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哪些伟大的科幻电影导演,各有什么特点? | 科幻问答 015

未来局接待员 不存在科幻 2020-09-08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欢迎继续给我们提问!

Q: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幻小说发展概况如何?哪些国家比较发达?和中国相比又如何呢?

Mahat:这个问题非常大,因此在问答栏目里只能蜻蜓点水地点到为止。此外,根据世界主流划分,科幻奇幻不分家,因此下文提到的科幻默认包含奇幻等幻想题材。由于文无第一,无法评价文学部分,因此以产业数值来作简论。

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科幻仍然占全世界科幻的绝大多数,可以说科幻约等于英语科幻。刨开科幻类影视、动漫本就是美国为主的产业,单就科幻小说产业来说,美国各方面都远超其他国家的科幻产业:

约有4万名职业科幻作家;

有专业科幻出版社46家,

专业/半专业科幻杂志41家,尚不包括没有名气的小型出版社和杂志;

平均每月有4000册科幻类新书面世(可能新作,可能旧作新版),仅面向成人的实体书科幻(不包括科幻类青少年文学和童书,不包括电子书和有声书)的产值就在3亿美元以上;

业内头部作者最高可以获得每本长篇科幻小说30万美元左右的预付稿费;

职业科幻文学经纪人的数量据估算约在百人。

美国之外,科幻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仍然是英语母语国家,即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国有专业科幻出版社十余家,历史上出过威尔斯、阿瑟·克拉克等大师,近的也有《月球家族》作者伊恩·麦克唐纳等名家;加拿大有《使女的故事》作者阿特伍德;澳大利亚有克雷格·伊根;新西兰有维塔工作室。

英国之外的欧洲——

法德:历史上都有浓厚的科幻传统,但现在已经式微,出版的科幻作品以英语译作为主;

俄罗斯:曾是世界科幻一级,现在远不如前,但仍有《地铁2033》系列的作者德米特里·格鲁克夫斯基和《守夜人/守日人》作者谢尔盖·卢基扬年科等旗手;

东欧:有《猎魔人》作者波兰的安杰伊·萨普科夫斯基;

其他欧洲国家:目前的科幻行业基本处于比较低谷的状态。

拉美文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因此拉美的科幻小说基本都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由于美国国内有大量拉美后裔,因此西班牙语的科幻作品目前在升温。

东亚范围:日本的科幻产业还是比较活跃,每年有相当数量的科幻小说面世,较近的例子便是最近刚获得引力奖最佳引进作品的《自指引擎》,《三体》在日本也广受读者欢迎;但韩国的科幻氛围很差,每年作品很少。

近些年,世界科幻的一大热点便是“非洲未来主义”和来自中国的科幻。中国科幻主要是刘慈欣的作品,以及刘宇昆编译的中国科幻作家选集;而“非洲未来主义”代表了看待地球最古老地区面向未来的希冀。

此外,南亚科幻也是一股新兴势力,由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部分作家能用英语写作,很容易被世界科幻主流的英语文学接纳,最近几年的雨果奖星云奖都有来自南亚的提名者。

Q:硬核科幻里会有机甲吗?

哆啦测星者:当然会有了。据我所知,最早出现机甲这个概念的应该就是公认的硬科幻代表作之一,罗伯特·海因莱茵的《星船伞兵》。

当然,我们更为熟悉的机甲的概念可能来自日本动漫。《EVA》和《机动战士高达》其实也都是科幻作品。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叛逆的鲁鲁修》其实也可以算作科幻作品。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科幻的发展,机甲这个符号的“科幻味道”越来越弱了——我并没有做过专门的学术分析,但是以我拍脑门的观点来看,可能是因为人们发现“机甲”其实是点歪了的科技树。现代人类的战争并不依靠单兵机甲,高科技武器和无人操控技术都让机甲这种战斗模式显得并不现实。所以在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之中,机甲更像是一种视觉符号,而逐渐远离其科幻内核了。

