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学术批评与教育学发展

本文原载于《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期,作者为张宁娟女士。

一、学术批评促进教育学发展

健康的学术批评有助于形成一套严格的学术规范,使学者们的学术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则可依;也可以检验和丰富学者们的学术作品,开拓新的学术领域和研究方向;更能增进学者之间的友谊和交流,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环境。

1.学术批评有助于教育学流派的形成

学术批评是学术论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学术批评不仅是教育学各流派争鸣的表现,同时也是学派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2.学术批评有助于教育学思想的争鸣

教育学思想在学术批评中产生,在学术争鸣中发展,而其思想的成熟和完善更离不开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

3.学术批评有助于教育学问题的解决

良好的学术批评有利于解释和明辨教育学的理论问题,也有助于处理和解决教育学的实践问题。

二、学术批评的两种误区及其后果

1.学术批评本质的错误理解及其后果

完整、健康的学术批评应该是“批”中有“评”、“评”中有“批”而最终指向明辨真理、发展学术的不拘于形式的学术交流。

2.学术批评形式的不当把握及其后果

在学术批评中必须把握言说和书写的尺度。

三、我国教育学发展所需的学术批评

未来的学术批评必须坚持批评基点的合理化、批评形式的审美化、批评主体的宽容化。

1.批评基点的合理化

学术批评要坚持理性精神和客观真理,这是学术批评的立身之本。学术批评基点的合理化就是指学术批评要合乎客观真理,合乎理性精神。坚持真理是学术批评的前提,遵循理性精神是学术批评的保障。

2.批评形式的审美化

学术批评的实质是各方应在学术论争和对话中取对方之长,补自己之短,从而形成学术互补,促进学术发展。学术批评的审美化讲究批评时机的把握、分寸的掌握都要恰到好处。

3.批评主体的宽容化

我国学术界包括教育学界形成真正的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不仅需要学者们善于进行学术批评,而且还要求他们善于对待学术批评。

学术批评与教育学发展

张宁娟

一、学术批评促进教育学发展

学术批评对学术进步和理论发展非常重要,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它是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是学者相互交往的主要方式。健康的学术批评有助于形成一套严格的学术规范,使学者们的学术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则可依;也可以检验和丰富学者们的学术作品,开拓新的学术领域和研究方向;更能增进学者之间的友谊和交流,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环境。因此,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是理论发展的巨大杠杆,也是繁荣学术的必由之路。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健康、严肃的学术批评。良好的学术批评对于教育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学术批评有助于教育学流派的形成

学术批评是学派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研究主体能力的局限性、差异性,致使人们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视角来认识同一事物,从而得出不同的理性认识或形成不同的学说,这就必然引起学术论争。学术批评是学术论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健康的学术批评并不是孤掌难鸣或一枝独秀,它必然引起学术界的学术争鸣,理论观点或研究方法一致的学者们随之在学术争鸣中自发地结合并逐渐形成一派。学派林立是学术繁荣的象征。

我国教育学发展已有百年历史,也出现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其间也有许多颇有建树的理论研究。但真正能够摆脱教育学“舶来品”色彩的研究仍然很少,更何况国内学者对一些弥足珍贵的本土研究也重视不够。回顾我国教育学的百年发展,我们发现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常常是以时间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为依据来进行梳理的,全然不像以不同流派、不同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为历史解释依据的西方教育学的发展。这一反差说明,我国教育学还没有形成学派林立的繁荣景象,没有形成反映不同声音、展现不同精彩、包容不同思想的宽容自由的教育学学术环境。

所以说,学术批评不仅是教育学各流派争鸣的表现,同时也是学派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因此,为了促使教育学流派的形成与繁荣,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提倡一种健康的学术批评。

