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人丨姜波:厉以宁教授给我“独家”报道

点击加盟☞ 新三届 2023-12-15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姜波,经济日报社高级编辑。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进修两年经济学。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先后采写新闻作品上百万字,七次获中国新闻奖,长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研究生班授课。主要著作有《魂归何处》《惶者自白》《女性与犯罪》(与姜伟合译)《新闻大咖眼中的中国经济》等。

原题

厉以宁老师给我“独家” 

采访本上的中国往事(选载)

【外一篇】



作者:姜波

好不容易等到主持人请厉以宁教授发言,他却声明因有记者在场而拒绝发言,并且拒绝记者采访;

我半请半拥地把他引到休息室,申明不是采访而是请教几个经济问题。

谈着谈着,厉老师认出我曾经采访过他,把将要提交大会的议案供我报道。


厉以宁教授在“两会”(网图)


1997年3月3日,北京建银大厦,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湖南代表团。

偌大的会议厅挤得满满的。除了100多名人大代表,还有一批工作人员。而上百名新闻记者进进出出,其焦点恐怕都对准一个人——大名鼎鼎的厉以宁!

上午9点,审议开始。最先发言的省委书记讲了20多分钟后,是代省长的滔滔不绝。这位老兄不是正式代表,是列席代表,不是省长,是代省长,竟讲了近一个钟头。

记者们这个急呀!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坐在那里。

好不容易,那代省长终于结束了他的长篇宏论。会议主持人邀请厉以宁教授发言。

可实在是出人意料,厉以宁教授环顾了四周:“今天有新闻记者在场,我就不讲了。如果各位代表有什么想法要交流,咱们可以在饭厅里说,在房间里谈。”

新闻记者?我们一下子都懵了!

会议主持人又一次发出邀请,厉以宁教授还是坚决不讲。这时,大部分记者就陆续离开了。

我坐在那里纳闷。厉老师历来对记者都比较友好呀!这是怎么回事?我就索性在这里“泡”这里看看究竟吧。

大约过了半小时,有两位代表发了言。会议厅显得有些空荡,因为只剩下三五个记者啦。

这时,厉老师起身走出了会议室,文件还摆在桌子上,我马上跟了出去。噢,厉老师是去卫生间。

我打量了一下环境。会议厅对面的几个休息室门开着,里面没有人。我在离会议厅最远的一个休息室门口等候,“截住”了从卫生间走出的厉老师。

“厉老师,我是经济日报记者……”

没等我说完,厉老师就表情严肃地回绝了我:“我不是说过,这次‘两会’我不发言,不接受记者采访吗?”

“不是采访,是我有几个问题实在不明白,想请教厉老师。再说,坐了那么长的时间听会,权当在这里休息一会儿。”我半请半拥地把厉老师引到休息室的沙发上。

 “厉老师,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形势如何有4个标准:经济增长率、物价、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我们总是说经济形势大好,尽管已经是‘七上八下’(增长率从两位数下降到7—8%),但是,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恐怕不能说经济发展一片光明吧?”

 “对呀!你说得太对啦。”厉老师一听我的发问,右手马上拍打了一下茶几。

 “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形势好不好,不能只看GDP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两个指标。在一定意义上,就业是最重要的指标,是最大的政治。在一些人失去工作情况下的经济高速增长,一定会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现在,就业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国企的几千万职工下岗,关乎着一些家庭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这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问厉老师:“这么重要的问题,您为什么却不讲、不呼吁、不接受记者采访呢?”

 “不是我不想讲,而是我现在不便讲。要问为什么?以前尽管我是人大常委,但正式身份是大学教授,讲什么都可以。我现在是九三学社的副主席,属于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啦。如果讲一些跟政府工作报告不一致的想法,境外舆论就会猜疑。还是不讲为好。”看得出,他有些无奈。

要实现充分就业需要什么样的政策举措?股份制是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吗?中国的民营企业怎样才能快速壮大?厉老师不紧不慢地解答着我的问题。

说着说着,厉老师认真看了我一眼,“哎,我是不是什么时候见过你?”

