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回答“四个之问”中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

吴学琴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4-01-0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也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凝心聚力的崭新话语,这一话语是在“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生成的。作答“中国之问”生成了以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型话语为纲的系列特色话语,作答“世界之问”生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作答“人民之问”生成了回应民生关切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作答“时代之问”生成了因循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创新话语。作答“四个之问”构成了以中国式现代化特色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为要素的自主知识体系话语。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体系 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作者简介:吴学琴(1965-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安徽合肥  230601)。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9期。

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四个现代化”到80年代的“小康社会”,从21世纪之初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人类文明新形态”,虽只一字或一语之差,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体系完整、逻辑自洽、表达独特、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创性话语。这一话语体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党的二十大报告这样回答:“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毫无疑问,这段话已经作出了正确回答,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生成的,是具有原创性概念范畴的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一、作答“中国之问”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话语


何为“中国之问”?要言之,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当今中国,世界局势加速演变,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日益增多,“灰犀牛”“黑天鹅”等大概率和小概率事件不断增加,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层出不穷,风险挑战的汹涌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治国理政的难度前所未有。在如此凶险严峻的背景下,一系列事关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急迫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这就是亟须破解的“中国之问”。为回答中国之问,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瞄准百年复兴的目标任务,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战略安排、根本动力、法治保障、从严治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历史主动和立场方法等十三个方面的系统话语。正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中,生成了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现阶段的任务等目标任务型系列话语。正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中,基于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发展现状,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新发展时期,我们科学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基本实现到全面建成的“两步走” 战略,从而生成了“两步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战略话语。正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中,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也只有坚持方向明确、立场坚定、方法灵活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度对外开放,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从而生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等系列动力型话语。正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中,把全面依法治国视为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生成了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系列法治保障话语。正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中,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方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从而生成了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等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保证话语。正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而生成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系列经济建设话语。正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发展协商民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宗教发展的中国化方向,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话语。正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中,我们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作为制度规约,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切实保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文化遗产,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造出为人民立传、为人民而歌的优秀作品,从而生成了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等系列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话语。正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中,生成了涉及分配制度、就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标识的民生话语。正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家安全事关民族复兴,事关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坚定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从而生成了以政治安全为首,重点领域国家安全为基,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协调等一系列定国安邦的总体国家安全话语。正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中,我们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生成了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等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话语。正是在回答中国之问,确保香港、澳门如期回归,解决台湾问题中,我们探索出了“一国两制”模式,从而生成了在香港、澳门的实践中行稳致远的“一国两制”制度话语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目标话语。正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中,我们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以团结奋斗创造了历史伟业,生成了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依靠顽强拼搏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等因循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话语,使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成为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中,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生成了“六个必须坚持”等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话语。


上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十三个方面的话语,第一个方面的话语是目标任务,紧接着第二到第十一方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十个方面的内容,第十二个方面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话语,最后一方面表达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话语,从而形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任务为纲,以历史主动的精神风貌和姿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战略安排、根本动力、法治保障、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十个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并形成相应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习近平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经验,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母版、套用经典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模板,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直接再版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模式,翻版西方现代化之路,而是坚持“两个结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刻回答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也决定中国共产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从而绘就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绚丽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2020年以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进一步系统作答了中国之问,2022年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明了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的必由之路,更好地统筹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在疫情防控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贯彻了新发展理念,构建了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出了高质量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广泛开放,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稳健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而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旗帜方向问题,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只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生成了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中国话语。

