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战归来再读书——我的美国法学院申请之路

视角学社 2020-08-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律政职场先锋 Author 李熠

作者:李熠,原载:律政职场先锋,本号经授权转载。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梦想赞助者!


(一)留学的缘起

 

2017年,我四十岁,不惑之年。

 

人生过半,青春只剩尾巴,却还有许多事没来得及做。我开始怕死,比从前更在意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有一天我闲来无事回顾了我的人生规划,发现几乎都完成了,唯独我想了二十年的海外留学的夙愿依然pending。申请美国的LL.M.这个想法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

 

我说再次,是因为自从我从商业转行学习法律之后,我便抱着去海外法学院留学的想法;无奈家中巨变,我有更要紧的事需要照料,无法成行。这过程中我曾在2009年试图尝试过。当我兴冲冲的报了托福,并上有意向的学校网站看报考资格,我发现所有的学校网站上都写了中国的JM(法律硕士),需要已经完成了本科学位,这暗示着我这类大专同等学力考研后毕业的法律硕士很可能没有读LL.M.资格。我不死心上寄托网查看过往的申请者留下的经验帖,没有这类申请者的痕迹。请教了身边读法律的海外留学归来者,却没有听说过一个类似的先例。很显然,我需要挨家挨户的去和学校确定我的申请资格。

 

巧的是2009年我正好赶上了事业上的大机遇,吉利汽车和福特汽车商业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的交易,我机缘巧合成了吉利汽车沃尔沃收购项目的代表吉利汽车的法律组负责人。工业收购本身就比其他类型的收购比如能源型收购复杂,更何况双方是体量庞大的全球知名上市公司,汽车业又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一举一动备受瞩目需要全心投入,这就逼着我在留学和事业发展的优先顺序中做出选择。对我个人而言,一旦收购成功,我实现事业几连跳的机会触手可及;即便失败,这也算是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左边是能否有LL.M.报考资格依然是个问题,右边是事业机遇千载难遇,没多犹豫,我把托福和留学降级到第二优先顺序。我觉得成就大事是需要时机和因缘的,顺势而为为好,现在我等候多时的事业良机到了,我需要狠准稳的拿下它。


而这一放就是八年整。这期间随着沃尔沃汽车被吉利汽车成功并购,我收获了事业上的成就,逐渐成长为知名跨国公司中国区General Counsel;我受邀出入各种知名法律论坛,作为嘉宾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出了专著《总法律顾问手记》,旨在帮助年轻法律人顺利完成学业和事业的跨越,第二册同名书今年七月也即将出版上市和读者见面;我创建了以北京为根据地的法律社团“律政职场私董会”,帮助加入私董会的年轻法律人提升职业软技能,获得事业进阶;我甚至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读完EMBA,在名利场里转了一圈后对人生有了更通透的想法。

 

我这半生,前二十年是蜜罐养大的娇娇女,后二十年家中变故身不由己地成为家中的支柱。变故也是一种力量,推着我从宁波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后(现已升为本科院校),拿出勇气坚持大专考研三年直至被四川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录取。而后又在职场上冲锋陷阵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而努力;却唯独忘了按自己的心意洒脱的活。

 

如果今天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天,有什么还没来得及做而觉得遗憾的事吗?海外留学这四个字触击中了我。仿佛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将听到了远方的冲锋号般,那四个字竟让我热血沸腾了。直觉告诉我,留学时机到了!

 

(二)为什么年过四十想留学?

 

海外留学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刚开始条件不够成熟,可是等到生活工作理顺了以后,又放不下眼前的实惠;这大约是许多人的真实状态吧。很多人有种“侥幸”心态,没有出国我也过得很好呀,花这么多的钱出国留学,这是我事业发展必须的吗?

