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多勇、庞家伟丨西夏肇兴之地地斤泽考察研究

张多勇、庞家伟 西北学 2023-06-13
作者简介

张多勇,1966年生,历史学博士,北方民族大学鄂尔多斯盆地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

庞家伟,1983年生,陇东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地理研究。

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2期。


摘要:地斤泽是西夏王朝的“肇兴之地”。文章利用文献“地斤三山之东”的记载,结合野外地理考察,提出在毛乌素沙地的腹地、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嘎鲁图镇呼和淖尔嘎查的呼和淖尔盆地为地斤泽,呼和淖尔古城遗址为李继迁所奔之地斤泽的据点,地理坐标:38°57′09.8″N, 108°36′05.9 ″E,海拔1353m。 

关键词:李继迁;地斤泽;呼和淖尔古城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党项后人李继捧响应北宋削藩的大政方针献地入朝,其堂弟李继迁奔地斤泽另起炉灶,与北宋对抗,李继迁奔地斤泽是党项民族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步,地斤泽成为党项民族与中央王朝由藩属到对抗的地理标尺,地斤泽是李继迁在力量极为弱小的时候与宋朝对抗的基地。李继迁正是以地斤泽为据点,雍熙二年(985)夺取银州据之,咸平春(998)重获夏、银、绥、宥、静五州封地,咸平五年(1002)攻陷灵州以为西平府,第二年迁都西平府,1036年占有瓜、沙、肃三州而尽有河西之地,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地斤泽为李继迁重获夏、银、绥、宥、静五州封地的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可称为西夏王朝的“肇兴之地”。

关于地斤泽的地望,史书记载“泽距夏州东北三百里”,别无所知,成为宋夏史研究和中国军事史研究搞不清的地理坐标,我们有必要根据文献记载,利用地理考察的方法对地斤泽的地望做一探讨。

一、李继迁以地斤泽为基地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李继捧继夏州留后位,率族人入朝,献其银、夏、绥、宥、静五州地。《宋史》记载:“建隆四年(936),继迁生于银州无定河,生而有齿。开宝七年,授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继捧之归宋,时年二十,留居银州,及使至,召缌麻亲赴阙,乃诈言乳母死,出葬于郊,遂与其党数十人奔入地斤泽,泽距夏州东北三百里。”[1]从此,李继迁走上了开始与宋对抗的道路。宋朝陈均撰《九朝编年备要》卷三载:“继迁时年十七,勇悍有智谋,不乐内徙,与其党奔入番族地斤泽,距夏州东北三百里。出其祖彝兴像以示戎人,戎人皆拜泣,稍稍归附、诏书招谕,继迁不出。”[2]所载事件相同,除李继迁年龄不同外,增加了李继迁以出示祖先像聚众走上独立道路的过程。《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李继捧入朝,其弟夏州蕃落使继迁留居银州。及诏发继捧亲属赴阙,独继迁不乐内徙,时年十七,勇悍有智谋,伪称乳母死,出葬郊外,以兵甲寘(置)棺中,与其党数十人奔入蕃族地斤泽,距夏州东北三百里,出其祖彝兴像以示戎人,戎人皆拜泣,继迁自言:‘我李氏子孙,当复兴宗绪。’族帐稍稍归附,尝遣所部奉表麟州贡马及橐駞等。勅书招谕之,继迁不出。”[3]又增加了“出葬郊外,以兵甲寘(置)棺中”的情节。这三组资料,对李继迁奔地斤泽的年龄记载有二十和十七的不同,根据《宋史·夏国上传》记载,李继迁应生于建隆四年(936),则太平兴国七年(982)李继迁仅有十六岁,虚数十七。文献记载地斤泽的方位都是在夏州东北三百里,而且是有水泽之地。

李继迁奔地斤泽以后,北宋攻占过一次地斤泽。《宋史·夏国传》曰:“继迁复连娶豪族,转迁无常,渐以强大,而西人以李氏世着恩德,往往多归之。”[4]李继迁实力不断壮大。北宋以曹光实为银、夏、绥、麟、府、丰、宥州都廵检使,《宋史·曹光实传》曰:太平兴国八年(983),“光实乘间掩袭至地斤泽,俘斩甚众,破其族帐,获继迁母妻及牛羊万计,继迁仅免。”[5]曹光实攻入地斤泽,破其族帐,俘虏李继迁母、妻,获牛羊万计。《宋史·尹宪传》也有同样的记载,雍熙初(984),尹宪“诏就知夏州,攻破李继迁之众于地斤泽,继迁遁走,俘获四百余帐。奏请于所部抽移诸帐,别置骑兵,号曰平寨,以备其用,诏从之。”[6]表面看,以上两则材料,不仅时间有太平兴国八年(983)和雍熙初(984)的不同,而且夺取地斤泽的主帅曹光实和尹宪的不同,似乎是北宋两次夺取地斤泽。