2 学术批评有助于教育学思想的争鸣

一方面,教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学术批评。思想在碰撞中激活、在言说中展现、在争论中完善,学术批评是某一思想形成的基础,也是其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具有深刻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思想,也是最希望得到学术争鸣、最能够经受学术批评的。另一方面,教育学思想的传播同样离不开学术批评。对于一种理论、一种思想而言,与之争论、进行批评本身就是对它的一种支持。对于学者来说都希望自己的思想言说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术界的争论,并因此长久的活跃在学术论坛。因为即便是再深刻的思想也经不起学术界的“冷处理”———既不批评也不表扬,一味保持沉默,这是短时期内封杀新兴思想的最好武器。当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就采取了统一的策略,即拒不批评、保持沉默。出于无奈,恩格斯化名冒充马克思的论敌进行“攻击”,这样很快使马克思的《资本论》得到广泛的评论和传播。所以说,教育学思想在学术批评中产生,在学术争鸣中发展,而其思想的成熟和完善更离不开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

3 学术批评有助于教育学问题的解决

良好的学术批评有利于解释和明辨教育学的理论问题,也有助于处理和解决教育学的实践问题。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问题越说越清。从教育学理论发展来看,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教育学的各种概念、命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以致造成目前教育学的各个概念、命题模糊不清。而人们对目前的教育学形成的共识之一,就是“教育学缺乏一整套概念、范畴、专门术语,教育学的命题也缺乏逻辑性”。上述理论问题的解决最终只有通过学者们认真地摆事实、讲道理,彼此之间诘疑问难,争鸣答辩,才能更好地深化教育学理论思考,从而实现促进教育学理论发展和完善的目的。从教育学实践来看,一方面学术批评与学术对话一样,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我们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也有利于深化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教育实践起到监督、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学术批评不仅有助于规范和明确教育学命题,还可以将规范性的教育学理论问题转换成可操作性的命题来解决教育学实践问题和指导教育学实践活动。

《从追赶到超越--教育跨越式发展之路》


二、学术批评的两种误区及其后果

1 学术批评本质的错误理解及其后果

“批评通常是指对人们不正确看法和不良习气的揭露和纠正。但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批评中,并不仅仅包括对学术成果(著作、论文、报告等)的资料缺失、观点谬误、方法守旧等‘负面’情况的驳诘,还包括对学术成果、信息资料、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性的客观评判。”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学界的学术批评存在着将两者分裂的现象。

一方面,人们只看重“批”的学术思想的功能,却忽视了“评”的学术思想的价值,致使学术批评主体间存在着难以沟通的误解。由于对学术批评本质的片面理解,学术批评往往是以挑毛病、缺点、错误为主,致使人们很容易将别人的批评看成是对自己的责难,对自己的不满,甚至认为批评别人的人是别有用心,来者不善,从而使以理性自居的学者们在学术批评面前充斥着非理性的情绪。同时,又由于非理性的作用,学术批评也缺少学术规范和理性精神,学术批评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学骂”姿态示人,很容易给人一种怒目相向、横眉冷对的敌对形象,失去了学术交流本该有的冷静和理性,给人一种匪气、霸气的感觉,不仅伤害了学者之间的融洽关系,也使学术批评失之偏颇,更加不利于学术发展。

另一方面,过分夸大学术批评中的“评”的功能,而忽视了学术批评中的“批”的价值,致使学术批评文章表面繁花似锦,真正的商榷性文章和批评性评论委实难得一见,而充斥在各类学术刊物或出版著作中的学术批评文章大都以“广告式”、“推销式”的书评和介绍为主。学术批评变成了另一种相互吹捧、互相推销的手段。这种学术发展的假象背后同样也是对学术批评本质认识不足的反映。

