的钱也不够用。但Bianca决意不向意大利家人求援。她 父母也不知她身在何处。


Bianca搬出了租界区的旅馆,迁入公寓。她将小孩交由佣人照顾,自己到一家法国夫妇开的服装店上班并兼职模特儿。她和谭家认识的一个银行经理发生恋情,得到他在金钱上的帮助。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在太平洋展开对日战争,局势开始对日本不利。在上海这个日军占领的国际城市,气氛变得格外诡谲。轴心国同盟国的外交使节团,尔虞我诈,互相套取对方的情报。


这段时期,Bianca结识了一位举止有欧洲风味的中国女人,经由这女人的介绍,她变成周旋在外交官社交场合的一名交际花,舞会饮宴中,暗中买卖情报。南京汪政权外交部的一个特别顾问、日本大使馆的情报官黑田中校通过那个中国女人,要求她见面,向他们提供情报。黑田向她出示美国支持中国抗战的飞虎航空队队长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的照片,要她说明陈纳德在都匀停留的时间,飞机跑道建在哪里?她如实说出后,黑田给了她一个装满钞票的信封,还邀请她参加第二天德国大使馆举行的为希特勒祝寿的宴会。但她当晚就目睹旅馆外一名日本军官用军刀刺杀一个年轻中国妓女的一幕,使她战栗不已,连夜赶回上海, 心情恶劣至极。


见到孩子,她安慰自己,她必须谋生,这一切都是为了生活,为了孩子。但她的儿子Jonathan却在法租界的公园里被一条流浪狗咬到,染狂犬病而死。


她逐渐成为社交名媛,一个名气愈来愈大的交际花。除情报买卖之外,她还涉足黄金走私,利用广州和上海的黄金差价来牟暴利。她寄到部队给Tam的信却渺无回音。她和黑田之间的情报交易却还继续着。黑田给她看一些美国大炮的照片,要求她指认哪些是她在都匀见过的。此时她听到的传言是,父亲的部队已经开拔,父亲在湖广前线的一次战役后失踪,生死不明。


蒋介石特赦令免除死刑


Bianca终于从她“事业”的巅峰中摔落。日本战事失利,那个中国女人劝她迅速逃离中国, 但她固执地要留下来等待父亲的消息。另一方面,扩编为新一军的孙立人部队于1943年秋自印度反攻缅北,扫除了中缅印边界的全部日军后,班师回国,继续在中国境内与日军作 战。


1945年8月6日,美国空军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父亲随部队到广州时,Bianca已沦为阶下囚,被关在广州市郊的榛子岛(沙面岛?)盟军战犯营。罪名是间谍和走私。盟军法庭初审判死刑,后由国军法庭复审,依然维持原判。


这时,27岁的女囚Bianca才了解自己处境的危险。她托律师发电报到意大利向她父母求救。他们责怪她到中国后音信全无,现在身历险境才想起父母。她母亲原是当时的罗马教宗庇护十二世(Pope Pius XII)的一个侄女,于是恳求教宗发电报给蒋介石营救。在Bianca关押期间,我母亲先去探监,后来父亲也去探监。Bianca在求生意志下,突然想到,如果怀有身孕,说不定就能免死。于是要求父亲在牢房里让她怀孕,父亲也满足了她的愿望,后来果然怀了孕,生下最小的儿子,取名Johnny。


在行刑前的最后一刻,法庭宣布了蒋介石的特赦令,免除她的死刑,但她必须在60天内离境。


此时,父亲的部队已被派到东北同共产党军队作战。Bianca名分上仍是中国将军谭展超的妻子,却被要求限期离境,心情难平。但她一直没有父亲的消息。她写信去新一军指挥部查询,接到的回电说,父亲已经在一场战役中阵亡。


万念俱灰之下,她回到上海。一家五口,在一个同情她的犹太成衣商的资助下,乘船归国。


东西方两个谭家的故事


回到久别的意大利老家,Bianca并没有停留太久。她将小孩送到瑞士的一家寄宿学校后,自己前往战后的巴黎找工作。由于她在上海法国人开的服装店有工作经验,一个老裁缝师聘用她担任特别助理。这个名叫 Christian Dior的老裁缝师,也就是后来成为国际知名的服饰王国的主人。Bianca后来回意大利也开了服装店。


