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的料”阶层穿行的起点和中点

范不二 在别处or在路上 2023-10-26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第二章 再生产与文化生产-一个述评 - 第三节 农家子弟的学业与命运分化 - 五 “读书的料”的学校和社会适应:

长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惯性导致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依然在继续和扩大,通过攀爬教育的阶梯进入重点大学的农家子弟终究是少数。那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就成了农村生活的过客,其阶层穿行的生命历程离不开城市学校,阶层穿行的目的地也大多停留在了城市。

出生在山沟里的农村娃,就像一棵柳生的野植,半身插入泥土向下扎根,柄杆茎叶“负阴而抱阳”。《中庸》说:“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大部分小树蔸的愿望就是进城为绿化做贡献,长不成参天大树,至少也要成为盆景。再不济,枯枝败叶还田化肥,化作春泥更护花;秸秆发酵生产沼气,咕咕嘟嘟冒个泡。

在层层选拔“栽者培之”的育材体系中,祖国是园林,学校是苗圃,老师如园丁。在园林苗圃育苗中,要经历抹芽、摘心、短截、疏枝、刻伤等多重修剪,才有望长成一棵标准的绿植。在移栽嫁接过程中,伴随着水土变异,小农苗很可能夭折,或发育不良,抑或长势平庸,成材率遥不及半。而那些有幸出生在城里的小禾苗,和暖的阳光照耀着它们, 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只待开花结果装点花园。

歌德曾说:“真正值得注意和超越一切的是意愿。”对于农家子弟,由于大山限制了视野,他们天然渴望走出大山奔向远方。鲤鱼跳农门,练级三重门,接下来就得经历一场以教育为马的阶层闯关之旅。从农村进入乡镇初中,再从乡镇考入县城读高中,经年累月寒窗挑灯考上城里的大学。在这场长达十几年以成绩论英雄的马拉松中,随着农家子弟进入的道场越来越大,对资金装备等硬件要求越来越高,形势对他们越来越不利。一般而言,中产阶层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和期望更持久,农家子弟由于贫困的命运底色和先天性资源匮乏,一不留神就会一蹶不振、中途退赛。

在“走出大山”这一朴素的原动力支撑下,大部分农家子弟前半生努力的目标,就是通过翻墙走线或教育移民进入城市,然后又像候鸟般从一个城市迁徙到另一个城市,寻找一个地方筑巢安家、安居乐业。但由于缺乏智囊团指点和地图导航,他们对走出大山之后的图景缺乏感知,一路只能“骑驴看唱本”,走一步看一步。这就导致农家子弟往往梦想宏大却目标模糊,“走出大山”是奋斗的起点,“进城”是梦想的驻足中点,终点却遥不可知。在这个不知“远方”是何方的茫茫旅途中,沿途路过高山和湖泊,路过沼泽和滩涂,路过人们的城堡和花园。

尽管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农家子弟要进入的城市,只不过是某些同学的出生地。相比农家子弟模糊的、试图改变命运的朴素梦想,城市中上阶层子弟的梦想更精细而具象,他们的梦想更多地建立在自我价值觉醒的基础之上。他们要对抗的不是命运,更倾向于追求自己个性的发展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相比较而言,中上阶层子弟会满足于成为“某一种人”,而农家子弟更容易成为“向上爬的人”。“向上爬”只是一种行为范式,如果缺乏对自身处境的洞察和远景目标的确立,农家子弟可能止步于爬进城而迷失在半路,后续发展乏力或变成一头蒙眼拉磨的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