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明勇对话郭为(下):聚焦“数据资产”,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政邦小助手 政邦智库 2024-07-02
政邦茶座>>日前,郭为的一番话引起舆论关注:“AIGC大模型的出现,使得数据生成的飞轮加速,成为引爆数字原生最重要的一个技术奇点。”
从去年的《数字化的力量》到今年《时间的力量》,神州数码董事长郭为的每一本新书,都准确切中社会发展热点。
对于企业来说,就外部来看,如何深度拥抱数字化,是趋势,也是机遇;就内部来看,如何通过对企业的时间管理,实现企业走向健康的良性循环,也是必然的挑战。内外结合,才能最终释放惊人的“力量”。
本期政邦茶座,邀请到郭为先生,聊聊数字化,聊聊时间管理。
本期政邦茶座嘉宾:郭为,神州数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著有《数字化的力量》《时间的力量》等。
政邦茶座主持人:高明勇  政邦智库理事长







高明勇:您的新作书名是《时间的力量》,去年的著作叫《数字化的力量》,都用了“力量”这个词汇,我比较好奇,您如何理解“力量”这个概念?

郭为:我觉得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或深层次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从1980年托夫勒写了《第三次浪潮》之后,“信息化”就始终是我们过去这40多年来一个非常主要的话题。究竟怎么去做“信息化”,大家都在思考。而最近几年我个人感觉,关于信息化和数字化本身是存在着一些模糊认知的。究竟什么是数字化?什么是信息化?我是想从这个角度试图做一个澄清,或者区分。当然,这里有我个人理解的地方,并不是说大家都公认的。我是在个人对于这些事情的理解上,去理解信息化,理解数字化,在信息化基础上思考如何去实现数字化。


直接的原因,我在书里面也讲到了,当时中国科协有一个研讨会,希望我去讲一讲颠覆性的技术。其实这个题目交给我的时候,我还是挺懵的,因为我是个企业家不是科学家,我怎么讲颠覆性的技术在哪里?后来我思考了一下,结合我从企业的视角来看,从工业革命之后,应该说推动社会财富的积累中创新是一个最主要的动力。从工业革命之后创新是在不断的颠覆一系列的东西,而企业家是创新的集大成者。讲完之后现场反响很好,大家觉得讲的挺好的。后来又受邀参加央企举办的论坛和社会上的一些论坛,大家建议说你能不能展开来细讲?我试着一展开就变成了《数字化的力量》这样一本书。实际上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高明勇:有人说数字化是人类正在进行的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确实,数字化带来的一些变化可能并不那么明显。在您看来,未来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哪些路径?

郭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四个核心方向,第一是资产数字化,第二是产业数联,第三是决策数智化,第四是企业无边界。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在计算一个企业的资产时看到的是静态的总资产、净资产,但在资本市场上,企业估值往往都是动态,所谓的PE、PS参数,实际上是一种很不准确的估值方法,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把企业的知识产权或企业的数据资产量化体现出来。



高明勇:什么是企业的数据资产?

郭为:企业的数据资产就是它的客户、产品、人才或者说企业最核心的竞争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体现在它对客户的理解和认知,对客户行为的记录。数字化使得企业能够洞察客户的需求变化,比如,今天所有智能手机上的应用APP,假如你在今日头条上分享了关于酒的内容,后台通过个人的消费行为和使用行为,马上就会推送产生新的消费需求,这种能力就是今日头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基于对客户的认知以及各种各样对于业务的洞察力等,都是企业的数据资产。


企业的数据资产有很多来源,包括过去传统企业ERP产生的结构化数据,以及其他大量非结构化数据,我们应该把这些数据搜集起来。同时,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中间数据,这些中间数据也是企业的数据资产,我们都应该把它保留下来,通过数据挖掘或各种各样的数据挖掘工具来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和价值,这是企业实现数据资产的意义,也是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差别。



高明勇:赫伯特·西蒙讲管理是一系列的决策过程。我们今天所有的AI或者人工智能本质就是一系列的决策过程。这些决策过程如何实现智能化?

郭为:其实就是企业的转型,企业的敏捷性就要往这个方向走,这些智能化的东西有可能成为很好的产品。以今日头条为例,它推送广告信息是靠后台的人工智能进行推送,无论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还是任何其它的识别角度来看,它能快速决策推送个人所需要的服务和产品。这不仅仅是企业实现内部决策流程的智能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对外部服务的一系列决策的智能化,所以企业智能化是数字化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什么是工业互联网?对这个词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工业不存在互联网,这是一个很文学化的内容,工业就是产业数联,实际上是研究产业的知识图谱,产业内部的数据的相互关系。罗罗发动机公司通过商业模式的变革,不再售卖发动机,而是利用发动机的所有运行数据,不断的技术更新,从1500小时的运行寿命延长到3000小时,降低运行成本,通过对于风向、航程、载客量的大数据分析,降低发动机油耗,从而和航空公司进行分成,这是非常典型的数字互联。未来的产业形态或许就是通过产业互联,把所有行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可视化,实现可分享的商业模式。今天,腾讯使用中国移动的网络,同时腾讯在这个网络基础上也在做自己的社交平台,包括苹果公司的APP也是在为中国移动付钱,其实这也是一种产业互联的形态。



高明勇:什么是企业无边界?

