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学丨张世满:才华“泛滥”的厉志强及同窗三友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4-04-01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学者简历


张世满,1959年生,山西大学历史系77级。山西大学教授、博导,曾在波兰、日本留学。山西省政府旅游发展咨询专家,从事历史与旅游教学与研究。撰写或主编《逝去的繁荣:晋蒙粮油故道研究》《文物保护单位价值评估标准体系研究》《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创新研究》等著作、教材十几部,发表文章百多篇。从2013年开始主编《山西旅游绿皮书》年度报告,已连续出版9本,主编《山西省志▪旅游志》(1998-2017)已提交出版社。


原题
才华“泛滥”的厉志强
及同窗三友





作者:张世满

大学是青年人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期,老师和书本固然对你的成长相当重要,同学们之间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亦非常重要,尤其是特殊的77级群体。同学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01

聪明过人的厉志强


在山大历史系四年有幸遇到78位优秀的同学,在形塑我的品格、人格、风格、思想的过程中影响深远。其中对我影响最大者非厉志强同学莫属,特别在思维方式上给我的启迪。

厉志强比我大3岁,和我同屋住了4年。他出身干部家庭,父亲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77高考时担任太原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厉志强弟兄三人同年考上大学,可见其家教之成功。但他从未说起过,还是毕业后好多年才知道。机械学院在太原北郊上兰村,每逢周末志强会背个书包坐火车回家,返校时常常带一罐头瓶雪里蕻加瘦肉丁咸菜,供大家品尝,味道很美,印象深刻。

大学同学合影。左二为厉志强,左一为作者

我们班有许多天资聪颖的同学,在我看来都比不上厉志强。他在一篇回忆文章说到:“由于特殊的机遇(从小跟过鬼),使我在数学和记忆方面变得很聪明”。我们调侃,他的脑容量和智商快赶上列宁啦。超强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他在多个领域成为顶尖高手奠定了先天基础。

历志强是个全能型天才。他兴趣广泛,爱好多样,尤其在智力型项目上,象棋、围棋、桥牌等没有他不会玩的。而且一学就会,往往不经意间就成为一流高手。

先说中国象棋。据他说8岁时象棋水平在太原机械学院就成了寂寞高手,包括职工、教师几乎都下不过他。成年后更是了得,山西大学曾经举办过象棋大赛,厉志强名列前茅。我还向他学了一招屏风马对当头炮的后手招数,从此假期回到雁门关外黄花梁下的村里,我就成了第一高手。

再说围棋。入学前他基本不会下。进入山大,受政治系贾秀文、外语系宋启安的启蒙、引导和影响,棋力长进飞快。贾秀文从小接受过专业训练,宋启安是北京插队知青,从小和聂卫平一起学过棋。宋启安和贾秀文当时是山大围棋的顶尖高手。一开始人家让4子他都输得一塌糊涂,但不太长的时间就赶了上来,渐成为校园好手,与两位高手切磋就有输也有赢了,尽管还是输的时候多些。他们三人组成的围棋队曾到榆次市比赛,也曾和山西省体工大队专业选手交流,互有胜负。他们下棋我也在一旁观战,就此懂了围棋的基本规则,算是入了门。

再说桥牌。开始阶段他也不怎么会,受同屋桥牌高手盛北星的影响和指导,不仅很快又爱上桥牌,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牌技长进飞速,不久成为历史系桥牌队选手,并代表山大出战山西财经学院,凯旋而归。我会打一点桥牌都是受他们的影响。

厉志强伉俪桥牌参赛留影

毕业后,志强对桥牌的爱好与日俱增,水平渐成顶级。受司法厅委派1988年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期间,曾受邀做桥牌讲座,与京城桥牌界建立起密切联系。曾和聂卫平等桥牌高手过招,多次与牌友一道陪国家领导人打牌。90年代从体制内退出后到海口商界发展,桥牌爱好更上层楼,干脆自己注册成立了瑞祥桥牌队,并多次参加全国大赛且获得好成绩。瑞祥先后获得过海南公开赛第二名,武夷山全国公开赛第三名,珠海全国公开赛第三名。更为了得的是,2021年作为主力选手之一,厉志强代表海南队获得第十四届全运会桥牌团体冠军,传为佳话。 

