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些事儿让我觉得写科幻比我想象得还有趣? | 科幻问答 018

未来局接待员 不存在科幻 2020-09-08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今天是周末,说好的长答案来了!

欢迎继续给我们提问!

Q:科幻小说或影视作品里,都是如何进行“实时”星际通讯的? 用的什么技术?
冷酷的老亦:

超声波 Ultrawave或hyperwave

超声波是指通过正常空间或交替空间(例如超空间子空间)传播的速度速度可能比光快的传输或信号。

有时,超声波也是能量传输或武器的一种形式,例如光束武器或死亡射线。

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中,Ultrawave或hyperwave这两个词都被用来指代超光速通信介质。银河帝国就是通过超波通讯器这个逆天的工具来对2500万个世界实行有效管理。

在美剧《星际迷航》宇宙中,设定了“子空间通信”这样一种技术,信息通过子空间无线电讯息得以曲速传达,即使两者距离一个太阳系,也能像打电话般快捷地接受对方的信息。星际科学家们据此在宇宙中设立多个子空间讯息中继站,方便各行星交流。

拉里·尼文在他的“已知空间”系列中也使用了hyperwave作为超光速通信方式的术语。

理查德·摩根的科瓦奇系列小说中,遥远星球上的人类殖民地通过超空间传播技术与地球保持联系,小说里写道,这项技术可以即时传送信息,科学家仍在争论用什么术语命名。

安塞波 Ansible

安塞波,全名超时空通讯。意指无论通讯双方身处宇宙的哪个角落,都可以实现无时空阻隔的即时通讯。

厄休拉•勒古恩在她1966年创作的小说《劳卡诺恩的世界》(Rocannon’s World)中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词,并解释说该名称来自英语单词answerable,意思就是“能够回答的”。之后,厄休拉在1974年出版的著名双奖小说《一无所有》中,介绍了该设备的发明过程。

在此之后,这个词被众多科幻小说家采用,这其中就有弗诺文奇、奥森•斯科特•卡德等著名科幻作家。

中国科幻迷很熟悉的卡德所著的《安德的游戏》这部星云雨果双奖作品,和安德系列的后续小说中,大量提到了安塞波。安塞波可以“忽略”空间距离,实现即时通讯,安德和他的伙伴们透过它跨越时空指挥无数的战舰,就好比我们操控海量的远端服务器一样。

量子纠缠 Quantum entanglement

欧内斯特·克莱恩(《玩家一号》的作者)的小说《舰队》(Armada)中,外星入侵者拥有无限范围的即时“量子通信”技术。Ps,这本小说正在被环球改编做电影。

在电影《阿凡达》里,可以通过精准控制纠缠粒子的状态进行超光速的通信。人就是通过这种技术和阿凡达身体建立同步感应机制。

查尔斯·斯特罗斯的著作《奇点天空》使用了“因果通道”causal channels这么个概念,这个通道使用纠缠的粒子进行瞬时双向通信。该技术的缺点在于缠结的粒子是消耗性的,并且比光速快的行进破坏了缠结,因此通道的一端必须以低于光速的速度运输。

在刘叔的《三体》中,三体星人在准备入侵太阳系的同时,使用的是具有安塞波特性的设备与地球上的降临派实时通信。但是此外,智子可以访问任何种类的电子保存和视觉信息,与电子设备进行交互并通过量子纠缠将结果实时传达回三体星。

精神链接 Psychic links

精神链接,一种瞬时的远距离通讯手段,一般会被归为伪科学,因为这个概念没法用物理原理来解释。

在美剧《星际之门》中,角色可以通过使用“古代通信石”将意识转移到另一个人脑中,或到宇宙中的任何地方,从而在远距离进行即时交流。虽然不清楚这些宝石是如何运作来实现瞬间传送的,但剧中对于技术的解释通常围绕着虫洞展开。

在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星际传说》(Time for the Stars)中,双胞胎心灵感应被用于与遥远的太空飞船保持交流。

剩余的林林总总的设定里,最常见的是利用来自外星的神奇矿石晶体来制作的通讯工具,还有诸如超网(hypernet)之类的概念。如果赞助到位,地月实时通信靠QQ这样的情节也是可能出现在大荧幕上的(独立日2:卷土重来)。

Q:老师们愿意聊聊跟科幻写作有关的经历嘛,哪些事儿让您觉得“哎,写科幻很有趣,比我想象的还要值”?

