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却并非只有一种可能

范不二 在别处or在路上 2023-11-23

你是否觉得儿时的时光充满了快乐和新奇,而成年之后的日子反而变得如白水般单调乏味?你是否觉得青春岁月充满美好的回忆,而现在的日子很难让你频频回首?

1. 有些人死于25岁,葬于75岁2. 人生并非只有一种可能3. 尝试做点改变

插画师Steve Cutts制作的动画短片《降落/In the Fall》用100秒时间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人生倒计时故事。整个影片颇有迪士尼早期作品的风格,黑白的色调加上让人应接不暇的镜头,让这部片子充满了美式黑色幽默。

一个中年男子在楼上浇花,不小心踩到香蕉皮而从顶楼坠落。在坠落的过程中,他迅速回放起自己短暂的人生,从一开始的多姿多彩到后来的单调乏味。想到自己的余生,还要数十年如一日般往复循环单调枯燥的日子,“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在接触地面的最后一刻,他忽然释然了起来,欣然接受了自己的死亡。

有些人死于25岁,葬于75岁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
有些人死于25岁,葬于75岁。

这是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的一句名言。这里所谓的“死”是指激情的褪去、梦想的幻灭,是指精神的死去。

所有的人都会死,但不是所有人都真正活过。《庄子·外篇·田子方》道:“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法国思想家、社会批判家罗曼·罗兰在其作品《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写道:“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许多个自己,一个个全死了,有几个死掉的自己,埋葬在记忆里,立碑志墓,偶一凭吊。”

我们很多人都像动画中的中年人一样,少年时也曾经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但是工作之后开始每天忙忙碌碌,循规蹈矩地生活,往复循环。

我们很多人过早地将自己安排进一个静止的生活模式,可能看起来很忙,但灵魂并没有在线,只是在如驴拉磨般度日,而非有意识地生活。

什么是有意识的生活呢?畅销书作家尼尔·唐纳德·沃尔什说:“有选择的生活就是有意识的生活,随意的生活是没有意识创造的生活。”

我们总是在老去的时候才后悔这一生碌碌无为,可是为何当初选择了行尸走肉般生存?

  • 20岁那年买得起10岁那年买不起的玩具,可却没了当初那般期待感;

  • 30岁那年有勇气去追20岁那年不敢追的女孩,可女孩早已为人妇多年;

  • 40岁那年想再去珍惜30岁那年该珍惜的朋友,可却已经疏远多年……

人生就是这样,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再也不会做了。有些梦,现在不追,以后再也追不上了。

人生并非只有一种可能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

1. 有一件事是真的:有一天你会走向死亡。

2. 但有一件事是假的:人的一辈子只能活一次。

3. 据说,每个人从零开始到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7年的时间。

4. 我们来算一下:如果你能活到88岁,在11岁之后,你将有11次机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5. 不管你是稚气未脱,亦或已经白发苍苍,你都有机会让自己活得不一样。

6. 有的人,他们活在自己的过去。有的人,他们认为自己不会再有新的可能。

7. 他们在井底太久,以为机械性地做一件事是自己的使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8. 还有些人25岁就“死了”,只是到75岁才“埋葬”。他们早已失去了前行的勇气,成了“行尸走肉”。

9. 但是你要知道,你其实可以不一样。你拥有千千万万次的生命,按照7年一次的机会,你有11次生命。

10. 你可以拿一次用来写诗,这样你就体会到了诗人的风韵和诗歌的美妙。

11. 你还可以拿一次生命,用来搞搞新发明。这样你就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用双手造出一个新世界。

12. 还可以拿一次生命,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这样你就明白了万物规律的奥妙之处。

13. 事实上,一个人的一辈子,可以同时是:音乐家、发明家、诗人、厨师、CEO……只要你利用好自己的每一次生命。

但是希望你明白,虽然你可以拥有好几次人生,但并不意味着你不应该珍惜现在的机会。在完成每一件梦想的时候,人还是应该保持专注。

活1次还是11次,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毕竟,选择权在你手中,路在自己脚下。

“You only live once, but if you do it right, once is enough.”

尝试做点改变

最后用一段风靡世界,影响百万人的短片结尾。

这部阿根廷短片《雇佣人生/el Empleo》全片没有一句台词,短短6分半,却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社会与人性的本质。虽然极具争议,但却发人深省,已在全世界获得了102个奖项,更获拥趸无数。

短片将所有的人造品抽象成人,你在某个场合接受别人的服务,换个场合也要服务别人,灯柱、桌椅、衣架、地垫……本质上没有区别。正如短片中的雇佣人生,我们雇佣着别人,也过着被别人雇佣的生活,人人都是螺丝钉。

我们每个人都像雇佣人生里面的角色一样,在社会上过着周而复始的生活——因为要生存,我们就需要一个社会角色,但生存的角色不代表生活的角色。

钱穆先生曾说过,工业化及其带来的工具化扩张具有一种“反噬”作用。当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不断将外物作为自身的工具之时,“乃自陷于工具之依存。故先则人为主而器为奴,继则器为主则人为奴”。

现代的机械生产和科技发展同时也在异化着作为主体的人类,过于现实和工具理性会使人淹没于器具之海,进而丧失生活的激情,异化成徒有躯壳、形如槁木的工具人和心为形役、灵魂游离的空心人。

对于影片中无处不在的“工具”寓意,不少观者认为,身体的困陷只是表面现象,心灵的不自由才是痛苦的根源。心若不自由,无处不囚笼。克服生活的程式化,追求心灵的自由,也许才是导演最想传达的观点。

影片最后的彩蛋无疑是点睛一笔,被雇佣作为台灯的人愤怒地摔下脑袋上的灯罩走了出去,预示着他不再甘于日复一日地做一个台灯。反抗意味着改变,迎接他的将是不一样的人生,一份新的生活、新的生命。


每次来到这里,意味着我们又完成了一次孤岛互联。
能看到这里,说明你耐心可嘉,不如顺手点个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