志强还是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好手。乒乓球、羽毛球水平都很高,学校内少有对手,排球是系代表队的二传手。

既要下棋,又要打牌,还要打球,当然也就没有多少时间上课学习了。我给他算过账,上大学4年用在功课学习上的时间不会多于1/5,大把的时间花到他的兴趣与爱好上。下棋、打牌、玩球还有写小说好像是他的主业,课程学习仅是捎带着做,所以我说他才华泛滥“不务正业”。但奇怪的是门门课程考试都能过,成绩还不低。这就要归因于他超强的记忆力了。

毕业后,厉志强先是在山西省司法厅工作。参与创办《山西律师》,考上律师资格,成为当时山西的著名律师。1982年到1992年至少办了几百个案子,其中有一些大案。后来他依据这些案子的卷宗材料,写下了《律师头十年》,堪称一部山西乃至中国八九十年代法治现状的缩影。就他的才能和缜密思维水平,如果一心一意一直做下去,肯定会是国内顶流大律师。遗憾的是,兴趣泛滥的厉志强是不大可能 “一心一意”的,那样就不是厉志强了。

左:厉志强为其父亲厉瑞康立传。右:中北大学出版厉瑞康纪念文集

上学期间,有一件事对我教益深远。当年,打篮球是很多同学们主要的体育爱好。每天下午上完课,就到球场打球,当时还是黄土场地,但不影响大家玩得不亦乐乎。一般是3对3,或4对4,在一个篮球架下打。多数时间是本班同学一起玩,有时人不够也有外系外班同学参与进来。

记得有一天下午,一起打球的除了我班同学,还有一两个外语系同学。打了不到半小时,因为有事我提前离开了。就在那天晚上,外语系的几个同学在我们的宿舍楼外拦住我,说他挂在篮球架上衣口袋的钱丢了,是不是我拿了。理由是我走的早。突如其来的质问搞得我有口难辩,难免激动起来。这时正好厉志强过来,他先不动声色,而是听双方诉说了事情的经过。然后略加思索,反问外语系的同学两个问题:你能肯定打篮球时你上衣里装着钱吗?他回答说应该是。再问:你是几点几分发现钱不在了?他说吃过晚饭后发现的。厉志强平静地告诉他:首先,你不能十分肯定打篮球时口袋装着钱,你就不能说一定是打篮球时丢了钱;退一步,即使打篮球时你带了钱,但你打完球吃过晚饭才发现钱不见了,这中间已经过去一两个小时,那你就不能说钱一定丢在篮球场上,也可能是在打完球这一段时间丢在别处。没有任何证据,你不能仅凭别人早一会儿离开球场就咬定人家拿了你的钱,这没有道理。一席合情合理逻辑严密的话,说得对方点头称是,就此替我解了这本不该有的围。

从这件事反映出厉志强严谨的思维、推理和判断能力,是一块搞法律的好料。这件事对我教益匪浅。记得过了好多年,我主持高考文科综合评卷,遇到了山大商务学院一个学生非要说山西大学历史学院的一个学生在网吧拿了他的手机,并告到派出所。派出所就让我的学生交代,而且说如果拿了手机交还人家就没事了,不然查出来事情就大了。我得知此事后意识到,如果这件事情处理不好可能生出严重后果。

于是,我立即分别调查上述这两个同学。先去找我的学生,询问了事情的经过。他是和其他两位同学在晚上一起去校门外的一个网吧上网,当晚网吧里人不少,我问了他们是几点进去,待了多长时间,几点离开的,和报失手机的那位同学的座位关系,并让他画了一张位置关系图。然后,我又找来报失手机那位同学询问。了解他是几点进去的,大约几点几分我们的同学从他身边走过,几点几分他发现插在电脑主机上的手机不见了。

综合两个人所说的情况,比照各自进入、离开、以及发现手机丢了的时间节点,我做出判断:大概率我的学生不会拿这部手机。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我这位学生是和另外两个学生同去网吧的,按常理不会单独去拿别人的手机;二是商务学院那位同学发现丢手机时我们的几个同学离开网吧起码已有半小时了,非常可能他的手机是在这半小时内被别人拿走的。

