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明勇丨麦田里的教育

政邦智库 2024-07-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威海晚报 Author 高明勇


 · 


回望自己的成长,考上大学之前,除了上学,寒暑假都是在农田里长大的。初中及以前,务农的经历与体验,更是历历在目。更为直观的场景,是在麦田里、玉米地里,顶着烈日,边干农活,边听父亲讲农谚故事。


如今,老宅的院子荒草丛生,墙壁已然斑驳,门后的锄头锈迹斑斑,铁锨、镰刀、耙锄……曾经锃亮的老伙计,像故乡的老人一样,慢慢老去,光泽暗淡。

而那些农谚故事,却时常出现在梦里,它们于我,是识别农务的秘密,是麦田流淌的金句,是农耕时空的诗篇,是伴随童年的戒律,更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简辑数则,述说其妙。排名不分先后,没有特别的逻辑关系。


勤奋为要: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生活在农村,“勤奋”几乎是生存的第一法则。儿时听过的很多谚语,都是劝人勤快的。除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还有什么“你糊弄地,地糊弄你”“人哄地一天,地哄人一年”“人懒地生草,人勤地出宝”“人不缺地工,地不缺人粮”“土地是个聚宝盆,看你手脚勤不勤”。

类似的农谚有很高相似度,在乡土中国,“勤快”不仅仅是一种生存压力传导的生活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不够勤快,可能会被嘲讽为“二流子”。

乡土语境的勤奋,也并非说说而已,既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也有披星戴月忙耕种、忙施肥、忙浇水、忙收割的疲惫,远不是田园牧歌那样的诗意描述。


保持定力:听到蝼蛄叫,就不种庄稼



农事活动,一般来说生产周期较长,充满不确定性,有时候还有些望天收的味道,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风调雨顺。

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武装起来去毁灭它;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将它置于死地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它,人却仍然要比置它于死地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它知道它要死亡,以及宇宙对它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而在自然界,庄稼真的是非常“脆弱的东西”,一场大火,一场大雨,甚至一场大风都能让人无助、绝望。

尤其是在播种的时候听到此起彼伏的蝼蛄叫,这意味着庄稼很可能在种子阶段,就已经遭遇不幸了。但是,人不能在梦想起步的时候,因为知道风险的存在而止步不前。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坚持学习: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



人勤奋,也有定力,然后就是好好学习了。并非每个人都有“名师指点”,也并非每个人都有“高人相助”,更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天资聪慧”,所以学习的方法就至关重要。在田地里,看到我们这些少年学生,村里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

这句话的潜台词,一来庄稼活儿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容易上手,正如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二来,任何事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先“模仿”,然后才能是创新、超越。三来,任何事都是要掌握方法和技巧的,否则,可能事半功倍,也可能事倍功半。


把握时机:熟十成收八成,熟八成收十成



记得割麦子的时节,与父亲聊起来,他说到“熟十成收八成,熟八成收十成”。当麦子的麦穗还带着两分青气的时候,就要赶快收割,不然麦穗熟透了,镰刀一碰,麦粒四散,只有当麦子八分熟的时候,顺利收割,在打麦场上才可能颗粒归仓,最大限度减收浪费。


类似的农谚不少,什么“春争日,夏争时,中耕除草不宜迟”,什么“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馍锅跑了气”,包括夏季“双抢”(抢收、抢种),都是讲不误农时,一个“抢”字,道出了争分夺秒的紧张感、急迫感。

确实,“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柳青语)。面对一个个的人生路口,关键看能否把握时机,人与人的差异就是在这些路口之后越来越大,当然,有些能主动把握,有些是被动接受,还有些眼睁睁看着时机溜走,而还有些可能压根意识不到时机的存在。


培养眼光:弯木头,直木匠



在农村,木匠、铁匠之类的角色,都是属于“匠人”序列,技术含量较高,一般人也不会快速学会,所以容易受到尊重,尤其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老木匠、老铁匠,算是尊称了。


弯木头,直木匠,意思就是木匠手里无废料。比如说,地上有一堆碎木头,一般人眼里,可能是垃圾、废料,在好木匠手里,可能是一堆宝贝,能变废为宝。

其实,这就是眼光问题,如何培养自己的眼光,能从别人不易发现的地方,挖掘出价值。在看待人才的问题上,这个谚语更有意味,同样一个人,放在不同岗位,其价值也大相径庭。就个人而言,不要因一时落入平阳而气馁,即便确实是“弯木头”,也要积极寻找“直木匠”。

涵养品行:人怕坏心,树怕坏根


乡村是熟人社会,为人处世并不完全看重契约,而是看重道德伦理,看重品行口碑。“人怕坏心,树怕坏根”,如果一个人口碑不好,会被认为是品行不端,骨子里出了问题,就像树一样,根坏了,基本也就没有希望了。

当然,相关的农谚还有“树怕伤了根,人怕伤了心”。这是对为人处世提出的警示,不要触碰底线,不管是他人的底线,还是规则的底线。


先见之明:七月十二落一沟,毛毛细雨滴到秋



就农时来说,不少农谚有着高度的“智慧”,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高明。


以“七月十二落一沟,毛毛细雨滴到秋”为例,意思是如果七月十二这一天下雨,那么未来的一段时间将可能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并持续到深秋。这个时候的阴雨,对农作物来说,影响非常大。而知晓了这些农时谚语,村民们就能提前准备,防止因天气变化带来经济损失。

个人成长,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做好“预期管理”,研判风险,做好预案,这样也能稳定预期,不至于因不确定性而手忙脚乱,被动应对。

麦田里弥漫的农谚,是务农经验,也为成长提供了朴素的启蒙。曾经生活的乡村渐行渐远,逐渐模糊,然而这些浮动的农谚,却架构起一座“农谚博物馆”,穿梭其中,乐趣无穷。


本文系作者授权,刊发于《威海晚报》2023年11月22日A13版




往期回顾










































调研笔记丨带一本书回故乡

 调研笔记丨带一本书去深圳


 杨早丨以兴趣为眼来寻找“城市感”


 为人生打“补丁”,为命运去“觅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