读毕《鸦片茶》,我觉得这个故事变成了东西半球各自发展的两个故事。Bianca居然不知道父亲当时仍然健在。父亲没有在东北阵亡,而是追随孙立人到台湾练兵去了。我认为有必要让Bianca知道父亲后来的下落。更何况此时我的母亲也已在多年前心脏病突发去世了。所以我写了一封信,寄给发行《鸦片茶》英文本的出版社,要求他们转给作者 Bianca Tam,信中略述我们家到台湾后的情况,并附上纽约地址电话,表明很希望同从未见过面的她,和我同父异母的姊弟相聚。


信寄出后石沉大海,打电话到出版社问,对方答复说,早已将信转寄意大利,并开玩笑说, 这样的离奇故事,真值得做一个特别访问。在英文版之前,《鸦片茶》已经发行了五六种欧洲语文版本。后来,日文版出版后,当时香港《九十年代》月刊有一位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还当做一个传奇故事介绍了一下。


八十岁老妪当战地记者


东西半球的两个故事,终于在1993年年初衔接上了。那是在美国总统克林顿就职典礼前两天,正在纽约家中地下室捏陶的我,忽然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自报姓名说,她就是Bianca Tam,此刻正在纽约曼哈顿。


我吓了一跳,信寄出快要一年 了,毫无消息,现在本尊突然现身了。我和先生立刻赶到曼哈顿的罗斯福酒店,同Bianca见面。这时才知道,她接到出版社转去的信时,人已在科威特。她当时是意大利一家新闻周刊的特派战地记者,在那里采访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新闻。我先生当下就觉得,一个快要80岁的人还到科威特当战地记者,这个老太太真不简单。


Bianca说,这回她来美国是应邀参加克林顿的就职典礼,按照惯例,美国政府总要向各国使馆发出二十份邀请函,请他们代邀本国名流来参加。她早一天来纽约是为了同出版社接洽另一本书的英译本出版事宜。我先生的同事张北海很高兴,还将他买的那本书让我拿给作者签 名。


就职典礼之后的第二天,Bianca来电说,总统夫人希拉里有一个早餐会,会后她要飞到加州。以后便无音信。过了几个月,忽然又接到她的电话说,已经在加州圣地亚哥北边的Alpine镇买了一栋房子,也把意大利的家当都搬过来,准备在那里定居,她欢迎我去看她。


我和Bianca约定了时间,又和住在旧金山的哥哥谭雄飞约定时间飞到圣地亚哥,然后租车开到 Alpine。


抵达她家时,老太太一个人已经在那间大宅门口等着我们了。


我知道Bianca对父亲在台湾十年多的余生很好奇,所以就告诉她,父亲的长官孙立人将军因蒋介石父子诬陷的“兵变”,而被剥夺了自由,父亲也遭到降级处分,不能带兵,不到50岁就郁郁而终。


谭雄飞补充说,孙将军在缅甸战役后成为国际大英雄,又得到英国皇家勋章,又是阅兵,又蒙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接见,早已种下了日后被排除的命运。当时,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在东京接见孙将军,计划将台湾防务委由他负责,也犯了蒋家父子的大忌。


为爱一生曲折绝不后悔


Bianca家的客厅到处摆置了古董艺术品,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幅中国的丝绸喜幛,她说那是60年前她和父亲结婚时,我祖母从广东送去的贺礼,她一直完好地保存着。


Bianca的人生经历是不寻常的。我问她,回想过去,她有没有什么后悔。她说,对自己做过的决定从不悔恨。她很早就对她母亲说,她绝不愿选择那种名门闺秀的安逸而庸俗的生活。“可是,生活中的重要决定难道不是在经济的压力,在养育子女的负担之下做出的吗?”我追问。我是指她在上海闯荡的那一段日子。如果没有经济压力,是否就会不同?“如果要生养那么多子女,又不甘放弃了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这里是否有一个两难?”