“是呀!您贵人多忘事。八九年在雅宝路空招,我在您房间采访,您还为我题字。就过分紧缩会不会导致‘滞涨’问题,九〇年我还去过您家采访,是北大燕园42号楼吧?”

“噢。有七八年了。”采访过他的人太多了,不知厉老师是不是真想起来……

厉以宁教授在“两会”(网图)


那是1989年春的“两会”。

3月23日,我赶到空军雅宝路招待所湖南省人大代表团,听取第三组的分组审议。那时咱是个文艺青年,是李泽厚教授的崇拜者,特别想听听教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见解。我没见过李泽厚,不知他长什么模样。那时咨询不发达,不像现在一上网,什么照片呀,什么资料呀,都唾手可得。

我一边听发言一边打量着代表们,似乎没有教授气质的人。我问身旁的一位代表,哪位是李泽厚教授。那代表告诉我,李教授请假了,他在外国做学术访问。

一听这话,我背起书包就奔向第二组。因为以提倡股份制改革而著称的厉以宁教授在这个组,他的发言肯定很精彩。

我赶到时,厉以宁正在发言。他没讲股份制改革、产业结构、体外循环等宏大主题,而是从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说起。“第三,以前没有肉吃,去年碗里有3块肉,今年物价涨了,碗里只剩2块了,他也会骂娘的。因为他不会跟没肉吃时比,而是跟吃肉最多的时候比。”

遗憾的是,他的发言就这样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

我问身边的一个年轻记者,厉老师说的第一点、第二点是什么内容。他看了我一眼,竟扭过头去。哼哼!这能难倒我?

我到湖南省人大代表团联络处咨询了厉老师的房间号,吃过午饭就去敲门。我向厉老师申明,只打扰一小会儿,因为上午没听全,想核实一下为什么会“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前两点内容。

厉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这个不速之客。复述了之后,似乎对上午的发言意犹未尽——

 “为什么会‘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还有一点,如果钱多了,只能吃肉,而没有别的用处,人也要骂娘的。”

说来也巧。我那天的书包里恰好有厉老师的新著——《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那是我为了“充电”,专门跑到北大风入松书店买的。厉老师一看是他自己的著作,眼睛一亮,问我读后感觉怎么样。我告诉厉老师是刚买的,只读了个开头。厉老师谦虚地说他讲的也不见得全对,而且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要把许多新问题新事物一下子就从理论上透彻地解释,似乎是很困难的。

我请大教授在他的书上给我题词。厉老师想了想,挥笔写下了——“经济学是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科学  厉以宁”。

下午,我赶回报社写稿子。总编室王智拿出新华社的一篇通稿给我。“看看,人家这稿子写得多活跃。你抓到了吗?”

啊?巧了。就是厉以宁上午发言的特写。

 “哈哈!瞧好吧!”我有些小得意。

这就是在1989年3月24日《经济日报》一版刊登出的“两会特写”——

为什么要“骂娘”?
 ——人大代表、经济学家厉以宁一席谈


厉以宁很有意思。这位饮誉海内外的经济学家,在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湖南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会上,没有大谈什么“体外循环”、“产业结构”等经济学专题,而是从一句人人皆知的普通流行语──“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开始了他的发言。
 “‘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似乎是很平常的一句话,其实包含了很多值得仔细琢磨的问题。
第一、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不光是吃肉;虽然他有肉吃了,但没有房住,买不到车票,他不满,就会骂娘。
第二,虽然都有肉吃,他要看看别人碗里的肉有多少,如果他看到别人碗里的肉比他多,而他的劳动不比别人少,他会骂娘的。
第三,以前没有肉吃,去年碗里有3块肉,今年物价涨了,碗里只剩2块了,他也会骂娘的。因为他不会跟没肉吃时比,而是跟吃肉最多的时候比。”
厉教授又说:“我们不能指责群众,而是要使群众理解改革中出现的困难。李鹏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过几年紧日子。我理解,这不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要下降,而是使人们的预期值下降。不要指望一搞改革,马上就能使生活大大改善,这是不现实的。”
“你不是让我从经济学家的角度谈谈为什么人们的情绪低落吗?答案就在这里。”小组会结束后,厉教授拍拍我的肩膀,“噢,还有一点,如果钱多了,只能吃肉,而没有别的用处,人也要骂娘的。”
到底是教授!我佩服至极,深奥的问题就这样明白如话地表达了。道别前,厉以宁教授欣然为我在他的著作上题字──“经济学是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科学。”
厉以宁教授(网图)

既然提到了以往的“交情”,我心存希望地小心翼翼问道:“刚才您关于就业的精彩见解,真的不能发表吗?”