《宋史·夏国传》记载:“太平兴国八年(983),知夏州尹宪与都廵检曹光实侦知,夜袭破之,斩首五百级,焚四百余帐,继迁与其弟遁免,获其母与妻。”[7]《续资治通鉴长编》亦曰:太宗雍熙元年(984)九月“知夏州尹宪侦知继迁所在,与廵检使曹光实选精骑,夜发兵掩袭地斤,再宿而至,斩首五百级,烧四百余帐,获继迁母、妻及羊马器械万计,继迁仅以身免。”[8]明确记载夺取地斤泽是曹光实和尹宪共同配合完成的同一件事。

以上四组材料,记录夺取地斤泽,总体战果:俘获四百余帐,斩首五百级,获李继迁母、妻,牛羊万计,只有李继迁与其弟李继冲遁免。《宋史·太宗纪》曰:“夏州言:掩击李继迁获其母、妻,俘千四百余帐,继迁走。”[9]司马光撰《稽古录》十七亦言:雍熙元年(984)“十月,庚寅,夏州奏:击李继迁破之,俘一千四百余帐,获继迁母妻。独继迁遁去。”[10]记载俘族帐不同,成了一千四百多。

关于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有太平兴国八年(983)、雍熙元年(984)两种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稽古录》是宋代文献,所记时间雍熙元年(984)较为可信,其事当是九月发生,十月奏报。

一年后,雍熙二年(985)李继迁报复,诱杀曹光实。李继迁借助家族世德,实力又渐壮大。“继迁因语其豪右曰:‘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绝之,尔等不忘李氏,能从我兴复乎?’众曰:‘诺’。遂与弟继冲、破丑重遇贵、张浦、李大信等起夏州,乃诈降,诱杀曹光实于葭芦川,遂袭银州据之,时雍熙二年(985)二月也。”[11]记载了李继迁起夏州、诱杀曹光实于葭芦川、夺取银州。《宋史·曹光实传》载:李继迁“使人绐光实曰:‘我数奔北,势窘不能自存矣,公许我降乎?’因致情款陈甥舅之礼,期某日降于葭芦川。光实信之,且欲专其功,不与人谋。及期,继迁先设伏兵,令十数人近城迎致光实,光实从数百骑往赴之。继迁前导北行,将至其地,举手麾鞭而伏兵应之,光实遂遇害,卒,年五十五。”[12]记录了李继迁诱杀曹光实的过程。

雍熙二年(985)二月,李继迁诱杀曹光实于葭芦川,袭取银州,银州又成为李继迁的基地,地斤泽完成了它的使命。距离李继迁奔地斤泽的太平兴国七年(982)三年时间。

二、地斤泽的地望

关于地斤泽的地望,《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13]史为乐主编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曰:“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14]。钟侃等《西夏简史》,亦在括号注:“在今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东北。”[15]周伟洲《早期党项史研究》认为,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淖尔一带”。[16]杨蕤《西夏地理研究》认为,“应在毛乌苏沙地的腹地,但难以确定具体位置。”[17]以上观点均是指出大概方位,无具体所指。

王天顺《西夏战史》认为“地斤泽在夏州东北150公里处,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巴彦淖尔境,其地今已干涸成沙碛。”[18]李蔚《简明西夏史》提到地斤泽时,在括号内注曰:“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巴彦淖尔。”[19]王天顺、李蔚有具体所指,即巴彦淖尔,当是指鄂托克旗巴彦淖尔镇的湖泊巴彦淖尔。李雪峰、艾冲《西夏与辽朝交通干线“直路”的开辟与作用》一文,认为“今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四大湖区域当为西夏地斤泽故址。”[20]

2016年,陈育宁在《地斤泽在何处?》一文中,纠正了早年提出的在提出在鄂托克旗东北的说法,又提出地斤泽在乌审旗乌审召镇胡同查干淖尔,其原因有三:其一,胡同查干淖尔距离夏州170km;其二,湖水有22平方公里的滩湿地;其三,乌审旗比鄂托克旗西夏遗址多。[21]又出现了胡同查干淖尔一说。