我把我的调查和判断告诉了派出所的同志,他们觉得有道理。于是就派便衣在网吧蹲守监视。果然,就在当天晚上抓获了一个在网吧偷手机的惯犯,供出了头一天晚上是他偷走了商务学院那位学生的手机,这才还了我这位学生的清白,避免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我能成功地理清这个“案子”,并做出正确预判,就是使用了二十多年前厉志强同学的逻辑推理判断方法。

02

孜孜不倦的李忠人


我和忠人有许多相同相似的经历,尤其是人生上半段。我们同龄,同是1959年生,他比我大一个礼拜;我们同乡,同是雁门关外人,我的家乡是黄花梁下山阴县,他的家乡是火山群中大同县,当年同属雁北地区;我们同时考上山西大学历史系,在一个班读书,他在四组,我在三组,隔壁相邻;我们同时留校当老师,同属世界史专业,他教近代史,我教中世纪史;我们都当过班主任,他带82级,我带83级;我们都当过历史系副职,他先任,我后任;我们同是程人乾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他在先,我随后……

尽管我们同龄,但高中毕业他比我晚了半年。我是1976年1月毕业,他却推到1976年7月。这让我很纳闷,同在一个地区的两个县,怎么学制就不一样呢?毕业后至上大学前这一年半,忠人先是回村务农,不久进到许堡公社机械厂当了工人,先后做过公务员、钳工、刨工、铣工,是一位多面手,准备大干几年争取推荐上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变推荐为考试,忠人顺利考上大学。这里面有两个因素挺关键,一个是他父亲是一位人民教师,有知识基因传承,所以自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是班上的好学生,基础不错;另一个是“高考前一个多月有幸得到初高中几位恩师的帮助”,可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进入大学后,忠人学习上的刻苦与钻研在班上有目共睹。特别是前两年尤其用功,周六日也不休息,中午从未午睡过,晚上学习到熄灯,被宿舍同学戏称为“拼命三郎”。大二时受史海青同学考取四川大学世界古代史研究生的影响,开始准备考研究生。大四报考了河南大学中国近代史胡思庸教授的研究生,尽管没有进入复试,但功夫不负人。考研前对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和英语的复习打下的基础,在毕业留校选拔考试中派上用场,忠人成绩不错,我们一道顺利留校。

同学西安实习留影,右二为李忠人

当时历史系办公室人手不够,留校不久系领导找忠人谈话,希望他能到系办公室帮一年忙,忠人愉快接受。并在1982年秋开始担任82级班主任,教学与行政双肩挑。1985年考取华东师大非洲史研究生,师从艾周昌先生。1988年研究生毕业放弃到省委或政府部门工作的机会,回山大继续任教。一边教学,一边先后出任过历史系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在各个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成为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工作重心随之转向行政和党务。

2008年10月起,先后任山西大学党委副书记、山西省高校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成员等职务。2016年1月出任中北大学党委书记,2018年1月当选第十二届山西省政协常委。

在中北大学任职期间,忠人代表党委提出学校近期和远期战略发展目标。近期目标是争取省委省政府把中北大学列入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一样率先发展行列,建设创新 发展引领、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远期战略目标是实现 “百年百强”中北梦。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到 2041 年中北大学建校 100 周年时,争取学校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国高校百强和“双一流”大学。提出建设“兵工中北、创新中北、美丽中北、和谐中北”的发展思路和服务国家国防建设与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的“两翼齐飞”发展战略。山西省委省政府于 2020 年 12 月下发《关于支持中北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的若干意见》文件,支持中北大学进入率先发展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山西高校前三强,实现了学校近期发展目标,迈入争取早日进入“双一流”大学行列的新阶段。

90年代以来,忠人在行政岗位上历任多个职务,责任越来越重,均干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忠人做事非常认真周到,且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在班主任、系副主任、校教务处副处长、校组织部部长、校党委副书记、高校工委副书记、校党委书记每一岗位上,都有独立的思考、独到的做法、独特的业绩和贡献。

