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之道:阴影的“能量”与“底力”,及其庇护的历史、记忆与集体

Art-Ba-Ba办公室 Art Ba Ba
2024-09-03
 








展览


“新文化制作人”二季“活性建筑”

——“影之道”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影之道”展览现场,2023年7月15日至10月8日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隋思聪



“阴影作为建筑‘无之以为用’的部分,承载了居住者大部分的生活。人们有关建筑以及城市的记忆,往往就发生在空无一物的阴影中,具体可感的、留有时间痕迹的建筑实体此刻反倒退居其次。”





撰文 / TL

本文图片致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CHANEL




列奥纳多·达·芬奇曾将阴影区分为三种:附着阴影 (attached shadow)、投影 (cast shadow) 和明暗 (shading) 。第一种源自物体自身的曲折变化,第二种在光源受遮挡后产生,最后一种则是空间明亮与黑暗两极之间的渐进演变。




“影之道”展览现场,“桥上书屋”模型

李晓东工作室 李晓东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隋思聪





作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PSA) 与香奈儿文化基金合作的“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二季“活性建筑”展览——“影之道”中建成最早、获奖最多的一座建筑,李晓东的“桥上书屋”穷尽了达·芬奇所列举的阴影的三种可能——细条状木构表皮携带的阴影,与两岸土楼的夯土,砖墙上的孔穴及裂缝相异相谐;经栅格过滤后的天光,创造了一种随晨昏变化的室内明暗,让户外与书屋区别开来;建筑主体在小桥以及水面垂下的投影,则如同一位蹑足者,介入原本空旷的野地。




上图:“桥上书屋”入口

下图:“桥上书屋”建筑内部

设计团队 : 李晓东工作室,主创建筑师:李晓东

项目地点:福建省平和县,完成时间:2009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照片由李晓东工作室提供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青年建筑师陈东华试图以更自由、更不拘其形的姿态接受作为最古老建筑元素之一的“阴影”在当下展开的多重面目。陈东华选择了十位中国当代建筑师以及他们各自的建筑实践,以文献、模型、图纸、影像等方式,在一种南方市集式的伞形构筑下,重现散布在岭南热土上的十片阴影。在编演一种足以回应“城-镇-乡”复杂环境、新老建筑材料、形式风格迭代的敏捷“活性” (dynamic) 的同时,重新挖掘一股在南方乃至全球范围的阴影中扎根已久的“能量” (energy) 与“底力” (vitality) ,从而对庇护、记忆、集体等建筑议题提供回答。






角落与屋檐:

现代主义的遗产






从最原始的地穴或岩洞,到今天的一幢高楼或一间蜗居,人们修建庇护所的历史,正是在自然光下创造阴影的历史。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 等现代建筑大师则解决了长久以来为人们提供栖身之所的阴影所暗含的古老矛盾——提供庇护的同时也意味着封闭。


1953年,赖特在一次广播中,袒露自己希望通过废除“角落以及其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来重构建筑中陈旧的封闭形式,同时,他又将人的居住空间定义为“地面上被阴影划定的部分”。他对阴影,以及创造了阴影的墙壁所提供的庇护感深信不疑,但也同等程度对空间以及居住体验上存在的隔离感到不安。




“影之道”展览现场,“父母之家”模型

WAU 建筑事务所 吴林寿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赖特选择倒向一种日本主义 (Japonism) ,他通过不断延长屋檐的出挑,而非围合一个又一个墙壁拐角来加深室内的阴影,直到他创造的阴翳与日本京都的桂离宫、岐阜县的大仙寺等建筑别无二致。这片来自现代主义的阴影确如策展人所说,是一个灰度的、中间的、模糊的地带,但毫无疑问也是赖特将室内/室外、开放/封闭、昏暗/光亮等彼此矛盾的两极激烈碰撞后的产物。




“影之道”展览现场,“颐园养老社区接待中心“模型

图岸工作室 朱亦民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陈东华“南方阴影”的概念就延续、修正自现代主义建筑的架空空间。在展陈中他将“阴影平面图”置于建筑模型下方,用深浅不一的灰色调子展示了赖特的遗产:阴影。在建筑史学家大卫·范·赞腾 (David Van Zanten) 的观点中,正是空间里柔和、均匀变化的深长阴影,使赖特的墙体、玻璃等隔断处在“一种不稳定的漂浮关系”中,从而为空间赋予流动的品质。


在“影之道”的序厅中,莫伯治的双溪别墅与白云山庄旅社展示了现代主义、岭南野趣和南方日常的动人杂糅。在角柱、悬挑、墙体等部位,莫伯治制造了与赖特相似的轻盈阴影,同时,利用岭南园林所常见的山体、树林,建筑师将原本窄小、过于紧密的建筑布局转变为一种富有南方气质的短俏。