1、胡同查干淖尔的考察

2015年7月31日,笔者对胡同查干淖尔进行了实地考察,所见在乌审旗乌审召镇北3km有一湖滩湿地,湖呈等腰三角形,湖泊被分割成四五块,湖岛相间,东西7km,南北5km,湖岛水鸟栖息。笔者查看周围,没有古湖相沉积,在湖西修路挖出的剖面观察,均为深8—10m的沙砾堆积,湖东正在修建的镇区,也不见湖相沉积。胡同查干淖尔是个碱湖,乌审旗政协文史委郝自忠先生告知笔者,1980年代,该湖碱储量位居全国第三,今归属伊化集团开采,蒙古文献里乾隆以来就有利用该碱湖的记录。该湖水不适应人畜饮用。笔者在附近地面观察,不见文化堆积,或未保留千余年前的人类定居痕迹。翻阅《乌审旗文物志》也没有登记任何遗址。

《西夏书事》记载,“地斤泽善水草,便畜牧,生聚渐众。”[22]《宋史》卷491《党项传》载:“雍熙初,诸族渠帅附李继迁为寇,诏判四方馆事田仁朗及閤门使王侁等相继领兵讨击,并赐麟、府、银、夏、丰州及日利、月利族敕书招谕之。二年(985)四月,侁等于银州北破悉利诸族,斩首三千六百余级,生擒八十人,俘老小一千四百余口,器甲一百八十六,枭伪署代州刺史折罗遇并弟埋乞,获马牛羊三万计。五月,又于开光谷西杏子平破保寺、保香族,追奔二十余里,斩首八百余级,枭其首领埋乜已等五十七人,生擒四十九人,俘其老小三百余人,获牛羊马驴凡四千余计。又破保、洗两族,俘三千人,降五十五族,获牛羊八千计。”[23]日利、月利族,悉利诸族,保寺、保香族,保、洗各族,均是依附李继迁为寇者,说明以地斤泽为中心,周围有许多党项部落,这些生活的部落应该留下生活遗迹。而胡同查干淖尔既无人类活动的遗迹,又无湖相沉积,似乎可以排除是地斤泽的可能。

从太平兴国七年(982)李继迁仅有数十人出奔地斤泽,出其祖彝兴像为号召,各族帐逐渐归附,及至尹宪与曹光实攻破地斤泽, “俘获四百余帐”,《宋史·太宗纪》《稽古录》均记载有族帐一千四百多,地斤泽必是规模不小,当建有防御工事,或者有城池。即使没有城池这么多的人在一切居住,也当有组织、有编制,或组成军队,也不会没有留下任何遗迹。由此产生了地斤泽可能另有遗址的念头。

2、 巴彦淖尔、木凯淖古城、红庆河遗址

王天顺、李蔚均认为巴彦淖尔。巴彦淖尔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巴彦淖尔镇,是一个小型湖泊,今存湖面长约4km,宽2km。巴彦淖尔地处三面环山的盆地,但该盆地北开口,与《宋史》记载的“地斤三山之东”不合。盆地东西60km,作为李继迁初起楼灶的据点,尚嫌太大。巴彦淖尔北13km有水泉城址。《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鄂托克旗记载,“水泉城址[巴彦淖尔乡后哈达图村西南2公里•汉代],平面呈长方形,边长1000m,夯筑土墙,基宽1—5m,残高1—1.5m,夯层厚10cm,南墙中部设门,城内文化层厚约0.5m,采集有绳纹筒瓦,‘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瓦当、陶水管、陶拍及灰陶折沿盆等残片”。[24]巴彦淖尔附近的水泉城址具有县城规模,是汉代古城遗址,不是宋初遗迹。这里距离夏州城直线距离150km,实际路程超过200km,距离本文所考呼和淖尔古城遗址直线距离60km。

巴彦淖尔西南30km有木凯淖古城遗址,《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鄂托克旗记载,“木凯淖城址[木凯淖尔乡木凯淖尔村东南约100米•汉代],严重沙化。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120m,东西约80m,城墙夯筑,基宽约7m,残高0.8m,夯层厚10cm,城内文化层厚约0.5m,采集有泥质灰陶罐等残片”。[25]也是汉代遗址,明显不具有县城规模,当是汉代亭邮驿站遗址,这里距本文所考呼和淖尔古城遗址直线距离40km。

