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幻小说,是可以速成的!| 未来局第1期科幻写作营

2017-07-31 Raeka、船长 不存在


 NON-EXIST DAILY

编者按

一个突如其来的科幻创意,要花多大的功夫才能变成吸引读者的科幻小说?

用文字创世纪,是怎样痛苦并快乐的过程?

未来局第一届科幻写作营的学员们在听课、写稿、讨论、修改中度过了整个七月,他们所收获的,远比一篇万字小说要多。

7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未来局第一届科幻写作营,在一桌改剩的草稿和空点心盒中结束了。

几星期前,当被询问第一堂课的听后感时,多数人的回答是:信息量太大!果盘很好吃!因为刚才2小时强行灌输的科幻史,还没来得及消化。但现在,他们讨论着海因莱因、麦积和某个关于黑洞的点子,并互留联系方式,约好以后再聚。

一切都像一场久违的夏令营。30多个学员决定牺牲吃瓜吹空调的夏日午后,花3周来学习写科幻的技巧,或者说,重新认识科幻。未来局派出科幻评论家兔子瞧,作家万象峰年和创作研究部的编辑们,手握来自美国冈恩科幻研究中心的大纲,买好零食,还做了一个萝卜形的听课章。

▲ 未来局写作营专用萝卜章,表彰全勤学员

▲ 第一期写作营结课后,北京班学员去吃了烤鸭

去年,未来局已经举办过两期科幻大师工作坊,带职业科幻作家走访高能物理所等科研机构,了解前沿技术,积累写作素材。但这一期写作营的受众是新人,非职业作家和普通科幻迷——从交上来的大纲看,很多想法既不新颖,也无法支撑一个故事。

这件事的难度在哪里?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系统的、创作结果导向的科幻写作课程。科幻写作班在美国已经进行了50多年,号角工作坊、奥德赛工作坊、冈恩科幻研究中心等著名课程的毕业生,很多都已捧回雨果星云奖杯。

此前,国内出现过的科幻写作班,或者缺乏持续性,浅尝辄止;或者能力投入不足,无法保证结果。而我们希望这个写作营能持续下去,能确保参加者完成令人满意的作品。

▲ 号角工作坊和奥德赛工作坊


“教练!我想写科幻!”

多年后回想起来,第一期写作营的学员组成一定相当奇特——京都大学的微生物学博士,三甲医院的肿瘤外科医生,职业编剧,常跑中东出差的工程师,音乐杂志的老编辑,资深科幻迷......有的拖行李来上课,有的退了去美国的机票,有的最后几分钟压线报名。

和欧美科幻圈的白发苍苍不同,这些人平均年龄很低,周身洋溢着“教练!我想写科幻”的热血感。

▲ 感受一下写作营成都班学员的平均年龄

肖遥以前觉得,科幻小说不重情节。张佳风在大学时,以为科幻是用创意解释非人类、超自然的现象。多数人则认为,科幻是题材很窄的类型文学,提交的初步创意中不乏人工智能、太空歌剧,换句话说,都是大众对科幻的传统理解。

针对国内学员的特殊情况主讲人兔子瞧参考了美国冈恩科幻研究中心的课程结构但是针对国内的情况进行了简化调整:3周,4个周末,7堂课讲解-提交故事创意-批改-成稿。

“北美有足够的科幻基础,所以讲课偏纯文学,上来直接教写作技巧。”兔子瞧说。美国科幻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如何创作科幻小说与奇幻小说》就是如此,主要讲解“构建世界——故事架构——写作技巧——商业写作”。但在国内,我们需要从头解释:科幻是什么。

《如何创作科幻小说与奇幻小说》,奥森·斯科特·卡德著

写作营的第一天像堂历史课,兔子瞧详细介绍了科幻作为类型文学的历史、演化,科幻创意来源等,带领学员思索科幻在当下的意义。

任何时候,科幻都要回应当下的时代话题。”兔子瞧说,参考这个标准,大多数学员提交的故事创意,都不及格。太空歌剧?机器人战争?这些科幻黄金年代的主题,也许并不合适21世纪。

“要知道什么时代出现过什么作品,它们为何出现在这个时期。美国40年代和我们的90年代很像,都是刚发现可以踏上世界舞台的时代,所以写了很多探索性的,遭遇其他文明的故事。现在则有点像美国的70、80年代,大家开始思考社会的状态,个人主义的东西增加了。”


挨骂的成人夏令营?

