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留学体会:解决复杂问题需要跨学科思维

视角学社 2023-06-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致极学院 Author 张炜 肖知兴


作者:张炜 肖知兴
转载:致极学院

【写在开头】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正文
我想和致极的同学,以及更广大的青年学子传达一个信息,就是一定要花部分时间跟不同专业的人,甚至是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这种讨论、这种多元的碰撞,它的收益和回报绝对是长期的,我个人受益匪浅。
——招商局健康产业控股CEO 张炜
预防失联,请关注视角备用号:

前不久,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疗管理与政策博士,招商局健康产业控股CEO——张炜老师做客致极下午茶,与致极学院创办人肖知兴教授共谈《我的留学故事》。

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选择从医,而是执着追寻自己的兴趣所在,跨洋赴美留学,选择哈佛的医疗政策管理攻读,开始学习并尝试多角度的解决医疗健康问题……这份经历带给了他什么样的收获?对于当代留学生,他又会有哪些建议?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分享。

▲致极学院创办人——肖知兴(左)对话招商局健康产业控股有限公司CEO——张炜(右)

01学习跨学科思维解决复杂问题

肖知兴:您和我们讲讲毕业之后选择去哈佛读PhD的经历?

张炜:当时出国还是一个很常见的选择,觉得国外日子好过。我看我的同学绝大多数选择去做生物科学Biomedical Science,之后也去了很好的大学。但当时我想,我本来就对实验室的兴趣没那么大,才到了协和医学院,我转了一圈后,难道我再到海外再去泡个五六年实验室,学习临床医学?我自己都很难说服我自己。

不过当时在临床过程中,我有了一个小感悟。进临床之前一直觉得我学好知识,学好临床技能了就可以帮助病人,这是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后来进了临床后,我发现这基本是一个童话。因为首先很多疾病的发生是有生物学以外的原因,跟他的经济能力、个人行为都是相关的;


第二个,得了病以后。能不能得到治疗?和有没有钱能支付治疗?这根本不是一个临床的事情;第三个,我当时隐隐约约会觉得,为什么同一个病症?即使在协和,也会有不同的老师用不同的方案去治?那个时候就会觉得到底哪些应该是标准,哪些是可以探索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个运营和组织的问题。当时只是觉得,我见到这么棒的医生有这么好的经验,但为什么没有标准化、没有普及?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翻国外有什么专业的时候突然发现,国外有这么一个专业叫做Healthcare Policy and Management,就是医疗政策与管理。它实际上是从非临床的视角,去解决一些健康问题。

这过程中也非常幸运的,我看到了一些今天看起来仍然是很先进的项目。比如兰德,兰德有非常好的项目,就是通过你做研究项目分析来获得博士。还有沃顿,沃顿那时候虽然是商学院,但专门有一个PhD项目叫Healthcare Management。就是融合了商学院的各个知识,来解决医疗的问题。这两个点吸引我,我也都拿到了offer。


哈佛大学医疗管理与政策是最吸引我的,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若干学院来组成一个专业项目---因为传统都认为一个专业属于一个系---哈佛的描述,我觉得它说得非常直接,就是医疗健康的复杂性超越了任何专业,当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首先就要是跨专业。

之后哈佛再解释到,为什么医疗管理与政策专业要有医学院、政府学院、商学院、文理学院来联合授课?我毕业后他们把法学院给加进来。那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就是我们原来认为的专家都是一个discipline,沿着一个专业走五年,十年甚至五十年,但随着现实问题复杂性的增加,他需要从一开始就以宽广的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02好奇心推动每一次关键转变

肖知兴:您从协和一毕业就到哈佛,很多人可能分不清,以为您到哈佛读的是MD,其实您读的其实是PhD,这个细节要跟年轻人们强调一下,国外的MD它好像不怎么挑本科专业?

张炜:是这样的,分两个维度。一个是你医学院学四年,但是你基本的生物学、化学这些知识得有,所以美国有一个叫做PreMed Requirement,叫做医学预科要求,要求你在本科中修这么几门课,知道基本的生物学和基本的化学,你对人体有基本的理解,它叫做PreMed。无论你学什么专业,你可以是学艺术的,只要你修了这几门PreMed,满足了基本需求,你就可以申请。

第二个维度呢,实际上医学院它特别强调就您刚才说的领导力技巧,因为当你面对一个弱者,你又拥有极强大的权力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去引导他、支持他?这些素质咱们都知道。领导力一半儿是天生的,一半是培养,而在医学院的面试中大量的注重你的personal skills,就是你怎么去跟人沟通。后来人们的确发现,这件事情不是后天能随便教会的,它是有一个基本的技术核,然后看你的人和人之间的技巧,这两个后面的基础还是你的motivation和你的聪明程度。


肖知兴:

明白,所以某种意义上一方面是强调技术性的,另一方面的要求,更强调的是人文精神?

张炜:

是的。各位可能知道美国有个最有名的医疗电视剧叫Emergency Room,就是《急诊室的故事》,20年前在美国火得不得了。事后我才知道。其实ER后边写整个剧本的是哈佛医学院的毕业生。他花了这么多年读了医学院,最后他选择去好莱坞,做编剧,他会做一些很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肖知兴:是的,像您刚才说的MD。其实仔细思考国外最受欢迎的几个Professional Schools,其实都类似这样,商学院也是不要求你的本科一定要学什么专业,法学院也是不要求你本科一定什么专业。

某种意义上它是让年轻人们自己去发现他内心的激情,发现他自己的内驱力,然后22-23岁的时候就决定是不是去读一下,要不要去读MD,要不要去读这个法学院,要读商学院。这个其实蛮重要的,它相当于把这个人生选择这个时间点往后推了一下,本科毕业应当是22-23岁,这样其实你做的选择某种意义上更加靠谱、更加到位的概率是大一些的,比17-18岁的时候更大。