鄂托克旗巴彦淖尔一带,主要是汉代遗址,未发现有宋夏时期的遗迹。

李雪峰、艾冲认为“今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四大湖区域当为西夏地斤泽故址。”[26]红庆河虽有众多西夏遗址,但距离统万城直线距离170km,实际里程265km,超过500里,与文献记载有出入。另外,地斤泽是否在通往辽朝的“直路”上,没有证据,地斤泽是一个秘密据点,会不会置于交通要道尚需怀疑。该文提出,四大湖区湖与湖间距约 7 千米左右,在“北宋时期此地应该是一个大型湖泊,其后,湖水退却,分化成大小不等的四个湖泊”,没有沉积层里描述和地层分析。

3、呼和淖尔古城遗址

《宋史》卷492《外国传▪吐蕃》亦记载:“罗支屡请王师助击贼,议者以西凉去渭州限河路远,不可预约师期。上曰:‘继迁常在地斤三山之东,每来寇边,及官军出,则已遁去。使六谷部族近塞捍御,与官军合势,亦国家之利。’降诏许之。”[27]已有“继迁常在地斤三山之东”之说,似乎地斤泽附近有三山,在山之东。《东都事略》卷129《附录七》西蕃:“咸平四年(1001),西凉府六谷都首领潘罗支愿戮力讨继迁,张齐贤请封罗支为六谷王兼招讨使。真宗曰:‘罗支已为酋帅,欲授以刺史,则太轻。况未领节制,加以王爵,非顺也。又招讨使号,不可假外夷。’乃以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廵检使。罗支请师期,又遣使来言:‘感朝廷恩信,愤继迁倔彊,已集兵六万,乞会王师收复灵州。’乃以罗支为朔方军节度使。罗支屡请王师助击贼,议者以西凉去渭州河路远,不可豫约师期。真宗曰:‘继迁常在地斤,三山之东,每来冦边,及官军至则已遁去,使六谷部族近塞御之,与官军合势,亦国家之利也。’许之。”[28]《东都事略》也说“继迁常在地斤,三山之东”。《宋会要辑稿》也记载了这件事:“继迁常在地斤三山已东,每来寇边,官军才出[则]远遁,或六谷部族近寨捍御,与官军合势,亦国家之利。苟以为难,必不敢复有陈请,且不失其懽心也。”[29]据此,笔者认为地斤泽的地望除了符合有湖泊的地理环境外,还应在有文化遗迹、有山的地方寻找。

2015年7月30日,笔者夜宿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得到退休干部斯蒂巴雅尔(65岁,曾担任过乌审旗环保局、土地局、财政局局长)的引荐,拜访了乌审旗文物局白庆元局长,白庆元局长告诉笔者,在乌审召镇与嘎鲁图镇交界地,有一座西夏古城和一座汉代古城遗址。笔者和王志军前往调查。所见呼和淖尔古城,位于乌审旗嘎鲁图镇呼和淖尔嘎查北3km,这里是一个小盆地,盆地南北2.3km,东西6.6km。西部有山,海拔1560m,上覆连绵不断地沙丘,再往西是连绵的沙漠景观,北部山岗是西部山脉的延伸,海拔1425m,盆地南是起伏的山岗,海拔1386m,只有东南部有一豁口,是鄂尔多斯高原山地的分岔处,符合《宋会要辑稿》等文献记载地斤泽是 “三山以东”的地形,这里是三山包围,仅留东南一口。盆地地势险要,有防守之险,盆地四周均是沙丘,呼和淖尔嘎查处于盆地外的再东,符合《西夏书事》记载,地斤泽“善水草,便畜牧。”盆地中心有一座古城,古城南有一湖泊,湖泊东西4.2km,南北0.8km,湖泊周围有湖相沉积,南端有蓝色沉积层理,深10m,湖相沉积在2000年以上,在北宋时期,推测这里的湖泊较今天要大。这里地处夏州正北方位,南距夏州(统万城)直线距离110km,公路里程150km,在李蔚、王天顺等确定地斤泽是鄂托克旗巴彦淖尔在这个遗址正北60km。

