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普与动态艺术的推动者:路易威登基金会呈现大师经典之作

Art-Ba-Ba办公室 Art Ba Ba
2024-09-03

 








展览


“欧普与动态”

弗朗索瓦·莫尔莱 / 赫苏斯·拉斐尔·索托












弗朗索瓦·莫尔莱,《雪崩》(细节),2006

36根蓝色霓虹灯管(长度2250 厘米),370 × 770 × 670 厘米

展览现场,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2023年

Courtesy of the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Paris

© Adagp, Paris 2023

Photo credits © Sun Shi / Louis Vuitton



“我们想让观众表现出兴趣,摆脱束缚并得到放松。我们想让观众参与进来。我们希望把观众置于他们能够触发或制造转变的环境中。”


————“视觉艺术研究小组” 

《受够了故弄玄虚!》





撰文 / 刘林

图片致谢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




自2017年落成以来,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相继在路易威登基金会“墙外” (Hors-les-murs) 项目的构架下举办了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 、理查德·普林斯 (Richard Prince) 、菲利普·帕雷诺 (Philippe Parreno)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 以及辛迪·舍曼 (Cindy Sherman) 等艺术家的展览项目,并奠定了空间以美术馆级展览与公众进行对话的基调。作为2023年的首次展览,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于2023年5月27日至10月8日呈现“欧普与动态”,展出法国艺术家弗朗索瓦·莫尔莱(François Morellet)和委内瑞拉艺术家赫苏斯·拉斐尔·索托(Jesús Rafael Soto)欧普艺术和动态艺术方面的经典作品,以此回顾两位艺术家在这两个紧密相关的艺术运动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此次展览亦是在“墙外”项目的构架内呈现,该项目在北京、首尔和大阪的路易威登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展开。




展览现场,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2023年

Courtesy of the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Paris

© Adagp, Paris 2023

Photo credits © Sun Shi / Louis Vuitton





在当下,我们时常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作为拓展二者边界的方法。本次展览呈现的“欧普艺术”与“动态艺术”,是早在1950年之后便在艺术世界掀起浪潮的艺术流派,二者以对数学、物理等科学方法的运用著称。欧普艺术 (Op art) 又称光效应艺术或视幻觉艺术,“欧普 (Op) ”源于英文optical,即视觉效应。该艺术类型关注的是用平面、静态的作品呈现立体与动感。倘若追溯欧普艺术的起源,新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建构主义和达达主义等运动都为欧普艺术的实践提供了养分。1964年,《时代》杂志首次使用“欧普艺术”一词,以回应艺术家朱利安·斯坦扎克 (Julian Stanczak) 在玛莎·杰克逊画廊 (Martha Jackson Gallery) 举办的光学绘画展。动态艺术 (Kinetic art) ,则试图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动态和运动,它深受自20世纪初的技术爆炸引起的对动力学的研究(例如通讯方式和交通方式的深刻变革),动态艺术使用更直接的物理学原理展现动感,并且意在邀请观众参与到对作品的观看之中。




弗朗索瓦·莫尔莱,《2 短线纹理0°-90°》,1974

布面油画,140 x 140 厘米

鸣谢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

© Adagp, Paris 2023




赫苏斯·拉斐尔·索托,《浸透 BBL 蓝》(细节),1999, ed. Avilla 2007

聚氯乙烯、金属,365.5 x 1000 x 470.5 cm

鸣谢索托资产与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

© Adagp, Paris 2023





实际上,“欧普艺术”与“动态艺术”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其中有一点需要强调:“欧普艺术”与“动态艺术”都强调观众的直接参与,它们期待将观看的权利与自由交还给观众,而不是过往艺术类型中精英主义、高高在上的观看形式。于1960至1968年在巴黎活跃的艺术家团体“视觉艺术研究小组” (GroupRecherche d'Art Visuel,简称GRAV) 与欧普艺术及动态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该团体由11位欧普-动态艺术家组成,包括法国艺术家让-皮埃尔·伊瓦拉 (Jean-Pierre Yvaral) 和弗朗索瓦·莫尔莱、西班牙艺术家弗朗西斯科·索布里诺 (Francisco Sobrino) 和阿根廷艺术家胡利奥·勒·帕克 (Julio Le Parc) 等。1963年,“视觉艺术研究小组”为第三届巴黎双年展组织了展览“迷宫”,邀请观众穿越二十种不同的环境体验,在此次展览中他们发表了宣言《受够了故弄玄虚!》:“我们想让观众表现出兴趣,摆脱束缚并得到放松。我们想让观众参与进来。我们希望把观众置于他们能够触发或制造转变的环境中。”正因如此,欧普艺术和动态艺术有时被置于同样的语境中讨论,正如我们在诸如蒙德里安、马列维奇等人在这两种流派中起到的同样重要作用中看到的那样。理解欧普-动态艺术,需要回到1950-1960年整个战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它们都重在挑战当时的主流艺术表达方式,而以回归“观看”本身来实现艺术语言的进化。欧普-动态艺术家们的实践对于1960年代极简主义 (Minimalism) 、概念艺术 (Conceptual art) 在美国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图:“视觉艺术研究小组” 部分成员:胡利奥·勒·帕克、乔尔·斯坦 (Joël Stein) 、霍拉西奥·加西亚·罗西 (Horacio Garcia Rossi) 、弗朗西斯科·索布里诺、弗朗索瓦·莫尔莱和让-皮埃尔·伊瓦拉


