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外交 | 重返联合国(下)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前文


重返联合国(上)

重返联合国(中)

正文

一切从头学起

刚接到出国通知时,我对联合国一无所知。派我去是要做翻译的,而有关联合国的很多词汇我都不熟悉。走之前,我对联合国的一套法语词汇进行了突击。

除了阅读外交部准备的有关材料外,我特地去翻找关于联合国的资料,可当时既没啥图片,也没啥资料,我就从当时仅有的法文《拉卢斯百科大辞典》上查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联合国秘书处那栋火柴盒状的大楼。我觉得形象很新颖,建筑风格很独特,中国根本没有这样的建筑。当时我就想:噢,原来这就是联合国。

等到了纽约,亲眼看到这栋大楼,才发觉它是如此壮观。“火柴盒”是联合国总部的秘书处办公楼,联合国的秘书长办公室在大楼的第38层,第39层是设备层,联合国的图书馆、档案资料室都在这栋楼里。

后来我还知道了通过数窗户的多少可以推测某个人在联合国里担任的职务,比如秘书长办公室有5扇窗户、副秘书长办公室有4扇窗户。

而联合国总部也并不仅仅就这么个火柴盒,在这栋大楼临纽约东河的一边,还有长长的会议大楼。安理会就在这里。

在会议大楼里,只有五个常任理事国有办公室。当时给中国的一个办公室面积还不小,临窗可以俯瞰纽约的东河,但平常日子并没有人在办公室里待着。乔冠华几次率团在联大开会,会前会后也就在那里休息一会儿、和其他成员聊聊天。

对于安理会这一联合国最为重要和最具权威的机构,外交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国与国之间吵嘴打架找谁?安理会。

世界上哪个角落不稳定找谁?安理会。

一国内部冲突的乱麻理不清找谁?还是安理会。

因为它的决议具有法律效应,所有会员国“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不执行就要受到制裁。比较起来,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只是建议性的,英文叫recommendation,不执行只承担一点道义上的责任,法律上并不能对其制裁。

对于常任理事国的分量,我一进联合国就感觉到了。常任理事国的代表,在联合国就是个人物了,所有的人马上就能认得你,连警察都不例外,一进门就给你敬礼。

乔冠华在赴联合国途中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说:“对联合国的许多事务,由于多年的阻挠,说老实话,我们很不熟悉。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尽快熟悉联合国有关事务……”

连曾经到联合国“试过水”的乔冠华都这么讲,对我这个“小萝卜头”来说,初到联合国真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味道,一切都让我感到很新奇。

我们到联合国后碰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比如开会时每个国家代表的座位前要放一个写有国家名称的牌牌。

当时有好几种选择:可以标“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也可以标“China”,还可以用PRC的缩写简称。我记得当时我们的礼宾官请示乔冠华,到底用哪个称谓?乔回答得很干脆,就用“China”,我们就代表着整个中国。代表团领导向国内作了报告,国内同意用“China”。多年以后,我才领悟到第一代领导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因为“China”照顾到了两岸,更能代表一个完整的中国,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借此做政治文章。

1971年,初进联合国总部,乔冠华与英国驻联合国大使握手,其他中方人员为黄华、周南、吴建民。

中国代表团一到纽约就积极展开活动,在大会上亮相,在会下频繁拜会各国代表,这种灵活而不失原则的做法,赢得了联合国多数成员国的赞许,邀请我们出席各种活动的国家也很多。

1971年,在联合国,作者与卡塔尔大使。


在那个时候,外交部在对外接触方面有很多纪律约束,像不能与某些国家的外交人员接触、在公开场合不能与他们握手等。但在100多个国家的外交人员聚集、活动密集的联合国,预想不到的情况时有发生。刚到联合国不久,我就违反了纪律。

一次,北欧一个国家代表团举办活动,邀请中国参加,我被安排出席。招待会上,主办方很热情地给中国外交人员介绍到场的各国外交官,我遂与被介绍者一一握手。

当有一位不相识的外交官走到我面前时,主办方介绍道:“这位是以色列国的参赞……”对方随即就把手伸了过来。我迟疑了一下,想到外交纪律——当时,中国明确表态支持阿拉伯人民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斗争,所以不能与以色列的官方人员握手,但我还是和对方握了手,只是什么也没说。我觉得这是在外交场合,如果别人伸手你不握的话,那不等于当面打人耳光吗?

活动结束一回到住地,我就把刚刚经历的事向代表团团长乔冠华报告了。他听后,笑了笑说:“握就握了吧。”我这才释然,“乔老爷”毕竟比较开通。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弱国无外交吗?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14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外交 | 重返联合国(下)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