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案例 | 前言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Foreword


关于本书

本书的编写起缘于作者在外变学院开设的“外交案例”课程。全书集中了19个案例,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外交家的大智大勇;第二类是1991年到2003年中国外交的一些大事;第三类是危机处理,特别是“9·11事件”和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

本书的结构包括四个部分:背景、中国外交面临的选择、具体操作过程、启示。前三部分尽可能把主要情况介绍清楚,“启示”部分是作者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本书首次解密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处理细节:中方曾有人机都不放、人机同时放、先放人后放机三种方案。最终选择了坚决而灵活的外交策略,既捍卫尊严与主权,又不严重损害中美关系,而赔偿问题,至今仍是悬案。

本书首次披露了中国政府对“9·11事件”做出快速反应的决策过程。

本书首次详解中国在日内瓦人权委员会会议上与西方国家就反华提案的七次激烈交锋,揭开人权会议的真实内幕,强力反击西方国家的人权围攻。

19个案例内容充实,富有教益。阅读本书,不仅可以窥见中国外交的神秘内幕,更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个和平崛起中的大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切实捍卫本民族的利益和尊严,维护国家发展的终极诉求。


我把我讲授过的19个外交案例集中起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却了我一桩多年的心愿。

要总结外交案例,这不是我到了外交学院后才有的想法,这个想法由来已久。

别出心裁

我1959年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外交部。外交部让我再读三年研究生,结果我学了一年半,1961年1月被借调到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工作,开始了我的外交生涯。

1961年8月,世界民主青年联盟在莫斯科举办世界青年论坛,中国派代表团参加,吴建民(左二)担任代表团的翻译。图为他和会议代表们在一起。

1961年1月至1965年8月,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总部里度过的,我的工作是给中国代表们做翻译。1965年9月,我回到了外交部。2003年7月,我结束在法国的任职,离开了外交一线的岗位。我总共干了42年半的外交,搞过民间外交,也搞过官方外交;搞过多边外交,也搞过双边外交。多年外交,我见了很多,听了很多,想了很多。

长期的外交生涯使我深切感到,一方面中国的外交在大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外交官;另一方面,我们培养外交官的方式还是相当陈旧的,基本上是“手工作坊式”。年轻的外交官跟上一些领导,从这些领导的言传身教中学习,有点儿像“师傅带徒弟”。年轻外交官悟性好的,又碰上了优秀的领导,成长就会比较快,否则就不那么快。因为在大学里没有学过外交案例,到了外交部门工作,虽然有很多的总结报告,但没有人给你讲授外交案例。

一件事情办成功了,首先是归功于中央的正确方针。这完全对,因为如果方针不对,外交官有再大的本事,也很难发挥出来。同时必须看到,在方针正确的情况下,外交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开拓创新的余地。而这一部分,在我的外交生涯中没有人去讲,也很少有人去总结。

我们的思想上有一个误区,即不应该宣传个人。其实,事情都是人做的。一件事情,张三去做,成了,李四去做,砸了,这里面就有学问。如果不去总结,不去发掘外交官的聪明才智是如何产生的、是怎样发挥出来的,年轻外交官的成长就会比较慢。这也就是钱副总理所说的“不得其门而入”。

大力支持

2003年7月,我就任外交学院院长后,向外交学院党委报告了想开办外交案例课的想法,得到党委的大力支持。我特别感谢钱其琛同志为本书作序,和对我开办外交案例课的支持与肯定。应当说,钱其琛同志所撰写的《外交十记》是中国的第一本外交案例教科书,《外交十记》的出版对外交学院外交案例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他把《外交十记》的全部稿费捐给外交学院,设立了“外交十记奖学金”,每年奖给50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外交十记奖学金”不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推动他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我相信他们当中会出一些人才。《外交十记》的出版、“外交十记奖学金”的设立和钱其琛同志对外交案例教学的支持,充分反映了他对中国外交未来的关心和殷切希望。

外交部的领导李肇星同志和戴秉国同志也十分支持我开办外交案例教学。教外交案例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在做的过程中困难是很多的,但由于有外交部领导的支持,这项工作开展起来相对也还比较顺利。

本书简介

本书集中的19个案例可分为六章。

第一章是外交大智慧。我按时间顺序挑选了三个案例: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和韩叙大使1989年在美国棕榈滩论坛俱乐部的演讲。反映外交家的大智大勇的案例很多,我挑选了三个算是开个头。

第二章是逆境外交。我选了1989年到1992年中国处于逆境时,外交上的几件大事。

第三章是首脑外交。我选了1993年至2006年我所经历的三个各有特色、影响重大的案例。

第四章是多边外交。我选了我所经历的日内瓦人权斗争和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两个案例。

第五章是使馆工作。我选了四个驻法使馆的案例。

第六章是危机处理。我选了三个案例。撞机事件和“9·11事件”都很有典型意义。我有幸当面请教了江主席和处理撞机事件的外交部高级官员。

19个案例内容都十分丰富,几乎每个案例都可以写一本书。但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又不能太长。所以,《外交案例》的体例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背景、中国外交面临的选择、具体操作过程、启示。前三部分尽可能把外交案例事件当时的主要情况介绍清楚。“启示”大体上是我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特别感谢

我特别感谢史凤池同志对本书的关心和支持。

我要感谢出版人呼延华对本书出版所给予的鼓励和帮助。

我还要感谢为《外交案例》付出大量心血的袁国厚大使和高飞老师,以及外交学院院长办公室的韩敏主任、李洪梅副主任,还有阚四进和闫宇。院办的四位同志不顾今年北京的酷暑,同我一道为撰写本书而努力。没有上述同志的帮助,《外交案例》是不可能问世的。

把外交案例集中起来正式出版作为教材这可能是第一次,由于本人的水平和知识有限,一定有很多的不当之处,切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2007年7月 于北京



- 未完待续 -


文字 |《外交案例》(本书出版于2007年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外交工作中的武官

驻伊拉克使团中第一个用上因特网的使馆

翻译见闻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交案例 | 前言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