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是一年庸碌(2013年度叙事)

弱德 昆仑群玉 2024-01-09


转眼又是一个四季轮回,春夏秋冬走过,毫无充实之感,满是惴惴之情。再回首,过往如烟,一片氤氲,朦胧中,只觉自己根基虚浮,一年好景又虚度。往后观,而立之年已是不远,寸功未建,建树全无,仍旧是遥望卓越,难以企及。在当下,心下里,也是颇多迷茫,何去何从何处是归程?人生的十字路口,无措徘徊,四下里,黑暗弥漫,心底下,却一点灵光闪现,这就是网师。我有一种预感,未来的一年,万事皆将尘埃落定,失路之人终将得归正途。这是后话,且容下一次年度叙事细细禀述。


一、关于读书,打底子的都因网师而读

记得去年的年度叙事,我曾发下大愿:若能平均一月两本,我心足矣。将本年所读之书摞一起,十九本(《中国哲学简史》上下册,共十八种),较去年九本已有增长,然离二十四本却距离依旧,虽有欣喜,却惭愧如旧。今日不妨再发宏愿:若未来一年,每月三本,则当得大欢喜。

二零一三年二月四日,《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读毕;二零一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学校的挑战》(佐藤学)读毕;二零一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学习的挑战》(佐藤学)读毕;二零一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佐藤学)读毕。“润泽的教室”成了我心中最美的风景,“相互倾听”成了我心中最妙的语言。虽然现实中,我离实现“润泽”“倾听”尚有距离,然这并不影响我对“润泽”“倾听”的仰慕,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做小组合作,尽量让小组合作变成一种交流,小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有所启发,而非程度好一些的单方面向程度差一些的输送。我教学生,尽量做到训练有素,各就各位,各司其责,不折腾,让一切如其所是,共享静好。我上课,加大了学生们学的力度,不教而教,无招胜有招,强调自我订正,自我反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室里,需要做的还很多,再想办法再想招,如南瓜般默默成长。

二零一三年二月十五日,《中国戏剧史讲座》(周贻白)读毕。对于戏剧,心中总是有一种难以割舍。听惯了咿咿呀呀,看久了生旦净丑,怎样都是一种享受。想来,戏剧的节奏与我心底的节奏暗合,都是一种默然缓缓,在唱念做打中,在水袖翻飞翩跹中,一段光阴被固化,一种心情显露。哭过笑过,争过抢过,结局却已注定;想过念过,爱过恋过,人生不能重来。品戏韵万千,看人生百态,自己也在戏中走了一场,场上一曲悲欢,场下几捧热泪,心灵的成长肉眼可见,生命被淬炼得更加剔透。“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只剩“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且歌且行。

二零一三年二月十七日,《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毕。对于哲学,好感由来已久。高中时,“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让我颇有业障皆除,境界顿开之感。大学时,对于马斯洛,对于尼采,对于弗洛伊德,对于荣格,也曾读过些许,然于中国哲学,所读甚少。读起《中国哲学简史》,让我对中国哲学肃然起敬,果真博大精深,果真直指人心。一代宗师的通俗之作,让佶屈聱牙、晦涩难通的中国哲学顿时清新活泼了许多,细品慢读,唇齿留香。

二零一三年二月十九日,《当时只道是寻常》(安意如)读毕。真真的一个才女,让人心生佩服。她的作品,总是能让情感拐无数个小弯,击中心中最薄嫩的一片。对于纳兰容若,当年教学生《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时已是大为叹服。一代奇男子,百世缠绵情,竟然可以心思细腻的这等程度。隔了无数光阴,苍老了无数岁月,这个才女子又沟通了那个奇男子,两颗心的融合,成就了《当时只道是寻常》。