郭为:任何企业如果能够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到极致,其实就形成了无边界组织。计算机软件里有开源概念,所谓开源就是只有最好没有次好,只要你做到最好,大家就会共享你的东西,使得发明人或者企业变成组织无边界。特别是当前在云的大环境下,社交网络平台变得越来越普及和方便,今天的组织已经无法用传统的边界所能限定。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的数字化会有数据的资产、决策的数智化、产业的数联和企业发展的无边界这四个基本特征。这四者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甚至互为因果。



高明勇:您在《数字化的力量》中说企业正在避“重”就“轻”,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否能帮助企业避“重”就“轻”?

郭为:在数字化时代,任何企业都必须找到独特价值,否则可能很难生存下去。神州数码就是要搞数字经济,为千行百业赋能。我们发展数字经济要从未来看,未来就是数字原生、云原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找到发力点。
比如云原生技术,我们投资应用发布平台、负载均衡,这些都是面向未来,接下来我们还会围绕未来技术做一些开源社区贡献。另外,我们去做场景金融,也是觉得这可能是最前端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会对数据能力提出要求。所以我们也在谈数据平台、数据中台、数据管理。从工程化、产业化的角度来看,数据作为资产管理的平台必然存在。整体而言,我们在数据原生、云原生方面在做一些技术上的探索,围绕ToB业务、企业业务和数字资产,要跟世界同步。
以制造业为例,波音只负责整体设计,并不自产发动机。我们的大型领军企业,例如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中船也应该走这样的路。



高明勇: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公布,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文件中,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意见》明确,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在您看来,目前我国的数据要素市场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

郭为:我觉得数据成为生产要素,为数字化和信息化建立了一个分水岭。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很明确的提出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这是划时代的一个变化。


过去,计算机相当于人为的分成很多系统,这导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时,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很多应用是孤立的,互相之间没有连接。今天,由于云技术的发展,系统之间相互融合,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范式革命。由于这样的革命和认知变化,必然导致我们的商业场景发生颠覆和重构。


比如,按照传统的工业化路径,一般应该从现金支付发展到支票,再到信用卡。但是,中国社会没有私人支票,信用卡也没有怎么发展,突然就走到了移动支付阶段,这就是由于我们应用了数字化技术,建立了新的场景。


如今,我们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在发生着很大改变。如果说农耕文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工业文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今天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数据。简单来讲,做生意就是实现数据变现,随着数据变现能力强,这个企业就一定发展的好。今天,几大的互联网平台在数据变现上都做的比较好,都有赖于他们完成了这样一个数据的循环过程。



高明勇: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职能。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现实挑战,在您看来,组建国家数据局具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郭为:首先国家组建数据局,不是非常突然出现的。2022年12月1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重磅发布“数据二十条”,当时就对数据产权,包括数据流通的交易收益分配、数据治理一些基本制度给出了政策指引。这个其实就已经说明了国家希望从更大的层面来对数据市场进行规范。然后在今年2月27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也提出了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计划,并给出明确的时间点节奏。所以3月7号组建国家数据局的决定发布出来,并不是特别突然,而且从整体的大方向上,说明国家重视在数据,也就是这个第五生产要素上的投入和保障。


在我看来,组建数据局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第一,数据作为第五个生产要素,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国家组建大数据局,可能接下来就是提格管理。因为“数据二十条”等管理规范已经陆续出台了,具体推动落地的部门也在组建,所以后面一定会把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进行相应的管理,包括法律法规层面和行业标准层面,比如数据主权怎么确权,数据泄露的风险应该怎么去量刑等等,后续后面会出台一系列的这个规定,也会更加的明确,不仅是在法律层面,可能也会出台更多的管理办法,而且跟各行各业都会有关系,这是很明确的一个方向。


第二,国家会加强对数据安全的监管。以前的数据资产都掌握在我们所谓的大的巨头的手里,或者是企业内部。关于数据泄露的事件也是频频发生,大家主要是用这些数据来做内部的经营经营分析。但是国家大数据局的组建,会更多的从国家的层面上做整体的治理和整体的安全管控,当然也会出台相应的标准去规范数据这个市场。


第三,因为国家成立大数据局,最终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监管,更多的是希望数据能够更好的共享。所以呢,我们认为国家成立大数据局后续的一个操作就是会鼓励数据交易的公司成立,但是这些公司肯定是要符合国家的监管,可能会有一些牌照等方式进行管理。在全国范围内鼓励类似数据交易所这样的平台或者数据交易平台的发展,之前神州数码也有参与过一些数据交易的内容,后续会更深入的参与。


最后,我们认为未来国家大数据局肯定会出台很多的政策,尤其是数据方面的,去加速数据变现的这个流程。



高明勇:在您看来,数据与数据资产之间还有多少差距?