 

首先,选择归零需要勇气和智慧。从2013年起我就纠结在这问题上,直到2017年豁然开朗。顿悟的原因是发现如果继续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觉,虽不愁眼前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人生成就基本上定型了,甚至后二十年职业生涯可以一眼望得到头,这对我而言是件可悲的事。我自认为我的潜力才发挥了60%左右,未来还有二十年我需要的是更好的事业平台,发挥出自己剩下的30-40%的潜力。正是在我的这个发现和我的自我期待之间存在的差距,促使我走出舒适区,选择归零后重新出发。

 

其次,要实现事业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我对未来目标市场的人才需求及时做出反应。中国法律圈顶层发展极度精英化,伴随着职业生涯的进步,我感受到了竞争越来越激烈。假设原先在中低端法律市场中脱颖而出只需要比周围的人努力和用心一点,那么顶层的法律职业竞争则是全方位的厮杀;包括能力、学历、资源、人脉,至少不能有一个别人可见的短板。读一个LL.M.二十年前是法律人的奢侈品,如今成了标配;在跨国公司的中国总法圈,海外留学回来更是标配。绝大多数人是享受了海外留学的红利慢慢做到这位置上的,而我这样纯土鳖出身的在这个位置上的极其稀少,我是圈子里的少数派。少数派意味着你要挑战的是别人的固有思维。虽然这很酷、很刺激;但如果有可能,我想通过投资教育从而享受留学带来的事业红利,把挑战别人固有思维的精力花在其他更有价值的地方去。出国读书虽不能保证未来事业更上一层楼,但长远来看机会增多;机会对有实力的人而言说成如虎添翼也不为过;精英化的圈子要求我敏锐的察觉我所处的市场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并做出反应。

 

当然,也有人会说,英雄不问出身。的确,在起步就业市场上,大家都没工作经验,能力、工作态度比一纸毕业证书更重要。另外在创业者身上,更需要的是对市场的准确判断、战略眼光和领导力等因素,文凭说明不了什么。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在职业经理人的路上走,海外留学是居安思危后的决定;趁着光景尚好,及时整合巩固我手中的资源和成果,形成更有力的支撑。

 

举个例子说,当市场薪水超过一定金额之后,假设1M,放出一个职位就有大批优秀的候选人可供选择。北京上海各种高端人才比比皆是,除了熟人,没有人会有耐心仔细的去了解你的内在。我的起始学历是大专,硕士并非排名前十的国内名校,属于能力上有明显的竞争力,但教育背景硬伤也很明显的类型。能走到今天已属奇迹,但我不能因为过去的奇迹而乐观的推断我能一直如此幸运下去,留学不能保证我的发展上限,但可以锁定发展下限。

 

最后,纯粹的从开眼界体会不同的法学教育和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人生中是值得有这样的一段体验的。我的个性倾向于拥抱不确定,因为不确定中蕴含着无限的生机,我最怕一眼望得到底的生活。因为这种恐惧,我一路从国有企业折腾到民营企业最后到跨国公司;也因为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从商业转学了法律,从法律又学习了MBA,跨界发展带来的启发和反思让我受益匪浅。同样,我相信国外的一年学习生涯,能让我对世界有新的认知,让自己内心更自信从容,人生更丰满,少一点遗憾。

 

记得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教授说许多人活到中年就死了。他们的人生在某个地方卡住了,看上去活着,其实已经死了,所以我们要有归零精神,要再出发。留学会让事业暂时归零,事业中断的沉没成本,学费支出也不是小数字,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让自己满足于现阶段的成就,避免温水煮青蛙的悲剧,重新出发,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梦校的选择、托福、成绩单、和LSAC评估

 

有人好奇的问,这么大岁数了去当学生,你能适应吗?

 

受职业训练的时间长了,女人变得像男人一般理性,我没怎么纠结在小问题上,譬如我都四十了还能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问题,同学比我年纪小接近二十岁我会不会尴尬。障碍或多或少有一点,但没必要在这类事上费心思,没什么跨不过去的坎。我穿得了华丽的晚礼服出入闪闪发光的场合,也可穿牛仔裤去街头小摊吃串串。既然决定了要去,首先要确定的是梦校,然后考过托福、做LSAC成绩认证和评估、准备其他书面材料、走完申请流程。

 

在梦校选择上,最早通过电影《Legally Blonde》确立了去哈佛法学院的志向。虽然电影里的女主角有点傻白甜,但那时候恰逢我考研拉锯战的几年,想着读书当然得留洋看看,最好能上哈佛这样的法学院。考上研究生后同宿舍的好友柳同学的亲妹妹正好从哥伦比亚大学JD毕业,常听她说起她妹妹在美国生活学习的种种,让我对哥大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好感,后来哈佛和哥大就成了我心中的梦校。