二零一三年五月十二日,《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丛培香、刘会军、陶良华选编)读毕。这真的是一次在光阴中穿梭的旅程,从民国始至当代终,不同的人,不同的文章,真真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对于这本书,颇有几句话想说。这本书,二零零四年买的,在我手头已经有些年了,时至今日,方才拿来读完。我常说,人与书,是很讲究缘分的。初次相见,买来置于桌上,这是刚刚邂逅,有些好感罢了;翻开来读,这才是相爱的开始;能够从头读到尾,这也只是相爱益深,恩爱日浓;读罢再读,这才真正的日久情重,情根深种;再度而至三读四读而至终生相伴,这个人与这本书才算修成正果,“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那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二零一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民国女子》(桑妮)读毕。对于民国,我总是有莫名的好感,甚至于带有一点点向往。隐约记得干老师曾言自己对于民国并无特殊情感,想来还是干老师自有高境,我等升斗小民实难企及。在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男子立于浪尖潮头自不待言,女子亦是不让须眉,自有一股英气。她们求生存,她们求幸福,“她们谋生亦谋爱”。张爱玲那句名言:出名要早呀!想来道出了她们许多人心中不吐不快的言语。她们在努力,她们在挣扎,然最终能有一个光明的尾巴的,毕竟是少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元稹的这句话,无数人批判过,但却也从某种程度上道出了“红颜自古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无人处,盈盈珠泪偷弹撒琵琶”。

二零一三年六月四日,《乡土中国》(费孝通)读毕。不愧经典之名,字字珠玑,不忍释卷。最初听闻这本书,是读大学的时候,因了种种,始终未能读到。想来是缘分到了,也就读到了。我来自农村,对于这本小书很是亲切,很多以前没想通的地方豁然开朗,于自身,于当下,有了一种更明了的关照。费先生《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里的一段话,对我颇有启发,先生这样言道:“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我也是做老师的,先生的话,为我推开了一扇门,门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二零一三年六月十一日,《半生缘》(张爱玲)读毕;二零一三年十月十六日,《倾城之恋》(张爱玲)读毕。对于张爱玲,爱恨交织,欲罢不能。首次读到这个女子,我尚在读高中,今日再读,自是又一番体悟。她太冷静了,冷静得让人害怕。读她的文章,我总是觉得她就立于我旁,冷眼旁观,看我读她的文字。每每拿起她的书,总是有一种恐惧,害怕她又拿起她的刀将我割得遍体鳞伤,虐我千百次;每每拿起她的书,总是难以读很久,最多四五十分钟,一定要歇一会儿,松口气,从那种华丽的忧郁中走出,确定一下,我没有生活在那个煎熬的时代,没有遇到那个煎熬的人。不去捧起她的书,百爪挠心,心痒难耐,迫切地想知道那个女子又会讲些什么;不去捧起她的书,总是不习惯就这样安稳安逸,总是渴望被她再拿起老钝刀在我的小心脏上拉道儿口。人,真的很矛盾,就在这种爱恨交织中,她的两本书读完了。还余三本,想来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定又是一番痛并快乐着。

二零一三年七月九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读毕。头一回发现,原来小说可以和哲学结合得如此密切,边读边感慨:原来小说,就是一种哲学。“爱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不懂永远,我不懂自己。爱是什么,我不知道。谁能懂永远,谁能懂自己”,水木年华的旋律在心底回荡,米兰·昆德拉的声音在耳畔呢喃:“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托马斯心想: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字字诛心,无所掩饰,有一种“暴力美”。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六日,《致青年教师》(吴非)读毕。猛然发现,温润如水的文章,是这样地迷人。字里行间,弥漫的,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的日子久了,在学校里摸爬滚打的时日长了,我好像慢慢地变了。曾经的梦想模糊了,曾经的坚持松懈了,自己慢慢庸俗了。读罢掩卷,惊出一身冷汗。真的很及时,当头棒喝,虽未顿悟,却是清醒了很多。总觉自己还算有梦想,有坚持,然不知不觉中,梦想好像有些变质,坚持也有些动摇,读罢此书,算是将梦想和坚持又重新锻造,杂质必定排出不少。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读毕。不得不说,我对于小学语文真的是情有独钟,总觉得孩子们尚未长成,坏习气沾染尚少,天真无邪多,童真童趣多,乐意无边。对于窦桂梅老师,心中始终存有一份敬意,因为当年,就是因为她“三个超越”的讲座,我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语文教学这个行当里来。读完此书,颇有故人相逢之感。当年,痴迷于窦老师的课例,《圆明园的毁灭》来来回回看了几遍;当年,以能成为窦老师这样的老师为目标,热情似火,激情满怀;当年,总觉得,窦老师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女子之一,出口成章,大气磅礴。今日,观看此书,又是一番故地重游,故人重见,温暖如初。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小心轻放的光阴》(陆苏)读毕。一个老男人,对这种温婉细腻,脉脉含情的文字格外钟爱,不能不说是一朵奇葩。真的很喜欢,真的很动心。那烟雨江南,清风细雨中,果真多钟灵毓秀,不沾染人间烟火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写出的文字,自然是浑然天成,一派天然,细细道来便是万种风情,娓娓叙述自如水墨丹青。任意采撷一小段,以飨诸位看官:“我想看看你的眼,那里面住着我深爱的秋天。我所有的谷仓,在你看着我时,一一蓄满。我瘦薄的身躯,悄悄丰盈。即便有雨,亦是好天气。”真好!