郭为:尽管目前中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一日千里,但数据仍然主要被掌握在一些大型企业手中,也滋生了“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问题,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数据市场无法产生,数据无法更好地成为生产要素。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因为我们用工业文明的交易方式来看待数字交易,包括解读区块链,区块链跟元宇宙是完全不同的。在解读区块链的时候,我们强调它的去中心化,其实最核心的不是去中心化,而是分布式。未来不会只有一个场所进行数据交易,因为无论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外部都是实时进行着数据的交易,这是我想象到的一种情景。


美国有一家公司snowflake,我们传统上叫数据存储公司,实际上,它已经演化成了数据交易公司,不同公司的数据通过它的体系实现交易,从而实现价值。也就是,同样一个数据在不同的企业或不同的场景应用上,它的定价完全不同,这些都体现在数据特征上。


数据其实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它的价值也不同,这就带来了交易的复杂性或者不确定性,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提问,数据资产的定义和数据资产的交易应该是怎样的形态,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定义?数据的大规模交易是未来真正形成数字化的力量根本。如果不形成这样的交易系统,只是解决内部的效率或者是新的资产增值,没有资本市场,企业将很难发展壮大,一个个进行定价将会很困难。



高明勇:现在很多IT企业都把业务的重心放在大数据上,但不同的企业对“互联网+”与“大数据”有着不同的理解。您认为,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应该是什么?

郭为:江南造船厂的林欧董事长讲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他说:“数字化不是信息化,数字化就是业务,不转型一定会死。”其实背后的含义,就是数据资产是造船厂最重要的资产。那么,怎样从业务的数据化转化成数据的业务化,这是今天所有现代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也构造了一个模型。一个企业所追求的就是业务的敏捷性,要不断的使自身的业务快速地迭代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通过数据资产的不断叠加、不断重构,产生新的业务。在这个基础上就产生了数云融合。也就是说,数据是业务的反映,是业务的另外一面。如何实现数据的快速组合,就是我们云技术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数云融合是数字化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高明勇:究竟如何来看待我们的数字化资产?

郭为:第一个是亚马逊。亚马逊早期只是一个电子商务公司,通过互联网销售图书,在销售图书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大量的用户、消费者和供应商的数据。这两者之间就产生了一系列针对消费行为和商品设计的数据模型。因此,有人向贝佐斯建议,把数据开放共享用于开发新业务和产品。今天,亚马逊已经围绕着数据资产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增长飞轮。亚马逊投入生成这些数据的过程,也就是建立AWS(亚马逊云)的过程。今天,亚马逊已经成为全球市值非常高的云公司。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招商银行。从传统的概念来讲,企业的规模是和企业的资产是成正比的,企业资产越大,市值会越高。招商银行总资产的规模约为工商银行的1/3,但市值却没有如此悬殊。因为,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招商银行为所拥有的高净值客户,提供了近2000个场景应用,或者说是数云结合的产品,从而沉淀了非常多的数据资产。而高净值客户在使用这些场景应用的过程中,也就是消费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又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可见,在今天数据资产是非常重要的资产。


数云融合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颠覆式的创新。过去的信息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的,而今天要以客户为中心。在以应用为中心的时候,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如何更好地、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这个系统的有效性。而以客户为中心的时候,是实现数据资产和业务之间的更加有机的转换。这样的技术范式对于传统的IT的技术架构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几乎不可能完成。云技术的出现,使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特别是在多云混合平台下,或者云原生的环境下,使得数据可以在多云之间实现自由的流动,这就为数据价值的体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云的底层逻辑是通过容器技术承载数据,实现多云之间的快速流动。如何通过数据的流动打通产业,就是所谓的“重构”,就是一个产业再造的过程。云也给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传统的IT一定会被淘汰。


“数云融合”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动力。网络把不同的部落连在一起,微信把不同的私域流量连在一起,连接过程中又能创造出新的文明,这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量。



高明勇:您认为数据资产将对数字化转型带来多大的增益?

