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追逐什么,世界就分裂成什么

陌上美国 2019-12-08

以下文章来源于我文 ,作者安琪Angel


星期日

陌上美国  欢迎关注


圣经记载,大洪水之后,人类重建家园,尚群居一处,同语言、同文化。他们雄心勃勃,望天扬言:“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创世记‬ ‭11:4)‬ 
耶和华为防人类无事不成,将人的口音变乱,从此众人分散全地。


日后这城被称为巴别,意思是变乱。


巴别塔隔绝的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和发展的语言文字,更是人类不同的思维模式、教育养成、价值体系乃至信仰追求。


变乱与争执,因而成为人类历史永恒的母题。它可引发思维碰撞与进步,也可造成战争流血与文明毁灭,它可创造多样,也可归于单一,可推动创新,也可循规守旧,它造就的灿烂与恐怖,辉煌与黯淡,同样触目惊心。


01

看似广阔的世界背后,是各自为营


二战结束之后的这几十年,人们以为大规模世界混乱已经成为追忆的过去式,但变乱正以另一种形式悄然上演,借助的不是直接的武器对抗与暴力统治,而是价值观有意识、有方向、有壁垒的输出其最重要的媒介,不言而喻,是我们如今已很难逃离的网络虚拟空间。


也许这听上去自相矛盾,网络让人类在时间、空间上迅速接触到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照理说,人类应该更加博学多识,视野更广阔、文化更包容,所谓“巴别塔”应轰然坍塌,不复存在。


然而实际上恰恰相反,且不说国际上民粹主义正盛,各国壁垒日渐高筑,极端思想蔓延渗透,在国内,娱乐借助新兴媒体遍地开花,微博热搜天天翻腾,抖音和快手每日冒出新网红,微信公众号倒下了咪蒙又升起了无数个KOL,各色媒体以各自特色迅速吸引不同人群,但人们却发现,彼此似乎已经生活在不同空间维度——


有老人在微信群里转发各种耸人听闻的养生文章,有00后在抖音上模仿各色网红争奇斗艳,有饭圈女孩为了idol番位在微博上进行撕逼大战,也有中年油腻男在朋友圈里对各色国际国内事件评头论足,指点江山。


信息发布的零门槛让真相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观点和意见更能产生聚集效应和传播效果大数据采集和精准投放更是将使得个人接受的信息愈发趋同化,我们所看到的广告、阅读的新闻、订阅的数字内容皆经过有意识地呈现,更准确的说,以取悦受众为目标。而在纷繁复杂的信息过滤中,人们只接受自认为赏心悦目的、强化本身认知的信息。意见相近的人群容易聚集成群,彼此认同附和,建造统一观点的合理性,进而使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接触的信息、认知的观念,便是事实的真相,世界的本貌。


02

 同温层里的回声,被看见的“事实”


这种现象在传播心理学被称为同温层效应,或回声室效应,近年来逐渐引起关注。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相同或相似意见被不断重复、放大,从而使同一空间的人群画地为牢,以之为事实真相,而难以也不愿与空间之外的信息相互流通。


而可怕的是,这种封闭,大部分不是环境强加于的壁垒,而是人心所自动选择和过滤的,心理学上被称为确认偏差。即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而有选择性地回忆、收集信息,自动忽略对自己不利或与自己认识相矛盾的信息,以此不断建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而这种选择性受到成长环境、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和教育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


小到现在常说的“粉丝滤镜”,大到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的舆论操控与导向,经过网络信息持续不断的输出与放大,人们眼睛所看到的现象,变为他们更愿意相信的“事实”。

▲媒体的刻意呈现可与事实完全相反


与之相应的是,媒体传播在流量和利益的驱使下愈发依赖于受众偏好,尤其注重投射大众猎奇、娱乐、求异心态以及与自身价值观相吻合或共鸣的观念,从而在另一角度加剧了同温层效应的壁垒与确认偏见的形成。


03

价值观,要正确还是正当?