忠人性情温和,为人忠厚,乐于助人,处事讲究方法,在工作过的每个地方都留下良好口碑,所以能够一步一个台阶平稳升迁。由于是学者型领导干部,阅历和经验丰富,有思想又肯钻研,至今仍在省政协、教育厅忙碌,奔波于省内省外,为山西高教及相关的重要事务献计献策。

这里还有一点必须说到。我们入学时的1978年,同屋厉志强的父亲厉瑞康先生担任太原机械学院党委书记,谁能想到38年后的2016年,厉志强的同学李忠人出任中北大学(前身为太原机械学院)党委书记。

老书记厉瑞康是太原机械学院的元老。机械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八路军总部1941年在武乡创办的太行工业学校,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几经辗转,1949年太原解放后,华北兵工局决定恢复开办兵工职业学校,选址在北郊上兰村。名称几经变化,于1958年升格为太原机械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北工学院,2004年再更名为中北大学。

厉瑞康书记是这一过程的亲历者,也是主要领导人,长期担任院长和书记,为太原机械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2006年,一座厉瑞康院长的半身塑像在中北大学校园内落成。2017年的5月20日,纪念厉瑞康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中北大学隆重召开。厉志强向中北大学捐赠了父亲厉瑞康的日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朵英贤说:“厉院长1938年到达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战火纷飞的太行山上,厉院长创办了中北大学的前身——太行工业学校,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贡献了一生。”时任中北大学党委书记的李忠人说:“厉瑞康同志是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的创建者之一,是抗大精神、太行精神的重要传承者和弘扬人,他为我国兵工高等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忠人出任中北大学书记后还办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就是出版由厉志强执笔的《我们的父亲厉瑞康》和中北大学编辑的《厉瑞康纪念文集》。两位老同学有这样的交集和合作,40年前恐怕连想象力最丰富的小说家也编排不出来。

当我在班级微信群推出忠人的文章《我的大学缘》,同学们纷纷留言称赞。和我们一道留校的王守恩留言:我与忠人同组四年,同校多年,感觉他优点很多。作为学生,他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为教师,他授业有方,诲人不倦,培养了不少杰出的研究生。作为领导,他大展身手,在各个岗位都有建树,业绩不俗。最值称道的是他品德高尚,作风正派,忠厚友善,乐于助人。杨菲留言:看忠人文有三点感慨,一是忠人居然也当过工人,还是机加工,还有技术革新!二是忠人对历史专业素养的认识总结很到位。学历史最基本的要求是既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发扬光大,更要注意汲取历史教训,避免重犯古人犯过的错误,重蹈古人覆辙。三是忠人在每个岗位干得都很出色。真的是行行出彩。忠人是个好同学、好党员、好干部!陈斌留言:不论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忠人都一丝不苟。工作上取得如此成就,与其过硬的作风不无关系。这些应该源于忠人的境界心胸与道德情操,或者叫素质吧。

03

努力不懈的李福明


李福明同学与我同岁,但比我大几个月,来自上党地区长治市。大学期间不在一个组,交往不算多。也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诗歌青年,上大学期间写下不少佳作。

“百花园里芜蒿长,挥才道上荆棘拦。不是春雷一声震,何处置身闻花香”。这是44年前出自高考语文卷的作文《心里的话儿献给华主席》结尾的一首七言诗,作者李福明。

“我们是五彩的云朵,我们是执着的飞蛾,向往阳光的绚烂,痛恨夜色的冷漠…”这是41年前激情诗《我们》当中的四句,作者李福明。

“我是小河边的微风,恋着家乡,恋着那支帆船的航程…”这是42年前舒情诗《乡恋》中的两句,作者李福明。

好一个福明,深藏在班里的一个青年诗人,我竟全然不知。杨菲曾在忆文中引用了福明43年前板报作品《美》的诗句,我就吃了一惊;福明同学发来40多年前写下的四首诗,更令我目瞪口呆!

