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这样做小区景观,住宅项目才能大卖!

看见景观 2022-05-17

以下文章来源于明源地产研究院 ,作者听雨

这段时间关于住宅趋势讨论很多,其中包括社区景观变化。有人质疑,疫情只是阶段性事件,不是常态化现象,真的有必要因为这件事专门对设计做调整吗?


明源君认为,产品趋势始终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需求发生变化必然驱动产品调整。这段时间人们所提及的问题或短板,更多是原本缺失的部分,只是此前并没有太引起关注而已。


产品必然是不断趋于完善的,而这一疫会成为一个加速剂,让居住者及设计师重新思考社区景观的价值。


过去,住宅的“消费品”属性被过多的放大,最本质的居住属性反而被弱化了。未来景观设计会从重视觉,转向重内容。也就是围绕居住者的生活场景,去营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空间。


 

景观设计回归本质

从提供物理空间到营造生活方式

 

设计的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逻辑。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个人的需求,还要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


一、打造健康生活空间,成为景观的重要命题


景观从注重好看,转变为注重好用,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与人息息相关的健康功能在普及。尤其是经过这次疫情,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度将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①空间布局更科学,充分考虑环境对人的影响

社区中的各景观要素,构成了一个微环境。景观空间如何规划布局,直接关系环境的宜居度。一个健康的社区,其风环境、光照条件,温湿度一定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科学的空间布局,让不同人群都能享受到最好的自然条件。


以光照为例,融创对于景观空间的光照,有以下三条原则:

老人活动场地有初阳。要求场地布局靠东向,6:00-10:00阳光充足,让晨练的老人能享受阳光照射;

亲子互动区域光线充足,并充分考虑太阳光照的规律,种植更多遮阴植被,保证这一区域光线明亮又不过于强烈;

球场光线温柔化。球场一定南北朝向,避免运动中阳光晃眼;同时增加运动区域树荫面积,提升舒适性。

 


这基于对社区人群活动特点的研究。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是健康景观不可或缺思路。

 

②功能配置上,健身锻炼设施设备更人性化

在设备设施方面,环形跑道、景观漫步道、康体锻炼基本是现在健康景观的必选模块,并且会根据幼、少、青、老,不同年龄群体进行景观功能划分。除了必要的运用场地和运动器械,还在细节上做了很多贴心的设计,比如夜间路面照明、中途休息区等,让这些功能更加实用好用。


比如龙湖 ·星海彼岸结合归家主园路,设置400米环形夜光有氧跑道。在坡地处放置了显眼的坡度提示牌,针对坡度变化给予跑步者合理的跑速建议。另有600米塑胶跑道,跑道还分段划分出起跑区、热身区、竞速区、趣味跑区等功能区,提高跑步的舒适性,避免膝盖损伤。


 

儿童活动区,不仅按照年龄段定制适宜幼龄、中龄、大龄区的娱乐设施,还贴心的设计了高低组合椅供家长陪伴和等候,划分专门的婴儿车停放区域、儿童存鞋区域。



中南置地在集系产品中,把健康作为景观设计的三条主线之一。为了提供一个人们乐于参与的运动氛围,在运动空间打造上同样多了很多人性化的设计。


比如跑道周边设置起跑区、超越区、休憩区以及起点终点提示,距离提示,卡路里提示,休息区提示等标识。途中设置运动加油站,休息区、拉伸设备、储物格、直饮水、洗手台、自动售卖机等,解决了以往室外运动面临的一系列不方便。

 


二、追求更高效便捷安全,智能化成为必选项


智能型景观也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这次疫情中,智能技术为社区防疫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极大减少了人与人的接触。过去智能技术在小区里面的应用,虽然得到很多认同,也不乏一部分人担心隐私泄露,对人脸识别安防监控等还存在顾虑。而经过这段时间的用户习惯培养,智能社区会更深入人心。


智能技术在小区中的运用场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落地过程中,大致会有以下几个方向:

 

①人行及车行出入自动识别

人脸识别和自动呼提功能已经有很多落地案例。业主回来时,只需刷刷脸,单元就会自动打开,并呼叫最近的电梯。

 