郭为:如今,数据资产的累积,已成为数字化时代企业业务创新迭代最重要的支撑点。在数云融合的架构下搭建技术体系,支撑基于泛在敏捷业务能力的数据资产化将成为完成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AIGC的出现以及ChatGPT的爆火令数据资产的规模及市场前景井喷式增长。Gartner预计,到202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占所有生成数据的10%,而目前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数据占所有数据的比例不到1%;中国银河证券测算,2025年中国AIGC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00亿元。之后,我们可以利用它加速激活数据资产,如果用ChatGPT自动生成低代码,我们节省的成本,就变相成为了增加的利润,这个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以银行业为例,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核心价值始终是推动资产货币化,进而加速跨越时间、空间主体的信用流转,激发经济活力,服务经济增长。资产通过货币化实现流转和增值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的M2总量只有0.18万亿,而2021年末已达到266.43万亿,这是经济增长的最直观体现。未来,随着实体经济数字化进程深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使得资产总量进一步增加,伴随越来越多的数据成为资产,企业本身的数据资产规模将逐渐增长,这种数据资产的形成和转化打开了增长的新空间、创造了新模式。



高明勇:如果更宽的视野看,数字化也是“智能简史”的一部分,如何看待“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以及未来?

郭为:AI技术是人类进入数字文明的技术奇点。AIGC取代不了人类,因为人的创造力来自情感,而AIGC只是在模仿人类。但AIGC对于加速战略执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因为AIGC的出现让自动化生成数据成为可能,把隐性的知识,转变成显性的知识,这也意味着数据资产可以实现指数级的增长、极大地改变企业数据资产的生成方式与构成,进而推动IT跟业务的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创新升级。


AIGC使大家体会到数字化的力量,我们每个人要逐步掌握数字化的技能,数字化所产生的就是把那些重复性的工作、记忆性的工作替代掉,而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当年毛主席讲过中国创新有一个“鞍钢宪法”,就是老中青三结合,工人、干部和专家相结合,实际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具有他的天然禀赋。这些天然禀赋如果能发挥出来都对社会有意义,不是所有的创新一定是大学教授,一定是院士,我们不能用我们今天的这种知识结构的认知,来定义哪些人不会有天然禀赋。所以,数字化的能力未来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当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只要懂得业务逻辑、懂得数字的基本概念,就可以通过各种拖拽的方式把业务转化为一种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流程,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高明勇:二十多年过去,您和神州数码可以说都找到了新的“赛道”。从您个人到企业,这期间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过程?

郭为:神州数码从联想拆分的时候,是一个以代理分销为主的业务,这是IT领域以技术服务为主的边缘业务。我们当时提出,怎样从边缘走到主流、走到核心、走到前沿。


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就是在做这样一件事情。2005年国家第一次提出要建立创新型国家,我们请当时中国科学院的白春礼院长部署创新型国家的十五年规划战略。也是在那一年,我们成立了工程院。今天,我们整个技术体系都是从这个工程院一步步演进而来。


这是一场无尽的探索。比如,我们当年认为,网络计算机要替代PC,在当时国家科委的部署下,我们第一个推出网络计算机,也是完全国产化的CPU。但是很不幸,这个时间太早了,当时技术也还不是很成熟。再比如,我们是第一个通过IPv6实验性认证和商业认证的公司。清华的教育网、中国科学院的科研网都是我们提供的IPv6技术。再比如,2006年我们就开发了人口大数据模型PADIS、 2000年初我们就开发了Smart Frame低代码的模型,2008年燕云DaaS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整个过程当中,有失败也有成功,我们始终在探索哪些是主流,哪些是前沿。


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我们终于走到了数云融合这样一个靶点、目标点。我们认为,未来整个数字技术的方向,就是数云融合。这是数字化技术的方向,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的内容。


在二十年无尽的探索中,我们总结下来有两点非常重要。一个是On Demand,我们所有的开发工作,所有的解决方案,必须面向问题、面向需求。沿着这条主线,我们会逐步迭代到最前沿的技术上去。第二个是我们总结出来的,如何从最佳实践到解决方案,最终走到核心技术的发展路径。前几年有一本书叫《技术的本质》,这本书内容和我们的实践过程非常类似。实际上走到最本质地方的时候,就是走进了核心技术。我们的研发体系沿着这个思路一路走到今天。




荐 书
BOOKS

《数字化的力量》具有人文科普性,能让年轻人看到更大的世界,是了解数字化技术及其演进的第一本入门书。在本书中,郭为追溯过去,着眼现在,展望未来。以数字化的前世今生为切入点,回溯了人类认知与数字科技的发展过程,阐述了认知颠覆、技术范式变革、新基建的蓬勃发展对数字文明的深远影响,以及云原生、数字原生和元宇宙将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哪些积极意义。同时,他提出了数字化转型就是对商业模式和企业价值重构的观点。可以说,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字化的内涵及其深远广泛的影响,也从企业转型实操角度,提出了可行的思路和路径,给企业经营者带来启发。







往期回顾










































何艳玲:为什么要重视城市的“烟火气”

 何艳玲:城市治理需要价值引导和科学精神


 高明勇调研笔记丨“读懂中国”的秘诀


 高明勇:当高考作文适合“评论”,评论如何教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