对学术批评本质的另一种错误就是忽视了学术批评本身也是一种学术研究。目前我国教育学界从事这类研究和实践的学者并不多,成果寥寥无几,甚至整个学术界从事学术批评研究或专门进行学术批评的学者是屈指可数。“中国有这么多的教授、研究员,90%的人一辈子写所谓的‘论文’、‘著作’,但却有可能未曾发表过一篇学术评论文章。不把学术批评本身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就很难形成关于学术批评的健康、健全的学术机制、学术氛围和学术规范,也难以培养和发展学者们学术批评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没有建立起良性的机制,学术批评本身就容易沦为阻碍学术发展的一个因素,成为恶化学术氛围、毒化正常人际关系的工具。因此,我们说完整、健康的学术批评应该是“批”中有“评”、“评”中有“批”而最终指向明辨真理、发展学术的不拘于形式的学术交流。它是一种立足真理、遵循真理、追求真理的理性对话。批评不是目的,只是明辨思想、探寻真理的手段。

2 学术批评形式的不当把握及其后果

学术批评形式多样,可以是书面的,如撰写相关的评论文章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也可以是口头的,如在学术研讨会上对会议的交流文章做评论、向文章作者进行讨教;还可以是在学术机构内部,在教授、研究人员、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中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讨论会等。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学术批评都离不开学者的参与,离不开学者的言说和书写。所以说,学者如何言说和书写是影响学术批评结果好坏、效果高低的关键。

学术批评本身就是学术发展的一剂良药。俗话说:“良药苦口”,即便是言之有理的学术批评,对于被批评者来说都是一剂有点难以下咽的良药,更何况是“得理不饶人”,自认为是绝对真理,比他人高一等的学术批评呢?类似的学术批评,其言说和书写很容易给人一种学霸的感觉,影响学术批评的学术价值和效果。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学术批评应该本着一种冷静的、温和的口吻,让被批评者及其学术界其他学者心服口服,这才是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批评。另一方面,学术批评毕竟有“批”的功能,倘若过于和颜悦色,尤其是对习以为常的弊端,批评文章写得过于温文尔雅,人们就感觉不到批评的力量。基于这种想法,人们也会宽容那种咄咄逼人的“学骂”形象,但这又委实不符合学术批评的规范。但我们相信具有良好学术品味和学术良知的人,绝对不会以打击和中伤自己的学术同行为快事。因此,在学术批评中必须把握言说和书写的尺度。长久以来,我国教育学领域里的学术批评往往容易表现为一种过激的言说和书写,尤其是当它与政治联姻时,这种学术批评似乎就更加成为一把中伤他人的利器。

事实上,温和、含蓄的书写和言说并不意味着降低了言语的力量和评判的深度。反而,过激的书写和言说却极易引起无谓的论争、恶意的炒作和攻击。尤其是对于讲面子、好含蓄的我国学者来说,学术批评的形式,书写、言说的风格将是学术批评能否达到预期学术价值的又一重要的决定因素。譬如,过激的言说和书写,容易使双方忽略学术批评的实质而陷入一场毫无意义的“口水大战”之中;过激的言说和书写,也会造成学者们彼此之间的人身攻击,破坏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传媒发达的当代,过激的言说和书写,还有可能成为他人故意利用、恶意炒作的对象。如此种种,污染了学术讨论的空间,阻碍了学术发展的进程。

三、我国教育学发展所需的学术批评

教育学发展需要健康的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必须立足一个“理”字,体现一个“美”字,坚持一个“容”字。具体而言,未来的学术批评必须坚持批评基点的合理化、批评形式的审美化、批评主体的宽容化。

1 批评基点的合理化

学术批评要坚持理性精神和客观真理,这是学术批评的立身之本。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只有坚持客观真理,实事求是地开展学术批评,才能以理服人,才能引起学术领域的普遍共鸣,也才能达到学术批评最终促进教育学发展的学术目的。

学术批评是一种学术研究,它要求批评者对于被批评的对象要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客观上讲,在学术批评之前批评者必须对被批评者的学术思想和成果进行相对客观的研究和评价。学术评价是否合理、客观,最终关系到学术批评的成败。只有在对被批评者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和评价的前提下,遵循一定学术规范和原则进行的批评性讨论和争辩才是健康的学术批评。事实上,遵循学术规范的不少批评文章本身就是很好的学术论文,它体现着批评者自己对于某一事物合乎逻辑的解释和探讨。所以说,学术批评立足客观真理、实事求是,批评的对象是学术思想而不是某一个学者或学术团体。正所谓对事不对人,学术批评需要一种理性精神,也体现着一种理性精神。