龙华金茂府不仅实现了车牌自动识别,还能将车辆跟所属业主及居住的楼栋信息对应起来,通过藏在吊顶缝板中的灯带指引业主到离该楼栋最近的空车位停车。

 

 

②安防监控,对危险事故提前警示

比如通过身高识别,自动检测儿童的活动空间,防止儿童私自跑出小区;老人在社区发生摔倒等意外时可由系统自动发出警报。

 

③无人设备投用,协助社区管理

这段时间实地智慧社区的智能配送物流机器人引起了很多关注,机器人会自己上电梯、直接送货入户,在不便出门的日子里,机器人成了非常重要的“快递员”。业主还可以用手机在社区自建的超市下单购物,再由机器人送货上门,减少人员接触的风险。

 


这些场景让给未来智能化社区带来很多启示,比如公共设施是不是可以通过智能化,让业主的生活更便利?让物业管理更高效便捷?这或许大有可为。当然,这些功能实现,需要从整体的景观空间上去规划,比如机器人的行走动线,如何不与行人冲突;园路如何更平整,比如井盖隐藏式设计,等等。

 

三、更多的邻里共享空间,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在世卫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除了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外,还包括社会适应良好。就社区生活而言,社会适应可理解为社区内的人际社交关系



现代社区,邻里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生疏的,没有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亲密感。重塑邻里关系,从创造更多的邻里共享活动空间开始。


比如这几年流行的共享书吧、景观会客厅等等,都是从景观社交功能出发的。

以旭辉为例,旭辉提出了在社区里面打造缤纷盒子,将健身空间、亲子空间、美食空间等特色场景装进一个个可组合的、灵活的盒子空间里。这些了盒子将会所配套小型化集约化,使业主们既享受生活的缤纷和社交乐趣。




四、营造沉浸式景观,引导人与环境互动


过去,社区景观强调表面的视觉效果,呈现出中看不中用的特点。而实际上,社区是居住者的生活空间的一部分,景观就存在意义首先是为居住者的生活服务。


这几年,互动型景观在越来越多项目中落地,通过一系列功能的设置,引导人与环境,人与人进行互动,让景观融入到社区生活当中去。


比如水景,以前小区里面的水景是纯观赏功能的,一些小型喷泉还存在漏电风险,可望不可即。相反的,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小区水景已经向着浅水设计转变,成为儿童玩乐空间的一部分。


比如万科杭州西雅图项目中,儿童活动场所以海岛和鲸鱼为主题组合活动器械,并设置了一个喷水鲸鱼的戏水池水,水深仅有0.3米,孩子们可以尽情在水边或水中嬉戏玩耍,家长不需要担心有安全问题。


 

自然花园板块,在植物丛中竖立起植物的问答铭牌、昆虫鸟类的轮廓雕塑,还将图文小知识嵌入到花圃上,观赏、认知、休憩,一举三得。

 


植物方面选择了遮荫大乔木和花果树,比如种植会结果的桑树,并在树下配置铭牌,标注了桑蚕成长的互动标识,把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对应起来,引导孩子和自然互动,家长和孩子互动。 


 

五、回归自然生态,让社区融入到大环境中


过去,社区景观的打造往往只关注于红线以内的空间,将社区与周边环境切割开。而事实上,自然生态是一体化,人的本性也是亲自然的,如何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创造更生态自然的环境,是景观设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可以看到,一些社区景观设计上已经开始追求“天然去雕琢”,重现原生自然的气息。比如位于良渚文化村的郡西澜山,地形本身高差较大,建筑布局依据山势形成多个不同的台地花园,花园与花园之间,用高低错落的挡土墙和台阶界定和连接。

为了让建筑融入到植物和土壤中,挡土墙采用质朴的毛石堆砌,并在缝隙里植上佛甲草,以弱化人工修饰的痕迹。


 

再如海绵社区,站在社区景观与城市环境的角度上,进行社区生态营造。

龙湖集团高碑店列车新城就在社区中打造了一个中央公园,场地中部生态植草沟,用于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而在下沉式绿地之上,架起了一座飞桥,下雨天的时候,下沉绿地储蓄雨水,住户还可以通过飞桥在社区中活动。