双溪别墅乙座-敞厅

摄影:陈轲




山庄旅舍-蛇廊

摄影:曾宇健




而吴林寿和朱亦民在广东的建筑实践,面向不同的议题,却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公共性。相较于在私宅建筑领域成就斐然的赖特等前辈,他们选择了一种更为“稀薄”的阴影。吴林寿的“父母之家”为自己的父母创作,建筑师在底层的敞厅中,通过庭院、天井以及房间的快速转换,减少了建筑内阴影的深度,同时利用非日常尺度的挑高,将属于个人的阴影空间进一步围绕在光亮、高耸的祭祀空间“明厅”四周。对住宅阴影庇护性以及私密性的减弱,是一种对粤西传统民居中的“家族”观念的再次表达,建筑师以一种更具集体性和包容度的阴影,向现代主义住宅中那位自我观念强烈的独居者发出了邀请。




上图:“父母之家”建筑内部

下图:“父母之家”明厅

设计团队:WAU 建筑事务所,主创建筑师:吴林寿

项目地点:广东省湛江市,完成时间:2022 年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吴嗣铭




上图:“银幸颐园养老社区”

下图:“银幸颐园养老社区”建筑内部

设计团队 : 图岸工作室,主创建筑师:朱亦民

项目地点:广东省广州市,完成时间:2017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林力勤





朱亦民的银幸颐园养老社区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致敬意味强烈,但在层高、开间尺寸上又更加敞阔,以连贯、开放的阴影为老年社区以及前来探望的年轻人提供了活力。对今天城市里的老人群体和他们的子女而言,阴影需要落到一片社区或是一幢集体公寓中,而非仅仅填满个人的房间或是家族的住宅,否则,城市便难以作为一个居住共同体,在老龄化、社会养老和代际隔阂等议题上向他们提供庇护和支持。






无之以为用:

作为记忆的阴影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 (Pliny the Elder's) 在《博物志》中记载了如下事迹:科林斯的一个年轻女子,在恋人离去之际,沿着灯光投下的阴影,在墙上描下了年轻男子脸庞的轮廓。


这则故事被视为美术最重要的起源神话之一,即事物的在场和缺席如何悖论地共存于“记录”这一人类行为中。事实上,阴影并非仅仅在老普林尼的笔下成为记忆寓言的关键,其同样也在柏拉图的“洞穴喻”、马萨乔的《圣彼得用影子治愈病人》等地方出现。阴影始终以一种处于有/无、既存/消逝、显现/褪去边界位置的暧昧身份,向个体与记忆、集体与历史提供介质,就建筑及空间而言亦不例外。




“影之道”展览现场

上图:“发昌村文化活动中心”模型

东西影工作室 朱雄毅、王照明

下图:“连州摄影博物馆”模型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何健翔、蒋滢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在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何健翔、蒋滢设计的“连州摄影博物馆”中,阴影便尤以记忆的形态下落至建筑中。这不仅指建筑的屋面、立面以及历史保留区域同更大范围的城市保持了相似的材料阴影,也不只是因为博物馆的屋顶取材自“连州大屋”,从而垂下了为老城居民所熟悉的幽暗。




上图:“连州摄影博物馆”鸟瞰

下图:“连州摄影博物馆”建筑内部

设计团队: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主创建筑师:何健翔、蒋滢

项目地点:广东省连州市,完成时间:2017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张超





一反博物馆常见的封闭围合形式,建筑师在每一层都留下了大面积的露天区域和可打开的室内空间,这些区域的阴影同周围居民楼的天楼、阳台或是院落拥有相似的深浅。正如建筑学者丁沃沃在对谈“五种让建筑活起来的途径”中的理解,阴影作为建筑“无之以为用”的部分,承载了居住者大部分的生活。人们有关建筑以及城市的记忆,往往就发生在空无一物的阴影中,具体可感的、留有时间痕迹的建筑实体此刻反倒退居其次。




“发昌村文化活动中心”

设计团队 : 东西影工作室,主创建筑师:朱雄毅、王照明

项目地点:广东省河源市,完成时间:2018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张超





连州摄影博物馆中,一系列连廊、楼梯内的阴影与“白盒子”空间均匀的人造柔光并置在建筑的流线上,似乎在有意要求观众判断何者才是更真实的记忆/摄影术。而在东西影工作室的朱雄毅和王照明设计的“发昌村文化活动中心”中,阴影则与自然光线一同成为记忆的载体。


建筑师在室内空间和室外庭院的布局上充分留白,为村落的居民保留了自主改造的可能性。同时,利用北向高侧窗采光、镂空矮墙、角度多变的挑檐,在室内营造出一种“榕树头”一般的阴影空间。这一浓密、连绵的阴影体验,正是大多数岭南村落共享的夏季记忆。






持续建造:

来自日常的阴影






除了庇护以及记忆,展览“影之道”也关注到阴影轻巧、灵活的一面。策展人陈东华从自己关于大排档、自行车棚的经验中挖掘出了一种带有临时性和未完成性的空间。这类造价和维护成本低廉的建筑拒绝某种提前设定好的功能和体验,而是利用阴影,提供一个“协力造屋”和“持续建造”的框架。正是在同人以及生活的相互形塑的过程中,建筑具有了有机体一般的成长性。