大学期间的李福明

福明在给我的微信中写道——世满好!感谢你为班里征文活动所付出的辛劳!也感谢你在咱们几次通话中督催我写点东西的恳切!这几天我把你转的许多同学已写的文章全看了,真是篇篇令人感动,也令人感慨!征文活动确实能“以记忆激活记忆,用真情引出真情”,功莫大焉,很有意义。我原想今年年底退休后再琢磨写不写点什么的事,但激活了的“记忆”和引岀了的“真情”让我改变了想法。同时知道了体裁不限,我也就可以“懒”一下了,所以从在校时自己草拟的不多诗稿中选了两首并分别写了“附记”交上,也算是完成了咱班毕业40年安排的这份“特殊作业”。 其中一首名为

《我们》


我们是征帆,我们是跋涉者,

命运给予我们的,

就是颠簸,就是坎坷。

即使怒涛撞击我们的胸口,

即使荆棘刺破我们的前额,

在延伸的道路上,

纵横的枯藤把地平线掩遮……

呵,我们——

依然是我们,

没有呻吟,没有退缩,

倔强地昂起头颅,

像山一样巍峨。

我们是希冀,我们是生活,

命运给予我们的,

就是追求,就是探索。

即使失望掘成痛苦的深渊,

即使梦想化入空旷的江河,

在未来的土地上,

喷涌的热血把倒下的身躯淹没……

呵,我们——

依然是我们,

没有叹息,没有怯懦,

勇敢地挺起胸膛,

接受神圣的考核。

我们是五彩的云朵,

我们是执着的飞蛾,

向往阳光的绚烂,

痛恨夜色的冷漠;

哪怕晨曦远在天边,

哪怕葬身于熊熊烈火……

呵,我们——

依然是我们,

只有坚信,只有快乐,

像星星,像火焰,

在生命的旅途上,

永远闪烁——

闪烁!永远,永远,

为了我们的祖国!

福明在这首诗的长篇附言中这样写道:这首诗是我在大学期间于1981年3月撰写的。现在读来,或许感到不乏“稚气”,甚或“高调”,但却是当时我们七七级历史系全班同学也是我们那代人满怀理想、激情飞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让我内心极为“冲动”的产物,是自己真情实感的“宣泄”。记得写出后只是给桑宁、幼生、传旺等几个同组同学看过,可以说当时纯属“自娱自乐”。

而之所以“自娱自乐”地写些诗歌,就自己的心路历程讲,主要是1978年3月入学后不久,我的母亲就被诊断出癌症前来省城治疗,当年9月不幸离世。面对家里的这个重大变故,我的心情无法言状。我的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妹妹,兄妹5个中只有我1人读了高中、当了知青并考上了大学。47岁的母亲走了,之前全家人为我考上大学的欢愉一扫而光,也让刚过19周岁的我觉得家“塌”了,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

当时班里许多同学还不熟悉,有的甚至记不住名字,是班主任崔凡芝老师和桑宁等同舍同学、天荣等对门宿舍同组同学的关心帮助,才使我逐渐摆脱了内心的孤寂与凄凉。在我请假回家时和安葬完母亲返校后,崔老师见我时的慈祥面容、关切目光和惋惜神情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桑宁几次陪我去省第三人民医院看望母亲 ,他是班里同学中唯一见过我母亲的并说“你的妈妈真好”,这也深深刻在了我的心底。

同时,原本喜欢看书、抄诗的我,受当时风行的“朦胧诗”流派如北岛、芒克、江河、舒婷、杨炼、顾城等诗人在《今天》刊物上所登作品的影响,喜欢上了既有斑驳意象、又能直抒胸臆的现代诗写作,使我找到了情感心绪的“调节阀”。至今我还保存着在全班同学前往北京的火车上,家洋拍摄的我正看《今天》诗刊的黑白照片。而全班同学在天安门前的合照中,也只有我一个戴了副墨镜,现在看真是有点“不合群”,但那确实是我当时“特殊”心境的反映。可以说,课余时间对诗歌的爱好,不仅帮我进一步走出了心情低落的境地,而且使我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有了不断深化的认识,逐步打开了只是关注自我感受的狭隘门锁。

大学毕业前同组合影。中排左一为李忠人,后排右二为李福明

毕业后从分配回老家长治市的基层单位,到4年后有幸被选调回省城工作,后来又在几个省直部门摸爬滚打,虽然没有再多写诗歌,但大学时的诗“情”像难得的同窗“情”一样,一直伴我“在路上”。有趣也有幸的是,其间我还在省作家协会任职两年半,认识了许多作家、诗人、评论家、编辑家,和省里不少老中青作家成了朋友,并且打心底里真诚为作家服务,努力发挥了作家协会在繁荣发展全省文学事业中的特殊作用。而这也直接与我的大学诗“情”有关。

