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长安到西安

范不二 在别处or在路上 2023-10-04

王小波: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在长安城里。

我国有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这八大古都中,最为耀眼的古都,非周秦汉唐故都西安莫属。

西安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底蕴深沉,是十三朝古都。作为中国的四大古都,西安在国际上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曾被美国《生活科学》网站评为“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得“八百里秦川”天府之资,享“四塞之国”天险之利,进可以长驱东进,荡决天下,退以可据险自守,养兵待时。如此得天独厚的“用武之地”“形胜之城”,让西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建都的首选。

历史上,建都西安的十三朝分别是: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从西周到唐朝近两千年的跨度中,西安断续近千年作为都城,是我国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古城之一。

十三朝古都©星球研究所
1. 从镐京到咸阳
2. 从咸阳到长安
3. 长安不再常安
4. 从长安到西安

从镐京到咸阳

西安,古称“镐京”,缘起周朝“作邑于丰”。文王姬昌开创西周后,在今关中西边的沣河河西建都丰京(今西安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后来武王姬发又在河东新建了都城镐京。此二城隔沣河相望,关系紧密,实为一城,即是丰镐。丰镐二京并行,是华夏最早的双子城,也是西安建城的起点。

西安历代都城位置变迁©王晗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申侯与犬戎起兵,攻杀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平王在秦襄公、卫武侯等诸侯武装护送下,自镐京迁都至洛邑(洛阳古名),中国历史步入东周时期。秦襄公在周平王东迁时有功,获封伯爵位,正式成为一方诸侯。周朝给其封地在今甘肃河东地区到陕西一带。

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到陇南一带)建都近300年。至秦穆公时期,灭西戎十二国,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秦穆公与其他四个诸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相继称霸,是为“春秋五霸”。

《史记·周本纪》: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十五年,庄王崩,子厘王胡齐立。厘王三年,齐桓公始霸。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兼并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从数百减少到数十。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诸侯国,分别为秦、齐(田齐)、燕、楚、魏、赵、韩(按灭亡倒序),合称为“战国七雄”。

在这七雄之中,以秦中后期国力最强,齐国在战国中期崛起,并一度与秦国并列为东西二帝,韩最弱小,魏都大梁最壮观,赵国多名将,燕与中原来往甚少,楚国领土广阔。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西安阎良区)。前356年,秦孝公起用商鞅实施商鞅变法,把法家的逻辑发展到极致,开启了富国强兵之路,秦国迅速崛起。同时,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营建了咸阳城,秦孝公十三年(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

咸阳,居渭河之北、九嵕(zōng)山之南,山水俱阳,咸意“全”,故称咸阳。

前325年,秦伯驷称王(史称秦惠文王)。前288年,秦昭襄王一度称帝,秦国发动伊阙、鄢郢、华阳、长平四大战役,歼灭山东六国军队上百万人,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秦王政于前221年攻灭六国,统一九州,建立了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

东周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成就异彩纷呈的时代。既有惨烈的诸侯兼并战争,也有儒墨道法等学派的“百家争鸣”。剧烈的社会变革促使诸侯竞相变法,并最终将改革先锋秦国推上历史舞台,这一转变的阶段常被称之为“周秦之变”。

“周秦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是公认的中华文明“分水岭”。

  • 政治层面: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世卿世禄制到封建官僚体制。

  • 经济层面:从土地公有的井田制到“使黔首自实田”的土地私有制。

  • 思想文化层面:从推崇“敬天保民”的礼乐思想到推崇以吏为师的法家思想。

  • 社会结构层面:从小共同体本位到大共同体本位,这是“周秦之变”的根本。

从咸阳到长安

秦朝末年,“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了秦末民变的序幕,吹响了天下反秦的号角。亲手埋葬秦朝的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也掀起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战。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后,“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汉王刘邦取得军事胜利后,在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称帝,改国号为“汉”。刘邦原本想建都雒阳(洛阳),但是朝臣娄敬建议建都关中。

娄敬建议“入关而都”,是出于和秦朝同样的地缘考虑,“案秦之故地”,可“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关中平原偏居西隅,享“四塞之国”天险之固,只需控制东边的函谷关,就能封锁东方各国西进的要道。且关中乃“膏腴之地”“天府之资”,是休养生息、养兵蓄锐的不二之选。

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娄敬曰:“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但群臣大多是从东方而来,纷纷反对,认为雒阳更好。

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淆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于是刘邦征询张良,张良对娄敬的提议表示赞同。认为雒阳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是容易被攻破的四战之地。反观关中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三面险隘,金城千里。可在三面防守,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即可顺流而下。

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淆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考虑到彼时天下大局初定,危机尚未彻底消除,于是刘邦采纳建议,决定入都关中,并拜娄敬为郎中,赐刘姓。

公元前202年,汉朝开始在西周镐京旧址附近(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着手营建长安城,并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了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都城地处长安县(今西安长安区),故命名为长安,寓意“长治久安”。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潮,并将都城长安改称“常安”。此后,各地发生民变,常安城一度毁于战火。考虑到国运中衰,常安不安,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雒阳(洛阳)。洛阳在长安以东,是为“东都”,而长安则渐以“西京”代称,并逐渐失去了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

从丰镐二京故地建起的长安变“西京”,长安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京”的城市。而作为古代中国前期都城制度主体的“两京制”(一首都一陪都),则始于上古三代时的周朝。自西周开始,接下来长达三千年的中国古代史几乎每个王朝都是实行“多京制”。

  • 周前期以镐京为首都(西都宗周,今陕西西安),另建陪都洛邑(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

  • 三国时期,曹魏设有五都,裴松之引《魏略》曰:“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其中洛阳为京都,长安为陪都。