因此,所谓的学术批评基点的合理化就是指学术批评要合乎客观真理,合乎理性精神。坚持真理是学术批评的前提,遵循理性精神是学术批评的保障。

2 批评形式的审美化

文明时期的学术批评,不应是争强斗胜的擂台,而应是集各方智慧解决问题、深化研究的平台。人文学科的学术批评一般不存在胜败和输赢,多数情况下是参加批评的各方均有道理,只是谁的道理更多一点、更有说服力而已,哪一方都不可能是绝对的正确和客观。所以,学术批评的实质是各方应在学术论争和对话中取对方之长,补自己之短,从而形成学术互补,促进学术发展。尤其是对长期以来为教育学不确定性而苦恼的教育学学者来说,学术批评更加不可能是“东风压倒西风”的悬殊之战,而更多的是势均力敌的思想较量和观点论争,在论争中彼此吸收对方的优势和合理之处以完善各自的不足。然而,这种没有输赢的论争何以形成,不见高低的论争何以有效,把握学术批评的分寸和时机很重要。时机有利是学术批评的制胜之道,分寸掌握恰当是学术批评的万全之策。尤其是对爱面子、讲含蓄的中国人,只有理性的、宽容的、平和的、温文尔雅的学术批评才容易让人接受,才容易引起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探讨。从这点来看,应该提倡学术批评的“审美化”。

学术批评的审美化讲究批评时机的把握、分寸的掌握都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咄咄逼人的学术批评会给人强词夺理之感,抵触情绪油然而生,在这种情绪下即便是再深刻再有道理的思想也难以让人心服口服。所以说,头脑冷静、态度严肃、审时度势、适可而止、把握分寸、抑制激情、以理服人、得理让人,是学术批评审美化追求的境界。学术批评审美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和谐、自由、轻松的学术氛围。

3 批评主体的宽容化

学术批评的对象是学术思想,批评的主体是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喜欢溢美之词,厌恶批评指责,这是人之常情。以理性自居的学者们在从事学术研究时也难以避免人之本性的影响。更何况在学术批评不得法、认识有局限的情况下,学者们很容易出现极端的学术言论和行为。批评者往往得理不饶人,以在学术上完全正确的权威形象示人,被批评者则是反唇相讥,对于批评和批评者更不能持一种客观、冷静的学术态度。批评主体的刻薄形象,不仅导致学者之间存有一种非学术的芥蒂,而且也阻碍学术批评的健康发展。学者们惧怕别人对自己学术思想的学术质疑和讨论,同时也怕得罪他人而很少进行学术批评,表现严重者便走向另一个极端,学术批评变了质、走了样,仅仅表现为一种相互吹捧和宣传,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意义。

我国学术界包括教育学界形成真正的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不仅需要学者们善于进行学术批评,而且还要求他们善于对待学术批评。所以,宽容地进行学术批评和宽容地对待学术批评有利于我国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派形成,尤其对于具有创学派意识的教育学家来说,更应该有宽厚仁爱的雅量。只有批评主体宽容地对待学术批评,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才能形成,健康的学术批评、有效的学术对话和学术争论才能得以提倡。概而言之,健康的学术批评需要宽容的、理性的、平和的学术批评家。


作者简介

张宁娟,1979年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著有《从追赶到超越--教育跨越式发展之路》等。


往期推荐

观点

合理引入同行评议以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书简

编辑是能成为专家学者的

撷英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主题论文汇编

刊界

第七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正式启动

方圆

政府工作报告双语学习词典

数迹

2022年度CSSCI源刊出版数据初览(扩展版)

智汇

2022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 ↓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观点」学术批评与教育学发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