提沙:写科幻的经历中,最快乐的时候是看到读者的反馈、肯定和夸赞,心中的快乐和成就感会一下子满溢出来,读者要是读出来我其实并没有想到的内容就更有意思了。还有,和写作群里的小伙伴一起讨论也很开心。

提沙,理论物理博士,追求表象之下的理论和真实之外的幻想,喜欢推演具有奇妙规律的异世界。作品曾入围第五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决选。

TA的作品:《投影》  《虚海临城》

张帆:从小一直喜欢看科幻,不过周围看的人不多,自己也没觉得自己能写。

18年的时候,看到未来局写作营招生。一时之间不知道哪根筋没搭对,觉得自己写过那么多东西,大概也可以试试写科幻小说了。于是手一抖报上了名,一直入坑到现在,进入了“写稿——退稿——改稿——退稿——再改稿”的无限循环。过程虽然痛苦,但是之前脑袋里累积的碎片式的想法,遇见的有意思但又没能详细记录的人和事,似乎一下子都有了去处。至今为止,写成的稿子虽不多,却依然乐此不疲。不过最值的还是借着写稿,认识了一群同样热衷于写科幻的小伙伴。大家身处全国各地,有些甚至没见过面,却成为“写科幻”这条小路上难得的同路人。仔细想想,还真有点现实版热血日漫的味儿呢。(此条真·不是广告)

张帆,兼职码字工,专业浪游者。徘徊在多重世界的叠加态,努力记录自己的所见。

TA的作品:《星空美食馆》  《星潮》

未末:经历嘛,也没啥子,就是经验不足,读书来补嘛。写科幻确实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可以创造一套以假乱真的理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一个人物的一生……创作是接近上帝的一门手艺,写着写着就入迷了。

未末,平面设计师,风格无具形科幻作家,热衷于符号学意象的推演,经常摇摆于温馨和暗黑之间不知所措,追求点子密集型和脑洞串串烧。《孤岛之雨》获得2019年第八届未来科幻大师奖二等奖,《天书》获得2019第五届晨星奖最佳中篇提名奖。

TA的作品:《成都倒影》  《宇宙之瞳》

李华翼:在科幻中描绘出不存在于现实的瑰丽场景,构思出一个全新的点子,更熟练地使用富有艺术性的手法,创造了和诗一样绚烂的意境,塑造的人物说出了有生命的话,埋下的伏笔和线索都得以在最后连接成自洽的逻辑圈,笔下的内容偶尔顺从心意,让自己感觉触及了事物的美感乃至成为了一个能创造美感的人。

李华翼,山东大学2019级本科新生,以撰写科幻奇幻故事为日常。作品节奏较快,追求事物的合理性和存在意义,尤其喜欢通过改变记叙方式提高作品连贯性。2019年“100年后的成都”征文比赛中《火鬼与花火》获三等奖。

TA的作品:《无垢的象牙塔》

刘艳增:打动我的,从来都是“真实的惊异感”。

我喜欢的文化产品(我更喜欢叫它们“娱乐产品”)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的。

在不同的时期,它们会有不同的变种,但有两个元素,一直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元素是“惊异感”,另一个则是“真实感”。

(话说“惊异感”这个词,还是通过三丰老师的一篇文章了解到的,在之前,我只知道那是一种让我身心颤栗的感受。)

能够带来“惊异感”的作品,可以是小时候的《西游记》和《魔方大厦》,也可以是学生时代的《惊魂六记》和《恶之花》,还可以是成年之后的《死神来了》和《恐怖游轮》《源代码》和《三体》,甚至,《琅琊榜》和《潜伏》。

随着年龄的增长,真实与虚幻的界限渐渐清晰。越来越发现,真正回味无穷的“惊异感”,永远是“真实感”爆棚的那一种。

即使是在小时候,小伙伴们对《西游记》的热烈讨论中,一旦触碰到类似“孙悟空一个跟斗的就能把经取回来了”,以及“唐僧饿了为什么不变东西给他吃”这样的问题,立刻就遇到“真实感危机”,整个幻想体系都摇摇欲坠。而那些补丁要么是孩子们无法理解的,要么是一种相当丑陋的强行自洽。

《恐怖游轮》和《死神来了》当然具备我想要的“惊异感”,但它们往往经不住几个刨根究底的“为什么”;

《琅琊榜》和《潜伏》提供了足够的“真实感”,但人物的智计无双和剧情的波诡云谲,离我想要的终极感觉还差了那么一口气。

直到碰到了科幻,直到自己开始写科幻。

“文学作品要像新闻报道一样真实”;

“提供惊异感是科幻文学的根本”;

“科幻作品最重要的特点是:无论多么惊异,总有办法用真实的方式来讲述。”

——顶尖的创作者们早已形成了这些宝贵的共识。

我惊喜地对它们实施了拿来主义,它们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而我自己要做的,只不过是讲一个不蔑视读者智商的故事。

好在,这个我不怕。

刘艳增,现居上海,科幻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自由职业。热衷于创作现实主义科幻作品。《三体:量子蜂群计划》获得2019年首届《三体》主题科幻征文大赛短篇一等奖。

TA的作品:《二十四点零一分》

你也有问题想问吗?

戳 阅读原文,向未来局特工提问,收获专业回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