二零一四年一月十二日,《陈旧人物》(叶兆言)读毕。一本关于前辈学人的书,这类书真的是深得我心。对于前辈学人,总是满怀崇敬,读他们的趣闻轶事,总是会有一种满足感,莫名的,不知从何而来。因了叶先生的家学渊源,对于这些个老前辈了解得自然是多一些,写出来也真实丰满,我等读者读罢,只觉众位前辈学人形象,如在目前。见贤思齐,通过叶先生生花妙笔,我等后学,得以领略前辈学人风范,自恨晚生,不能得见众位先贤风姿,自惭学问根底浅薄,孤陋寡闻,羞愧难言。自然,心底也泛起要好好读书的心思,能有先贤十一,当自窃喜不已。

二零一四年一月十五日,《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英海尔德)读毕。这书读得,好生吃力,宛若天书一般。然想到网师“从学习到教学——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课程未能参与已是罪过,若连皮亚杰部分的教材《儿童心理学》都未读完,那就未免太过混账,于是也就咬牙读了下来。读完之后,颇有云山雾罩之感,然对一些基础概念,不论对错,倒是有了一些个理解。已经想好,寒假中,继续读点儿皮亚杰,估计着多少会知道些许吧,一笑。

一年读书,至此已是梳理完毕。难读的难啃的,都是网师要求的。不得不说,若没有网师,估计我会在“安乐乡”中直至老死。感谢网师,虽然我一门功课都未能合格,但是,因了网师,我多多少少读了些个可以为生命打底子的书。如若我未来修炼能略建寸功,那都是网师的功劳。

当然,本年度网络玄幻仙侠小说也看了一些,如:《天生神医》《网游之邪龙逆天》《修真世界》《仙路争锋》《不败战神》《星河大帝》等等,不一而足,读时通体舒泰,读罢全然忘却,也就不再赘言。

未来一年的读书生活,量上争取能够每月三本,内容上,网师教材、文学、历史学、语言学、教育学、哲学、国学多多少少都看一些,希望自己未来一年的读书生活有质有量,保质保量。


二、关于教学,慢慢有了一丝训练有素的味道

上半年,高一高三跨头,下半年,两个高二。高考成绩,还算过得去,超市均分不到一分,不高不低;统考成绩,同样也是不高不低,不好不坏。对于教学,前一阵子的一篇文章中已经做了总结,粘贴到此处,算是本年的年度总结。

(一)一种心态——心平气和

我的学生,在我面前,真的不够好,好像很少有能令我满心欢喜的学生出现。习惯不好,成绩不好,修养不好,卫生不好,真的是不好得没有底线。面对这样的学生,不生气,真的很难。

但是,我对自己说:制怒,心平气和。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做起来真难,虽然难,我也用大毅力去做。想一想,在教室里,破口大骂,脸红脖子粗,该是多么的穷凶极恶,如果当时自己有另一只眼看着自己,估计自己都会觉得自己非常可怕;想一想,总是生气上火,心底必然会累积怨气,累积到最后甚至可能成为戾气,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一句恶言,寒了学生的心,冷了师生间的情;想一想,成天火急火燎,自己的心脏也受不了,愁思郁结于内,必然影响健康,健康亮红灯,那还谈何幸福完满的教育生活。总结起来,就是:莫生气。

伟大的教育先行者薛瑞萍老师说:教师的不祥之器是什么——怒!她有一段话,我时不时地拿出来翻看,提醒自己,检讨自己:“不要着急,不要生气。要微笑,要温和。训斥的次数多了,就没有效果了。教学和班级管理就会陷入弹药补给的狼狈状态,最后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焦头烂额又不得善果的——必定是这个愚蠢的教师。

(二)我的阵地——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抓住了,我的学生自然会越来越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然也就落到了实处。