 

这个过程中,我的研究生导师黄力华教授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这是我的幸运。毕业多年他依然关心我的发展和成长,听说我有留学想法,他特意帮我介绍了他的老朋友也是法务界的知名前辈Shawn和我沟通。Shawn早年美国JD毕业,差不多是我国最早去美国读JD的那批人,后在知名跨国公司做Legal VP。和Shawn沟通后,我大致确定了我的择校清单。另外君合律师事务所曾有几位律师轮流借调我这里工作,其中一位借调结束后去了NYU,加上君合每年出国留学的律师不在少数,里里外外交流了一圈,定了申请学校名单。同时我查了学校的网站,发现八年之后,许多学校放松了报考LL.M.的条件,至少法律硕士不再是个问题,被当作是第一学位了,也算是时代的进步。

 

其实,梦校和梦中情人一样,真正结婚了也不一定合适,但你就是有想热烈追求的欲望,是一种幻想和执念;但幻想和执念如果能落实到行动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从幻想和执念开始,一点点的努力,先成为了四川大学的一等奖学金获得者、优秀硕士毕业生,渐渐获得工作上的事业成就,后来机缘合适,出书、致力于法律社团的活动。根据寄托上的经验贴,我自我评估后认为这都是申请的加分项;但我也清楚大专初始学历是失分项;综合来看,因为工作和其他软实力明显出众,我也许有反转机会也不一定。最后四下望去就差托福了,于是就决定去拿下它。

 

托福备考过程是很自虐的。老领导曾问我能否考出个体面的成绩出来,我说能!因为考试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了,一份努力一份收获,比工作中的不可控因素少多了。幸好最终果然如我所言。我从84分初始成绩开始,在7个月内考到109分。这和托福大神们相比,并不是什么熠熠生辉的成绩;但与我一个40岁出头的人而言,也是份骄傲的战果。

 

在考托福的过程中,我去我读过书的四个院校办理成绩单,这个过程最为坎坷。我有一个大专学历,一个自考学历(无学位),一个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还有一个在职的研究生学位;这四个学校分别处于不同的城市,光开证明就够麻烦的。要命的是,我的大专成绩单居然在学校搬迁整合过程中遗失了,遗失的不仅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整届。那种无助无法用语言言表。我毕业都二十多年了,档案中间有许多人经手过,找到的希望渺茫。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老天在考验我留学的心志是否坚定。如果想放弃,当时就可以退却了,但我想也许还有其他曲折的办法能找到我的成绩。我去找了正好在办公室的母校宁波工程学院的教导主任,和她说明情况后,她马上张罗四处帮我寻找,又提示我去个人档案里找。感动的是,她向我这个二十二年前的毕业生保证,这些事情可以解决,学校绝不耽误学生的前程。

 

而档案在另外一个城市,幸运的找到了毕业时学校放入我档案内的成绩单。我托朋友去办时,听说我要复印九份,档案管理老师死活不肯,根据规矩只能出三份。其实给LSAC一份,自己留两份也就够了,最多五份足够,但当时我不熟悉申请流程,以为申请九个学校就需要九份成绩单。和老师电话沟通,说到我有正规的硕士学历学位,我四十岁想去美国读书圆梦,美国学校要所有我读过书6个月以上的学校的成绩单,我想申请九个学校所以要九份。情急之下我声音哽咽了,我虽然看不见那位管理档案的老师,但我想她一定很善良,她放下电话如我所愿密封了九份成绩单。


自考成绩单打得很顺利,但是给自考的大学本科毕业证盖章的时候出了大问题。按照自考办的规定,我正本的毕业证并没有遗失,他们不能在复印件上盖章。我找管事的聊了聊,希望浙江省的自学考试院的老师能把自考生扶上马并再送一程。管事的犹豫了几分钟,最后同意了。

 

