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因突变后,我还是同一个我吗?| 科幻问答 120

未来局接待员 不存在科幻 2022-01-08

 本期问题 

※为什么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科技发达、政体却落后的封建帝国?

※如果一个人发生了基因突变,这个人还算是同一个人吗?

Q:为什么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科技发达、政体却落后的封建帝国?

Mahat:科幻作品里,拥有发达科技的帝国,往往其体裁属于太空歌剧。而科技发达政体落后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

1. 剧情冲突(conflict)。顾名思义,太空歌剧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其富有戏剧性,对剧情的一幕幕(act)的剧情冲突要求很高。因此,太空歌剧往往会用到正邪势力敌对的大背景,从而方便为故事服务。其中的邪恶势力一方,最符合常理且易于读者理解的政体,便是历史上的封建帝国。所以,这个理由和科幻本身无关,只是服务于文学创作。

2. 从人类文明已知的进化演变来看,似乎太空帝国在未来成真的可能不小。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基于国家机器能有效统治领土范围内的每个人、每个资源,但每个政治体都是有控制范围的,即使进入太空时代也是如此,信息传递速度和国家机器投放受限于光速(至少某一个科技阶段必定如此)。当太空时代的政治体的边疆远到中央政府无法有效掌控的时候,为了避免政治体分裂,土皇帝式的分封制必然会出现。

-

Q:如果一个人发生了基因突变,这个人还算是同一个人吗?

宇宙抽屉小绿人Delta的铁粉:宏观的角度看,基因突变丰富了基因池,这是物种(不仅限于人类)延续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个体也都会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一些新的突变。

这些突变可能大多数根本没有表达出来,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突变;也可能相对比较日常或无关紧要,比如你提到的这篇微博中所谈论的“睡眠质量更高”,或缺失乳糖操纵子基因所导致的乳糖不耐受(好吧,对于乳制品爱好者来说还是挺紧要的)。但总之,基因突变是不可避免地在发生,并且必须得发生。用基因组学研究者Philip Awadalla教授的话说,“我们都是变种人”。[1]

因此,就我个人的看法,这种突变还不足以产生质变,从而使我从根本上不再是同一个人。当然,变化毕竟是发生了,我永远不会是前一秒钟的我,而是发展着的我。

你提出的问题其实相当接近“忒修斯之船”悖论,即“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如果不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不是的?
在科幻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常见于包括基因工程、脑机、机械义体等在内的赛博格题材。引用北大戴锦华教授的演讲:

如果我们能自称是原始人,那么我们是幸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各种可穿戴设备开始改变我们的身体,媒介不再是我们的延伸,而是我们自己开始被媒介化。这一切发生时,忒修斯修斯之船开始变成了真切的问题:什么是人?

换到什么时候,这艘船就不再是忒修斯之船了?到什么时候,我们就不再是人了?

直到今天,人类对于人类仍然知之甚少。我们不知道积累到何种程度将引起质变,以及那个质变将把我们引向何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极其谨慎地看待技术,时刻警惕它在让我们获得的同时又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并思考我们是否正站在一条选择自身方向的岔路口上。这方向可能通往真正的解放,也可能导致最终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抹除。
这方面的科幻小说,推荐甫澄《山中有灵》,一篇乡村题材的科幻小说,以一个底层女子的有限视角和她所坚持的执念和选择,让我们了解到未来的技术与社会变迁,对于更广阔的人群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只要还有一根神经,你就仍是我的爱人
朝朝暮暮《山重水复》,讲述了主角在逃亡越南的火车上,对基因修改时代的所见所闻:
只有基因纯净的人类,才有资格活下去
此外推荐苏民的长篇科幻小说《请问这是你掉的人格吗》(已完结)。作为心理学专业出身的科幻作家,苏民的世界观与知识结构框架都由心理学构建而成,因此她的作品集中于探讨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这部从精神或曰意识层面上探讨“我是谁”的小说,应该也能给你一些启发。
[1]Variation in genome-wide mutation rates within and between human families, Nature Genetics (2011) doi:10.1038/ng.862

你也有问题想问吗?

戳 阅读原文,向未来局特工提问,收获专业回答~

戳这里看我们的问答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