 “还是不要发表。”厉老师的表情又严肃了起来。

 “不过,我有我的原则要坚持,你有你的工作要完成。你等我一会儿。”他站起身来走出了休息室。

几分钟后,厉老师拿着公文包走了进来。

可能是嗅到了什么味道,有两个记者跟着进了休息室。“我跟经济日报记者有事儿商量。与你们没关系。”厉老师关上了门。

他从包里拿出几页纸。“这是我本次‘两会’将要提交的两份议案,你们经济日报能发表吧?这样,你也可以向报社‘交差’了。”

一股热潮从我心底里涌上,厉老师太体贴人了!他接受采访的记者有成百上千,怎么这样“高抬”我呀!

我看着手中的议案,一篇是《中小企业的活力——中国经济的一个侧面》,一篇是《关于行业管理改革——政企分开后,企业如何管》,这正是经济生活中眼下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重大课题呀!厉老师的字很潇洒,抄写得工工整整,让人一看就赏心悦目,有的地方甚至用了修改液……

回到报社,我急忙把厉老师的议案录入到计算机里,当然也很快见报发表了。

其后,我曾两次去湖南省代表团驻地,想把厉老师精心打磨并亲自誊写的原稿送还,可都没有碰到。后来本想寄还给厉老师,但在装入信封那一刻,我改了主意。人们都说厉以宁教授不仅是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而且是有名的江南才子,诗歌写得特别好。

那么,我就把教授的原稿当作“文物”来保存吧……

外一篇

吴敬琏老师的见面语

让我满脸滚烫 

采访本上的中国往事(选载)


作者:姜波


万万想不到,吴老师看了我挂在胸前的采访证,竟说出“久仰,久仰”这样让我无地自容的话语;
万万想不到,几年后,我满怀期待地向吴老师请教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几个传统经济学解释不了的新现象时,却冷场了。

吴敬琏教授在“两会”(网图)


被一群记者围坐在沙发中间,吴敬琏老师耐心地回答着一连串的问题。

这是1997年2月28日上午,北京金燕饭店。出席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经济界别的委员们在这里下榻。

与“厉股份”齐名,“吴市场”是各路媒体长期追逐的采访对象。我赶到这里时,吴老师已经被记者从会场请出到了休息厅。吴老师满头银发,面带春风,清癯干练,温文尔雅,有一种睿智的气场。

我静静地坐在外围,没有提问,没有插话,偶尔做做笔记。您怎么看待股市的起起伏伏?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如何?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下降?等等。这些即问即答的“快餐”方式不是我关注的。我所需要的是安静环境下的一对一。

大约过去了一个小时,记者们都先后“满载而归”,只剩下新华社下属的中国证券报的一位女记者,与吴老师谈了二三十分钟后,也满意地离去了。

我看吴老师准备起身,就急忙请吴老师留步。“吴老师!还有我呢!我有几个问题向您请教。”

吴老师看了我一眼,也许觉得这家伙好奇怪呀。一个多钟头就坐在那里一声不吭。“你是?”

也许吴老师是性情中人,顺手扯了一下我挂在胸前的采访证。看了一眼愣住了,竟双手抱拳。“你就是姜波?久仰,久仰!”

啊?我一听这话,就感觉如同一团火扑来,霎时满脸烧得滚烫。我哪里能承受得了?吴老师是德高望重的经济学泰斗,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财经记者。不是受宠若惊,而是无地自容!“吴老师,千万别这么说!可吓死我啦!不敢当,不敢当!”

