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设计一篇独特的抒情/氛围小说 | 编辑聊写作

不存在科幻 不存在科幻 2023-08-18

🛸在「编辑聊写作」专栏,未来局编辑将点评每周小说,分享创作技巧,谈谈小说背后的故事。本期由编辑水母与作者聊本周的小说《无名之时》。
无名之时作者 | 八月
 对话作者    
水母:你是从哪里获得灵感来写《无名之时》这篇小说的?或者说曾经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忽然触动了你? 八月:《无名之时》是个相对久远且孤立的想法,久到我都忘记是什么时候了。最原始的想法是:一个古代人突然出现在现代的环境中,他会怎么想?它与其他散碎的想法一样,被时光浇灌,在沉寂中酝酿。水母:是出于什么目的考虑,起的“无名之时”这个标题?八月:同样的,这篇也是先有名字后有故事(扶额),这是我的许多故事的成长模式。无名之时,没有名字再被提及的时候,是不分你我的社会,也是死寂与荒芜所主宰的世界。在这个故事中,它象征过去,也象征着未来的时代。在史前,那时的人或许也各有名字,只是没有记录留存下来,我们根本无从知晓。他们或她们的名字可能只是用于区分彼此的发音,或许只有最为亲近的人之间才知晓、呼唤。那些名字可能很少会被提及,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能被听到。在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对陌生地带的开发,更多古老的病毒将会重新活跃。其中大多数可能与我们人类无关,但是,一旦有某种未知的病毒在交通更加发达的未来扩散开,那么未来的文明,如古代文明那样中断也并非没有可能。 水母:《无名之时》小说中涉及哪些你关注的主题?通过这篇故事你最想表现什么?你希望读者通过这篇小说得到哪些启发? 八月:病毒,公共卫生安全,科研风险:虽然故事最初的想法早于本次新冠疫情,但也是在两次疫情之间产生的。所以在写作时,很自然的,也就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考虑。当一个在古代因情感和社会伦理问题而遭受折磨的人,因意外而幸存于毁灭之外,又被现代科技救活并试图从她的头脑中获取更多关于古代的信息时,其所能带来的不仅仅是她的记忆,还有与她一同度过长久时光的病毒。对待陌生事物,我还是认为应当保有一丝警惕,无论是野外环境,极地开发,还是来自宇宙或地面之下的生命体。 名字,真名:我们时时刻刻都会需要使用自己的名字,会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代称来称呼,附加其上的种种关联也随之增多,这导致我们越来越重视名字对于个体在群体社会中的意义,反而忽视了其对于个体本身的影响。故事中,对于发现她的现代人而言,她叫什么名字其实无关紧要,我们只是习惯于对任何提及的事物都起个名字,用于交流和传播,但这种习惯未必适用于古老的社会(或者外星人)。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必然存在认知偏差的情况。可能下意识地动作,就会引发一连串复杂的反应。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就是称呼彼此的姓名,仅仅是几个字就有可能会建立起无数联想。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要陶醉于那些附加在名字之上的种种杂念,而忽略了你的名字最初仅仅最爱你的父母所给予的祝愿。 语言是一种糟糕的传达媒介,有太多主观的难以限定的想象空间,这是其魅力,也是误会频发的根源。希望能早日迎来意识直接交互的科技成果。未知,认知:对待许多未知现象,就如同古人对待现代产物。在这方面,人类还在路上。哪怕是最为寻常不过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也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当远超科技的外星人出现时我们的感觉会如何?当然,未知的事物很难描写和表达清楚,因此回滚时间轴,让它发生在古人与今人的身上就要相对容易些。这种感觉就像是记录梦境中的情形,我梦到了,我只是写不出来,而写出来的部分也往往是与梦中所见所想有很大偏差的。水母:看来你对这个主题思考得比较深,后续创作还会再尝试这个主题吗?八月:很难说啊,毕竟我很善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挠头)。(水母:确实,我头一次看到作者阐释主题,居然讲了八百字…… )水母:你最初是如何设计情节来表现这个主题的?与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八月:《无名之时》整体的写作节奏非常好,算是到目前为止最顺利的(可遇不可求啊)。在全情投入的感性输出过程中保持了一丝理性,依靠着这份疏离感,我得以旁观整个写作过程(自己看自己写,现在回想也很奇妙的感觉)。水母:这篇小说在构思时,你是如何设计角色的,你跟角色之间有没有共情时刻?八月:遗憾的是,记不清啦(抓着下巴想半天,是有共情,但什么时候?)(水母:……还以为你继续讲八百字呢。) 水母:和以前的作品相比,这次做了什么新的尝试?八月:与此前经常写大纲的方式相比,《无名之时》算是一蹴而就的尝试。没有太多的设计和安排,因为是很早的想法,所以故事的框架很容易就确定下来,由于是想要一蹴而就,所以采用了更为主观的视角,以更为感性的方式来描写人物的想法,但在过程中,也时刻在提醒自己,她的经历中有些是通过扫描大脑提取的记忆再重现的。水母:现阶段有新的创作吗?向我们透露一点正在写的题材吧。在今后的写作中,打算如何做呢?八月:目前还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也就是什么都写写。在某些大主题方面的确是有些规划,有些已经开始,某些还在纠结酝酿。今后的写作可能还需度过一段自我熟悉的过程,尝试不同的方法来展现和表达一些碎片化的想法,争取早日达到可以开启计划中要完成的长篇的状态。至于方法嘛,我是笨人,唯有多写了。写写身边的,写写带来无尽幻想的大月亮,写写太阳系的未来,还有眼看着就要到来的却一再推迟的虚拟时代。 下面从作者八月表达的一些要点出发,简单聊聊小说的设计。

