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是你内心的繁花似锦,是你心灵的远方。

答自己问 在别处or在路上 2023-11-08

1. 莫道消磨,热血易冷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3. 诗,就是你心灵的远方

雷切尔·沃尔钦说:“如果注定一辈子要呆在一个地方,我们应该要生根而不是长脚。”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在于“能动性”,“树挪死,人挪活”,生命并不意味着生活在一个地方。双脚是生命的拐杖,离开是两条腿的本能。只要可以,尽你所能地旅行。

马克·吐温说:“旅行是偏见、偏执和狭隘的致命对手,许多人都因为这些原因而迫切需要旅行。人如果像植物一样,一生只待在这个星球上的一个小角落,是不可能获得对人与事的开阔、完整和仁慈的见解的。”

《天堂电影院》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这(眼前)就是全世界。”


莫道消磨,热血易冷

世界那么大,你想去走走,世界那么美,你想去看看,那就从大美新疆开始吧。新疆疆土辽阔,疆域广袤,去一趟旅程几千公里,外加独有的西域风情和史诗级风景线,毫不夸张地说,对于大部分国人,其时空跨度差不多等于出了一趟国。

大美新疆一直在那里等着你,但想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确实不易。从东南沿海城市去一趟新疆的旅程四千多公里,坐飞机得四五个小时;从中部城市去一趟新疆的旅程三千多公里,飞过去也得三四个小时。基本上来回往返路上就得花费整整两天。

想去新疆旅游,除了准备好油钱,还得凑齐时间。蜗居赋闲的等闲之辈往往囊中羞涩,穷得只剩下时间;上班族拿时间换金钱,有钱又往往无法凑齐大块时间。生活很难在时间和金钱之间做出完美的平衡,人生总是充满着“我想去桂林”式的矛盾和悖论。

年少鲜衣怒马,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到后来活得如旋转木马,因太穷、太忙、穷忙或纠结拧巴放弃原计划。现实如王洛宾的歌曲《永隔一江水》所吟:“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现实的确就像一江水,横亘在生活和希望之间。美丽在彼岸,总令人向往!

生活在此处,理想在别处,风景在路上,起点在脚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旅行的原动力就是离开此处,旅行的源动力就在此处,脚踏实地是梦想的起点。通往梦想之路总是有诸多障碍,有时候你只需向梁静茹借一口勇气,“终于做了这个决定,别人怎么说我都不理”,然后点燃引擎。

然而,受财力和脚力所限,人生总有很多时空上到不了的远方,这就是人的局限性或者说有限性。不过没关系,和杨丞琳一起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每一颗心都有一双翅膀,要勇往直前地飞翔,没有到不了的地方”,“不怕要多少时间多少代价,青春是我的筹码”。

但青春筹码日渐减少,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再和生活死磕几年,如此混账到老?待青春散场,“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莫道消磨,热血易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明朝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说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电影《罗马假日》中有句经典台词:“要么旅行,要么阅读,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在书中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去看一看这个世界;受条件所限无法远足时,那就开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精神旅行,沿着作者的脚印去看沿途的风景。坐驰役无垠,跨越地域千万里;阅了解世界,穿越时光千百年。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道:“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林语堂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威尔逊则说:“书籍是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

读书和旅行一样,都是在别人的世界里,重新认识自己。罗翔说:“读书就是让我们走出这种时代性的偏见,行路就是让我们走出地域性的偏见,能够更多以一种包容的心看待世界,也能够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旅行是身体的阅读,阅读是精神的旅行。阅读和旅行都是尝试突破眼前的禁锢,跳脱日常因循的苟且,摆脱画地为牢的束缚,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

诗,就是你心灵的远方

每一场说走就走的激情褪去过后,终究回归平淡。平凡世界的日常大抵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锅碗瓢盆里盛满吃腻了的苟且,保温杯里泡着越冲越淡的枸杞。

命运如刀,然命若野草,卑贱又骄傲。看似“无所谓”的冷漠和面无表情背后是暗流涌动,是“心为形役”下的挣扎撕裂。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命若琴弦。远方到不了的彼岸,渡河无楫;眼前鸡肋般的工作,弃之可惜。肉体和灵魂持久割据,像拔河比赛一样左右拉扯,灵魂被撕扯至四分五裂。

即便无力对抗生活的设置,然平凡七尺之躯热血未凉,我们仍不甘两腿一伸四仰八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命。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永远向往远方,这便是生命的脉动和激情的火种。在钢筋水泥重压之下,在越来越逼仄的围城中,每个人的方寸之间都潜藏着奔向“诗和远方”的躁动因子。

“诗和远方”的倡导者高晓松在《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中说:“生活就是诗和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知乎网友天方夜阐释道:“诗与远方,根本在诗;心中有诗,就有远方。心中没有诗的时候,在苟且;心中想起诗的时候,在远方。”

后来高晓松将诗和远方过到了国外,两年行走,两年出游,他看到了世界,看到了远方,更看到了心中的诗。他在《晓说》里感慨道:“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杨绛说:“真正供养生命的,是思想,是精神,是灵魂,是内心的繁花似锦。”无论是在此处、在路上抑或在别处,只有身心现场在线,真正走心的生活,才得见天地之辽阔。

Walden-Pond-Thoreau-Cabin

每次来到这里,意味着我们又完成了一次孤岛互联。
能看到这里,说明你耐心可嘉,不如顺手点个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