“我不是在恭维你。真的,你在日本写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仔细看。”

吴老师如此诚恳,如此器重我的文章,让我非常感动。“吴老师实在是过奖啦。我写的报道,真的没有您说得那么好。您可能是‘爱屋及乌’。”

吴老师一怔,闪出一丝迷惑的眼光。

“因为日本战后复兴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实在是太大啦。还因为我们都是小林实先生的朋友。”

小林实先生是日本专攻中国问题的经济学家。我知道,吴老师与小林先生的交往很深。小林先生每次到北京,一定会与吴老师长谈;而吴老师每次去东京,一定与小林先生一起吃饭。遗憾的是,小林先生在几个月前去世了。

我们沉默了一阵。我们忧伤了一阵。我们平复了一阵。

“吴老师,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改变了中国的面貌。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引进了承包制,实施了利改税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三年治理整顿使得经济低速沉寂。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跨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中国又实施财政、税收、外贸、外汇等改革,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现在,这些动力似乎已消逝殆尽。”

“吴老师,我的问题是,今天我们如何寻找改革的动力?”

吴老师深思了一会儿,开始侃侃而谈。他从改革成本、路径依赖、明晰产权入手,分析了经济增长、国企改革、结构调整、股市动荡等内容。

“有位美国的教授对我说:所有国家,如前苏联、东欧、包括印度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都受到过阻碍,改革难以深入;而中国则很好地处理了这一点,那就是给各种人以利益的驱动,我们在改革初期的战略选择是十分聪明的。

但是,从80年代中期起,我们的一些判断就有问题。由于缺乏监督机制与市场规范,加上大面积下岗、收入差距拉大等因素,产权迟迟不能明晰,政企迟迟不能分开。其原因就是触动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

吴老师强调说:“体制改革才是根本。在政企不分的条件下,若不遵循市场规律,用行政命令来调整,很可能会产生反效果。”

那天我们谈的时间可不短。最后,吴老师委托我问问眼下在国内流行的海藻营养品在日本是什么价格。我问了一圈,朋友们谁都说不出所以然,我也没好意思回复教授。

当然,以《弱化?强化?——听吴敬琏委员谈改革动力问题》为标题的稿子很快就见报了,而且美编还专门配上吴老师的漫画,效果非常之好。

吴敬琏教授在“两会”(网图)


2000年春,我又一次“上会”了。

这次我带一个采访组,报道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幸运的是,还享受到大会安排的一个驻会指标,而且是在经济界别两个组的驻地——北京铁道大厦。

一般说来,我们这些“老两会”都愿意跑政协。人大代表是按省市组团,是一定意义上社会生活的“浓缩版”,发言顺序往往都是按官衔大小来进行。政协委员就不同啦,有退休的省部级干部,有企业家,有文体明星,更多的是专家学者和民主党派人士,文化程度比较高;而且是按界别组团,而大家平日的交集不太多。所以,无拘无束,发言踊跃,争论插话,气氛热烈。记者们盯住政协委员们,自然容易“出彩”。

在全国政协30多个界别中,最受关注的是经济界的两个组。每次审议会场,都是记者爆棚。而且,国务院总理每年都要到经济两个组(加之农业界两个组),与委员们座谈。

能与经济界别的委员们住在一起,自然是得天独厚的,因为集中了一流的“大腕”们。不过,要“逮”住他们并不容易,必须在分组讨论会上。因为他们太忙,晚上在房间是基本找不着的。   

刚到驻地,就看见一则告示,是吴敬琏委员个人举行一场记者招待会的通知。

吴老师是多年来“两会”上国内外媒体竞相追逐的采访对象。除了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或通道上被团团围住外,在分组会上,总是被记者请出会场,甚至引起会议主持人的提醒。这次“两会”,为了保证正常的参会听会,又能满足众多媒体的需求,吴老师干脆决定在大会安排之外、自己举办一场中外记者招待会。

我这次“上会”,还带了件“私活”。就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几个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我们老早就策划了一个专题,但采访了几个月,效果并不理想。大咖云集的“两会”是难得的机会,我准备将他们“一网打尽”,其中吴老师是自然是重中之重。

我采访了几位经济学家。实在出乎我意料的是,竟无一人能给予系统的解答,哪怕是并不完整的解答!他们听了这些问题,甚至都显出很惊愕、很突然的表情。

我也反思,是我的提问过于唐突而不好回答,或是问题过于复杂而需要人家事先准备?