现在,过去的一切都已留给记忆,记忆中的往事已然成为历史。而历史是凝固的,也是流动的;往事如烟,也并不如烟;记忆有色彩,也有滋味。在今年母校山西大学建校120周年、我们77级学子毕业40周年这个特殊年份里,我将这首陈放多年而再也写不出来的拙诗,作为自己记忆中的“原始作料”和当年的“真情写照”献上,与同学们共同纪念、重温和回味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并祝愿有缘同窗四年的我们友谊长存,彼此快乐安康!

福明是我班冉冉升起的政界明星,励志向上的典型。大学毕业后分回到长治市博物馆,经类似于古代的特科“举孝廉”,百里挑一,以“茂才异等”而进入省委机关,从此踏上“三进三出”山西省委宣传部之仕途。先由处长而经公开选拔考试,过关斩将,升任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不久又擢升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之后二进宣传部任副部长,兼任文明办主任;2012年调入山西省委党校任常务副校长,2014年转任山西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兼任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2016年三进宣传部任常务副部, 2018年转省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曾经是省政协副主席的候选人之一。

不曾想福明之诗人情结、文人情怀,一直伴随他的从政生涯,不时写下美文诗作,他还入选于诗人大辞典之中,是一位低调的“非著名诗人”!细想一下,这倒也不奇怪!福明40多年,工作岗位虽然频繁变换,但百变有宗,始终没离开文化艺术宣传教育这块天地。所以,到头来仍是一个“做官”的文化人,归来还是“文艺青年”一枚。很期待福明深藏箱底的累累作品见光问世。

这里还要说到一件趣事。大约在2004年夏天,我和山大美术学院霍耀中老师的项目组正在为阳城县皇城相府的南书院进行科举文化主题布展施工。为了方便,我们就住在皇城相府景区的藏兵洞(当时作为简易住所)。记得一日中午施工结束后,我正光着膀子在院中水龙头洗漱,突然间福明不期而遇。他大为吃惊,想不到堂堂大学老师会在这里以这样的形象出现!我给他说明原委他也就理解了。当时福明已通过考试选拔担任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皇城相府是文保单位,他带队下来检查工作,我正在为皇城相府的文化旅游开发和文物利用做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事情。我们都是在工作,只是工作的性质和任务不同而已。

04

旅美创业的陆家洋


陆家洋比我小1岁,是我班5个60后之一,祖籍湖南,生长在太原。我们班有5位同学在海外定居,美国3位香港两位,陆家洋同学为其中之一。现今居住在美国西海岸的圣迭哥城,与我不时有电话微信联系。响应征文号召,去年5月份发来回忆文章,从中知道了家洋少年和高考一些往事。

家洋自幼好学,写作能力强。他曾在回忆中写道: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关于清明节扫墓的作文,入选由山西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西省中学生作文选》(第一辑)。当时的中学应该是在上级的安排下组织了作文写作征文。有一天,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的学校教导主任徐德仁把我叫到办公室,谈到我的作文入选和出版的事情,告诉我他给这篇作文写了点评,并递给我两本作文选作为我的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那是我第一次“出名”,着实让我兴奋和“膨胀”了一阵。这次印象深刻的获奖在77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支配了我做出考文科的决定,自我感觉写作文应该可以帮我在高考中拿高分。

家洋继续写道:备考期间,依然是既兴奋又茫然。兴奋是因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日俱增,而茫然是对高考一无所知。因为远离高考十多年的中国人对高考已显得很陌生。考什么?复习什么内容?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既神秘又无所适从。我的父亲虽说是大学毕业,但是他是属于“调干学习”,入学不是经过高考,而是只经过选拔考试后直接进入大学学习的。所以,我唯一可以直接获取高考经验的人也未能给予我更多的指导。我也和大家一样,四处寻找当时可以找到的所有的学习资料,无论系统还是不系统,觉得有用就东翻西看。在这个时候,是我的妈妈,一个普通的中学毕业生反倒帮了我的大忙。