二、作答“世界之问”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


何为“世界之问”?习近平精辟分析道:“世纪疫情阴霾未散,局部冲突硝烟又起,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回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人类社会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谓“世界之问”,就是遭遇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的新情况新态势;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文明赤字日益严峻之时,“世界怎么了”“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等重大命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我们怎么办?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习近平站在全人类利益的高度回答了此类事关全球发展的系列问题,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回答“世界之问”,我们更深刻意识到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从而生成了人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等当今流行的国际话语。回答“世界之问”,更加坚定了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世界愿望,也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从而生成了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等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话语。回答“世界之问”,生成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话语。中国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在这条新路上,中国始终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外交宗旨,这条新路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道路。回答“世界之问”,生成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等三大倡议的国际话语。“三大倡议”表达了全球各国人民的心声。今天的世界,人们对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和平稳定、推动文明进步的渴望更加强烈、需求更加迫切。唯有发展才有出路,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不是一国独霸,而是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也成为当今时代人们普遍认可的理念和话语;全球发展离不开全球安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人类作为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唯有团结合作,才能共克时艰,破解安全治理难题,这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全球安全的前提是承认文明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守护多样性也成为世界之潮流。这些事关全球发展、安全和文明的话语表达了人类共同的心声,也成为当今的主流。回答“世界之问”,生成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话语。从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给沿线地区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实现了共同发展,从而使“一带一路”成为国际社会绕不开的流行话语。回答“世界之问”,让我们深知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我们要推动世界各国在千差万别的利益和诉求中实现共商共享、和而不同、合作共赢,从而生成了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加强多边合作,完善全球治理等已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共同话语。回答“世界之问”,生成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共同价值话语。这既符合中国人民心愿,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始终同世界各国一道,齐心协力,守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习近平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思想、社会有机体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天下”“协和万邦”的本体论、“阴阳平衡”“众生平等”的认识论、“中庸之道”“中正平和”的方法论、“义利合一”“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论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负责任态度明确回答“世界之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就是答案。今天这一答案坚定地写在了积极发挥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机构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上,写在了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上,也写在了积极参与海洋、极地、外空等新兴领域的规则制定上,更写在了网络、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全球安全的维护上,从而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十八章到二十章明确强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从而科学回答“世界之问”。正是作答“世界怎么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作答“我们怎么办”,中国共产党为全球和人类繁荣提供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中国理念。正是在作答“世界之问”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深入人心,全球发展、安全、文明倡议话语得到各国呼应,“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推进,从而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系列国际话语,为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夯实了基础,换言之,“世界之问”的答案铸就了人人皆知、广为认同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

三、作答“人民之问”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大众话语


何为“人民之问”?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人民之问”就是要解答人民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难题,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回答“人民之问”就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正是聚焦“人民之问”,才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大众话语。回答“人民之问”,我们深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明白中国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我们清楚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从而生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流行话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也成为今天的共识和标识,进而凝聚起亿万民众的磅礴伟力。回答“人民之问”,汲取了“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生成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为民造福的理念,生成了时代出卷、我们答卷、人民阅卷等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人民话语。回答“人民之问”,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基本原理,阐明共同富裕是一个对全社会而言的总体概念,它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或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而是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物质富足,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所以党要始终把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促进共同富裕,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勤劳致富。这些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和实践使中国式现代化明显区别于西方现代化,从而生成了被人民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大众流行话语。回答“人民之问”,生成了把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群众工作话语。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持群众路线,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并因此生成了中国共产党日用而不觉的人民群众话语。回答“人民之问”,生成了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在发展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人民话语;生成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建设话语。


回答“人民之问”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是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习近平多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强调要在理论宣传、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网络与信息等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宣传文化领域也闻令而动,创作出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流浪地球》、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等精品力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既是文艺作品的创作动力,也是创新理论的不竭源泉,因而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相结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才能满足人民需求,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创新理论。回答“人民之问”,践行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初心使命,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群众路线,密切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何以成功,未来怎样才能成功”的胜利密码和发展逻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大众话语。