呼和淖尔古城位于盆地西北缘,南距呼和淖尔湖泊北部顶端850m,在路北100m。所见城墙倒塌,在远处已经看不到城墙痕迹。南墙已成土陇,高1.5m左右,宽8m;东墙亦成为高2m、宽15m的土陇,墙的两边绿草如茵,墙迹的草没有周边长势好,东墙长450m,东墙附近有地面上散落露胎黑瓷片,是西夏典型的器物;北墙亦成为高2—3m、宽10m的土陇,北墙长477m;西北角有陶窑遗址一个,窑口宽1m,窑宽2m,窑深5m,附近有灰烬堆积,还有烧焦的砖瓦等遗物;西墙残甚,外是沙滩,墙体被沙掩埋,沿着长势茂盛的植物扫芊草可觅墙体痕迹;西墙长440m。总体残留城墙形成闭合的古城,城门已经不见痕迹。城内散落较为密集的布纹瓦片(唐宋),铁器残片较多,由于锈蚀已不辨字迹,还可见较多的绳纹砖(唐代),厚4cm,还有雨点纹陶片(宋代),黑瓷片(西夏)。墙西沙滩有一碑座,与汉地碑座形制截然不同,红砂岩质,质地坚硬,前后60cm,左右80cm,龟背方格纹,爪部纹饰雕刻清秀,头部紧贴龟身,脖子没有伸展,头长20cm,碑槽50cm,宽11cm,深12cm(如图)。东南角地理坐标:38°57′09.8″N,108°36′05.9″E,海拔1353m。

《乌审旗文物志》还记录了,墙体基宽4—5m,城四边各设一个城门,其中东西两门还带有瓮城,四角设有城楼,墙外有马面。采集到的标本有陶罐、陶碗、陶瓮、陶环,酱釉瓷碗、瓷罐等。并认为,该城址为西夏时期城址,也有专家认为,该城址是唐代归附的突厥降户人所设的“六胡州”之一的契州城。[30]何彤慧等2005年考察,见开元通宝(唐代)、至道通宝(宋代)各一枚。[31]将此古城断代为唐、宋、夏。[32]根据笔者所见,唐代遗物不少,遗址明显属于唐、宋、西夏古城遗址,面积21×104㎡,折合300多亩。其规模完全够得上唐代的羁縻州规模,宋初李继迁加以利用,西夏继续使用,元代以后废弃。《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记载,“呼和淖尔城址[乌审旗嘎鲁图苏木呼和淖尔村•西夏],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约640m,东西约530m。城墙夯筑,顶宽约3m,残高2.5m,城墙外设马面。城内文化层厚约1m,采集有陶碗、罐、瓮残片及陶环、纺轮,残铁器等。”[33]明确记载是西夏古城遗址。尽管其记载与笔者丈量墙体尺寸有所差异,估计他们是用步所量,笔者用GPS航迹做的测量,墙高2.5m,比笔者所见要高一些,可能是风蚀所致?黄土高原唐宋城墙大都保存,汉代城墙部分保存。毛乌素沙地墙体大多由于含沙,土壤粘合性不好,笔者考察沙地保留的不下10座古城遗址的城墙,大多已散落成为土垅。