成绩单准备好后,就要快递到LSAC进行评估。由于我有自考毕业证,但没有申请学士学位,中间和LSAC来回的邮件沟通可就多了。另外,我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EMBA学位,即便国家教育部出具了学位认证报告英文版,依然得不到LSAC的认可,LSAC武断的结论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不具备出具学位的资格,这对我犹如雪上加霜。我积极地想了各种办法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包括找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股东上海交通大学的林校长写信向LSAC解释,但这也不能扭转LSAC的看法;我想请中欧派人去美国LSAC总部当面解释,我赞助差旅费,可惜没实现。

 

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个晚上,心理素质千锤百炼如我也顶不住了,压力很大。我已经有一个大专的学历上的硬伤,再来一个EMBA的学位得不到承认的硬伤,不能不让我对在申请路上能走多远感到焦虑。想想等了二十年,做好了一切准备,做起来依然是如此的艰难,我恨不得人生能重来,高考的时候复读一年再考个好大学,一切都顺了。

 

坦白说,当时遇到的每一个沟坎,有的与我是晴天霹雳一般。我是个感性的人容易受情绪影响,我不断的告诫自己,耐心的去解释沟通磨一磨,总会一个个地跨过难关的。抱着这种信念,从五月开始打成绩单到七月,最后终于一个个的通关了。和LSAC又斗智斗勇了三个月,架不住申请时间到了,只能带伤上路,相信万事无绝路。

 

当现在走过这一路,作为一个经验之谈留给后来者时,这些已经成为了小插曲。但我想把这些过程花点笔墨记录下来,我考虑的是未来的有一天,当和我情况类似的后来者走上申请之路时,她/他可能会遇到同样的状况,至少看到过这篇文章后会有些心里准备,不会惊慌失措,陷入恐慌情绪中。

 

关于PS如何写、推荐信如何写、找谁写之类的细节问题,寄托上有许多帖子,已足够详细,不在此赘述了。另外我也有一篇关于托福的文章《总法律顾问手记68#:从84-109,我的托福英语学习心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此文在寄托的托福版面加精华了。

 

(四)申请留学的方向性思考——LL.M. vs. JD

 

在读LL.M.还是读JD的方向性问题上,导师的建议读JD,充分感受下美国的法学院教育,放松几年再前行,但我有不同的想法。

 

我读的是法律硕士,仿照美国的JD来设立的,虽然两国教育方法不一样,但如果直指核心的话都是没学过法律的人去学习三年法律,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不同。许多中国的LL.M.候选人四年本科加三年研究生都学的是法律,七年的学习真的比不上美国三年的JD吗?我觉得这不客观,高估了别人,没看清自己的优点。当然如果打算移民美国工作的另说。另外许多LL.M.申请人与我类似具有多年工作经验,事业根基在中国,真的需要从头学美国的法律并留下来工作吗?

 

我一直认为人要顺势而为才能有所作为。这些年工作,我切实的感受到我生在一个幸运的时代,虽然中国还称不上是强国,但东方的崛起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机遇在东方,从这个角度出发,JD对我就没太多的意义。另外从年龄上看,JD更适合刚毕业的年轻人,如果有人家境尚可、又年轻没什么太长的工作经验、想将来留在美国工作,不妨可以考虑JD。我现在正是年富力壮的时候,事业黄金发展期,三年JD回来就过气了,而一年正好。

 

不要把美国法学院三年神圣化,而非要读JD才觉得是纯正血统,不必执着的非名校JD不读。坦白的说,美国的JD并不是我国意义上的博士,如果是后一种意义上的博士,应该读JSD才对。我们不妨把这个博士看作一种荣誉称号,这样无论在美国工作还是国内工作起来心态更平和些;如果在申请阶段就把太多的未来的赌注押宝在JD学位上,恐怕这会成为学位的无法承受之重吧。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家庭并不富裕,父母能提供一年的LL.M.的学费和生活费,可孩子非要读JD,而且必须是美国前X名,怎么劝也听不进去,孩子认为申请不到美国名校的JD就是loser。

 

我们申请学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自己手上的资源,这包括年龄、未来就业方向、经济能力等,综合衡量后做决定。如果家庭为了供我去读书要卖居住的房子,即使我很年轻、将来打算在美国工作,我也不会去的。这显然是在一个学位上豪赌,从一开始就将学习和未来快速回报简单粗暴的联系在了一起,虽然读书有很多的目的,但最重要的一个是对知识浓厚的兴趣,享受学习的过程。如果从一开始出发点就错了,动作变形,这必定会反映在未来的事业发展上。初心不对,结果很难是我们想要的。