不过,随着人类将来对外星球的探索,能把一个人完全密封起来的机甲,也有重新复兴的可能。当然,这里的机甲稍稍偏离了其原有的内涵,不一定是为了战斗,而是为了和平的建设和保护。比如咸菜的《死者星球》就提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尸体操控的机甲”。以虚拟技术为核心的科幻也可能成为机甲科幻的新爆发点,机甲的炫酷效果是虚拟世界中的人们可能会追求的事物。恩斯特·克莱恩的长篇小说《玩家一号》中就有和机甲相关的元素。

Q:非常喜欢道格拉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和《全能侦探社》!据说道格拉斯还曾经参与过神秘博士的广播剧制作,很想更多了解一下这位神奇的作家。

一位无情的神秘博士安利机器:道格拉斯是最著名的whovian之一,他参与的可不只是广播制作,而是剧集编剧。1978-1979年,道格拉斯为4任博士创作了《海盗行星》《死亡之城》《沙达》三个剧本,前两个被制作成了剧集,《沙达》最开始是个半成品,后来以广播剧的形式播出。

《死亡之城》和《沙达》的小说都已经引进了中国,怎么说呢,文风非常明显,一看就是道格拉斯。(手动滑稽

关于道格拉斯的生平轶事,你可以读下面这篇文章:

42是怎么成为生命、宇宙和一切的答案的

Q:想知道除了库布里克之外,还有哪些伟大的科幻电影导演,各有什么特点?

邓韵: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自己“伟大”的标准。大部分导演也不会专门拍科幻这个类型,我可以推荐几个在科幻影史上都绝对留下名字的导演,他们各有风格与建树。希望你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style。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科幻代表作:《索拉里斯》《潜行者》
与费里尼、伯格曼并称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如果你想看到一些完全不同于好莱坞式的大特效强情节,而是哲思式的,充满神秘魅力的电影,一定不能绕开
雷德利·斯科特,科幻代表作:《异形》《银翼杀手》《火星救援》《普罗米修斯》《契约》
看这个作品列表就不想赘述了,他的每部作品我都很爱。回头铥铥科幻电波里会单独聊他!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科幻代表作:《第三类接触》《E.T》《人工智能》《侏罗纪公园》《少数派报告》《世界大战》《头号玩家》
好莱坞教父级的老导演了。很多科幻迷童年的科幻梦就是被他点燃的,现在更多的在提携后辈(JJ艾布拉姆斯就是例子),做制片人、监制之类。他的东西吧,就是“经典”那味。
詹姆斯·卡梅隆,科幻代表作:《终结者》系列、《阿凡达》系列、《阿丽塔》
技术狂魔,至今狂奔在电影技术边界探索的一线。刚出道就凭借从自己噩梦来的灵感拍出《终结者》,一下确立了自己在好莱坞的地位。因为喜欢大海拍了《泰坦尼克号》不过瘾,还自己造潜水艇去做海洋科考。牛不牛!阿丽塔宣传的时候我们安排了他和刘慈欣的对谈,大佬互吹现场实录戳:
卡梅隆对刘慈欣说:你创造了电影无法企及的世界 | 实录
今敏,不列作品了。今敏大师一生作品并没有很多,但部部经典,推荐都看。非要挑第一部,那就来《红辣椒》吧,看看表现梦境这件事人家玩的是多飞多妙。
还有很多很棒的科幻作品和导演(再写下去推送发不完),今天先这么多吧,多听铥铥科幻电波,接收更多安利

Q:最近在读变化的位面和看不见的城市,觉得两者有类似之处,都在展现很多种全新的世界,阅读的时候像在打开一个永远开不完的宝藏,请问有没有类似的作品?