四、作答“时代之问”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话语


何为“时代之问”?习近平深刻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易言之就是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理论与实践的重大时代问题。只有回答“时代之问”,才能因循历史发展规律,掌握历史主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今天我们所面临和解决时代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艰巨程度都超乎想象。如何回答时代问题?马克思认为需要创造新哲学新理论,武装人民头脑满足群众需要,“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显然,科学的理论必须从人民出发,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解人民所难,这恰是“两个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即从中国实际出发,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守正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坚持“两个结合”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本概念、逻辑和范畴,既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些基本概念、逻辑和范畴,深刻阐释了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实践的验证性,凸显了其理论的先进性和发展的创新性,讲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新理论新话语,极大满足了群众的理论诉求,进而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物质力量。回答“时代之问”,也就解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张答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话语,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事关当代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话语;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这一事关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的话语,坚定了“四个自信”。回答“时代之问”,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时代话语,生成了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建设话语,生成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话语,回应了人民的“美好向往”,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回答“时代之问”,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生成了自我革命、防腐拒变、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创新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等全面从严治党的系列话语,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习近平正是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变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方法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理论成果,这一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集中呈现,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典范。习近平本人善于吸收和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讲明白深刻的大道理,用“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阐释协商民主,其面向基层、面向实际的亲民话语,接地气、有生气、富朝气的大众话语,架起了科学理论通向人民群众的桥梁;善于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用“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抒发爱国情怀,用“一枝一叶总关情”阐发人民观念;敢于说前人没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凝聚起磅礴的奋进力量,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五、作答“四个之问”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话语范畴和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话语、国际话语、大众话语、创新话语产生了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这一力量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立场的人民性,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真理性,更源于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人民性和真理性。正因根植其深厚的人民土壤,因循客观的历史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在回答其是什么(内涵特征)、为什么(本质要求)、如何实现(重大原则)中生成了逻辑自洽、体系严谨、内涵丰富的自主话语体系。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其特征是什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表明作为现代化,自然有现代化发展的一般特性和共同特征,其中最本质的共同特征便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联系,产生了民主化、法治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特征。西方的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实现了高速发展,健全民主法制,推动教育科学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模式构筑了一套西式民主与科技的现代化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的前提是只要实行西方的民主,纳入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落后国家一定能赶超发达国家,反之就只能永远落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现代化发展征途上,一度掉进了西方现代化的陷阱,以西为瞻,模仿西方,追赶西方,落入了西方现代化话语的窠臼,“以西解中”。但西方的现代化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剧变,尤其是机械化计件式分工分配所带来的人的现代异化,其现代化的前景并不美妙,反而危机四伏。今天中国式的现代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宣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这也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掷地有声的庄严回答,清晰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特性,是工业、科技、法制等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克服西方现代化的弊端的进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表现在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上,这条道路展现出更多的自信自立自强,与西方人口少、只满足少数人的物欲、人与自然失调的殖民侵略型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重构了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形成了真正属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这条道路纠正和改写了以往西方拘于中国式的贫穷落后、中国式的愚昧无知、中国式的卫生习惯等“中国特色”的贬义刻板印象。


那么,为什么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本质要求是什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九条本质要求:第一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提出和解决了领导力量问题。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表明,中国的现代化一开始就一波三折。20世纪初,在清廷衰落和西方殖民的双重压力下,中国沿着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开始变法图存,探索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无奈都失败了。百年经验证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性质、特点及条件,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既不能走西方模式,也不能走俄国模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启动,也谈不上建设;历史还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才会取得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后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了旗帜方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正是由于始终坚持这一前进方向,坚持“两个结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独立自主,成功走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条到第八条“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六个方面体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等方面如何干、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干的问题。第九条即最后一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满足前面八个本质要求后取得的必然结果。与西方生态恶化、殖民侵略、物质崇拜的工业文明之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文明新形态,避免了两极分化、遏制了物欲膨胀、降低了空气污染、制止了血腥战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文明新形态,通过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了共同富裕、丰富了精神文明、建成了和谐共生命运与共的新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该如何创造这样一种文明的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是“五个坚持”,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第一、二“两个坚持”决定了创造这样一种文明新形态的旗帜和方向,具有举旗定向的作用,从而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话语,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扭转历史命运,最根本在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是管总的、管根本的。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否则旗倒了路偏了,不可能解决人口规模巨大和共同富裕的问题,更不可能走上和平发展、两个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第三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的。我们发展的目的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原则。由此生成了坚持人民立场、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权利、改善人民生活等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目标的人民大众话语。第四个“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解决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广大人民富起来的重要法宝。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激流险滩,新时代我们党更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从而生成了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等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动力、提升活力的系列话语。第五个“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解决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方式手段。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才使我们站起来、富起来。新时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也要发扬斗争精神,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敢拼敢打,才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上述分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从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生成了分阶段、分领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话语,生成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话语,生成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回答“四个之问”中,创造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五个基本特征、九条本质要求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怎样的现代化,为什么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五个坚持”的重大原则解决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前进方向、发展道路、价值立场、发展动力等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也解答了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一完备的理论体系生成了从领导和立场到方向和道路、从特征和原则到动力和机制的系统的话语体系,在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这一话语体系言之有据,其据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言之有理,其理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言之有术,其术是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言之有方,能够全方位多途径提升话语国际传播效能。




参考文献:

[1]顾海良:《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与学理探寻》,《理论视野》2022年第11期。

[2]艾四林、陈钿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

[3]唐爱军:《“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学习时报》2022年4月25日。

[4]冯冉、陈锡喜:《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动力机制、结构要素与误区规避》,《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4期。

[5]李正图:《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学术探索》2022年第9期。

[6]吴学琴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

★ 备注:请写明收件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方式,或者可以致电我们进行信息登记。订阅热线:010-59366555

长按二维码订阅《马克思主义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