科幻研究学者三丰曾介绍,任何一个写作营,都是场苦中带甜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就是说,准备挨骂,并从中收获乐趣

由于国内对科幻文学认知尚浅,所以,历时3周的课程由科幻普及+写作技巧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几近趣味历史,不时夹杂着名作家八卦——阿西莫夫写不出文就换打字机,海因莱因当年在杂志上连载的小说其实很一般,等等。同时,北京、成都和上海三地的班主任列出最新科研成果:夏眠学说、基因工程、人造器官,带学员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 似乎没人统计过,阿西莫夫一共有几台打字机

▲ 1951年9月刊的Galaxy杂志,刊有海因莱因的小说

后半期,课程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纯文学写作技巧,分析语言、修辞、结构,然后从第3堂课开始,老师对陆续提交的故事创意进行批改,力求节课前,产出15篇以上达到发表水准的短篇小说。

不过,修改文本的过程相当痛苦,要忍受不留情面的批评,颠覆固有认知,将创作这一极其个人且随意的过程,变成标准化的工业流程。写作,到底是一个人的事,还是一群人的事?这就是区分职业和业余的分水岭:有系统的方法,标准化的流程,从而保证作品质量和产量,经得起多数人推敲,这是职业作家的基本素养,而绝非屈从于商业市场。

奥德赛写作营创始人Jeanne Cavelos曾发现,因为严苛的批评,学员们自行发明了一种“羞辱仪式”:某个成员在即将接受作品指(pi)导(ping)的当天,戴上一顶厕纸做成的皇冠,大声朗读莎士比亚,从《奥德赛》中挑一首歌演唱,围着一罐炼乳跳舞等等。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冷静下来,增强挨骂时的心理承受度。

奥德赛写作营创始人Jeanne Cavelos

而在未来局写作营,兔子老师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说的)那些都不重要。不是你想写什么,而是你希望读者看到什么。”

初学者容易抱着科幻迷心态,一股脑堆砌设定,然后被严厉打回——在一个要求300字梗概的作业里,有人按捺不住交了篇千字长文,拿回这样的评语:这是三个想法的集合,一万字也写不完,不反馈了。

“沉迷于自我表达是最可怕的。”兔子瞧说。

为了调节气氛,写作营还请来一众客座嘉宾,江波、拉拉林、骑桶人、万象峰年、陈楸帆和暗号以上为出场顺序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写作和人生经验,虽然都没按照大纲来,但都格外生动。

▲ 写作营上海班学员和嘉宾江波、拉拉林

陈楸帆带着学生像解方程式一样分析特德·姜的叙事结构,暗号祭出自己多年的心得:中二程度与影视剧关系图表。

骑桶人说:进入某种文体的传统,才有资格产生新的创意,万象峰年则劝大家放轻松:喜欢什么环境就去那儿写,喜欢什么键盘都可以买来试试。写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去散步、洗澡、发呆,发烧感冒或失眠时都可能产生灵感。

▲ 北京班直接按住陈老师签起了名


科幻写作,不,创造世界,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

与其他类型文学相比,科幻小说写作是一场更宏大也更艰难的“创世纪”。

《开始写吧!科幻、奇幻、惊悚小说创作》一书写道:“科幻写作想要成功,几乎需要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与我们生存的世界完全不同,要有全新的生存法则,不同的经济基础、社会文化、人际关系,要有新的矛盾冲突与情节演进,但是这个世界又要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紧相连,让读者在阅读中既体会到新奇感,也要产生共鸣。”

《开始写吧!科幻、奇幻、惊悚小说创作》,劳丽·拉姆森著

天哪,这近乎创造世界的工程,对职业作家来说也是巨大挑战,刚开始尝试类型文学的新手如何做到?

