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城市治理的“十大关系”丨高明勇调研笔记029

政邦小助手 政邦智库 2024-07-02




  

论城市治理的“十大关系”




        

高明勇 | 政邦智库理事长



元旦刚过,我们调研组一行前往济南,围绕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作展开专题调研。这是政邦智库2024年第一次调研,而城市治理也是政邦智库的关注点之一。

图为调研组一行在济南市调研12345热线工作。(政邦君/摄)


就在调研结束当天,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指出群众和企业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与一件件具体的政务服务事项密切相关。要把“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聚焦群众和企业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协同配合,主动改革创新,借助数字技术等手段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提高办事效率,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


过去几年,我们去了不少城市调研治理,也发现了不少的地方治理“微创新”。
我们去过浙江温州,考察了“最多跑一次”的具体实践。比如综合便民自助服务终端“市民之窗”,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和各部门自建的网络平台,实现市民(法人)办事的查询查阅、受理申请、扫描打印、办件办结等功能,群众只需在自助终端上刷一刷身份证、扫一扫材料就能办理;
我们去过四川乐山,考察了“心连心服务热线”。2018年以来,乐山市以畅通社情民意通道为突破口,整合55条服务热线,开设“心连心服务热线”,实行“一个号码对外、一个平台受理、一套机制办理”,倒逼群众诉求处置机制改革;

图为调研组在晋城听取“赵树理调解室”工作介绍。(政邦君/摄)


我们去过山西晋城,着重考察了“三长会商”机制和“赵树理调解室”,简单说就是强化“一庭两所”对接,成立“3+N”(基层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妇联、民政、治保会、党群服务中心以及网格员、专职村干部)联席会商小组,建立矛盾纠纷流转衔接、联合化解、周通报、月研判、法律宣传、业务培训“六项机制”,形成矛盾纠纷源头化解联动联调、优势互补的机制。“赵树理调解室”正是这一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当然,北京的“接诉即办”,上海的“一网通办”,都在关注之内。
此次在济南,我们也了解到济南市开展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作的基本情况与主要举措,坚持数字赋能,完善热线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夯实热线发展基础;突出系统治理,创新热线方式方法;严格督查督办,提升热线办理质效。
交流时,朋友见我不断提问,就询问类似的城市治理调研有什么“秘诀”?我回答说谈不上什么“秘诀”,但有一些个人的关注点与方法。
类似城市治理调研,我一般把握九个字,“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效”。除了前期的案头工作,真正进入调研现场,大部分是听各方的介绍,然后提问、互动,观察具体的做法,在相关的“说法”“做法”之外,还有就是要有自己的“看法”,看具体是否有效。
城市治理,不少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创新,因地制宜,具体而微,好的治理,一定是对治理基本问题的有效求解,换句话说,地方治理创新,为治理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什么样的求解。就个人的调研、观察与思考,将治理的基本问题解剖为十组关系。
1、目的与方法的关系——城市治理不是为了治理而治理,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治理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治理,为发展经济服务,为民众的美好生活服务。
2、行为与文化的关系——任何政府行为和政务服务,都与当地的文化土壤密不可分,称得上“治理智慧”的行为,一定是立足当地,从社会文化土壤里“长”出来的。
3、汇合与分流的关系——治理就是通过机制最大限度汇合民众的民意诉求,汇合政府的行政资源,汇合社会的市场力量,然后在通过梳理、转化,重新分流,最大限度实现“问题—解决”的高效、有效对应。
4、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有些地方崇尚“强人政治”,“一把手”包揽一切,某种程度上,执行效率雷厉风行,工作效果也有目共睹,如何在“人治”与“法治”之间寻找平衡点,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并严肃对待的问题。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必然首先体现在执政者是否将“法治”作为工作遵循。
5、秩序与活力的关系——社会治理经常会面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难题与怪圈,管得太死,一潭死水,管得太松,波涛汹涌,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其实这也是一个治标与治本的关系,一放就乱,是因为有些要么“放任不管”的放弃管理,要么“以罚代管”懒惰管理,只会导致乱象丛生;一管即死,是因为有些是“一刀切”生硬管理,有些是“层层加码”重复管理。没有秩序的活力,是丛林生存;没有活力的秩序,将失去生机。
6、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在现实中,很多城市的治理都是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如何在学习中挖掘创新的元素,是不少地方面临的重大课题。治理的逻辑九九归一,治理的形式大同小异,学习的结果,一定是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更契合当地的发展节奏与发展规律。
7、责任与协同的关系——就调研的情况看,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的解决,“责任”认定是非常麻烦的,并非某个部门的责任,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动与协同。好的治理,一定是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的协同能力,共同高效办好一件事。比如“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就是突出了这种协同。
8、刚性与柔性的关系——治理的法治化是个趋势,各地也随之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法律条例,规章制度,之所以“法治”的观念比“法制”更为深入人心,就在于在良政善治的框架里,刚性规定与柔性管理之间是有弹性的,治理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9、评价与引导的关系——就目前的调研情况看,很多城市的治理都有配套的评价体系,而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引导力。好的治理,会巧妙地调动起各种行政资源的主动性,调动起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感。有考核,但不至太苛刻;有问责,但不至太严酷;有激励,但不至太庸俗。
10、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有时体现为先进观念,有时体现为设计智慧,所以,有些时候,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体现为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城市治理,基层治理,都不可能只是埋头做事,就事论事,要学会从“一件事”的解决到“一类事”的解决,科学理论的指导,能让实践路径更清晰,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此次济南调研之行,我也有意识去寻找具体的“微创新”与这“十大关系”的连接点,比如,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方面,当地提出主要领导要在“闭环”运行之外,刚性与柔性的关系方面,当地提出了“快乐奔跑的热线”,“快乐温暖的热线”,学习与创新的关系方面,当地对标先进、先行,又省市共建,打造了特色鲜明的“知识库”,为城市治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新的启思与借鉴。
当然,城市治理的“十大关系”,既关涉治理的底层逻辑,也是一种外部观察的思维模型,可以一窥治理现状。(完)







往期回顾









































新年献辞丨置身事内,有意识地生活

罗晴秋丨新质生产力:概念、生产、红利

调研笔记丨“调研高手”为什么首先应该是“提问高手”

调研笔记丨“决策高度”为何如此“关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