 

而各取所需很重要!如果我年龄正好,考LSAT也不是难事,经济实力读个JD也允许,也许我做另外一个选择也不一定。但就我目前的发展计划来看,JD并不能给我带来太大的价值。我已经有长期的工作经验+中国JM,我的法律知识和经验积累足够丰富;对我,加一个LL.M.,使得我长期工作后有一个放松并开开眼界的机会就足够了。

 

当然,LL.M.我也不是随便找个学校读,排名城市等因素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这会影响到我通过LL.M.的学习能为自己增加多少附加价值。坦白说,如果我有本科学位证的话,我的经验很长,我会只申T6;但鉴于我这种大专考研JM申请基本没先例,我申请了T14中的十个来保证我有书读;如果排名更低,我的工作经验的价值远远超过LL.M.,不如不出国。这就是我真实的想法,我也是如此实践的;很幸运,这个择校的策略最后没有落空。

 

对成绩普通的应届同学而言,申请好的学校因为缺工作经验是有点小难度的,完全可以先工作三五年积累一些经验攒攒实力,一举申请个好的学校。也可以先读一个排名一般的LL.M.,就业几年后重新申请一个好的LL.M.,这种申请者据我所知美国学校也是很欢迎的,如果工作经验争气,有机会冲击T6,甚至T3。

 

另外,我也不太想和JD的同学一起上课,尤其是一年级;JD、LL.M.混合课对JD同学的帮助恐怕更大,但对我们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律师就比较受罪。和一群对法律没概念的人上课,和大街上找一群人讨论法律没什么两样;这就好像我上EMBA课程时,当对某个领域无知的同学争抢话筒发言时,我不得不起身去课堂外享受咖啡水果一样;这样的发言多了,课堂对我的价值会减弱。我倒更喜欢和来自世界各国已经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LL.M.同学一起学习交流;即便是工作经验有长有短,但至少有来自实践的反思和总结。

 

我知道我在这些方面和许多人想法不太一样,我仅把我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差异是一定存在的,就当兼听则明吧。

 

(五)不同学校之间的申请感受及录取

 

我申请了传统T14中的10所,按阶梯状排列,六所藤校,四所非藤校。因为我的背景特殊,录取的结果非常有意思!即使我工作履历非常漂亮,所有的藤校拒了我;但所有的非藤校都给了我机会,其中包括NYU、西北大学、乔治城的录取,和芝加哥大学的waiting list。

 

经历了这煎熬等待的五个月,我敏锐的理解了藤校和非藤校之间录取原则上的差异。我的体会是美国的藤校非常注重本科的学历背景的,弱本背景申请者还是主动避开比较好,它们偏好名校应届或工作党,当然我这没本科学位情况也是事实,被拒也理由充分。我特别感谢录取我、甚至给我候补机会的几所T14中的非藤校的包容和大度,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一个学校该有的风范,这也是美国这个国家吸引我去留学的地方,只要你足够努力和用心,总会有机会。

 

申请过程,首先拼的是态度和用心程度。我们主要靠递交的成绩单、个人陈述、推荐信等材料来展示我们的形象,如果准备时态度松懈,那么就从一开始就输了。能够把出国想法落实到实际行动的人都是人尖,当我们准备文件时要想到在和全世界的申请者竞争有限的席位,如何让自己的文书脱颖而出很重要。我觉得打好用心和诚意两张牌。

 

我在申请准备上比较用心,就托福而言,我定下的目标是必须上108,这样至少学校能看到我申请的诚意,也不用担心我来了后年龄大英语跟不上。另外我也清高,作为一个长期任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法律顾问位置的申请者,如果英文分不够高,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这会和我履历不匹配的,是不够体面的。最后我的托福109收场,相信学校看到我40出头年龄和我的托福分,至少不会有收留我的顾虑。

 

