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评价“丝绸朋克”这个概念?| 科幻问答 010

不存在科幻 不存在科幻 2020-09-08

今天是「科幻问答 」栏目第10期。


欢迎继续给我们提问!


↓下面开始我们的表演↓

Q:如何创作一部优秀的少儿科幻小说?(Mr.Unicorn)

苏莞雯:回答这个问题很忐忑,我只能从个人经验角度聊一聊我认为创作儿童科幻故事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儿童科幻应该是什么样的?

可以偏重幻想,也可以偏重科普,我觉得类型上有很多自由空间,但儿童科幻不是科幻故事的低幼版,它是能够与儿童取得共鸣的科幻故事。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收藏了很多表情包,儿童科幻相当于那些让儿童也能感同身受的表情包。它们不等于幼稚,而是充满了孩子式的好奇、快乐、困扰和各种无法言说的情绪,因而写儿童科幻不仅无法敷衍,还需要调动作者的很多情绪。

其次,如果决定了写儿童科幻,应该写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觉得最好的参照就是作者自己的童年与童心。童年是每一位作者都能依赖的素材宝库,因为社会飞速变化,而童年时代那些对失去的恐惧、对怀抱的渴望、炫耀之心、羞耻之心及其与之有关的画面却不会褪色。想象自己对面坐着10岁的自己,如果Ta会喜欢你想写的这个故事,那就动手吧。

第三,写儿童科幻最值得注意的是什么问题?

我觉得是作者需要克制自己。虽然儿童喜欢天马行空,但作者要用几条标准检验自己的创作:是否能让读者代入;是否给读者留下一个清晰的角落。

代入方面,要怀着“与读者分享这个故事”的心态去创作,尽全力让普通读者能够感受它。不要被自己突然冒出的“闪光想法”迷惑,要检验每一个想法,滥用创意反而会让阅读像断线的风筝,戛然而止。

至于一个清晰的角落——儿童阅读能力参差不齐,不一定能够完全读懂一个故事。所以作者有必要留出一个清晰的角落,告诉孩子这个故事里传达了什么,以免有些人看完以后无处落脚。也就是说,不要害怕落入俗套,要允许自己直白地宣扬信任、爱、勇气、求知……这些直白的传达就是一个留给读者的清晰角落。作者可以有更多在这些之上的表达,但只有先让读者找到一个位置站稳,才能帮助他们探索出更多东西。

小静:曾在“不存在科幻”上连载的《三千世界》即将出版啦!这部小说连载完结即被中信出版社看中签约,书籍将于近期上市。

苏莞雯说,“三千世界”字面上是指物种、生命的多样性,其实她想传达的是人总会遇到对未来迷茫、对选择困惑的时期,这种时候也应该勇敢追求心中所爱。因为生活并非只有一种成功,生命有无限可能。在三千世界中,总有适合你的位置。

Q:非理工科专业的科幻作家如何弥补自己科学知识的不足?我是一名科幻爱好者,同时也有写作科幻小说的愿望和志向。作为一名社科学生,我很担心自己的理科知识储备无法支持自己创造出优秀的科幻作品。尤其是我的写作兴趣不只在太空歌剧和另一些软科幻文类。想问一下这种情况有什么弥补的办法吗?谢谢!

哆啦测星者:在人类实现脑机接口之前,想要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可以多读一些科普书,了解相关的知识。比如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B·格林《宇宙的琴弦》等等。具体的科普书有很多,我想我也没有必要一一推荐,在很多读书网站都有更为详细的介绍,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就好。同时也可以多了解相关的科技新闻,很多科技新闻虽然并不见得准确,但是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科幻创意。

在阅读这些信息的时候要注意,科幻作家真的需要的,并不是掌握多少具体的科学知识的细节,而是知道某个科学设定对世界的改变和影响。比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镜子》,开头的设定是,这个世界是符合因果律的,量子力学的随机性只是表面的涟漪,然后在这样一个因果律的世界之下,文章之中可以精确预言未来、追溯过去的方法就成为了可能,也就可以对世界带来很大的改变。美国作家鲍勃·肖(Bob Shaw)的《昔日之光》(Light of Other Days),作者也只是知道光在玻璃之中的速度会变慢。因此文章中唯一的科幻设定就是一种光在其中会传播得极慢的“慢玻璃”,然后一块慢玻璃因此把一场映在其中的画面记录了下来,因此展开了复杂多变的情节。

夸张地说,你只需要知道的是下面这些——当你想要让一个东西飞到宇宙中的时候,你要用的名词叫做“太空飞船”,但是你不需要知道太空飞船的工作原理;当你想要写一篇“进入梦境”的科幻小说,你只需要知道可以用“脑机接口”或者“脑电图感应”之类的名词,而不需要详细了解意识产生于大脑的哪个区域;当你想要找一个地球必须要离开太阳系的理由,你只需要加一个设定“太阳要氦闪”就够了,不需要知道氦闪的物理学原理(实际上大刘在这里也用错了这个名词)。