三 、呼和淖尔即地斤泽

从李继迁多年攻城略地的经历看,李继迁是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故其所选择的根据地不会是四周没有守备之要、防御之险的平地。今鄂托克旗巴彦淖尔镇的湖泊巴彦淖尔和乌审旗乌审召镇胡同察干淖尔,没有遗址,尤其是胡同察干淖尔四面无山,四处无险可守,这里只能是牧民放牧的好草场,选择这里作为军事据点,防御不便。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嘎鲁图镇呼和淖尔嘎查的呼和淖尔盆地四面有险可守,有古湖泊沉积,呼和淖尔古城又有防御工事,南距夏州(今统万城)直线距离110km,路程正好150km,《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了攻打地斤泽的过程,“知夏州尹宪侦知继迁所在,与巡检使曹光实选精骑,夜发兵掩袭地斤,再宿而至。”可见骑兵需要两天一夜方可至地斤泽,与史书记载地斤泽距离夏州三百里相符。呼和淖尔地理形胜上符合李继迁所奔之地斤泽。李继迁利用唐朝旧城作为暂时安身之地,符合其仓促出奔的情形,后来在此修复旧城,加以利用,同时利用在呼和淖尔盆地三面临山的地势,四周设防。夏州知州尹宪与廵检使曹光实,袭击地斤泽,“斩首五百级,烧四百余帐”,亦当是今乌审旗呼和淖尔盆地更为恰当,将李继迁的据点确定为呼和淖尔古城遗址更为合理。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李继迁先居银州,再与其党数十人奔入地斤泽,至雍熙二年(985),李继迁诱杀曹光实于葭芦川,遂袭银州据之。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至雍熙二年(985)前后至少有三年时间以地斤泽为据点。雍熙二年(985)三月,李继迁“破会州,焚毁城郭而去。”[34]会州治所在今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的柳州古城遗址。雍熙三年(986)“辽以义成公主嫁继迁,册为夏国王。”[35]李继迁借助辽国牵制北宋,从此开始了辽、宋、夏三足鼎立局面。 “咸平春(998),继迁复表归顺,真宗乃授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加邑千户,实封二百户,益功臣号。”[36]又三年,唐末五代党项控制的夏、银、绥、宥、静五州,也是唐朝党项所授定难军节度使的原封地,重归李继迁控制。 李继迁以五州之地为根据地,咸平五年(1002)三月攻陷灵州,以为西平府,1003年迁都西平府,“北控和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 [37]1036年党项占有瓜、沙、肃三州而尽有河西之地,党项夏州政权就舒展开了其臂膀,领土逐渐拓展, 活动范围也渐次扩大,西夏疆域轮廓大体上已形成。从1038年起,西夏建立政权,逐步控制了包括今之宁夏、甘肃大部以及青海、内蒙之一部,元昊见大势已成, 遂改元称帝建立“”(白高大夏)国。西夏历十代帝王,享国190年,它武功赫赫,文教兴盛,在宋、辽、金、吐蕃、回鹘之间,纵横捭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8]西夏与宋、辽成鼎足之势而割据于西北一域, 立于不败之地,肇始于李继迁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奔入地斤泽之举。地斤泽成为西夏的“肇兴之地”。


参考文献

[1]《宋史》卷485《夏国上传》,第13986页。

[2] 《九朝编年备要》卷三,甲申雍熙元年九月。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太宗雍熙元年九月,第585—586页。

[4]《宋史》卷485《夏国上传》,第13986页。

[5]《宋史》卷272《曹光实传》,第9315页。

[6]《宋史》卷276《尹宪传》,第9409页。

[7]《宋史》卷485《夏国上传》,第13986页。

[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太宗雍熙元年九月,第586页。

[9]《宋史》卷4《太宗纪》,第72—73页。

[10] 司马光著,王亦令点校:《稽古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682页。

[11]《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国上传》,第13986页。

[12]《宋史》卷272《曹光实传》,第9315页。

[13]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36-37页。

[14]史为乐主编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3页。

[15] 钟侃、李云峰、李范文:《西夏简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16] 周伟洲:《早期党项史研究》,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17] 杨蕤:《西夏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页。

[18] 王天顺:《西夏战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19] 李蔚:《简明西夏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20] 李雪峰、艾冲:《西夏与辽朝交通干线“直路”的开辟与作用》,《宁夏社会科学》2019(2),第212页。

[21] 陈育宁:《地斤泽在何处?》,《西夏学》(第13辑)2016年版,第24页。

[22] 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校证》,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23] 《宋史》卷四九一《党项传》,第14139页。

[24] 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第584页。

[25] 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第584页。

[26] 李雪峰、艾冲:《西夏与辽朝交通干线“直路”的开辟与作用》,《宁夏社会科学》2019(2),第212页。

[27]《宋史》卷492《外国传▪吐蕃》,第14156页。

[28] [宋]王称撰,孙言诚、崔国光点校:《东都事略》卷129《附录七》,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112页。

[29] 刘林、刁忠明、舒大刚、尹波等校点:《宋会要辑稿》方域21▪18《西凉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6册,第9706页。

[30] 乌审旗文物局:《乌审旗文物志》(内部刊号),第75—76页。

[31] 何彤慧、王乃昂:《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

[32] 何彤慧、王乃昂:《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5页。

[33] 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第581页。

[34]《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国上传》,第13986页。

[35]《宋史》卷485《夏国上传》,第13986页。

[36]《宋史》卷485《夏国上传》,第13988页。

[37] 戴锡章,罗予昆校点:《西夏纪》卷26,皇建二年(1211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8页。

[38] 史金波:《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哦~

公众号:西北学


属地:金城

编辑:鸿翾

投稿邮箱:244105314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