前段时间,美国媒体《纽约客》针对微信公众号“北美留学生日报”做了一篇深度评论:The “Post-Truth” Publication Where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Get Their News (中文译版参考《<纽约客>起底北美留学生日报如何收取“智商税:全靠编故事”》,有部分删减),在国内引起了不少争议。《纽约客》通过采访多个相关对象与数据呈现,指出“北美留学生日报”的许多“爆款”文章带有明显的情绪性煽动,部分文章甚至捏造事实,毫无根据而点击量和广告费变成首要追求。许多留学生虽然身在海外,却仍主要通过“北美留学生日报”这样的媒体接触信息,自然而然,他们对美国及中国、对自身定位的认知深受其影响。

▲这篇北留的文章以其煽情而成为十万加爆款,但事后却被原作者证实为凭空虚构


北留造就的影响与引发的争议,深究其背后原因,或许在其总编辑林果宇面对质疑时所说的话中已经道出:

每当我们说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时,真正的意思是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价值观而已。


也就是说,与其争论北留到底是做内容还是新闻,是虚构还是写实,更不如说北留是在输出一种价值观,并用该种价值观提现其观点高于事实,噱头与刺激胜过新闻道德,自然能聚集一群认同其观念、愿受其观念影响的群体,而在这一价值观相同的群体人数越多,圈子越大,越能显示其“正当性”。不管这种“正当性”是否基于事实和真相,它本身的庞大存在就足够让人理直气壮,乃至自我膨胀与自我取义。


这是传媒的需要,也是受众的需要,双方相互喂养,也相互吞噬。由此造成的人心隔阂与偏见固化,恐怕早已经冲破网络世界,在现实中拔地而起,高耸幢幢巴别塔。


04

“如今这世道,他们什么都会信。”


事实上,当代巴别塔高耸的背后,有着人心更深层次的需要与缺失。


在最新一部漫威电影《蜘蛛侠:英雄远征》中,高中生彼得·帕克的精神教父钢铁侠离世,复仇者联盟淡出,世界似乎一派祥和,不再需要超级英雄,但正是此时,一位神秘客得以趁虚而入,他凭借虚拟技术和全息影像,制造出世界末日的假象,充当拯救地球的英雄,甚至将彼得和神盾局都蒙骗过关。



他的“上位”,恰恰利用了人性的矛盾——我们在避免混乱的同时,其实也需要混乱,我们总是抵触争斗,却也拥抱斗争,这是人对一个完美救主形象的渴望,以自己的不能与不知,投射出救主的全能与全知


正如神秘客用高科技编造出“乱世出英雄”的假象,而现实的网络世界,有大把多贩卖焦虑、冲突、负面信息乃至阴谋论的媒体或个人,他们巧妙迎合普通受众的这一心理需要,摇身变成“救世主”,让人追逐依靠,使人获得精神慰藉,获得信仰寄托,乃至为之疯狂。


神秘客被蜘蛛侠打败后,在临死之前的最后一句话引人深思:
人们总想去相信什么。如今这世道,他们什么都会信。

恐怕,这正是我们的时代正经历的信仰危机。


在这个权威与大家已经淡去的时代,似乎人人都可以集聚受众,人人都有机会走到聚光灯下,人人都可在某个方面引领价值,而对受众而言,在自身与现实的或无奈、或缺失、或不满之下,我们转而追逐他者通过虚拟现实与精巧呈现架构起的完美形象或价值,无论在现实中是否真实存在,真实完美,我们像是飞蛾扑火,飞向想象中最闪光的、最明亮的灯火,在扑腾的瞬间忘记灯火背后的灼烧。追逐本身,已足够让人心头颤抖,想象自己如鲲翱翔九霄,忘却现实的匍匐爬行。


而那个看似完美但实际永不可及中的形象,成为巴别塔尖上的灯火,吸引我们不断靠近,又阻隔我们看向塔外。


各人追逐什么,世界就分裂成什么。


▲网红乔碧萝殿下美颜前后对比:如果不是真实面目意外示人,还有多少人会为其塑造的形象砸金追捧,前赴后继?