 来源:山水比德


生态谷中特别设置了户外小课堂、观察井、生态展示牌、净水展示模块等,为居住者提供一种生态教育的互动体验。





新的趋势下

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



一、从人的生活场景出发,倒推景观设计


景观空间首先是个公共活动空间,主体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什么人,有什么活动需求,是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


全龄化这几年在社区景观中已经普及,不仅在高端改善项目,刚需项目也会把儿童、青年、老年人等几类人群的活动需求考虑进去。围绕人们的活动场景,进行对应的景观设计。


举个例子,比如社区动线,过去常常是把它作为一个园路来考虑,与周边环境及功能割裂开来,没有考虑到行走其中的人,会发生哪些动作。


越秀专门针对“归家”这个场景,做了细致的主题研究,并把归家者划分为四种身份,身份转化的归家者、极致效率的归家者、社区互动的归家者和寻觅消遣的归家者,分别为他们设计一条归家园路,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动线系统。


 

这个动线系统串联起了19个场景,80项细节。比如针对漫游式的归家者设计可探索的趣味园路,并且布局趣味和体验型的设计细节。针对沉浸型的归家者,利用高差、半封闭景观,打造低调舒畅的归家园路。


 

这种模式,将原本散落在小区各处的功能模块,跟人性轨迹结合起来,形成连贯的景观空间,让功能不至于被闲置。

 

二、创造停留的条件,才能激活空间活力


在一个空间里面,总是会有一些角落能吸引人驻足,而一些角落总是冷冷清清,因为要让人停下来,无论是站一会,还是坐一会都需要支持物。


举个例子,儿童活动设施是为孩子量身定制的,但孩子通常是由看护人最常见的是老人带着的。如果只有儿童设施,而没有老人休息条件,老人不会在这呆很久,这意味着,孩子也不可能长时间在这里停留。


一个闲置的空间,是没有活力的。因此,在儿童活动空间的规划,不仅要考虑儿童的特点,还要考虑老人的需求,包括座椅、地势、气候条件等等,其中有很多细节可以推敲,比如说有靠背的座椅就比无靠背的凳子,更能让老人多坐一会。

 

三、适当做减法,给景观预留成长区间


对于居住者的需求研究得越多,想要实现的功能就复杂,又要全龄化,又要人性化, 还有智能化……其实,无论是从空间容量,还是成本控制上,设计都不可能一直做加法;空间填得太满,意味着它就没有弹性了,无法持续成长了。甚至,还可以成为一种妨碍。

比如过去一些社区空白处消防登高面摆放移动花钵,或者健身设备,到了紧急时期,这些设施设备可能影响救护车辆的回车和停放。

相反的,未来社区景观应该更提倡科学的布局,该留白的地方应该留白,比如采用地面划线的方法,作为活动场所。相反的,在不占用消防登高面积的前提下,在各组团周边处增加一些更实用,更人性化的东西,比如洗手池,单元快递柜,座椅等。



适度留白,空间也会更有生命力。


比如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结合,给慢生树种预留生长空间。像深圳·中海半山溪谷这个项目已经交付10年以上,建造时,园林景观的单方造价不到200元人民币,但建成四、五年后,随着苗木的长大,景观效果越来越好,现在整个社区看起来郁郁葱葱。

 


规划植物的时候,就要预见到几年后每株植物的状态,植物与植物间的排布不过于紧凑,为未来植物生长留足空间。同时,使得成长起来的植物互相渗透,相处支撑,相互映衬,形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体系。



作者:听雨

 



相关阅读-《6大空间,19个场景,80项人性化细节 | 这可能是近期最让人惊叹的住宅产品创新》


相关阅读-《疫情后,我们景观可以做些什么?》


相关阅读-《景观研发:科技引导型健康社区》


上一期阅读-《干货 | 景观水景常用防水材料整理》



注:文章来自 明源地产研究院(ID:mydcyjy),仅用于交流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