当然了,如果你真的想要写那种非常非常硬核的科幻,需要很多技术细节或者科学细节的那种——那,唯一的途径,就是从头开始一步一步构造自己在自然科学上的认知,按照大学相关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的教科书一一读下去,除此之外,别无他途。知识的路上没有捷径,具有自身题材特色的作家,很多都来自专业化的积累。我在这里也建议你可以试着发挥你自己的专业特长,看看他们和你喜欢的“硬科学”感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能不能碰撞出一些火花。比如科幻作家昼温擅长把语言学元素和科幻融合到一起,科幻作家苏民擅长心理学为基础的科幻小说。这些都来自她们在各自专业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推荐几篇她们的科幻小说:

科幻作家昼温小说专辑

苏民《请问这是你掉的人格吗》

Q:想尝试科幻写作,但总是创意不足,脑中只有角色和片段,编不出一个具体的故事,怎么办?

宇镭:创作冲动是非常宝贵的,不要轻易错过它,脑子里有片段的话,就先把这些段落写下来。对于作者来说,他们决定要写某一部小说时,其实最开始只想写的是某个场景,某种感觉,某个构思,作品的其它部分都是用来配合他们最想写的那个部分的,所以他们常常是先写这一部分。如何把其它配合的部分写出来,是一个需要反复锻炼,提高技巧的过程。但是首先,请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先写出来,很快,你会发现这个段落的人物和情节需要有之前的东西做铺垫,需要有一个可以交代的结局,慢慢地,这个故事会逐渐延伸生长出来。

所以,创作并非是一成不变,从头到尾的过程,可以跟更多的作者交流一下。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创作的问题,可以关注未来局定期开设的科幻写作营。

Q:如何评价“丝绸朋克”这个概念?我感觉它只是把蒸汽朋克中的元素强行替换成了东方风,有点尬……

宇镭:“丝绸朋克”最早是刘宇昆提出的,关于他和“丝绸朋克”这个概念的故事,以及他的作品中是如何融入这些东方元素的,可以查看这篇文章:《“丝绸朋克”之路——刘宇昆对话吴岩》

我们在科幻类型中,经常能见到“xx朋克”的描述,比如赛博朋克、蒸汽朋克等,这一组合的流行,起源于科幻,基于技术置换的想象:如果另一种技术或文明主宰了世界,替换了人类的科技树,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它满足了现代人的怀古情结,并诞生了一种堆砌美学——齿轮、晶体管和发动机裸露在外,以全新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丝绸朋克”这个词,寄托了中国人许多对于科幻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更多可能性想象。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可以代表自身的文化符号,众多可以作为文学作品书写的事件,并有着我们独特的哲学和美学。而科幻往往是一个能够打破边界,把许多其它的文化体系融合进去,形成新的审美的文化类型。如果其它类型的文明可以,中国的文明元素是否可以?在今天,无数人已经在尝试这件事,从小说到游戏、动漫、影视,确实很多作品里,这种替换是很生硬的,但尝试多了,相信总是能找到被人们接受的风格。

阅读更多东方文明与科幻小说的结合,可以看这些科幻作品:

关于东方幻想的科幻推荐

Q:我很喜欢那种意境深远、哲学气质浓厚的科幻小说(如《漫游2001》),求推荐~

哆啦测星者:谈及这类小说,我要首先安利博尔赫斯的作品。博尔赫斯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他擅长在你似乎很熟悉的生活之中塑造一种非常奇异的意象,改变你对世界的全部认知,就如同把宇宙真理的面纱掀开一角,让你一睹其芳容,然后又马上覆上,似乎这一切神秘之事未曾发生。但是你却再也回不到之前看待世界的简单视角了。诸如《沙之书》和《<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等。

此外,他的《巴比伦彩票》和《通天塔图书馆》等作品也都塑造了非常独到的世界观,这些世界明显不是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但是其中却把一些现实世界中我们可能很难注意到的元素具象化,可以在你读过后带来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比如《巴比伦彩票》对于随机性的精妙描述。

特德·姜的作品也有类似的风格。《巴比伦塔》《七十二个字母》《前路迢迢》等文章,读过后都可以带来哲学层面上的思考。他的文字恬淡却又显得忧郁,更是对这种类型主题的完美加成。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不容忽视的作品,比如阿西莫夫《最后的问题》。

此外我也推荐一些国内作家的作品:李华翼《无垢的象牙塔》、提沙《投影》、沙陀王《所有的信》《鞑靼树羊》。此外,韩松老师的诸多作品也有非常深远的意蕴和哲学思考。

你也有问题想问吗?

戳 阅读原文,向未来局特工提问,收获专业回答~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