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范不二 在别处or在路上 2023-11-07

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 诗和远方,归于平凡

清·张潮《幽梦影》: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杨绛: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你读过的书,藏在你的三观里,并会在你的举手投足间不经意流露。
你的经历兑换成阅历,最终形成你的认知层次和人生格局。
你的气质里,蕴藏着你走过的路、阅过的人和读过的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明·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东汉·班固:百闻不如一见。

钱钟书: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不读书,不知道路在何方;不行路,不明白书中涵义。

在书中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去看一看这个世界。
去看日月星辰、山河湖海;去看世间万象、人生百态。
读书和旅行一样,都是在别人的世界里,重新认识自己。

在B站-罗翔说刑法-【余华x罗翔x黄鸭兄】聊聊《兄弟》访谈中,罗翔说道:

很多人总是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但其实人最需要的是改变自己,影响你自己才能够影响你周边的人。如果无法改变你自己,你凭什么改变别人?

人这一生说白了,用柏拉图的比喻来说不就是在走出洞穴嘛。我们所看待的一切狂热,一切潮流,也许都不过是洞壁的那些倒影,并不是事物的本相。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的灵魂转向,看到火光,进而带着我们走出洞穴。

不论环境如何,人生真正的战场,还是在我们的内心。在这个意义上,人才要读万卷书,要行万里路。因为读书就是让我们走出这种时代性的偏见,行路就是让我们走出地域性的偏见,能够更多以一种包容的心看待世界,也能够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旅行是身体的阅读,趁青春,就启程。

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趁年少,多开卷。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诗和远方,归于平凡

我们向往的“诗和远方”,也许不过是别人苟且的日常和呆腻了的家乡。
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逐渐被现实消解,家乡又变成了远方。
于是,我们又渴望离开此处,期待到别处不期而遇久违的感动。
所以,自始至终,旅行的原动力就是离开此处。

在旅途,我们看广袤天地,看芸芸众生,观内心自在。
江南虽好是他乡,雁行千里终须还。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在返程,我们发现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就是回家的路。

走不完的路,望不尽的天涯,看不完的风景,总是要说再见。
当假期结束、筵席散场后,生活又恢复到往昔的日常。
每一场说走就走的激情过后,终究回归平淡。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平淡的日子里,我们重拾书本,从上次的书签处继续,阅了解世界,坐驰役万里。
在平凡的世界里,无论身在何处,阅读都是我们心灵的庇护所和精神的栖息地!

杨绛说:“真正供养生命的,是思想,是精神,是灵魂,是内心的繁花似锦。”无论是在此处、在路上抑或在别处,只有身心现场在线,真正走心的生活,才得见天地辽阔。

心若不自由,无处不囚笼。“诗和远方”的倡导者高晓松说:“你的诗就是你心灵的远方。”读书和旅行都是尝试突破眼前的禁锢,跳脱日常因循的苟且,摆脱画地为牢的束缚,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

心若没有栖息地,在哪儿都是流浪。北宋·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