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国外上“春晚”——记在驻外使馆过春节的经历

严涛 走近外交 2024-03-01


音频



正文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看央视的“春晚”,这是一件多么温馨和快乐的事!看“春晚”已经成为相当多的中国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大餐”。

现在由于CCTV-4的电视信号已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落地”,所以身在异国他乡的因公外派人员和广大海外华人、华侨也能在当地收看到央视的“春晚”节目,与祖国人民共享欢度中国年的快乐了。

然而,在多年前,“央视”的信号覆盖率远远不如现在,在很多国家是收不到国内的电视节目的。这让我忆起了那年在国外自办“春晚”,自编自演小品的一段往事。

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


那是1994年,我正在驻乌克兰大使馆工作,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我们无法收看国内的电视节目。怎么办呢?年总是要过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祖国、远离亲人,常年在外工作的人来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是难免的。

为了调动使馆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丰富馆员的文化生活、缓解大家的思乡之情,也为了扩大中国使馆在当地的影响,借此机会搞些外交活动,使馆领导决定在刚刚装修一新的新馆舍好好组织一个包括吃、玩、乐等内容的春节联欢活动。


为达到上述目的,参加春节联欢活动的不仅有大使馆全体工作人员,还将邀请使馆全体乌方雇员、部分乌克兰民间友好人士、中资企业代表及留学生代表。按照分工,作为党支部委员的我负责组织大年三十晚上联欢晚会的节目。

为了鼓励大家能主动出节目,所以我决定自己先带头。演个什么节目呢?有位同志出了个主意,她建议我编个贴近大家生活的小品演。我认真一想:对呀!可是,什么内容才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呢?

我想啊想……突然眼前一亮,想到自从我们来到乌克兰,这里物资供应紧张,有些日常用品有钱都没地方去买,吃西餐吃不惯,过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想到生活的诸多不便……又联想到我曾下乡11年的经历,于是,灵感来了。经过反复思考和努力,小品《洋插队》终于“出炉”了。

小品《洋插队》只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在某外贸公司工作的老张,他被公司委派到乌克兰筹建办事处,拟在那里长驻;另一个是老张的大学同学,在首都机场海关工作的老王。其中老张是主角儿,重头戏都在老张身上,老王只是配合一下。这老张自然由我来演,老王就是那个主持人老王了。

故事情节很简单:老张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大皮帽子,羽绒服的口袋里塞着满满的生活用品,还肩背手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显得非常狼狈和艰难地上场,正巧在寻找登机口时碰到了老王。

通过老张对老王的叙述及他们的对话,从侧面反映了刚刚独立不久的乌克兰经济困难、物资奇缺,我驻外人员生活艰苦的实际情况。当然,小品所使用的语言是诙谐幽默的。演出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掌声和笑声,我明白,这说明演出成功了。

节目刚演完,女主持人小左还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张“留洋”乌克兰,总共带了多少件日用杂品?哪位观众回答的基本正确,谁将得到一份奖品。大家七嘴八舌乱猜一通,一位外国人竟说我带了一个集装箱的东西,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结果还是武官夫人看节目仔细,她细心地记住了我给老王唠叨着列出的物品,她的答案最接近实际。

那次,我表演时很放得开,可以说是“超水平发挥”,总之,演出效果不错,真的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得到了一致好评。

记得当时编写这个小品时只是打了个草稿,并没有字斟句酌地修改,打算上场时靠临场发挥。事后,那张草稿早没了踪影。事隔多年后,我已把小品中自认比较精彩的幽默对话都忘了,可发生在异国他乡的,为了过春节而自办“春晚”并自编自演小品的故事却不会忘。


— END —


文字 | 严涛    转自 | 外交官说事儿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咖啡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与诗琳通公主共度春节

浪漫之都的红色新年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拉贝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在国外上“春晚”——记在驻外使馆过春节的经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