“影之道”展览现场,“黄涌市集”模型

多重建筑工作室 靳远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相较“影之道”中的其他作品,多重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靳远设计的“黄涌市集”是特殊的。一方面,它的阴影在日常性之外兼具了一种纪念性;另一方面,黄涌村的居民、小贩并未直接使用高耸的拱形顶盖创造出的阴影,而是继续利用各种材质的帐篷在地面搭建出了一层更深的阴影。


这仿佛是在否认拱顶所投下阴影的有效性,但其中却也能觉察出另一种含义:黄涌市集并非一个在形式上别出心裁的新型菜市场,而是一个与旧时的祠堂、宗庙等场所相似的,呼唤镇民前去赶集、摆场,创造属于自己的阴影空间的乡镇精神中心。




上图:“黄涌市集”

下图:“黄涌市集”建筑内部

设计团队:多重建筑工作室,主创建筑师:靳远

项目地点:广东省佛山市,完成时间:2021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吴嗣铭





在建筑师自己的描述中,设计的重点在于对场地内外部关系的考察,具体的结构、建造方式则采用了尽可能直接的建造方式。或许应该理解为,是居民而非建筑师以某种力量弯曲并拱起了市集的屋顶,正如过去的人们总是从一片水流或是树木旁的阴影着手建设自己的村庄,黄涌市集显示的是一种特殊的纪念性——不为某个族姓或某种信仰,而是为集体的日常生活而纪念。






心灵与阴影:

一种南方的方案






在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 (Gaston Bachelard) 看来,阴影并不仅仅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存在于人类之外,从北欧的木作工坊,到抱提阁 (bottega) 、布扎体系 (Beaux-Arts) ,以及更近的包豪斯,建筑师和居住者对阴影的痴迷来自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阴影是心理现象的第一个轮廓……阴影关乎我们如何居住在生命中,如何扎根于每一天的时间里”。




上图:“古劳水乡木桥”

下图:“古劳水乡木桥”建筑内部

设计团队 : 罗宇杰工作室,主创建筑师:罗宇杰

项目地点:广东省江门市,完成时间:2022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金伟琦





在主展厅的最后一部分,罗宇杰设计的“古劳水乡木桥”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活性木桥内的阴影更多来源于侧面而非头顶的遮挡,主要的采光则由天窗提供。尽管采用了传统的材料以及结构形式,但古劳水乡木桥却在水面架起了一种更寂静、更欢迎沉思的阴影,其不仅在木构工艺或漕运历史的意义上构成了活性,也提供了一种心灵层面的生命力。十五世纪,人文主义者、建筑师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 (Leon Battista Alberti) 曾以类似的高开窗,促进教众的冥想与思考。这种超地域式的阴影并不等同于一种可随处替换的建筑形式,而是反过来证明,就算是相似的心灵需求,也将在阴影和空间上基于区域、文化等要素不断变异。




“增量美术馆”

设计团队 : 岚·建筑设计,主创建筑师:程博、李博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完成时间:2021


© CHANEL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摄影:郭靖





策展人或许是有意将两片带有古老生活气质的阴影放在主展厅的首尾。但相较于古劳水乡木桥的自然环境,岚建筑的程博、李博的设计被放置于在更加激烈的冲突中。“增量美术馆”以一个简洁的长方形体量坐落在深圳福田的商务区街边,整体抬起的底座以及建筑下半段的自然通风都令人联想起最典型的南方脚楼形式。


然而,这一街边帐篷中阴影的吸引力并不止步于此,增量美术馆还以小木屋或窄穴般的姿态与四周的钢铁大厦形成了强烈比对,仿佛在抵抗某种潜在的威胁,只是如今它的对象从寒冷、野兽,替换成了现代都市地面必然面对的热岛效应、噪音、玻璃反光。增量美术馆的阴影返回了人对建筑最原初的诉求,但也越发引出了一个怀疑:我们的居住方式和生存环境早已和几千年前不同,但危险程度似乎从未减弱。






“新文化制作人”第二季“活性建筑”——“影之道”目前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点击海报即可跳转更多展览详情。

“影之道”

展 期:2023年7月15日至2023年10月8日

策展人:陈东华

建筑师:

岚·建筑设计/程博、李博

图岸工作室/朱亦民

广州土人景观/庞伟、季晓玲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何健翔、蒋滢

多重建筑工作室/靳远

WAU建筑事务所/吴林寿

罗宇杰工作室/罗宇杰

东西影工作室/朱雄毅、王照明

有限设计工作室/陆嘉鸿、薛轶文

李晓东工作室/李晓东

地址:| 上海市黄浦区苗江路678号











REVIEW ↓



喷水池

毛竹、潘宏政:隐退的物与显现的触觉


ABB周报

MDC画廊主计划于意大利设立基金会;尼日利亚公布2024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计划;巴塞尔艺术展任命迈阿密海滩展会总监


收藏

专访奚韬:关于收藏原则,以及如何通过A26空间向外反馈对艺术的理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rt Ba Ba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