编辑水母:有人在阅读《无名之时》时可能会产生困惑:这篇小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它的情节是什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这篇小说与我们常见的大多数小说不同,它既不是偏重情节叙事的小说,也不是刻画人物的人物画像小说。《无名之时》它杂糅的是抒情形式,既不靠吸引人的情节,也不是靠人物性格的刻画取胜,重在用气氛、情绪感染读者。所以它的结构也与情节小说的结构有些不同。 对于一般的叙事作品来说,它的基本叙事要素是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变化,读者在阅读时不断做出对小说情节、审美体验和角色行为道德上的判断。但对于杂糅了抒情形式的氛围小说而言,这些基本要素都发生了变化,“人物”成了“发言者”,以《无名之时》举例,就是不曾透露“真名”的“我”;“事件”这个要素被替换成“发言者”的思想、态度、信念和情感。《无名之时》里面有事件,但这些事件是为表达“我”的思想、态度、信念和情感而服务。“变化”的必要性也不再那么突出。对于读者来说,发言者“我”是善是恶不再那么重要,角色行为道德上的判断被替换为“参与”,也就是进入发言者的情境和角度,不做过多的伦理判断。同时,“参与”又影响了我们读者在阅读体验中的情感层面,我们去体验发言者的情感,接纳“我”的思想、态度和信念。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参与”替换了“判断”,我们读者是通过“参与”对整个作品进行评价。这也是难以用一般的情节梗概来描述《无名之时》这篇小说的原因。特别要说明的是,上面这些关于抒情、氛围的概念是偏重启发的描述,并不是对具体创作的限定步骤。作者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基本元素进行自由组合。而我们读者是面向一个具体作品产生的结果,去回溯寻找这个结果产生的根源。以这个前提出发,我们继续往下说。《无名之时》这类抒情小说主要是通过情境、情感来引起读者心理的共鸣,偏重“意会”。所以它与情节小说、人物刻画小说那种清晰、固定的结构形态存在不同,抒情小说往往以虚融实,重“言外之意”,以模糊代替确定。 我们读通常的情节小说或是人物刻画小说,它们的情节结构都是清晰明了的。从时间、空间的框架设计来看,情节小说一般侧重于时间线的流动进程,人物画像小说除了情节进程的时间流动,还侧重于空间场景的展示。而强调氛围的抒情小说,更偏重空间的横向展开。举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情节小说的结构是情节弧线,人物画像小说的结构是“立体”,而抒情小说的结构是“平面”,也就是它多以偏静态的场面、情境、情感作中心,用来呈现出某种特定氛围而作用于读者感官。 比如《无名之时》这篇小说,被复活的古人“我”是小说的主人公,以“我”的内心思想为表现中心,尽管这些想法往外四面放射,与周遭环境交会产生各种联想,但它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让我们读者体会这些特定的情境、心绪、情感,具体的情节发展倒在其次。这个过程中,作者利用距离感让读者代入,进而产生特定的感受。具体来说,就是利用主人公“我”这个古人的眼光,将我们熟悉的场景、画面拉开距离,变换了审视角度,让读者产生同感共情。它不重形象的具体呈现,而是偏重情绪的汇通融合,通过心理情绪的传达,与我们读者之间发生心理交流,引起共鸣。 不过,这里有一些问题,需要提醒作者注意。首先这类小说的结构不能一味模糊,这就会让小说内容丧失了目标走向。作者放弃对叙述的把握后,场景就无法满足主题需要,人物展示内心就会放任自流,“模糊”变成了“糊涂”。另外要注意的是,设计这类抒情小说的结构时,不必强调时间进程的变化。对于情节小说而言,它必须牢牢把握时间进程,以免读者产生疑问。但《无名之时》里的古人“我”,他的时间观念肯定与我们读者是不同的。一旦过于仔细地刻画时间变化,有可能对情感代入、氛围渲染产生干扰。 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抒情小说自身的结构特点,它能表现的内容量比较适合短篇,不容易扩展成长篇。有时候,在长篇小说里的某个篇章采用抒情写法,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也往往会增加读者的代入情感。但如果一个长篇小说,整体上都是氛围式的,那么对作者的技法要求是不能重复使用同一种手法,对读者的阅读门槛也大大提高。 最后,让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写一个人物,让他痴迷于自己的某种想法,这种痴迷影响了他的生活方式。这个练习要提醒大家的是,这种痴迷其实是一种“渴望”。你要写的这个人物渴求某种事物,但他并没有真正占有,就产生了种种想象,促使他做出各种行为。一旦真正占有了,他的动机也就会被削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