下图:“迷宫III”,巴黎双年展,巴黎,1963年










 弗朗索瓦·莫尔莱 

 François Morellet 







作为“视觉艺术研究小组”的创始艺术家之一的弗朗索瓦·莫尔莱(1926-2016)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莫尔莱出生于法国绍莱 (Cholet) ,14岁开始绘画,并在巴黎学习俄罗斯文学。完成学业后,莫尔莱回到绍莱,在早期短暂地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具象艺术实践后,在1950年代邂逅了具体艺术 (Concrete art) 的先驱马克斯·比尔 (Max Bill) ,从此,莫尔莱转向了抽象艺术。他开始在作品中使用规则的线条、矩形和三角形,并且使用圆周率的奇偶数进行线条和图形的组织。1960年代之后,莫尔莱开始选择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包括面料、胶带、霓虹灯等,这些实践也无形中影响了同时期的装置艺术 (Installation art)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1976年,艺术家一直在协助家族经营的玩具工厂,这也让他有机会结识工匠并接触形形色色的材料与制作技术,为他的创作手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莫尔莱深受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影响——体现在艺术家在为作品命名时喜爱使用双关语或其它文字游戏——同时期在先锋音乐领域的约翰·凯奇及文学领域的乌力波团体 (Oulipo group) 也为莫尔莱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能量。因为强调严格的使用几何形体来创作,这也让莫尔莱和极简主义及概念艺术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弗兰克·史特拉 (Frank Stella) 以及索尔·列维特 (Sol LeWitt)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弗朗索瓦·莫尔莱,《6 网格0°-10°-72°-108°-162 °》,1971

丝网木版画,80 x 80 厘米

Courtesy of the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Paris

© Adagp, Paris 2023

 




在此次“欧普与动态”展览中展出的丝网木版画《6 网格0°-10°-72°-108°-162°》 (1971) 是莫尔莱“网格”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的经典风格一览无遗:观众获得图像讯息的结果取决于其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艺术家沉浸在构建超越二维图像的无限结构中,在繁密的经纬线交织背后,无数圆形结构正在溢出画面,给观者带来难于言表的视觉幻象。




弗朗索瓦·莫尔莱,《2 短线纹理0°-90°》,1972

布面油画,140 x 140 厘米

鸣谢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

© Adagp, Paris 2023




展览现场,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2023年

鸣谢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

© Adagp, Paris 2023

Photo credits © Sun Shi / Louis Vuitton

 




在之后的创作中,莫尔莱开始超脱出图像平面的限制,对“绘画之外”产生兴趣。他重视立体性,并开始在作品中使用钢、铁、金属线、网与后来的木头等材料。此次展览中的作品《金属静物N°21》 (1990) 即是组合了金属角铁和画布、木板。而在艺术家晚期创作中,他的语言更加“普遍”,《雪崩》 (2006) 显示了艺术家对于“去主体化”的长期坚持,或者说是在二维平面的空间化。在展览现场,36根氩气管如落叶般从天花板倾泻而下、两米长的灯管被电线吊着,从房间角落至中心区域,电线长度依次递增,灯管高度各异,并向不同方向倾斜。无数的观看角度形成的复杂平面交织在一起,让作品成为在时空中展开的艺术宇宙。那些霓虹灯管交织出的图形,与其在展厅地面投影形成的视觉体验,让艺术家的语言更加纯化与抽象,正与他此前作品中的纷繁复杂形成一种同构/差异的关联。




弗朗索瓦·莫尔莱,《金属静物N°21》,1990

布面丙烯、木板、铁,142 x 172 厘米

鸣谢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

© Adagp, Paris 2023




弗朗索瓦·莫尔莱,《雪崩》及细节,2006

36根蓝色霓虹灯管(长度2250 厘米),370 × 770 × 670 厘米

展览现场,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2023年

鸣谢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

© Adagp, Paris 2023

Photo credits © Sun Shi / Louis Vuitton










 赫苏斯·拉斐尔·索托 

 Jesús Rafael Soto 







展览“欧普与动态”,还为纪念艺术家赫苏斯·拉斐尔·索托100周年诞辰。索托于1923年出生于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城,2005年在巴黎去世。他是动态艺术的主要倡导者之一。16岁时,赫苏斯·拉斐尔·索托就开始为其家乡玻利瓦尔电影院绘制海报。1938年,他加入了一个超现实主义小组,由此接触到了“自动书写” (automatic writng) 的概念,这为他日后对动力学视角下的艺术实践埋下了伏笔。1940年代,还在读艺术学校的索托“发现”了立体主义代表人物勃拉克 (Georges Braque) 对于在平面上呈现多视点效果的方法。1950年代,索托在法国重新认识了保罗·克利 (Paul Klee) 和蒙德里安的“风格派”(因蒙德里安在1917年创办的《风格》杂志得名)。自此,索托开始和阿加姆 (Yaacov Agam) 、丁格力 (Jean Tinguely) 和瓦萨雷里 (Victor Vasarely) ——瓦萨雷里被誉为“欧普艺术之父”——等人共同开启了挑战其时现代艺术主流的旅程。