她并不同意这是一个必须二择一的问题。“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干净利落地二择一,而是要在现实的局限中尽最大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这不是妥协,也不是向现实低头,更不是屈服于宿命”。


她强调,早年为了爱情,她远离家乡,绝不后悔。后来流落上海,为了生活,为了孩子,她挣扎奋斗。对这一段经历,她也不后悔。她承认当时很年轻,对一些事情缺乏正确判断。回到欧洲,她把孩子放下,去巴黎追求另一个前程,她也不后悔。她说,活在过去的悔恨中太浪费时间,眼前有多少新鲜事物等着我们去拥抱?有多少新鲜地方等着我们去闯荡?


我看着眼前这个父亲的“另一半”,一个海湾战争归来的战地记者,不由得肃然起敬。


谭雄飞回旧金山后,我又在Bianca家住了一个星期。我开车带她到洛杉机比佛利山的一家面包店去买她爱吃的糕点。还带她去找从纽约搬到洛杉机的一位中医戴克刚看病。


Bianca患了肝硬化40年,自知已不久人世,但为什么她还远渡重洋,孤单一人搬到美国呢?难道是 Alpine附近的景色让她想起当年她和父亲在意大利La Spezia海岸附近的定情之地,所以她打算在那里孤独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


过后没多久,Bianca Tam就在加州Alpine睡梦中去世,享年80岁。


“蝶震效应”在科学上是说得通的自然现象。一只蝴蝶扑翅引起的气流变化,能够形成几千里外的飓风暴雨吗?我不知道。但我相信许多事情都是由偶然引起的。要不是张北海在纽约逛书店买了一本《鸦片茶》,我先生也不会翻看到书中照片,认出他的岳父。由此引出的一系列动作,不但让我们了解父母生前隐藏的秘密,也让我们在东西两半球分隔50年的家人有了团聚的机会。为此我很感谢张北海。他那本 Bianca 签了名的书,后来给他侄女张艾嘉拿去看,还让我打电话去罗马问 Aloma,是否可以出让电影版权。Aloma 回话说,当初《鸦片茶》意文版热卖时,罗马街头看版上贴着大幅广告,书的内容又有许多情色描写,朋友调笑, 使他们很难为情,好不容易平静下来,所以不希望再有新花样。可是,那个在中国监牢出生的Johnny 却同意这件事。


其实,两个半球从1948年以来各自发展的故事,现在已经衔接上了。我们每个子女都有资格写出这个故事。


部分照片翻拍自《Opium Tea》

戴克刚专列

戴克刚:著名医院误判食道癌,

望闻问切推翻X光诊断

戴克刚:邓颖超寄给父亲一本书

戴克刚:老外单车铃盖屡屡被偷,

代笔大字报获毛泽东点赞 

戴克刚:怀念冯元桢先生,

生物动力学的开山鼻祖

秦川大地千年回响的声音

戴克刚:我家医书数百部,

我曾一字不漏地读过


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民国风云

老照片中的大武汉,
中国军民的众志成城
日据时期的东北,
那些一言难尽的岁月
1945年前那一幕“落日”图景
难忘这一天:1945年9月3日
王立元:祖父王锡符在抗战中的身影
王梦庆:阎锡山与"模范省"山西轶事
章乃器抗战在安徽:有腔热血效前驱
王永刚:在旧州寻访飞虎队的痕迹
关采芹:我在战乱时期的求学记忆
郑晏:抗战期间在北平的屈辱生活
陈小春:姥姥王镜娥和外公章乃器
韩贤强:母亲的私塾
方方祖父:一位被日军杀害的老人
郭永凡:青山不老,那些空中勇士们
 郭永凡:抗战时期的空军运输队
与蒋介石专机机长衣复恩
萧正辉:忆恩师许世瑛
战时另一座西南联大:
华西坝的乱世风流
巫宁坤:漫天烽火忘年情
杨潇:在蒙自寻找西南联大
赵荔:我的姑婆赵四小姐
林徽因和她9个战死的国军弟弟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