最后一课上,许多学员谈起写不出东西的痛苦阶段。为了按时交作业,有人请假在家赶稿,有人最后关头废掉5万字的原稿重写,也有开始连几百字都写不出的人,递交了人生第一篇科幻小说。

作为奖励,写作营设置了唯一一个“一线希望”奖,颁给进步最大的学员。“一线希望”得名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冈恩科幻研究中心工作坊的Silver Lining Award(翻译为中文就是“一线希望”),发给那些对自己的小说做出了最佳修改的作者。

▲  原版的“一线希望”奖,由局长在堪萨斯拍摄

▲  未来局版的“一线希望”奖

从堪萨斯交流归来后,我们希望把这一传统带回中国。奖项与作品质量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对作者付出努力的肯定。获奖者王兴在连续几周的开夜车码字后,对于自己的“蜕变”如是说:

▲  获奖学员王兴和兔子瞧老师

“我是一名三甲医院的小医生,平时做的最多的是科研以及科普,然而从这两个向科幻的跨界是难度巨大的。未来局的写作营三周的时间内,我在每天刺激的手术和科研之余总共写了3个故事,1万+6千+6千字……用我的话说,有一种收获叫做‘以为自己收获很大’,这并不在于你的作品有了多大的改变,而在于老师们、同学们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像一颗种子一样植入你写作的基因当中,它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突然发芽,让你体会科幻以及写作所带来的高潮。

最终,未来局第一期写作营收获了15篇达到投稿水准的小说,确认收稿5篇,并通过第一期学员,试验了课程的合理性。

“以后的写作班会拆分:只讲课不写稿,介绍概念性的东西,是初级班,线上班。第一周就提交初稿的是线下班,提高门槛,达不到标准就没法进来。”兔子瞧说。

▲ 教练,我想写科幻(图源Neil Patel)

科幻迷们常说的一句玩笑话是“你对科幻是不是有什么误解”,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中国科幻面临的尴尬:不少内容创作者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科幻”。科幻写作,或者说所有的创作,都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当美国科幻工作坊俨然成为造星工厂,催生出特德·姜等著名作家,我们的起步更像是刚刚装上第一颗齿轮。

结课后,创研部编辑们收到的反馈分成了两拨——零经验的新手认为,这门课颠覆了他们对科幻的认知,有写作经验的学员则普遍表示“走出了对自我表达的沉迷”,找到了标准化的写作流程:

“以前大家觉得中国科幻不行,上完课觉得这种标准清晰后,是可以快速地发展起来的。”

“以前觉得自己写的烂,不知道烂在哪儿,现在知道了。”

“以前是写给自己的,不管读者。上课后知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更多人接受,有了新的看世界的方向。”

“以前写科幻,常常卡在科学知识上。看到了新科技或科普文章,就想写成小说,但研究下去就进入了死胡同。上课后发现,如果主题都没定,研究科学只是并没有什么用,之前的写作顺序有问题。”

“我有十几个短篇,都没写下去,本来打算封笔出国经营生意。这次退了机票,希望重新找到创作的激情……三周过去后,所有的愿望都达成了……希望今后还能定期聚一聚。”

下课后,大家聊起了今后的打算,还希望在学校开一门科幻创作选修课。从这里出发,我们能讲一个故事,聚集一群有趣的科幻迷和创作者,或创造许多个奇妙的世界。

关键词:#科幻写作# #写作班#  

📝 责编:兔子瞧

📝 作者:Raeka,转码员,《不存在日报》记者,冷僻故事爱好者。期待有一天能在街角遇见蓝盒子,去看看galaxies far far away。船长,宅学家,碳酸饮料驱动型码字机,太空美学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有趣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