张炜:说到这儿,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下,因为我这有之前没有公开讲过的,我在哈佛非常幸运。我做了五年的Resident Tutor,中文叫住校导师。

哈佛是所有的本科生,大一是都在那个哈佛大学里,大二到大四,他们是住在13个Residential Halls。每个Hall里边呢,有一个Master。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将近20个Resident Tutors,翻成中文我觉得比较恰当的是住校辅导员,就是一个楼门里边二三十个人,我在这儿相当于小楼长。


每年学校给我们做一些培训之后,我们给他们组织活动吃饭、跟他们聊天,扮演大哥哥、大姐姐的这么一个角色。那么这五年的经历,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哈佛的一个理念,就是它认为,本科的核心是形成年轻人的Identity,就是咱们说的who you are,就是: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它认为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18岁到22岁这一阶段。

基于此,它课程的设置,包括我们平时跟学生聊天、注意观察的事情,都是基于他的人格在往哪方面去发展。四年完成了,再到下面才是what you can do,这就是你可以去做研究,可以去直接进入工作,可以进的Professional。


所以哈佛本科的概念中专业的概念相对是弱的,这一点也是呼应现在我们再三强调的,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内驱力,这个东西找到了,你自然自动自发地会几十年如一日的去往热爱的方向努力。

我们稍微年长一点就知道真正要做成一点事情,靠的就是这种毅力和恒心,时间长了,你做的事情就跟别人就不一样了。所以哈佛那么重视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同样的逻辑。

03多元文化、多元教学跨学科思维带给我巨大的帮助

肖知兴:非常好,您刚到国外,有什么比较深的印象的故事,能给我们讲讲?

张炜:先给大家讲个小笑话,这真的是我对美国的第一印象。我第一站飞到了波士顿。直接就去了学校,也住在学校里。我的第一印象是“美国人好爱读书”!美国人真的很爱读书,在地铁里也读,在咖啡厅里读,在草坪里也读。过了两年后,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观察偏差。因为我待在哈佛校园里,看到的都是精挑细选的热爱读书的人。大家知道在美国一旦进入到宽广的社会,其实阅读还是一个相对奢侈的行动。


第二个是我发现口音问题。因为咱们出国之前都是觉得,所谓美国口音,就是美国电影里那个样子。真正到了美国就会发现,就像没有一个省能代表中国一样,其实也没有一个地方真正能代表美国。美国有很多的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说法,甚至也有差异很大的方言。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出国前我们所知道的美国或者新英格兰,其实有很丰富的多元性。后来发现,不同的州、不同地区的美国人,性格、价值观都不一样,聊天要非常小心,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像德州人,跟别的地方真的很大不一样。

包括美国的南北方,虽然美国的内战过去了100多年,但仍然发现有一些话题,你要刻意避免。包括我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是在中国长大嘛,对性取向这类的事情了解的也不多,在美国发现大家可以公开的谈这个事,当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冲击。


肖知兴:现在回忆起来,您留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炜: 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跨专业的训练。因为我的PhD是跨专业,我的一周的课程可能上午是在商学院听一个课,下午到河对面的政府管理学院去听一些政策的分析,周二又到医学院听一个Seminar,可能是关于某一个技术在病人中出现的种种差异。

这个过程大家可以想象,我有一个Committee,一个来自四个学院、三五十位教授组成的委员会,他们的观点有时候是完全相反的,这里边有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等等,也有些临床的专家,这是让我非常不适应的,因为我觉得,不是应该一个专业有一个权威,他说了算,我学不就完了吗!


后来发现,跨学科的思维的背后,是我们要研究的这个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包括今天的什么气候、医疗、人权,这些事情,你朝一个方向去思考它,无论你思考得多么深,都是不够的。这种跨专业思考、融入不同的想法、形成自己的一个思维框架,我觉得这个训练是很宝贵的,非常感谢在哈佛的这六年帮我形成了这个基础。

我觉得也正是基于这个基础,我在毕业以后可以跨过医疗进入商学院,在商学院又跨过专业讲战略创新;在商学院十几年后,跨出讲堂进入真正的公司,我觉得这个根是跨专业的这种训练。

另外一点就是:任何一个事情先不要迷信专家。先听听不同的声音,理解这个事情的复杂性。如果再往深走一步,一个人的底层思维,还是要回到我们经常说的你的motivation,你对什么感兴趣?你一些做事的purpose是什么?我觉得当purpose足够强大。我们就可以进入的深一点。同时也愿意多倾听一些跨专业的想法。

所以我在这儿想传达一个信息,就是一定要花部分时间跟不同专业的人,甚至是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这种讨论、这种多元的碰撞,它的收益和回报绝对是长期的,我个人受益匪浅。

美本录取大数据发布峰会:


本号携手翠鹿升学榜、FindingSchool联合举办《美本申请大数据及申请策略峰会》全国系列巡讲活动。届时将于4月16日—4月29日期间在上海、深圳、广州和北京分别举办四场讲座,每场线下活动历时3.5小时,分为数据解读、专家宣讲、圆桌讨论、咨询&答疑等环节,诚邀各位读者光临参与。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备注“城市”,即可报名相应场次(日期可能有微调)。



相关阅读:
斯坦福研究:决定人生成功的并非天赋或学历,而是这种思维模式!
五个经济学思维,解决你人生90%的困惑
哥大首位华裔女副校长:每个人都需要计算思维


作者:张炜 肖知兴,转载:致极学院,致极学院,由一批杰出的中国企业家和教育创新者,联合海外一流院校共同创办,是一所非营利的高等教育机构。致极学院是一所融汇东西古今的文理学院,致力于保护新世代的创业精神和领导力,培养未来的企业家。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