与莫尔莱一样,从1950年代开始,索托就强调艺术的非个人性,而应该让艺术成为社会行为的一部分。他借助数学及音乐方法的介入,创作了其最早一批的欧普-动态艺术,这一时期的创作与后来委内瑞拉光效应绘画关系密切。1957年后,索托开始使用聚酰胺纤维、有机玻璃、钢铁和工业漆等材料,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艺术家一系列动态雕塑类型。索托认为自然世界中蕴藏着内在的几何秩序,他不断地尝试使用重复同一形态获得奇幻的感官效果、使用重叠的方法极力表现出由光学原理导致的“振动”。在此次展览展出的两件“振动” (Vibracións) 系列作品《白色之上》 (1979) 《大型黑色笔迹》 (1979) 中,索托将两块二维平面叠加,再将悬挂着的移动金属部件——直线、圆圈和螺旋置于饰有条纹的平面之前,打造与观众动态同步的虚拟振动幻象,这种效果也在黑白对比色中得以增强。而这种振动,不断地将眼前的实体转化为一种非物质性的存在,当观众移动位置观看作品时,时间也随之加入,每一个瞬间都获得了完全属于其自身的光影动态。




上图:赫苏斯·拉斐尔·索托,《白色至上》,1979

木板绘画、饰有金属和尼龙线,253.5 x 600 x 45.5 cm


下图:赫苏斯·拉斐尔·索托,《大型黑色笔迹》,1979

木板绘画、饰有金属和尼龙线,253.5 x 600 x 45.5 cm


展览现场,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2023年

鸣谢索托资产与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

© Adagp, Paris 2023

Photo credits © Sun Shi / Louis Vuitton




上图:赫苏斯·拉斐尔·索托,《白色至上》(细节),1979


下图:赫苏斯·拉斐尔·索托,《大型黑色笔迹》(细节),1979


展览现场,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2023年

鸣谢索托资产与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

© Adagp, Paris 2023

Photo credits © Sun Shi / Louis Vuitton





在消解艺术实体的同时,艺术家又试图去缔造一种新型的观看秩序,当观众用身体穿过“非物质”的作品时,实体重新回归,索托的作品也因此获得了一种矛盾带来的张力。本次展览中呈现的《浸透BBL蓝》 (1999) 由聚氯乙烯和金属打造,是艺术家“浸透” (PENETRABLE) 系列的一个著名版本。作为三维雕塑,这件作品由金属框架以及悬挂在框架上的蓝色PVC细管组成。蓝色PVC细管垂悬而下形成了艺术家所谓的“悬挂的体积” (Volumen suspendido) 。这件作品提供了完全参与式的体验,在外部,观众可以隐约看到作品内部隐藏的动态空间,而在进入这一“悬挂的体积”的瞬间,光影幻境瞬间被打破,视觉与身体性感知的龃龉让作品带给观众错综复杂的体验。索托在谈及“浸透”系列作品时说到,“当你进入一个可浸透的空间时,你会有一种感觉,仿佛置身一个轻盈的漩涡,一种全然丰盈的振动。可浸透性正是这种丰盈具体化的表现,我让人们在其中移动,并让他们感受空间的形体。可以说这是一个将存在显现的方式,这种非物质的状态对我来说并非不真实的状态,而是一种现实。现实无处不在,填满了整个宇宙。而空虚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这就是我的基本思路。”




赫苏斯·拉斐尔·索托,《浸透 BBL 蓝》,1999, ed. Avilla 2007

聚氯乙烯、金属,365.5 x 1000 x 470.5 cm

展览现场,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2023年

鸣谢索托资产与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

© Adagp, Paris 2023

Photo credits © Sun Shi / Louis Vuitton










艺术家弗朗索瓦·莫尔莱和赫苏斯·拉斐尔·索托的作品展“欧普与动态”目前已于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开幕,展期将持续至10月8日。


弗朗索瓦·莫尔莱 / 赫苏斯·拉斐尔·索托

“欧普与动态”

典藏精选


艺术家:弗朗索瓦·莫尔莱 / 赫苏斯·拉斐尔·索托

展 期:2023年5月27日-10月8日

地 址: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北京市建国门外大街1号,国贸商城南区,西楼











REVIEW ↓



侧面

克里斯·马汀如何在“移步易景”中感知和绘画风景


展览

珍妮·布罗辛斯基:偶发的材料印迹如何成为绘画的视觉隐喻?


ABB周报

斯蒂芬妮·丁金斯获首届LG古根海姆奖;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安迪·沃霍尔作品侵权;佳士得委任程寿康为亚洲区主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rt Ba Ba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