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

范不二 在别处or在路上 2023-10-23

封面:

摘要:

人行千里不忘本,树高千尺不忘根。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个“子”字,会意“子承老也”,薪火相传。它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代际赓续,生生不息。

《增广贤文》有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为人子女,当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侍奉赡养孝敬双亲。孝敬父母可以培养一个人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感恩意识,所谓“人行千里不忘本,树高千尺不忘根。”


《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开宗明义,整部《孝经》由此展开。“孝”这种发自本能最天然的道德情感,是缘情入理的抓手,是实施教化的根本。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1],子女对父母的亲爱感激之情是源自良知的;“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2],由对父母的爱与责任推及到兄弟姊妹,就推导出了完整的家族伦理;由个人所承担的家庭责任而推及到社会责任,就推导出了完整的社会伦理。

《说文解字》对“教”的定义是“上所施,下所效也”,《群书治要》说“上为下效,然后谓之教。”[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4]孝顺父母的人,言传身教垂范后世,让尊老爱幼的美德得以传承;反过来,不孝顺父母的忤逆之子,其言行亦会对子女产生负面示范效应,将来也可能会被子女忤逆反噬,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孟子说“事亲为大”[5],侍奉双亲是最重要的事情。孔子说“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6],修身要从侍奉双亲做起。孟子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7]亲爱双亲是仁,尊敬兄长是义,孝悌之道、仁义之德行于天下。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非常稀少;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几乎没有。做人首先要树根立本,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滋生仁爱的本源!”故孟子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9]尧舜的圣贤王道,也不过源自恪守恪行孝悌之道罢了!

王阳明说:“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10]竭诚尽孝是美德的根源,基于“孝”这种人类感恩共情本能,可以推衍出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11]所谓“仁”,就是爱人,首当其冲要亲近敬爱双亲。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12],“仁”孵化于侍奉孝敬双亲,事亲尽孝之功真切,就有了“仁”的实核。有了“仁”的实核,从而援情入理,率性而发推己及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13],“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5]。由此扩展开来,就是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16],以及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7]从亲近敬爱父母发端,进而把这种敬爱之心推而广之,来仁爱民众;再把这种仁爱之心推而广之,推及到万事万物上去。如此推衍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18]之博大境界,臻化张载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9]的万物一体之真我本性。


  1. 出自《孟子·尽心上》。 ↩︎

  2. 出自《孟子·尽心上》。 ↩︎

  3. 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五《崔寔政论》。 ↩︎

  4. 出自《增广贤文》。 ↩︎

  5. 出自《孟子·离娄上》。 ↩︎

  6.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 ↩︎

  7. 出自《孟子·尽心上》。 ↩︎

  8. 出自《论语·学而》。 ↩︎

  9. 出自《孟子·告子下》。 ↩︎

  10. 出自《传习录》第一章《徐爱录》。 ↩︎

  11.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 ↩︎

  12. 出自《孟子·离娄上》。 ↩︎

  13. 出自《礼记·礼运》。 ↩︎

  14. 出自《孟子·尽心下》。 ↩︎

  15.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

  16. 出自《论语·学而》。 ↩︎

  17. 出自《孟子·尽心上》。 ↩︎

  18. 出自《论语·颜渊》,原句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19. 出自北宋·张载《正蒙·乾称》中《西铭》一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