其次,我花了点时间去和各个学校确认我的报考资质,这一点比较特殊。沟通时我附上了个人履历。但这种沟通其实也没多大作用,每一个我写信去的藤校都热烈的欢迎我报考,结果从排名低的到高的藤校全拒了我。我在不同的排名阶梯里都被学校录取过,自认不是我个人能力问题,而是这些藤校的一些不明示的条条框框卡了我。这浪费了我不少申请费,后来者就当个我推测的潜规则了解一下就好。

 

再次,背景好不好,文书都很重要,务必重视。我的PS中文改了三十多稿,英文稿就不说了,找了能找到的最合适的人帮忙把关英文。也许是我中年寻梦的故事感动了陌生人,许多素不相识我意料之外的人听我的朋友们说了我的故事后伸出了援手,纷纷给我意见和建议,这一点十分幸运。我觉得PS文章不在于写得多华丽,但要写出真实的自己;如果能注意段落安排的节奏的强弱安排,就更好了!我写PS的时候,回顾一路走来的艰辛,常潸然泪下;想到自己在这一路上的种种幸运,展望自己的未来的可能性,又十分欣慰。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反复,到PS定型的十月,未来之路已然十分清晰,我的心渐渐的安定了下来。

 

乔治城是最早来的offer, 我申请了国际经济法方向, 12月15日深夜那个电话的温暖和热情,我会终身铭记!它的到来让我看到了希望,虽然我情况特殊、硬伤明显,但我走的并不是一条绝路。有了乔治城大学的托底,感觉后面的等待都轻松了许多,焦虑消失了,至少有书读了。

 

西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得比较晚,一月底才到的。西北其实录取人是录取得很快的,我属于速度慢的,我不知道西北在犹豫什么。申请后等了两个月见没有人搭理我,我写了信去问,当天收到录取,感谢西北没有被我催烦。

 

除夕当天芝大的waiting list就来了,芝大的要求大家都清楚,对学术是比较看重的,招收的人又少,能被waiting list,至少说明我争取T6不是没希望。我生性乐观,这对等待中的我其实是变相的鼓舞。另外芝大整个申请过程全程有8封邮件解释芝大的录取流程和目前的阶段,我对芝大整体印象比较好。只是今年有102人在候补名单上,考虑到概率和芝加哥的位置,最终准备取消申请。

 

NYU是正月初七收到的,属于意外惊喜!坊间传闻NYU喜欢工作经验少一些的申请者、高GPA或者出众的应届生,但我发现其实NYU也录取许多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录的长期工作党也不少,这一点纠正一下。我当时申请NYU并没有抱什么希望,是准备收拒信的,我听大家的评价后的感觉是,我这样闪闪发光的工作资历,哥大必收我无疑。当时申请NYU是觉得纽约地方不错,学校排名也不错,即使我不是他的菜,用最流行的话说,为什么不撩一下男神试试,反正也100美金左右的申请费,给自己一个机会呗!我大致就是这个心态,谁知道男神比较早的对我另眼相看了,甚幸!

 

我个人的感觉是NYU对成员的diversity非常看重,我的成长之路很独特,录取我就是一个佐证。其次,NYU对工作党的工作经验比学历更看重,专业对口很重要。我申请的Corp. Law,而我个人又长期任General Counsel,公司法方面的法律事务我算熟悉,我去申请这个方向是比较有优势的。再次,对于工作党来说,成绩评级S不是必须的,当然对本科应届生是S起步。我的GPA评级AA而已,许多录取者中有工作经验的也是AA,这一点供参考。另外,NYU申请过程中我用了校友推荐信,NYU法学院2001年毕业的校友为我做了背书;我的理解是如果能有熟悉学校的人为我们做背书,能起到一定作用。最后,我的PS中的最后三段特地强调了NYU的diversity和我个人的diversity的匹配度;提到NYU的校训“坚持和超越”就是我人生写照;并高度赞扬了NYU对LLM学生的良好的服务(这是和NYU毕业的校友沟通后写上去的);目的是给学校一个我认真的了解过NYU的印象。最终来看,效果还不错。

 

(六)尘埃落定

 

“I will do well in anywhere the life takes me.”这是申请结果尘埃落定后我的感受。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是我的信条;虽然没有被梦校哈佛和哥大录取,但努力过后我并不遗憾。尤其是当我看到上届在读同学发的NYU宿舍窗外的景色时,我深信上天帮我做了最好的选择,这就是我想要的!一想到能在纽约的市中心读书之余好好的体会纽约这个多元化都市,我由衷的欢喜!