  • 唐朝设五京,分别是西京凤翔府、南京成都府、中京京兆府、东京河南府以及北京太原府,除此以外还有上京长安。武周迁神都洛阳,上京变“西京”。

  • 北宋设四京,分别为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并以位于汴梁的东京为首都。

长安不再常安

古都长安在公元618年再次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这一年唐太宗在隋大兴城定都,更名为“长安”。高光之耀眼,在具象的城池建设上,体现为规模宏大、气势雄浑;在抽象的经济发展上,体现为文化的兼收并蓄。

首先,长安城规模和气势的承载框架,三大宫(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108坊和东西两市,并以宫城承天门、皇城朱雀门、外郭城明德门为轴线对称,棋局排列。有道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东市靠近三大宫,周围住着皇亲贵胄,主打奢侈品高档卖场,相当于当时的CBD。名流穿梭鱼贯,“雕轮宝马如云”,“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西市则面向平民老百姓和外国商人,鱼龙混杂,更接地气。李白的《少年行二首》“花落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描写的就是少年李白逛玩长安西市所见的热闹景象。今人所说的“买东西”,即源于逛东、西两市购物。

其次,长安城的经济繁荣,离不开唐朝的兼收并蓄与开放包容。唐朝国力处在世界C位,盛唐时期的长安城不仅是中国的中心,更是世界的中心。各国商人云集长安,近百家外交使节来学习交流,国子监和太学接纳了三万余人的全球性人才,千年古街“学习巷”即是当年朝廷为西域各国准备的“留学生公寓”。胡服、胡食、胡妆跟着移民为长安带来新潮流新风尚。比如胡床小马扎,让原本席地而坐的长安人,开始了以桌椅为基础的起居生活。

天授元年(690年),武周代唐,改元天授,定鼎洛邑,号称“神都”,寄寓“长治久安”的国都“长安”,再一次沦为陪都“西京”。唐神龙元年(705年),至“神龙革命”李显复辟,随着唐中宗复位,复国号为唐,还都长安。756年,安史之乱持续近八年,叛军曾短暂盘踞长安,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捩点。叛乱平定后,长安逐渐恢复元气,但藩镇割据和动乱不断加剧。“闻道长安似弈棋”,昔日帝王州“如今不似时平日,扰自笙歌彻晓闻”。

繁荣背后,危机四伏,潮有涨退,势有盛衰。这背后,是制度的建立与崩塌。当制度与人事相配合,以法治国,国家便走向强盛。当人浮于事礼崩乐坏,则“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花开花落皆有时,“我花开后百花杀”。伴随着黄巢不第后赋菊,“冲天香阵透长安”,繁花似锦,深根宁极。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在长垣起兵,黄巢次年在冤句响应。王、黄号角既奏,天下云集响应,“满城尽带黄金甲”,掀起了唐末民变的浪潮。

黄巢起义,祸延关中地区,时间长达十年,造成的死亡人数难以估计,导致唐末国力盛极而衰,加速了唐朝灭亡。黄巢之乱以后,“天下分裂而无纪”,长安被毁,帝气殆尽,藩镇割据最终形成了五代十国。历经宋、元近三百年的民族政权割据混战,政治气候风云变幻。随着经济倚重东南,北宋政治中心东移至开封。至元朝,蒙古骑兵入关,坐大都守塞外而镇中原。明初定都江南集庆应天之府(南京),后燕王朱棣定都北京守边关而扼谟北。

从长安到西安

朱元璋攻占元大都推翻元朝,元廷撤出中原(史称北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即明太祖,定国号“大明”,以当年为洪武元年。定都南京应天府后,朱元璋认为“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因此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就藩西安府(洪武二年由奉元路改制)。

秉承“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发家方针,朱元璋对于各个府县的城墙建设尤为重视,各地纷纷大兴修建城墙之风。明洪武三年,时任西安卫指挥的濮英开始主持修建城墙。城墙长约13公里,面积约11平方公里,整个工程耗时长达十八年。

我们今天所见的西安城墙,实际上是一座“明”外墙、“唐”内芯的城墙——它是在唐代长安皇城和元代奉元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代城墙。如今的西安城墙,是我国六大古都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垣。

隋唐之后历代城市范围比较©星球研究所

西安是以钟楼为轴心环城而建,以城墙为界划分为城内和城外。城内一番风景,城外是另一番景象,现代与历史完美交融,最终交汇于城墙根下。城墙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名字的首字连起来是“长安永安”,巧合中暗含着历史对这座城市温情的期许。

城墙已成为西安的名片:“无城墙,不西安”,“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十三朝古都,一朝一沧桑。”那一方城,养着古城的心,圈着历史的根。“十三里城墙,一里一怀思。”那一方城,包裹着西安的精神内核,也是秦人的精神家园。

从明朝开始,长安易名西安,城市定位逐渐变成西北门户,承载着“安定西北”的新使命。民国21年,一度欲改名“西京”,并再次作为陪都。后几经改制,西安在直辖市和省辖市之间来回切换,并最终在1954年改回陕西省辖,其命名沿革至今。

“西安”远不如“长安”恢弘大气,至今尚有“长安区”、“长安大学”和“西京医院”、“西京学院”等故名缅怀着昔日盛世的荣光。新时代的西安是西北地区的核心枢纽,是国家中心城市,承载着大西北安定中兴的新使命。

从安西到定西,从宁夏到伊宁,从西安到西宁,都寄寓着“西部安宁”的厚望。西安则天下安,西宁则天下宁。

从定边到绥远,从安东到西康,从南安到海宁,无不寄寓着对四海永安常宁、九州长治咸宁的期许。

从昌吉到吉安,从安康到康定,从雄安到安庆,无不蕴含着对人民永康长乐,华夏泰安遂宁的祝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