只会拉书单的冷酷老亦:基于时间和空间双向维度的来构建虚拟世界的小说其实不多,我首先想到的是美国作家阿兰・莱特曼所著《爱因斯坦的梦》,假借爱因斯坦的梦的形式,探讨了时间的无穷可能性:循环的时间、所有的可能都会发生的时间、绝对的时间、片段式的时间、高处流逝得比较慢的时间、停滞的时间、因地而异的时间……

如果去掉时间维度的要求,在三维平面铺展画卷的精彩故事选择余地就比较大了。

首先可以码一下古典名著《镜花缘》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因为过于家喻户晓,就不展开讲了。

厄休拉·勒奎恩的《地海传奇》,灵感起始自她的短篇The Rule of Names,写一个以话语为力量的世界,由类似一种“真名术”的规则运转,魔法修炼就是学习这种秘密言语的过程。沿这逻辑,她一步步构筑一个或然世界的风土志。为了在这小小的世界中造出丰富的多样性,勒古恩令其由群岛组成,并为不同岛区、不同岛屿设置了许多截然不同的种族,也溯涉了他们各自的文化与历史。

法国作家法兰斯瓦·普拉斯撰写的《欧赫贝26国幻游记》,是一本童书,作者用吟游诗人的口吻记述了26个国家的地理风貌、服饰环境以及发生在每个国家的故事。这26国各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巴拉巴卡国,有由三种动物的皮毛缝制而成的三兽皮袍,穿了这件皮袍的可怜的年轻萨满,每日都在与皮袍奋战;翠玉国里的占星师,努力寻找着太阳鸟预报天气出错原因的过程;辽阔无垠的擂鼓沙漠里沉睡着一万名勇士……作者本人是从事动画创作的,他笔下的世界,有着丰沛动人的五感。耗费十年心血才绘制完成的这本书,在法国和欧洲各地获奖无数,奠定了普拉斯法国当代图文大师的地位。

日本作家时雨泽惠一的《奇诺之旅》,一本轻小说,非常有趣的轻小说。讲述的是少女奇诺和会说话的摩托车汉密斯一起展开周游列国旅途的故事。她们在每个国家只停留三天的时间,对在旅途中所看见的情景也不多加评判与干涉,只是静静的观察并接受,而在旅途中所遇见的人们间的互动更是接近与冷漠……她们游历了能了解别人痛苦的国度、以多数表决所有事务的国度、12岁之后便得成为大人的国度、和平之国等……这样的故事引导着读者随着她们一起展开检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旅程。(这本小说还有非常优秀的动画片改编值得一看)

日本作家松本零土的《银河铁道999》,也是一本童书,讲的是主人公搭上银河铁道,游历宇宙里的不同星球的故事。如果不能忍受它那种朴拙的文风,可以直接看动画。

Q:请问机械类作品算科幻吗?从小就对机器人很感兴趣,小时候有一档节目叫机器人大擂台,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后来只能从一些文学作品和电影里面看了,像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啊,底特律里面的仿生人等等,如果有一天机器能够完全计算和模拟人类的情绪并作出反应,那这该算是一种什么状态?

哆啦测星者:要提到关于机械的科幻,就要隆重介绍科幻小说中的重要门类——蒸汽朋克。

蒸汽朋克以电气革命之前的科技作为科幻内核,最多也就是涉及到非常老旧的电子控制技术了。这种截取人类历史中的一个片段并且加以科幻演绎的作品,读起来兼具历史带来的厚重感、时间带来的陌生感和科幻带来的新奇感。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就非常具有蒸汽朋克的感觉。国内科幻作家梁清散的《新新日报馆》也有不少相关的要素。

更多近代背景的作品可以参考这个书单:

关于近代背景的科幻推荐

如果有一天机器能够完全计算和模拟人类的情绪并作出反应,那这个机器人也许就不仅仅应该叫做机器人了。这里要涉及到“何为自我意识”这样非常学术的问题,我想我也很难在这里简单地做出回答,推荐一下诺伊曼的《计算机与人脑》和罗杰·彭罗斯的《皇帝新脑》两本书,如果没时间,也可以搜一搜“图灵测试”和“中文屋子实验”这两个概念思考一下。相关题材的科幻作品也有很多,除了你提到的著名的阿西莫夫系列,“不存在科幻”公众号也有一些国内新锐科幻作家的作品,比如占星的《情感复兴》、吴关的《松香》、乔良的《肉体交易》、甫澄的《山中有灵》等等。

你也有问题想问吗?

戳 阅读原文,向未来局特工提问,收获专业回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