我真诚地希望能从吴老师这里得到“头脑激荡”。

第一次分组讨论休息期间,我跟随吴老师到休息厅,想约定个采访时间。

吴老师有点惊讶地问我:“你没看到我的告示吗?我后天下午有个专场的记者招待会呀。”的确,在分组审议时,几乎再也没有记者把吴老师请出会场,可能就是那则告示的作用吧。

“看到了,看到了。但我想请教的问题在记者招待会上可能谈不透,而且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吴老师想了片刻,“你现在说吧。”

我请吴老师坐下,就开始了提问:“吴老师,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经济高速增长必然伴随着物价上涨、甚至是通货膨胀。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却是连续三年的物价或是匍匐或是下跌。这该怎么解释?”

“嗯。”吴老师看了我一眼。

我抓紧时间继续提问,“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经济持续景气将形成充分就业、甚至人手不足。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却是大批国企职工下岗,就业成了特别特别的大难题。这该怎么解释?”

“还有吗?”

“吴老师,在没有重大制度变更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与GDP的增长幅度大体应该保持同步。但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连续十几年都高出GDP增长幅度的两三倍。这该怎么解释?”

我看吴老师没出声,干脆一鼓作气把问题抛出,“在没有重大科技发明问世并实现商品化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应该保持一个基本稳定的弹性系数。但近年中国能源消费几乎是零增长,而且能耗下降幅度也很小,但经济仍然高速增长,这又该怎么解释?”

沉默了一阵儿。

吴老师抬头看我,“经济速度不是已经从百分之十几降下来了吗?”

“吴老师,百分之七八的增长速度在我们看来是降低了,在国际上仍然是高速度高增长呀!”

 “你相信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吗?”

我知道此次采访无法深入下去啦。

我转身走了。

3年多以后,报社一个记者从武汉开会回来告诉我,“吴敬琏老师说起你了。”

2003年7月2日,就央行旨在抑制房地产泡沫的121号文件遭到房地产大佬们口诛笔伐一事,我写了篇《房地产商凭什么怒气冲冲?》的长篇述评,见报后立刻成为人们热议的“爆款”。

次日,报社在武汉召开一个高层次的经济研讨会,请吴老师作主讲嘉宾。在去会场的商务车里,大家不知怎么议论起这篇文章。吴老师对身边那位我们报社的记者说了句,“你跟姜波熟悉吗?姜波是个另类的记者。”

另类?我?

文章由作者许可本号分享

原载微信公号一片不辣的老姜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姜波专辑

东北特钢四任董事长,都没有善终

 “中国化工摇篮”破产, 谁该负责?

姜波: 世界第一的沈阳机床, 
为何破产重组了

姜波:东北人的国企情结

为什么如此浓烈?

姜波:在东北的“扬眉吐气”

与在南方的“灰头土脸”

姜波:破解芯片“卡脖子”,

不能过于急切冒进

姜波:手机山寨王给我上创新课

姜波:我在人大、北大当老师

姜波:到中央党校学习,
毕业时有“留级”愿望

姜波:采访本上的中国往事

书记一晚陪五场酒的“基层政治生态”

90年代“赛特风波”的前前后后

姜波:房地产业野蛮狂飙,

成为反噬社会的巨大怪兽

除夕夜,在外交领地听到的荒诞故事

日本外务省签证官故意刁难我

姜波:中国革命的领袖们,

曾在这日本小院汇聚

姜波:小谢,你带着笑容走进天堂
姜波:来年除夕谁相聚 ,
三家村里少一人!

姜波:老范是不朽的

忆范敬宜:老范,我好想你呀!

不相信自己的记者,那还相信谁?

姜波: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姜波:逝去的是"纸",留下的是"报"

姜波:质疑“中等收入陷阱”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