语文,文以载道,满满都是德育点。课文中本身蕴含的德育教育点,自然是不能落下。学《滕王阁序》,教会学生不要虚度好时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最美好的光阴里,在最灿烂的日子里,“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折空枝”,让青春因奋斗飞扬,让年少因拼搏闪光。教《陈情表》,告诉学生,人生中,最最温暖的就是亲情,因了亲情,我们心中才会没有黑暗,因了亲情,我们才会走过所有坎坷。学生们的心底有了触动,我们的教育在学生心底花开。

给学生读书,告诉学生过来人的经验。本学期,我电脑上敲了将近二十篇文章,我习惯于将我自己写的文章打印出来,贴到教室后面的墙上,与学生们分享,心情好时,我还会在课堂上读我自己写的文章,跟学生们交流;我也习惯于给学生们读我正在读的书中的于他们有益的段子、篇章,告诉学生们我对这些段子、篇章的理解,比如本学期,我选读了窦桂梅老师写给十八岁即将成人的女儿何松阳的信《多么青翠挺拔,多么阳光灿烂》中关于处理与异性感情的段子,再比如陆苏《小心轻放的光阴》中关于亲情的篇章《风中的扣子》《女儿是父亲掌上的花》《妹妹的相册》等。在交流中,我与学生有了共同的话语,学生的心向我敞开,我成了学生的良师,更是益友。

结合所讲授的文章,让学生写小段子,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写的小段子,熏陶情感,陶冶性灵,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学《装在套子里的人》,让学生们写《我读“别里科夫”》,有的孩子就写道:别里科夫是个悲剧人物,值得同情,他只是坚守了他认为对的东西,他也是个可怜人。对教师,对其他学生,都有一种触动,原来,我们与别里科夫并无本质的不同,只是道不同罢了。比如学《上梅直讲书》,让学生写《浅论“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就是要告诉学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虽身处底层,但不可忘记奋发。再比如学《<金石录>后序》,让学生写《浅论“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就是要告诉学生:人生,有时是一种无常。等等这些,学生们接触的多了,慢慢就好了。

(三)一种手段——读书

本学期,让孩子们读书,应该说是我自己觉得自己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件事情。

我专门抽出了两个周的时间,作为读书活动周,这两个周,每天晚上的家庭作业都是读书,要求是:五十页加旁批。

当然,在做这个活动之前,我也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首先就是通过校讯通,向家长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之后,动员家长给孩子买书,教师仔细琢磨了自己的阅读经历,向家长跟学生推荐了近五十位优秀作家,希望家长们买这些作家的作品;最后考虑到要让家长见到读书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教师就设计了一个“把书读给爸妈听”的环节,就是孩子们将自己当天读的五十页书中感触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家长听,跟家长交流心得,最后家长在孩子当晚所读书的最后一页写二十字左右的寄语,可以是对孩子表现的评价,可以是对孩子的期望,也可以是听了孩子读之后的感想,等等皆可,不限。

最后,两周结束,效果不错,我就将读书这个传统延续,每周两个晚上的家庭作业是读书,一直持续到期末。

通过整个学期的读书,有的孩子将张爱玲全集几乎读完,有的孩子将三毛全集几乎读完,有的孩子几乎读完了路遥全集,有的孩子几乎读完了安意如全集,有的孩子对白落梅情有独钟,有的孩子对余秋雨情有独钟,有的孩子对张小娴深情牵系,有的孩子对林清玄深情牵系,有的孩子着迷于沈从文,有的孩子着迷于史铁生,有的孩子沉浸在莫言的世界,有的孩子沉浸在钱锺书的世界,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书读得多了,学生们慢慢就驯顺了很多,听话了很多,教师也就省心了很多。当然,将操练的时间花到读书上,对成绩必然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起始阶段,成绩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下滑,这就需要教师顶住压力,理性看待。只要前期熬了过来,等读书的好处显现,后期哪怕不能笑傲,至少能保证不差,但是,我为学生的一生奠定了基础,功德无量。同样,摘引薛瑞萍老师的一段话——这个女子,真的了不得,其高度真的是我等升斗小民难以企及——她这样说:“在别的同行严格要求、严防死守的时候,退一步,走开——而不是离开,用更为温暖、更为长远的关爱的目光笼罩着孩子;用更为宽松、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召唤孩子,然后,他们与‘优生’的距离越来越接近——就算永远有一段距离又怎样?重要的不是替教师考得多少分,而是让他们能够享受学习、享受语文。