有一天,妈妈忽然拿回一摞手抄的稿子,兴奋地交给我说:“这是我给你抄的复习题。我们办公室有一个大学老师的儿子,他说他们教工子弟中互相合作准备,有内部复习题。”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妈妈工工整整地抄写的政治复习题。之后,妈妈又陆陆续续抄回地理、历史的复习题。

就这样,匆匆忙忙、紧紧张张、忐忐忑忑的一个多月过去了。高考结束后,大致估算了一下自己的成绩,除数学差一点外,我觉得自己应该可以考个不错的成绩。发榜的日子来到的时候,我果然是榜上有名。

关于上大学期间,家洋特别回忆了江地先生对他的影响。他写道:江地先生是捻军史的专家。在他上课之前,我对捻军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他上课后我不仅是对捻军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更印象深刻的是他走上历史学研究的道路让我难以忘怀。记得当时江先生上课,穿着黑色的呢子大衣,头戴着一顶罗宋帽进入教室。先生清癯的脸上,透出一种自信的神情和温和的微笑,一双眼睛在厚厚的近视眼镜片后依然炯炯有神。而且江先生声音清晰洪亮,每每听到他上课,都会让人为之一振。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先生并没有大学学历。但出于对史学的爱好,在他当中小学老师的期间,为了学习《史记》而把《史记》抄写了一遍。书抄完了,人变瘦了,头发没了,眼近视了。江先生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实版人生让我惊讶不已。也使我认识到,从事学术研究只有具备像江先生这样的认真刻苦的精神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就这样,江先生出版了有关捻军的著作和文章,在“文革”前被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山西大学录用为教师。

也就是因为他的讲述,让我对捻军的历史一度有了深厚的兴趣。毕业后,由于同学张世满推荐,我曾参与由江先生当主编的教材编写活动,所以参加了几次他在场的编写讨论会,又有机会聆听江先生的教诲。

后来,江先生曾邀请我去他家面谈。那次江先生兴致很高,不知不觉中谈到了自己的过去和“文革”中遭受批斗时被打得头破血流的痛苦经历。但是,江先生当时不屈不挠但又乐观开朗的表情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正是由于这种坚持与豁达,才使得江先生在学术研究中甘于平淡而有所建树。

与同学合影,左为陆家洋

大学毕业后,家洋被分配到离山大不远的煤炭干部管理学院(现在山西能源学院的前身)任教,与我多有联系往来,也合作做过一些编书写书方面的事情。后来家洋考上复旦大学研究生,再后来便去了美国定居。

转眼间,家洋在美国已有二十多年了。似水光明不停流淌,家洋也从40多年前插队时的“猪倌”懵懂青年步入成就斐然、闻言耳顺之年,但在我印象中他还停留在煤干院工作时我们一同编写《百国历史画册》时的年轻风釆。家洋和李逢春两位同学都是随学业有成的夫人而去美国全家团聚的,两位老同学在美国都经历了二次创业,因为历史专业在美非热门,逢春学了计算机并从事相关工作,加洋继续钻研法律,从事法律顾问或律师之类。

家洋的征文附有一封致母亲的信,本来他想让我在5月8日母亲节那天发出,作为给已经逝去的老母亲的特殊礼物。上学时我去过家洋家,对令堂有印象,是一位有见地的知性母亲。陆公子太郎非常优秀,儿时印象非常深刻,今已毕业于常青藤名校参加工作了。疫情平稳后期待家洋回并探亲时相聚。

看了家洋的回忆文章,曾长期在美国探亲的王俊山留言:家洋本科毕业后又考取复旦大学研究生,攻读法律方向。眼见事业大展鸿图之时,又因夫人和儿子在美国读书工作,遂决定赴美深造,再次创业。拿到美国相关文凭后,入职美国圣迭戈某大公司从事法务工作,己成为公司法律咨询、法律顾问方面的权威专家!家洋在中美两国均取得不一样成就,的确可喜可贺!家洋儿子在美国上中学阶段参加了美国的英语竞赛,夺得冠军;大学毕业后在美国芝加哥的医学院读博士,并师从美国NBA公牛队的专任医师,博士毕业后入职世界著名的梅奥诊所,前途一片光明!