 

我起点有限,凭着对理想的执着和不服输的精神,一路坚持和超越,能被NYU这样的top law school 录取是上天对我努力的奖励,我很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也感激NYU,虽然是金子无论在哪里都会发光的,但把我从众多出众的申请者中识别出来、并给予欣赏和鼓励的那所学校,除了缘分,就是伯乐眼光独到。无以回报,唯有在未来一年的学习生涯中,专注用心的读书,把我的实践经验和思考多多的贡献给NYU法学院课堂,我相信这对我未来的班级也是会很有价值。

 

兑现了二十年的诺言,但很奇怪我并没有特别的兴奋和喜悦;与我,这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真正雪中送炭的教育机会,是十多年前我从一名大专生同等学力考生被四川大学法学院录取,这给了我改变人生的机会。说到这里,除了感恩四川大学法学院,我也希望川大有更多学子愿意走出四川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世界很大,趁着年轻去多感受。

 

另外我也不迷信藤校校友圈。当我在EMBA的世界里转了一圈后,我的体会是圈子是强者的游戏,和弱者无关。强者本身资源自带,因为自身的价值会导致资源集中,去不去读书都会有很好的圈子;而弱者即便在名校的光环下,内部的鄙视链依然无处不在,圈子并不能带来什么大的附加价值,重要的是把自身变强。

 

当然,那些强弱是相对的,我说的弱者是相对弱而已。回想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一个大专起步的姑娘,没有名校的加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接近理想目标,这是一个“自助者天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的意识到我内在的力量;留学对于我是锦上添花而已,让自己变得强大,比依附在名校光环下更可靠。

 

听闻不少申请过程中认识的朋友现在面临甜蜜的苦恼,收到的OFFER太多,不该如何取舍。排名、地理位置、奖学金等等,要考虑的东西还不少。我的想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梯队优先,T3>T6>T14,好的ranking能对就业有所帮助。

 

第二、如果一个梯队内有两个或者三个甚至更多的学校录取了,如果排名相差在三名之内,考虑地理位置,反之则考虑排名。一个梯队内两到三名很难说有质的区别,譬如NYU,CLC,UCL录取了我,那么我会选择位置更好的纽约;我们不能否认地理位置导致的资源禀赋,就像上海北京比武汉、南京更多机会更多资源一样。至于哥大或纽大之间,可以看哪一个学校有额外的东西offer,比如奖学金有没有,数额的大小,等等。

 

第三,如果学校offer的东西一样或者差别不大,我会遵从自己内心的个性倾向,去寻找我喜欢的学校的氛围。在我这个人生阶段,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比读书更重要,我希望我回忆起我的一年美国留学生涯,想到的大部分都是开心的经历。我对生活有品质要求,其实我长期以来也是个学霸,但我不喜欢苦哈哈的一天到晚读书,就刚刚提到的如果面临CLS和NYU的选择而言,我喜欢NYU的“study hard play hard”的氛围,生活方便;当然如果喜欢专心刻苦研究的,CLC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NYU的录取帮助我完成了一个人生夙愿,来世上走一遭不容易,前二十年承担的责任太多无法自由自在,后二十年想好好为自己活,十分幸运能够在留学之路上如愿以偿。

 

题外话是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恰逢中美贸易战爆发,涉及到对学生签证的威胁,只能说好事多磨。真挚的祝愿大家好运,祝福那些见过的和没见过的心怀梦想的同路人,感恩在梦想路上从来没放弃过我的梦想赞助者们,我们纽约见!

 

——李熠,2018/3/22日夜于北京


相关阅读:

申请美国硕士研究生的一点感悟

复旦教授:如果再读一次研究生

写在入职Facebook之前——我的八年博士生涯



作者:李熠 ,四川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任跨国公司总法律顾问多年,《总法律顾问手记——律政职场胜经》作者。原载:公众号“律政职场先锋”,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