(四)最佳帮手——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作用,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我要引导学生感恩父母,反过来,我还要与家长结成联盟,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

用好校讯通。我习惯于使用校讯通,每天都用,短则一条,多则三四条,五条六条的情况也有。首先,要告诉家长学生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背诵情况。家庭作业和背诵基本上是在家完成的,家长就要对孩子的家庭作业和背诵负责,至少要部分负责。我习惯于通过校讯通表扬作业完成优秀者和背诵过关者,通报作业未过关者和背诵未过关者。其次,要告诉家长孩子们在校的表现。尤其当孩子们处于较为浮躁的时期,我总是通过校讯通,让家长朋友帮助教师做好孩子们的思想工作。第三,要给家长支招。有时我会通过校讯通,将较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告诉家长,也会将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做的事情告知家长,提醒他们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避免。第四,要大张旗鼓地表扬。比如某个孩子今天的表现极好,我就通过校讯通对孩子和家长的努力进行肯定,向孩子和家长表示祝贺。

提供亲子交流的渠道。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跟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为师者,就要为亲子间的交流提供渠道。本学期,“把书读给爸妈听”,让孩子与家长分享读书之乐;“亲子十分钟”,让家长查孩子的背诵、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爸妈陪我写作业”,孩子们自己写二十分钟,再花十五六分钟将自己写的读给爸妈听。通过不同的方式,为孩子和家长的沟通搭建平台。当然,要想全部的孩子和家长响应是不可能的。再一次引用薛瑞萍老师的一段话:“做教师的只要个总体差不离,具体到哪个孩子情况,那就看孩子的天分和家长的行动了。我发出了口令,他不跟,有人跟,于是有了快慢优劣的差别,这是自然之理,也是公平之事。


三、关于杂项,还算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

(一)关于奖状

二零一三年二月二十六日,校级普通话演讲比赛二等奖;二零一三年三月,校级“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征文比赛二等奖;二零一三年三月,湟川片区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校级“奋进——青春的号角”主题征文比赛辅导二等奖;二零一三年四月,校级“教师读书评比活动”三等奖;二零一三年五月,市级优秀团干部;二零一三年十一月,校级“读书活动月”征文比赛辅导一等奖;二零一三年十二月,校级师德论坛一等奖;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市级教学论文二等奖。

(二)关于电视

电视,自然是在音乐频道跟戏曲频道之间来回转换。印象中比较深节目有:《越女争锋》《空中剧院》《光荣绽放》《梦想星搭档》。在古典与时尚,传统与流行中穿梭,身心愉悦。

在“爱课程——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上,也看了些视频。有《中国音乐十讲》(安宁)、《中国传统器乐》(袁静芳)、《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与书法艺术》(钟明善)、《戏曲文化漫谈》(焦垣生)、《昆曲艺术》(周秦),蛮有趣味,未来的一年当好好亲近。

(三)关于书写

本年度,写了将近二十篇小文章。刚开始写时,真的是痛苦万千,写着写着,倒也不觉得辛苦,反倒觉得自有乐趣寓于其中。未来的一年,自当坚持。

(四)关于人生

本年度,对于人生人事又有了颇多的了解,自觉越发成熟起来。想来岁月催人老,老的不光是脸,还有头脑。

(五)关于网师

过去的一年,又是个一事无成,仅仅将所选课程最基础的书读了而已。未来的一年,希望能够在顺其自然的前提下过关一门课程,如若不能过关,也要确保不被网师清除。

(六)关于微博

读干国祥老师和魏智渊老师的微博已经成了每日的必需,未来自然一如往昔。总是从“新教育”索取,终归不好,心下颇多歉疚,故希望下半年,能做一期漂亮的“每日一诗”。

零零碎碎,一年的光阴又叙述了过去。看起来好像颇多亮点,事实上,仔细观瞧,却毫无可以留在时光中的东西,没有突破,只是按部就班,又是一年庸碌。希望未来的一年,事事顺遂,平安和乐。希望下一次年度叙事,可以将“庸碌”这个词换掉,哪怕换成“略有所成”也好。

就此罢笔。

2014年1月16日黄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