李逢春留言:家洋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几个同学之一。那时的他给我的印象是聪明且有活力...... 家洋来美国后居住的第一个城市是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那时我们就有了电话联系。后来他搬到了加州圣迭戈, 我们之间的联系也从电话改为微信,联系开始多了起来, 多则一两天, 少则一周总会有帖子往返,无所不谈。通过这样多的联系,我可以说对家洋是了解的。 

现在的家洋已不是彼时的那个大学生。他成熟练达,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教子有方。有许多事情许多方面可写他。这里我仅向同学们介绍一点,即他的突出性格:做事认真,追求卓越。 

繁忙工作之余,他每周或十天左右就要写一篇博客,将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诉诸文字。身边发生的琐碎小事,周围同事的生活际遇,就是他文章中的分析研究的对象。文若其人。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复旦大学取得法律硕士学位,因而他的文章展现了他既具有历史学人的眼光,也具有法律工作者周密逻辑思维的素养。他的文章字斟句酌,绝不敷衍,篇篇堪称精品。我总是对他的每一篇博客写一个读后感或曰读后评论,或长或短,但很认真。我大都认同他的观点,有时从不同角度与他探讨一些问题而有所得。 

他做事认真,追求卓越,还反映在日常生活方面。我们都喜欢动手修理家用电器,做木匠活,种菜等等,常常探讨这些事。他喜欢传统风格的家具,而这样的家具有较多的装饰,不仅费时,还要求有较高的手艺。他敢于接受挑战,做的几件这样的家具看不出是出于业余木匠之手,让我惊讶。 

旅居香港的段小玲留言:毕业之后就没见过面,只有一个聪慧精干的湖南人印象。看了你的忆述和同学们的描述,你的形象顿时鲜活起来。我们班就像是一个温暖有爱的大家庭,充满了真善美!尽管每个人际遇不同,但都无惧无畏问心无愧!为你不懈努力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成就点赞。也为你教子有方家庭幸福自豪,祝你在大洋彼岸健康快乐幸福。

(2023.5.7)

张世满专列
高考前, 我是县粮食局“公务员”
张世满: 从考生到阅卷主官, 
与高考结缘43年

张世满:我们这个班可不一般
在校生编写高考复习资料开先河
话说老班长丁东及三位老大哥

张世满:程门立雪四十载,
我和程人乾先生的师生情

文图由作者惠赐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山西大学新三届

丁东:我们班的“集体记忆”

与牵头人张世满

史海青:大二提前考研,

毕业早于本科同学

张敏:三同学被扣派出所,

我乔装班主任前往“捞人”

令狐萍:好险!高考迟到半小时,

被破例允许进考场

李润林:一个村支书的求学路

翟相卫:课本变手纸,

“数理化”之梦彻底告终

郭汾阳:忧郁的走读青年,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徐方:“我们仨”同进77级,

一家人上了央视专题

朱红勤:我的大学我的班,

照片中的记忆

杨菲:从“童工”到“厅官“,

山西大学改变了我的人生

王琳:我所经历的文革、

上山下乡和1977高考

吕秀琴:乡村女教师,

赶上恢复高考头班车

宋大川:当年给女同学起外号,

真的没有恶意

白营科:一个农民儿子的大学之路

陈晋勇:首批选调生的人生履历

陈坪:爱好中文的美术生考上历史系 

马建文:念完大学就变公家人了?

王俊山:高考结束我的“原罪”救赎

王廷华:不负青山,换回苍穹,

再苦再难终有她

陈斌:不会说普通话,

我与老师的历史错位

秦志敏:小学毕业生考大学,

一生命运从此改变

盖建忠:学校食堂吃不饱饭,

那依然是最美的年华

张广善:我的人生志向,

起点庄稼把式,终点文博专家

孟祖夷:体检时遭遇停电,

我们被拉去乡医院照X光

杜贵平:1978年这次政审,

终于没有碾碎我的大学梦

石民民:回望1977

杨治平:选择报考中专,

却被“土政策”逼上大学之路

杨建新:78级,共和国特殊的一代人

秦联晋:我给邓小平上书,

父亲给县大人下跪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