05

通天,到底通往哪里?


说到底,这种追逐与分裂并非由网络造成,也不是价值观不同如此简单,而是基于骄傲的人性之罪


人将自我束之高阁,以自己的想法为义,要让自我意识与成就成为世界中心,让世界围绕自己运转,纷乱之中只取一瓢“利我”,而罔顾自身之上的更高存在,也因而罔顾与自身相异的平等他者。我们不愿再去静下心来好好聆听他者的声音,已经有太多的信息能让我们自我膨胀,秒下结论。


毕竟,要理解他者实在痛苦,这需要放下自我,甚至否定自我,打碎骄傲,让巴别塔倒塌。


人总不愿如此。


人想要的是通天,但人想要通的天,到底在哪里?


由骄傲堆积起的巴别塔之后,人人心中一个天,彼此却再也看不透真相,而对价值观纷繁争执而引发谩骂、冲突、暴力乃至仇恨,正正反映了在一个没有骄傲、没有罪性的理想世界里,是有完整真相和合一价值观存在的这并非1984或美丽新世界所描绘的人为操控的极权世界,也非虚无缥缈的乌托邦或世外桃源,而是人类对一个完美家园的永恒盼望。


06

是被骄傲吞噬,还是由谦卑成就


人想要做神,做世界中心,从下向上,建巴别塔通天,终只能被骄傲吞噬。


我们拼命想要追逐的完美救主,其实早已唾手可得,只要我们愿意。


而这首先,是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罪——不是别人的,是我们自己的。要承认我们太容易骄傲、偏执、自义、论断、说谎、妒忌、冷漠、暴力…...


只有一颗放下自我,甚至破碎自我的心,才能让“我”走下神坛,才有可能容得下他者的声音,只有在这些最丑陋的软弱中依然被真正完全的爱所拾起。


而在同温层效应影响如此之深的今天,要破碎自我,意味着我们更要在谦卑中深知自己的不知,警惕偏见与论断的放大,快快地听,慢慢地说,快快地理解,慢慢地定论,快快地消解情绪,慢慢地理性思考,多方位接收信息,多方面沟通,去直面异见者,去走出舒适圈,去打破温室里的回声。


一个简单的例子,北留的编辑在谈及公众号内容取向时,如此看待自己的读者:
“大多数人阅读只是为了消磨时间,谁会真的来核实真假呢?没有人会,文章过了读者们的眼就行,是真是假没有必要去追究。”


有不关心真相的受众,自然有不关心真相的媒体。


但如果我们能够学会稍微停下来,多去较劲,多去查证事实,多去寻找一手资料,多去关心(而不只是关注)看似与自己生活无关、甚至对立的数据、事件、声音,多去解读、剖析与思考,多寻找机会与不同圈子的人真诚交流、平等讨论,或许,我们会发现,我们自己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开阔。也许有更多怀疑,但也能有更多包容。而怀疑,是探索真理的开始。


少做夸谈者,多做聆听者。
少做旁观者,多做参与者。
少用言语逞能,多用行动爱人。

愿我们首先从打破自己“知之”的骄傲做起。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作者介绍:安琪Angel

港漂、文字工作者、基督徒

当我在写我,我也在写你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请小编喝杯🍵 


前文导读

一个轰动美国的拥抱

前总统小布什给父亲老布什总统的悼词

亲历2019纽约动漫展,梦想的天空没有极限

如何把哈佛争端变成华人赢

美国的金秋绝色

生命不息,优雅不止:百岁人瑞活到老,跳到老

朝圣之路——滇藏线

 陌上美国 客观快捷的时评,和美国生活资讯。欢迎扫码或者点击开头蓝字关注。请加我们的转发工作号,微信ID: moshangUS。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